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百年老建筑——光辉岁月的历史见证
徐家汇藏书楼,曾名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或汇堂石室,是上海最早的宗教图书馆。
1847年,耶稣会修院由青浦横塘迁至徐家汇。是时,耶稣会传教士在居住所专辟三建“修士室”收藏宗教图书,提供会士参考阅览之用,自此形成徐家汇藏书楼的雏形。
▲徐家汇藏书楼原为耶稣会总院所在地
现存徐家汇藏书楼为南北交错的两幢建筑:北楼,即大书房,建于1897年,为两层双坡顶,砖木结构,南北立面设多个欧式壁柱尖券硬洋松百叶窗框,两层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内涵,上层为西文书库,布局和藏书排架为梵蒂冈图书馆式样;其下层原为中文书库,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风格;南楼,原耶稣会住院,即神甫楼,竣工后数度改建,于1931年固定为四层坡顶,外廊式建筑。
现在藏书楼的主要功能是会展室、阅览室、工作室和书库等。
徐家汇观象台
建筑年龄:117年
地址:蒲西路166号
开放时间:周六10:00、14:00
徐家汇观象台是一座集气象、天文、地磁等于一体的观象台,曾被誉为远东气象第一台,中国唯一的百年气候站,是中国近代气象发展历史的见证,其中包括1879年7月31日发布的中国第一个台风警报。在国际气象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作为世界三大测量基准点之一。
1873年2月,法国天主教会在徐家汇肇嘉浜西岸兴建天文台,同年8月建成,是中国沿海的第一座观象台。最初的时候,这个天文台只是几间小平房,随着气象业务的发展,于1900年,在徐光启墓的东边建设新楼,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徐家汇天文台。
▲最初时只有几间平房的天文台
▲新建成的天文台
新建的天文台大楼为三层罗马式建筑。外立面为灰色砖墙、圆拱圈窗;平台和室外楼梯采用古典式宝瓶状栏杆。在大楼中央建设有砖木结构的测风塔,顶高40米,安有贝克莱风向风速仪。主楼的楼面安有大钟一座,“逢刻奏乐、遇时鸣钟”,为周围居民授时。据气象台的老员工介绍,直到80年代,这座大钟还能精确报时。
如今,观象台作为上海气象博物馆,再次为世人展示了关于气象的那一段段历史与故事,在风雨沉浮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徐家汇天主堂
建筑年龄:107年
地址:蒲西路158号
开放时间:目前已经开放
徐家汇老教堂,于1851年在肇嘉浜西岸建成,是一座希腊式天主教堂。1847年,耶稣会主教罗礼思确定徐家汇为耶稣会在华活动总部,强占大片土地修建教堂。徐家汇老教堂,由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设计,罗礼思监督营造,于1851年竣工,正式名为圣·依纳爵,曾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西洋式教堂之一(现已不存)。
▲徐家汇老堂
随着教徒的不断增多。1886年法国耶稣会士开始筹募资金,在旧教堂南侧另建新堂。1904年,英国建筑师道达尔开始设计新堂,1906年正式破土动工,历时四年,于1910年落成,仍奉“圣依纳爵”为主保。新堂规模为东亚之冠,在汇丰银行大楼建成之前被誉为“上海第一建筑”。
徐家汇天主堂规模巨大、造型美观、工艺精湛,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其外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双尖顶砖石结构。圣堂坐西朝东,平面为拉丁十字型,两座钟楼南北对峙,钟楼连顶高达57米,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
教堂每天清晨都有多台弥撒,逢周日与宗教节日,教友济济一堂,仪式盛大。大堂建立后,徐家汇逐渐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天主教活动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 · 新中院
建筑年龄:107年
地址:华山路1954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
新中院建于1910年,是一座具有九十多年悠久历史的校园建筑。新中院为传统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风格。建成后曾作为男生学生宿舍使用,建国后作为院系办公场所之用。楼高二层,建筑面积为1250平方米,口字形平面,中央留有天井。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该楼中西合壁,质料典雅。著名校友凌鸿勋、陆定一等曾在此楼住过。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上海市第四中学 · 启明楼
建筑年龄:100年
地址:上海市天钥桥路100号
启明女校,创办于1904年,专收教外女生,1968年改名为“上海市第四中学”。2014年,启明女校旧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归入徐家汇天主教历史建筑群。
启明女校中的启明楼是天主教会在徐家汇地区修建的近代教学楼之一。启明楼为南北朝向略偏东,内走廊位于北侧。因原属法国教会学堂,带有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征,立面构图为古典对称式,采取横五段纵三段的手法,用壁柱强调出竖向构图,山花上做弧形装饰线,是建筑又具有简化的巴洛克风格的特点。建筑底层门廊中间柱子的基石上,东边用中文刻有“民国五年六月十四日奠基”,西边用法文写着“14 JUIN 1916”,记载了该建筑的奠基时间是1916年6月14日,1917年落成。
启明楼是中国近代西式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发展的见证;是研究近代建筑历史,尤其是近代教育建筑的范本,它的设计和建筑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工艺水平,是研究近代建筑工艺的典范。
葱郁庄重,百年银杏
历经风雨,见证了时光变迁的不止是那些庄重肃穆的百年建筑,还有无论何时,都以自己独特的姿态矗立于大地上,向人们展现自己风采的百年银杏。
▲位于徐汇中学的百年银杏
▲圣爱大厦旁的银杏已有150年树龄
在徐家汇,除了上述那些百年建筑外,还有一些即将跨入百岁高龄的建筑……
徐汇公学旧址 · 崇思楼
建筑年龄:99年
地址:虹桥路68号
开放时间:周六、周日9:00-16:30;寒暑假期间:周二、四、六、日
地处徐家汇的徐汇公学创办于1850年,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徐汇公学是近代上海最早按照西方办学模式所创立的学校之一,被誉为“西洋办学第一校”,或被称为“西学东渐第一校”,是天主教在上海开办最早的洋学堂之一,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可以说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崇思楼是1915年酝酿新建的校舍。当时由比利时神父、建筑师第斯尼设计草图并任督工,1918年6月落成,时称“新校舍”。 1992年时任校长汪劲松将其重新命名为“崇思楼”。
新校舍的外立面为砖石结构,内部为木结构为主,共四层。外墙由水磨红砖与人工凿毛的花岗岩为主材料结构筑成。以小礼堂正门为轴线,两侧则各有9根高达顶楼的科林斯式柱子,成为主要的艺术风格体现。这幢楼的顶部采用了西班牙建筑风格,可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因屋漏严重而拆除,重建后风貌不再。但其饱经风霜的外貌,彰显着它历史沧桑。
如今,崇思楼内设有“汇学博物馆”,馆内的每帧照片、每篇文稿、每件家具、都记录着汇学人的过去和当下,它是一个集历史建筑、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宝库。
建筑年龄:98年
地址:华山路1954号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6:30
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老图书馆于1918年2月20日开工,1919年10月10日建成,总耗资8万多元。建成以来,这座建筑先后迎来了成千上万的学子。它也作为上海图书馆界高雅文化象征的标志性建筑,出现在许多电影、电视和摄影作品之中。
该楼为三层楼洋房,既有代表着西方古典主义的罗写科林斯柱式风格的表现,也有巴洛克建筑的细部雕刻、山花及对比色彩的运用。大楼共三层,设有杂志阅览室、普通阅览室、研究室、自修室和陈列室等。
1996年4月8日,容爱国主义教育与校情、校史教育于一体的交大校史博物馆在老图书馆内正式落成。展示了交大从南洋公学至今的发展历程,与120年来在交大求学或任教过的校友以及他们学研昌盛的丰硕成果、精神文化传统。
建筑年龄:96年
地址:衡山路811号
开放时间:因修缮,暂停开放
百代公司建于1921年,占地面积约192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属荷兰式建筑风格的独立花园住宅。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北立面中部表面用石材处理,南部阳台双柱支撑,方形门窗,清水红砖外墙,俗称小红楼。
小红楼是东方百代唱片公司亚太地区总部,也是中国唱片业的诞生地。1935年,上海电通影业公司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这里灌制,1949年9月2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定本曲为国歌。200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优秀历史建筑。
建筑年龄:88年
地址:漕溪北路201号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 10:00-11:00;14:00-16:30
圣母院由耶稣会传教士薛孔昭发起,于1843年在青浦横塘开始建立。1864年迁至徐家汇附近王家堂。1868年,拯亡会、献堂会等陆续在徐家汇耶稣会住院附近建立修院,总名徐家汇圣母院。
现仅存建于1929年的四层欧式小白楼,其余大部分建筑都已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消失殆尽。该楼为白色水泥砂浆墙面,外墙为狭长的木制硬百叶窗户,内层装有彩色花格玻璃,底层地面仍保留当年铺设的花砖,花砖色彩与内部建筑装饰极为协调,内部装饰有浓厚的宗教建筑色彩。虽然经历岁月流逝的陈迹,但这座小楼散发出的异域情致和考究的建筑工艺仍然让人心驰神往。
徐家汇大修道院
建筑年龄:88年
地址:南丹路40号
开放时间:因修缮,暂停开放
修道院是天主教培养神职人员的教育机构,始建于佘山附近。几经迁徙,1877年才迁定在徐家汇。1913年,江南宗座代牧区主教姚宗李等人计划造一所“真正的修道院”。他们通过一个耶稣会的中国辅理修士买到了天文台和土山湾之间的一大块土地,开始修建大小修道院。
大修道院于1929年10月落成。新堂是一幢砖混结构的四层大楼,建筑坐北朝南。新堂和周围几幢教会建筑一并成为当时徐家汇地区的“制高点”。大修道院于1955年停办,房屋现为徐汇区人民政府使用。
一曲新词一杯酒,去年天气旧亭台
时光易逝,万物更替
那些经过了磨砺的建筑
即使风貌不再
但各自独特的结构与历史
仍让人肃然起敬
Hash:fe41b023945dc7abe823ed3c12857be1aea4d71c
声明:此文由 安泰大家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