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檄与余珊的君子之交

1

吴檄(1491-1545),字用宣,号皖山,明代桐城县人(今枞阳县项铺镇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进士,后历官至陕西布政使司参政(省级副职,从三品)。吴檄为人耿直,廉洁奉公,正如他的同事、赐进士出身陕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奉敕提督学政长沙人杨守谦,在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写道:“(吴檄)筮仕二十余年,一介不苟取,清修简约,不改其素。古有廉法吏,公其人耶?”

吴檄在官宦之余,颇有诗情,清桐城文学家姚范(姚鼐叔父)在《马埠吴氏谱序》中有言:“国初乡先生论诗,亦云‘吾桐以诗鸣者,必以皖山为称首’”,意思是说,清朝初期,桐城的文人们在谈论诗时,都认同桐城以诗而著名的,以吴檄(皖山)为第一等。在留传下来的吴檄诗集《兵部集》中有一首诗,名为《哀余竹城宪长》,余竹城,即桐城明代另一著名人物——余珊;宪长,指古代监察机关首长,因为余珊曾做过监察御史,是吴檄对余珊的尊称。

余珊(1471-1529),字德辉,因居竹城保(今桐城市金神镇一带),遂以“竹城”为号。正德三年进士,历官至四川按察使(正省级,正三品)。余珊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嘉靖四年应诏陈“十渐”,即:纪纲之颓、风俗之坏、国势之衰、外裔之强、邦本之摇、人才之凋、言路之塞、邪正之淆、君臣之暌、灾异之臻,赤胆忠心地指出了当时明朝所存在的十种不好的现象,事迹载明史。余珊的墓在桐城市嬉子湖中的嬉子墩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全诗如下:

大龙之山横古舒,长江日夜波涛呼。

兴云出雾遍南纪,衡岳块尔湘川隅。

山中实藏天地宝,诞我余公气何浩。

贾谊文章三十成,凤翥鹏抟凌八表。

执灋之宫天始开,霜飞海甸驱尘埃。

借剑将诛倚阙虎,引裾岂避犇空雷。

武皇雄才惮汲黯,出守淮阳志不减。

坐使闾阎风俗淳,至今五衿歌廉范。

莫邪忽遇神龙光,擢居剧地平要荒。

叶蕃远遁沙漠外,匹马不敢窥边疆。

十渐忠贞动天子,按节山川命伊始。

益州将吏迟严公,星陨俄传诸葛死。

此地连年枯旱随,石坼金流数千里。

苍天不救涸泽鱼,赤手谁翻大江水。

哀哉,余公!庙堂之望今已矣,乡里衣冠真我师。相逢常恨识君迟,吁天何处扳箕尾,宝剑空悬陇树枝。

这首诗是首悼亡诗,充分体现了吴檄对余珊的深沉怀念和两人英雄惺惺相惜之意。诗的前三句说明了余珊的出生地是长江侧畔、大龙山旁的古舒之地,第4句“贾谊文章三十成”是指余珊文采飞扬,30岁左右就中了举(余珊31岁中举),第5句到第10句,简要回顾了余珊的仕宦生涯,并以西汉的汲黯和东汉的廉范这两位名臣为比拟,高度肯定了余珊的为官政绩,第11句到第13句,交待了余珊是和唐代的严武、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一样,死于四川任上,并渲染描写了当地群众的哀思之情。从“哀哉”开始,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再想在朝廷上见到余公是不可能了,余珊这位家乡人确实是我的老师呀。我每每悔恨和您相识太迟,不能够更好接受您的教诲,现在仰天长叹也没有用。

最后一句“宝剑空悬陇树枝”,吴檄姓吴,用了一个关于吴姓非常有名的典故,即“季札挂剑”。季札,又称公子札,春秋时吴国贵族,多次推让王位,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一带),称延陵季子,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贤君子,孔子对他都非常推崇。季札在出使北方途中与徐国国君相遇,言谈甚欢,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因为还在出使,宝剑尚需佩带,季札没有立即将宝剑相赠,等他完成出使任务再经过徐国时,徐君已经死去。季札非常伤心,赶到徐君的墓前,将宝剑挂在墓旁的树上。别人对此不解,季札说:“我当初内心里已经答应将宝剑送给徐君了,难道因为他死了,我就可以违背自己的意愿吗?”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本指季札重友谊、讲信用,后以此典比喻守诺重信,始终不渝,也用以悼念凭吊亡友。

2020年初发现的吴檄墓碑

3

余珊比吴檄大20岁,吴檄虽然感慨说认识余珊太迟,其实两人相交并不晚,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则两人之间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话说吴檄尚是一名在校生,在当时的邑校、现桐城文庙读书时,已经廉名满天下的余珊余大人回到家乡,传闻他竟然接受了县长大人赠送的礼金,这让众人非常不解,不是说余大人清廉如水吗,怎么也接受礼金呢?这事不知怎么传到热血青年吴檄耳朵里,他激愤之下,化名“首阳山人”写了一封信,言词激昂地说明余珊不应当收受礼金的原因,步行三十多里路赶到城外的竹城保、余珊的家,从门缝里塞了进去!

余珊看到信,哈哈大笑,什么“首阳山人”?肯定是吴檄这小子写的。余珊不但认真地写了一封回信,说明了自己为什么可以收受这个不是礼金的钱的原因,而且郑重其事、正大光明地张贴在学校的大门上。由此故事可见,余珊对吴檄非常了解,也非常赏识,两人均以廉洁奉身、忠诚为国为人生准则,可以想见,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他俩亦师亦友,互相监督,砥砺前行,展现出桐城古士大夫克己奉公、一心为国的良好形像。余珊卒于四川按察使任上,吴檄卒于陕西参政任上,均是囊橐萧然,唯有清誉留于后人。

笔者是吴檄直系第十五世孙,计划春祭之时,将去嬉子墩再次拜谒余珊墓。故人之后来拜,余公余公,当悦之乎?今国泰民安,江山如画,余公余公,当慰之乎?

❖ 精华推荐 ❖

巴黎屋顶上的蜂箱

那些年,我们烘火坛

最是难忘那一盘“桐城水芹

Hash:05b8b0740e3591ba636535d62f3d1e3fffefabaf

声明:此文由 生活小报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