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地理|王高:寻觅一片秦瓦

寻觅一片秦瓦

春风徐徐,我陪同庞任隆老师来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东马坊村秦遗址访古。

穿过一片油菜地,我们进入遗址。临面而立的是一残段存的夯土台基,长30来米,宽10来米,有5米多高,其周围和上部杂草树木丛生,截面虽被风雨剥蚀,但一层一层累积起来的夯土层,清晰可见,每层约6公分厚,中间夹杂有瓦砾。夯土台基底部四周也散落着残碎的瓦片,俯拾即是。瓦片残块多为细绳纹,有的内饰麻点纹,是典型的秦瓦特征。

最新公布的考古资料显示,该遗址始建于战国中期,延用至西汉,是已知秦人在渭河以南修建最早的高等级建筑群。考古人员从出土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上发现了“左宫”“右宫”“大匠”等字样的陶文,这些都是秦汉时期负责大型宫殿建筑营建的主要职官。同时,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上还发现了“灋丘公”三个刻画的陶文。目前,该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继续,为保护遗址,正在兴建的西安地铁5号线进行了改道。

我和庞老师慕名而来。

我们在散落的瓦片中仔细寻觅,期许可以找到一件带字的瓦片、一枚秦陶文。遗址无言,徜徉期间,我向庞老师说起自己收藏的几片带“咸”字款的秦陶文。秦陶文是秦代砖瓦或陶器在入窑烧制之前泥胎未干时,陶工用印章抑压戳记的文字,用来注明烧制机构或陶工姓名,以便统治者考课稽核、责任追究,是秦代“物勒工名”制度的真实写照。我收藏的板瓦和筒瓦上戳记有“咸阳巨儋”“咸沙里突”“咸最里壮”“咸隐里喜”“咸原少角”“咸亭南完意器”等秦陶文,是秦建都咸阳最早的实物证明,“儋”“突”“壮”“喜”“角”“意”等陶工是咸阳城最早的建设者。而今天我们踏访的秦东马坊遗址与秦咸阳城仅隔一条渭水,互相凝望。穿越历史是迷雾,曾经宏大壮丽的宫殿成了今天黄土覆盖的遗址,遗址上长满杂草也盛开着油菜花。仿佛“儋”“突”“壮”“喜”“角”“意”等陶工向我们走来,这些身份低微,名不见经传的陶工是秦瓦的真正创造者。每件断之无孔、叩之有声的秦瓦,都凝聚着工匠的辛劳与智慧,他们的名字和掌纹深刻地印在砖瓦上,在流转的时光中永垂不朽。突然,两只野鸡从半人高的蒿草丛中惊飞,发出扑腾腾的声响。

我和庞老师沿着夯土台基底部继续寻觅,他捡起一片残瓦,用手拂去表面的黄土,辨认着是否有字,我不由地凑了上去。庞老师告诉我,在他曾工作过的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收藏有700余枚秦封泥,其中有两枚废丘封泥:一枚“废丘”,一枚“废丘丞印”。根据古文字学研究,“灋”和“废”通用,“灋丘”就“废丘”。该遗址出土陶罐上的 “灋丘公”秦陶文和“废丘”“废丘丞印”秦封泥,一定有某种关系,期待进一步考古研究。

庞老师给我讲起秦封泥与秦陶文。先说二者有四个不同之处:一是来源不同。秦封泥出自秦代的皇宫,是当年秦始皇办公的地方即章台宫遗址;秦陶文出自秦代的宫殿建筑遗址,如秦咸阳宫遗址和秦阿房宫遗址等。二是内容不同。秦封泥反映的是秦代三公九卿及其所属的高官,是经过各级管理部门任命的;秦陶文反映的是各级主管建筑的能工巧匠,不凡也有民间的高手。三是作用不同。秦封泥主要是封缄文书,“以检奸萌”,确保运输传送过程的安全;秦陶文是记录工程,“以考其诚”,便于以后检查建筑构建质量。四是载体不同。秦封泥是通过印章按捺泥丸一种形式;秦陶文则是通过印章戳记或直接刻到砖瓦陶器上的印记,主要有砖、瓦、罐、俑等多种载体。再说二者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时间上都形成于秦代。二是材质上均为陶质。三是反映的都是秦代的印章文化艺术。总之,秦封泥与秦陶文虽小,字都大不过我们的指甲盖儿,但无不闪耀着“工匠精神”的光辉,透露出秦人发展壮大的秘密。

而现在,我们就行走在秦人经营过、生活过的一座城址上,正寻觅一段壮美,寻觅一片秦瓦。最终我和庞老师未能如愿,没有觅得一枚秦陶文。临别时,我俩各自俯拾一件瓦片,即便没有带字,也心生欢喜。

作者简介:王高,长安人,秦文化爱好者。收藏秦代陶文三百余件,曾在西安中国书法博物馆举办“大秦瓦语——秦代陶文展”。擅长刻瓦,其作品被香港中文大学收藏。

微信号:xingfunancheng

南城地理

感情记忆

文学驿站

文化动态

风采人物

邮箱号:xingfunancheng@126.com

Hash:2ac3eaec8940cdbe28cab5e43244e82887c73164

声明:此文由 幸福南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