社会实践丨体悟六横文史传承,细说丝路时代故事

纵横古今,浪起潮音。海上丝绸之路上,每一座散落分布的小岛都是海的女儿,在千年时空里隆起连绵不绝的文史山峰,在滚滚浪潮中轻吟浅唱着时代故事。从民风淳朴的里岙村到海天一色的涨起港,这些沉淀岁月印记的文化遗址正在层层浓雾中展露面貌,闪耀光芒。

2020年7月18日,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丝路涌浪诉古今”海洋文化产业调研团在六横开展调研活动,团队成员走访村落,观光展馆,探寻港口,在声声涛浪、潮起潮落中回望往昔盛景,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查、问卷发放等形式探索丝路故事与历史蕴藉,助力实践开展。

图丨六横镇居民填写实践团成员提供的调查问卷

刚踏上六横的土地,实践团员便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来到了由俞品久老人“自办”的村级里岙民俗风物馆。白墙黛瓦的展馆、古色古香的暗红檐柱,还有周围在涌动静谧绿波的农田,这一切都代表了六横人朴素而又古老的文化寄托。风物馆的讲解员对于实践队员的到来表示了热切的欢迎。她为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馆内“历史记忆、农耕文化、红色记忆”各大展区背后的种种故事。“六横”名字的由来鲜有人知,“六横岛上有六条主要的山脉,形状像蛇一样,‘蛇’我们这边的方言是……”阿姨双手比划着表达,“发音和‘横’差不多,又有可能是蛇在人们印象中很厉害,用‘横’来形容它们。”这位讲解员自小就生活在六横,对于六横的文化与历史故事更是信手捏来。实践队员正是在她的帮助下,才得以对六横千年以来的文化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把握。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顺着展馆内的路继续前行,又见识到了古时的六横当地人民所遗留下来的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尽管这些民俗文物虽然已被奔腾不息的时代巨流淹没淘汰,但在它们身上寄寓的历史气息是无法抹去的。从战国出土的若干文物到字迹清晰的光绪帝圣旨再到百年前的绣花鞋,六横人延绵千年的生活轨迹和民风民俗再度展现在实践队员的面前。

同时讲解员也向实践团成员揭开了老人建馆的艰辛历程。乘船过海前往有关部门筹措资金,挨家挨户收集有价值的历史展品,不分日夜编写相关资料,甚至还要被不理解这种辛苦的村民当面斥骂。“这一切都是为了渔农村青少年下一代,为了我们的文化,”讲解员说,“这是老人九十多岁还在坚持的信念。”实践队员面对着里岙民俗风物馆里面的点点滴滴,那位素未谋面的俞品久老人也已在不觉然中浮现在眼前。

图丨里岙民俗风物馆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双屿港历史

继续向前,团队成员又注意到了专门介绍双屿港海上贸易的展厅。在讲解员的讲述下,实践团得知十六世纪由明朝海盗葡萄牙人所建的双屿港是远东与西方贸易的重要港口,人潮拥挤,设施齐全,商贸往来频繁。港湾曲折,山抱水绕,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海上贸易基地,但最终因与明朝海禁政策相悖而遭填塞与焚毁。从海商集聚地到世贸中心再到一片荒芜,这座港口所见证的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与颓靡。如今世事沧桑变化,昔日的商贸岛屿在时代涛浪里沉浮,曾一度成为亚洲最大最繁华的海上国际自由贸易市场的双屿港也只能在历史的角落里等待着后人的到来。

图丨现今涨起港码头风光

六横的双屿港拥有着“十六世纪的上海”的赞誉。在众多资料与讲解员的指引下,实践团决定深入西行,锁定涨起港,探寻它的前世今生。团队成员乘车前往涨起港码头,印有“双屿顺风128”的大型蓝白色轮船模型以及富有海港风情的“双屿港渔业文化馆”顿时引起了实践队员的注意。据当地村民描述,海上有两座名为“双屿岛”的相对岛屿,而两岛之间存在一个“双屿门”,中间海水过道形成了“双屿水道”。这一系列带有双屿印记的名称都在证明双屿港曾经的存在与辉煌。如今的涨起港码头虽然已很难窥见几个世纪前的繁盛景象,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记忆却依旧没有消散,正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图丨实践团成员在里岙民俗风物馆门前合影

文化交流,两相融合方可碰撞出金玉之声。千年来,延绵不绝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交流的航道,星星点点的丝路故事是一篇篇交流的传说。通过本次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六横岛的兴衰往事,探寻九旬老人“为青年一代”的执着信念,领略双屿港沧桑的古今变迁。新时代背景下,坚信文化力量与价值,挖掘与保护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的海洋民间故事,实践团队永远在路上。

责编:Fu酱

文字:陆智美

图片:马梦谦

Hash:f52ef4438efc258bcd7470fa6bdf1671c22597c6

声明:此文由 文教抱抱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