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散落城中的古民居,记录着“榄巷世家”的回忆

在市区繁华商业街背后

大路、县巷、后街、衙后、庙前和坊巷6条古街纵横交错

庙前街是一条典型的古街

因地处古代兴化府城隍庙前而得名

如今的庙前街还在修缮、改造中

庙前与大陆相连

大概以城隍庙为界

沿街的建筑看着都很别样

其中不少民居、庙宇等大多保留着明清风韵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资料图

在庙前街有一座地标性建筑,其间的入口处至今还保留一座完整的明代建筑古民居,房子的命名为“大宗伯第”,是陈经邦官拜礼部尚书时,以宗伯作为礼部尚书的尊称。

图|看莆田

陈经邦简介

陈经邦(1537-1616)字公望,明嘉靖十六年,出生于荔城庙前。出仕前,处境贫寒。

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神宗朱翊钧在东宫时,曾被选任讲读官,神宗临朝后,备受宠顾,官职连升至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应制诗赋,正宗八股文神韵,神宗极赞赏,亲书“责难陈善”赐他。

万历十三年(1585)因与宰相意见不合,疏请罢归,遂开始筹划建造宅第,至1592年方全部完成。

大宗伯第是以重叠三座七间厢正厝为主体,前后七进深,左右加护厝的超大型宅第,俗称“百廿间”大厝。下座厝的左边为大门坦,从大门进拐弯过前院才能看到大厝的正大门。一对抱鼓石雕安在大门两边,使豪宅更显端庄威严。官宦宅第风格,梁宇架构,完整演绎莆田建筑的中庸简约之美。

走进大厝看到天井连着厅堂,厅堂接着天井,直到最后大厅。这种现象缘于20世纪60年代街道在这里办工厂,把门扇和门坎统统锯掉,成为前后通畅一览无余的大弄堂。尽管厅堂局部被人为破坏,但整个大厝的梁宇架构完整体现出明代建筑的大方简约之美。房子的外观也没有发生太大改变,不失为目前莆仙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宅第建筑。

图|看莆田

大宗伯第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正厝即三座七间厢,重叠分布在主轴上。

第一部分,正厝的前面是宽阔的前庭院,门前还有一堵照墙。正厝的左前方、即照墙北边还有一座官宅特有的门楼,门楼依陈经邦的官职,置“门当”、“户对”,这个大门坦的门当,即石鼓,乃是二品朝廷命官的规制。

大门坦上有一块额题“大宗伯第”,题款人为“门人罗万化书”。罗万化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登进士榜第一名,即状元,罗万化自称门人,该是罗万化状元及第后入翰林院,与陈经邦同朝为官,谦称门人,尊陈经邦为长。

图|马俊杰

“大宗伯第”与“榄巷世家”这两块匾是在陈经邦去世后,皇帝为了悼念他,派遣首辅叶向高前来吊唁时所题。

宋朝时,由于庙前路的住户家中多种植橄榄树,因而得名为“橄榄巷”,故而题匾为“榄巷世家”。“启沃亲臣”是叶向高对陈经邦极高的评价,表达了他的敬佩之意。

大宗伯第的大门前置放的一对抱鼓石,为明朝正一品的规制,这是陈经邦奉旨以正一品官职兴建的。

第二部分为正厝,正厝府第为四进七开间宽的官宅,第一进为正厝的门楼,第二至第四进为三座七间厢,第一进和第四进左右加护厝,形成浑然一体。每进之间用三个天井分隔,共有九个天井,让整座大厝的采光、通风和雨水均有充分的空间,宜居宜住。

第三部分,即正厝后的御书楼和私家书院,还有供堂和树林蓊郁的后花园,已经失去在某一段时光中,已无踪迹。大宗伯第三个空间各有特征、各具备不同的生活功能,结合成一座开阔而又生活情趣的花园式庭院。

莆田文化繁荣,推动建筑业的发展。明代一时郡邑之盛,甲第入云,名园错综,交衡比屋。“大宗伯第”,可见莆田明朝第宅风貌之一斑。而如今,陈氏的子孙仍然守着这座宅邸。

(出行指南)

编辑 | 朱艳贞

校对 | 翁颖花

审核 | 翁开业

Hash:a100f9f752b1943e9637fdcf43fb5fda287fad3b

声明:此文由 莆田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