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水利看江西(十一)」记者手记:一场奔赴百年的“江湖行”

两天晴,两天雨,我们的“百年水利江西”沉浸式观察采访之行,在阳光下启程,虽风雨而无阻。

行走赣鄱水脉,我们的足迹从瑞金一路抵达峡江南昌市、共青城德安都昌湖口九江市,从赣江到鄱阳湖,再到长江

四天前,大部分观察团成员还是水利方面的“小白”,我们没有想到将迎接怎样的经历和惊喜。

四天后,我们有了认知的刷新,有了态度的转变,有了发自内心的震撼和赞叹,有了与水利的情感链接。

“此行让我第一次真正在思考:水利是什么?水利部门做了什么?水利人又是怎样的风貌?”观察团成员周琼的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一)打开水利故事的“盲盒”

我们走过的每一站,都有百年来铿锵而厚重的江西水利事业发展历程做“背书”,行走间看见新旧变换,一个个历史片段在水利人的讲述下,时不时地从我们眼前的一水一坝、一路一景中跳出来。

从“治水史”这个角度来说,观察员们担任的是体验官、见证人的角色,在这次“百年水利看江西”精心规划的线路上,我们走过了普通人很少知道的江西治水之路。

我们从党和国家水利事业的起点瑞金出发,了解苏区从最早的“走沙山”开创水土保持工作先河,到新时期生态治理“赣南模式”的发展成果;

我们在赣江之上看玉峡长虹,了解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八年建设铸就辉煌的故事,惊叹“赣鄱重器”雄哉壮哉,可歌可泣;

我们与水利人一起行进在冬日枯水期的鄱阳湖湖心区域,天气路况并不是最恶劣的时候,但已经感受到,平日里我们也许看过鄱阳湖太多美好的风光,却不知道它并不“风光”的一面,以及多少年来江西水利人为这一湖清水和湖区民生的安全,付出了多少艰辛;

一个小小的棠荫岛,却承载着江西水文人多少动人的故事,他们的铁军担当、忠诚守护让人感动;

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20年如一日的潜心科研,无数次试验的成败得失,一代代水利科研人的智慧与汗水,还有江西水利与国际国内科技前沿的开放交流,让人在刷新对水利科技认知的同时,也对水生态文明的未来充满着好奇与信心;

关停码头,江堤复绿,清退岸线,打击非法采砂……近年来,发生在长江两岸的变化,体现出九江在推进长江大保护上的历史担当,如果说奔流不息的长江是壮美的,那么九江流域的“最美岸线”,更增添了生态美与人文美。

在这趟“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的追寻赣鄱水脉的行程中,我们就像打开了一个个装满了水利故事的“盲盒”,每一个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未知,都让我们惊喜。水是我们日常必需,但“水利”这个词对普通人来说,似乎是遥远甚至隐形的。一路走来,不断的“扫盲”之下,我们频频感叹,对于赣鄱人民的母亲河、母亲湖,我们知道得太少了!

不抵达现场,我们不会有这样穿越时光的亲历感,去知晓水利人默默地做了多少伟大的工作。没有“治水”角度的专业解读,我们也不会真正意识到,“水利”与我们如此息息相关,即便是去过很多次的瑞金红井,我们也从未认真地把它与“水利”联系到一起。

好在,我们抵达了,而了解越多,便有着越多的敬畏之心。

(二)见证蜕变中的文明进阶

当我们把赣江、鄱阳湖、长江一一走过,行走“江湖”之间,所见所闻,收获的广博信息量让我们特别突出地感受到“水利”这个词的深度和广度。

出于职业本能,观察员中的媒体人,不断收集记录着那些足以辉映时代的高光时刻。大江网记者王琴红一路都在思考着:该用怎样的描述,让读者们能对水利中这些工程、科技能有更加形象的认知,产生更大的兴趣?“赣鄱重器”“版图基石”“生命银行”“生态美颜”……大家群智群力为江西水利做着表达。

观察员中的学者专家们,也本能地思考探究着“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的意义、生态与水利的关系、水问题的根源、水与人的关系、科研平台的开放创新、科研成果的落地与推广等等,他们抛出问题,与考察点的工作人员互动,有交流学习,也有观点碰撞。

对于江西水利,“蜕变”二字是重要的关键词。

从新中国水利事业史上的第一处农村饮水工程——瑞金红井,到解放以来江西投资最大的现代化水利工程——峡江水利枢纽;从经历过悲壮“98抗洪”的长江大堤,到如今的长江“最美岸线”;从最早河堤修筑标准的探索,到新时期水利科技三大基地发挥重要作用……在穿越时空的鲜明对照中,我们看百年水利变化,看“重器”发力,看科技进阶,更看到随着治水理念的与时俱进,江西水利人的治水智慧与实践。

当洪水来临有了沉着的应对,人们开始关心家门口的河流是否清澈;当大坝与堤防守护安澜,人们更多关注鱼类洄游通道是否畅通;当城乡供水有了保障,节水型社会也让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其中……治水兴赣这样宏大的话题,就落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具体的人上。只有沉浸式走近这一个个水利项目,走近一个个水利人,才更加深切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水利做出的安全答卷、民生答卷、生态答卷的来之不易。

我们面临的水问题一直在变,对“人水关系”的思考和认知,也一直在变。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文明理念的进程脉络,在我们的行走中逐渐清晰。

(三)思考人与水的对话方式

水利一头连着基本民生,一头连着未来发展。百年来江西水利发展变迁,从防洪减灾拓展到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维护,治水的变革,坡坡坎坎,浪潮澎湃。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江西水利人用宝贵的科技水利、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实践走在了前头。

当我们完成这一次“沉浸式”观察体验,再回顾启程时的初心——“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纪念时刻,以回望见证进步,以行走触摸发展,以对话照见未来”,可以说,观察团的每个成员,都得到了一次对水利认知的刷新,以及水利精神文化的感染和洗礼,初心目标阶段性达成,但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看去见证,比如河长制的实践、水生态文明村的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等等。人类的水利,与自然的对话方式正在向好改变。而我们与水利、与水利人的对话和链接,也要发生改变。人与水和谐共处,不只是水利人要破解的难题,而应该是全社会的共识、全社会的行动。

只有当了解到那么多认知盲区和误区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认知“水”。大众对“水”的感知,需要被进一步唤醒。关于水利的很多常识,还需要被科普,“水利是什么?水利部门做了什么?水利人又是怎样的风貌?”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不断去向大众解答。水利的故事,也需要更多地被表达,被讲述。

正因为如此,我们很期待下一次的观察体验,也期待更多的人能有机会走近水利,了解水利,知史而鉴未来。(黄颖)

Hash:99ee1d98ca71fc34c6825143bb566c0392b2f0fa

声明:此文由 香港商报江西办事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