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里的邮政总局

北京邮局大楼位于天安门广场南侧。

北京邮局大楼:西距毛主席纪念堂主体工程22m,西北人民英雄纪念碑120m,东北距历史博物馆125m。南侧53m为医科院宿舍,东侧37m是“高法”,东北40m是卫戍区天安门营房。周围电力、电讯设施密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878年,北京海关以“华洋书信馆”当作邮务代理机构,专营中文信件,后来改为“拨驷达局”,设在总税务司署。

1896年3月20日(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七日),光绪帝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兴办邮政”的奏折上批了“依议”二字,正式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

1897年2月20日(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十九日),在“拨驷达局”的基础上改设“北京邮政官局”,位于总税务司署内(一说设在台基厂海关附近的一座庙内),设有办公室一间、工作人员两人,翌年增至13人,并且在隆福寺、广济寺、骡马市、菜市口设四个分局,办理信件、包裹、印刷品、汇兑、贸易契等业务。

1899年,大清邮政按照海关管界划分邮界,北京邮政官局改称“北京邮界总局”。北京邮界的管辖范围包括直隶、内蒙古以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副邮界。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北京邮界总局被迫停办。

1901年重新开业。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因业务量猛增,原有场所不敷使用,北京邮界总局迁至小报房胡同

1909年(宣统元年)迁至东长安街中间路北(原址位于老北京饭店西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扩建北京饭店时拆除)。北京邮政脱离海关以后,邮界总局迁往天津

1911年6月,北京邮界总局遂改称北京邮政局。

1914年1月,按省设立邮区,取消邮界,邮界总局与副邮界总局全部撤销,北京邮界与天津邮界合并,成立直隶邮区,直隶邮区管理局设在天津,北京邮局为一等局。

1919年,北京邮局脱离直隶邮区,升格为北京邮政管理局,管辖直隶省部分地区以及绥远、内蒙古境内的邮局。 因业务发展的需要,北京邮政管理局征用了典礼院户部街(中华民国时期改称“公安街”)第5号至12号门牌(前门)的房屋,拟兴建新楼。

1921年,户部街大楼历时五年落成,北京邮政管理局于1922年6月正式迁入办公。(一说1922年3月北京邮局新楼落成,1922年3月20日北京邮务管理局迁入位于户部街的新楼。)该楼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三层之上是圆形四面钟楼。

此后,北京邮局大楼一直是北京邮政总部所在地,直到该大楼1977年被拆除。

1928年8月,北京邮政管理局更名为“北平邮务管理局”。

1931年9月改称“北平邮政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平邮政管理局改称“北京邮政管理局”。(由于生产场地及办公用房无法适应需要,国家于1971年在北京站北面建成邮件转运大楼,1993年7月又在该地建成北京邮政枢纽,北京市邮政管理局于是迁到建国门内大街北京邮政枢纽北楼。)

195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女邮递员之一罗淑珍成为北京邮局大楼下的公安街支局(编号1支局,1964年改为天安门广场邮电局)的一名投递员,后来以“一封信一颗心”享誉全中国,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1964年,公安街自动化邮电局建成,使用上海邮政机械厂以及上海卢湾区邮电局生产的邮品出售设备,共计14部自动出售机。

1976年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逝世。中共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毛主席纪念堂”,并于1976年11月24日奠基。

1977年2月4日,北京邮局大楼被爆破拆除。北京市邮政管理局迁至永安路173号。

天安门广场东南侧坚固的老北京邮局大楼被爆破拆除

北京邮政于1897年3月20日诞生。最早的大清北京邮政官局。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为纪念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中共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毛主席纪念堂”并于11月24日破土奠基。由于北京邮政大楼距毛主席纪念堂主体工程近在咫尺,1976年12月2日北京邮局接到通知,邮政大楼属于拆除范围。12月4日北京邮局启动搬迁工作,迁至永安路173号,12月8日全部搬迁完毕。大楼的拆除工作也随之展开。 起初,北京邮政大楼采取机械拆除,但这座由外国专家设计建造的欧式大楼,尽管历经近60年风雨,但依然坚固异常,机械拆除进展缓慢。为了保证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工期,决定以爆破的方式解决,由解放军88611部队、89003部队以及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等单位联合完成。 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非常重视这一工程,派有“爆破王”美誉的知名爆破专家林学圣教授领衔担纲,由吴风泰、杨子江、吕慎远、杨群清、周凤仪、李登云、李希凡、张庆功、张振国、胡汝隆、刘书明、李和宗、刘金堂等组成专家项目机构。 北京邮政大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共五层。东西长54米,南北宽45米,地面高度19点2米,建筑面积约8700平方米。据爆破专家们勘察、测量,邮政大楼平面为“凹”字形,内部结构的梁、板、柱均为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首先是结构复杂,楼板由墙和梁、柱支承,砖墙之间有一排或两排钢筋混凝土柱作为中间支承点;所有门窗处均有石柱支撑;南楼东端是三个楼梯组成的台阶式楼梯间,与一层金库相连,使该部位结构更为牢固稳定。再就是环境复杂,西距毛主席纪念堂主体工程22米,西北距人民英雄纪念碑120米,东北距历史博物馆125米;南侧53米为医科院宿舍,东侧37米是法院,东北40米是北京卫戍区天安门营房,周围电力电讯设施密布。 如此复杂的环境,而且周边都是国家重要建筑与机构,爆破精准度要求极为苛刻,难度非常之大。按照工程要求,大楼通过爆破炸塌,便于机械和人工清运;爆破施工期间不能影响相距22米的纪念堂主体工程施工;爆堆不能堵住紧挨大楼西墙6米宽的施工运输通道;必须确保纪念堂主体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的绝对安全,确保附近的宿舍、营房、法院等建筑及人员的安全。 专家们根据要求制定了两套爆破方案,一是原地坍塌方案,二是定向倒塌方案。前者用药量小,易控制,但爆破后爆堆较高,难以清运;后者是靠大楼自重定向倒塌,能确保西侧施工道路畅通,塌散范围大,便于清运,但施爆部位增多,装药量增大,起爆网路复杂,爆破危害效应相应增大,控制难度也随之增大。经过权衡,最终决定采用定向倒塌方案,考虑施工方便,爆破分南楼、北楼、西楼三次进行。 由于没有大楼的原始图纸资料,专家们对大楼建筑结构进行了更加精细的勘察和测量,了解其结构特点,权衡各种因素,合理布置炮孔,科学计算药量和爆破参数。 考虑大楼坚固,一次起爆装药个数较多,最多一次达3500个药包,还要减弱爆破振动、空气冲击波和破片飞散的危害,因此,起爆网路设计非常关键。采用混联电点火线路,使用7种不同延期的电雷管,完全利用起爆先后顺序实现对建筑倒塌方向的控制。起爆顺序设计为外墙、柱、地下室。外墙先爆,这时墙还未倒塌;再爆柱,破片被墙挡住,不易飞散,房屋开始定向倒 。最后,爆地下室,控制破片飞散,倒塌的残架落人地下室空间,便于清理。 专家们还进行了爆破安全设计,通过控制最大一段起爆的药量,实现对爆破振动的控制,从而控制破片的飞散范围对周围设施和人员的影响。经过计算,大楼爆破产生的最大地面振动速度必须控制在每秒4厘米之内,那么最大一段起爆药量要小于19.2公斤,最后,确定在了14.8公斤。在此基础上,还对炮孔深度进行了计算,确保飞石大部分控制在建筑之内。爆破前,还采取了物理安全防护措施,用铁丝网、旧铁皮及芦席等遮住所有门窗,对外墙也进行了屏障隔离,有效减少了砖石的过远飞散。

爆破后,北京邮局大楼夷为平地。

1977年2月4日,北京邮政大楼爆破拆除工程正式实施,按照爆破方案,南楼、北楼和西楼依次爆破,矗立了58年的北京邮政大楼神话般倒塌在指定位置,毛主席纪念堂主体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及稍远些的人民大会堂纤毫未损,花岗石碎片飞出最远者仅仅20米,完全控制在了设计的安全警戒范围之内。(记载:左效勤)

Hash:79ed9a4357da803b2be7186d50e7f02e8437677f

声明:此文由 东交民巷(DONGJMX)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