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在日本发现中国烈士墓,百年来无人扫墓,碑上2字让人心酸
引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唐朝时期的汉文化达到了封建王朝里的顶峰,它的影响力一度传播到了日本,日本为了学习中原文化,更是定期委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随着唐朝的没落,日本中断了遣唐使,等到日本人再来到中原大地上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再带有善意。
如今在日本岛上,依旧能看到仿唐风格的建筑,他们的和服和茶道上面依旧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所以中原文化在日本有所保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一名日本留学生居然发现日本近代阵亡士兵中,居然还有中国人,而破败的墓碑可以看出它一直没有人来扫墓,碑上写着两字:俘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日本国在古代的时候就是一个“另类”,不管中原王朝如何发达,周边的国家纷纷加入到王朝的藩属国里,日本就是不为所动,这与他们的民族精神有关,日本人同中国人一样,讲究礼仪,但是民族背后的精神则不一样,中国历朝君王不管怎么起兵打仗,骨子里还是受到了儒家学派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算是唐朝时期,儒家学说也进入了日本,但是日本人的精神里早已有了另一个“信仰”,那就是武士道精神,他们崇尚强者,为了超越强者,他们可以忍气吞声步步为营,待到时机成熟时,就奋力与之较高下,甚至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
日本人重视传统的背后也是野蛮原始欲望,日本人崇拜丰臣秀吉,而他对于日本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就是结束了日本的战乱,统一了全国,而在日本人眼里,他的策略更是值得让所有国人学习,因为他不光统一了日本,他还要统一朝鲜,统一中国,整个亚洲都在他的计划之内。可见他对国土的侵略策略是正中了大多日本人的下怀,从他开始,日本人对于中原的觊觎就没有消停过。
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者将目光锁定在了相对于落后的亚洲,相对于比较富饶的中国和日本就成为了他们的目标。两国人士就纷纷开始了救国行动,清朝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提倡“以夷制夷”,引进了西方技术来提高我国的国力,来与西方周旋。起初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清廷收获了大批的西方军械枪炮,北洋水师也引进了先进的战备,久而久之,封建王朝的弊端又出现了,就是朝中大臣仗着有实权,就开始中饱私囊,他们的行为也渐渐开始腐蚀清廷。
曾国藩死后,北洋军队成为朝廷的角斗场之一,各方势力都在利用军费开支展开较量,1980年,北洋水师的负责人先调用400万两军费给慈禧修葺颐和园,1894年又挪用1000万两给慈禧贺寿,丝毫不考虑军队的武器是否应该更新迭代,一步步地,北洋水师又被日本超越了。
日本在被西方国家侵略以后,15岁的明治天皇意识到自己要较量,就一定要走向现代化。这也是两国君主追求不一样的,天皇追求强大,不惜将自己的财产同大部分国家财产收入一起用来搞建设和军事,而晚清皇室看重权力,这样的作风延续到了大臣身上,他们不惜以国家的发展为代价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就这样,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在日本舰队的面前全军覆没,昔日天朝上国的形象也在晚清政府的“努力”下破灭。根据记载,日本在那次战争里,俘虏了10名清兵,他们被带到了日本国内,起初日本人想获取更多的情报,但是他们都不为所动,这样的绝不向敌人低头的态度让他们很是钦佩,所以他们在杀死了这些清兵之后还是给他们立了墓碑,碑上写着:俘虏。多年来无人问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时还没从为北洋水师被全军覆没的噩梦中清醒过来,根本没心思去过问这些俘虏。到了2013年的时候,在日本留学的杨海嘉发现了这些墓碑,这才唤起了那段记忆,想到国家被沦为列强的殖民地,百姓们苦不堪言,而那些被俘虏的清兵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连他们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去哪了,这样的下场也实在让人心酸。
结语
中国的近代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难言之痛,对于爱国人士来说也是充满心酸,甲午中日海战之后,日本也是尝到了甜头,昔日的东方霸主已沦为了平原之虎,所以他们就开始频繁对清朝找事,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在瓜分中国的时候,也有日本军国主义的身影在配合跳跃,西方列强走之后,日本人还是对中国“念念不舍”,其中也是因为中原曾是他们崇拜的对象,终于让他们赶上了昔日的王者,他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弱者就是应该被强者吞并,可见日本军国主义的无耻。而如今我们终于走出了近代的阴霾,以全新的国家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近代上发生的悲剧也终将不会再在我们身上重演。
参考文献:
《春望》
《清史稿》
Hash:be63a1fe50aebe2a411605b4dc4308b446bb0a23
声明:此文由 狂奔的小白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