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追忆历史 探访阳谷县郝楼村哈利生医院旧址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5月7日讯 (记者 张元元)5月7日上午,“献礼建党百年—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专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首站走进聊城,探访这片红色革命热土上的外事故事。下午,活动来到位于 聊城市阳谷县大布乡郝楼村的哈利生医院旧址。

以白求恩式国际医生命名的战时后方医院

郝楼村是聊城市重点革命老区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郝楼村是刘邓大军渡黄河的后方根据地。聊城哈利生医院得名于国际主义卫生战士铁尔生·莱孚·哈利生(1888—1947),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鲁西北卫生界的一面旗帜。

哈利生是加拿大著名的外科医生和国际和平主义者,曾在军队中服务多年,并多次到中国行医。1945年后,哈利生加入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卫生组织,负责医疗工作,为中国解放区筹措医疗物资。1947年1月10日,当哈利生再次到阳谷县张秋镇送药品时,病情急转恶化,不幸逝世于张秋镇天主教堂。哈利生逝世后,当地农会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按当地风俗将他运送回 河南开封安葬。

为了纪念哈利生,1947年,刘邓大军渡黄河南下,途经郝楼,经部队领导认真考察,选择郝楼村为后方医院,命名为哈利生医院(前防第三分区医院)并附设卫生学校,作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伤病员接受治疗康复的后方医院之一。

哈利生医院旧址仅存院落

村民赵东莲告诉记者,她的房屋是哈利生医院唯一一处现存旧址院落。房屋位于该村的正中央,前后有三个院,从南往北进入,依次是4间南屋, 东西屋各有4间,中间是腰房,穿过腰房再往里走是主院,东西屋也是各4间,正房3间,位置方便、房间较多,当时部队医院在此处设置了门诊室、手术室、医务室,其他 民房也都用做病房,伤病员多的时候就安置在柴房、磨道里

军民鱼水情谊深

郝楼村村民民风淳朴,对共产党和 解放军格外支持拥护。当时医务人员进村后,村民自发组织选出最好的42间民房供部队医院使用,并把家中最好的粮食、衣物、鞋袜、骡马,主动无偿提供给部队官兵及医务人员。

据该村今年83岁高龄的老党员苏清亮回忆,当时医院配备了优秀的医疗人员,医生医术高超,其中就有有着“一把刀”称号的高级外科大夫冯大夫。医院给老百姓治病从不收钱,村民白天从部队领到东西晚上也会再送回给伤病员, 军民之情血浓于水。

苏清亮老人

苏清亮说,刘邓大军南下时,解放军的装备还比较落后,“重火力”是骡子拉着的小山炮。不过郝楼村是一个大后方,群众基础好,伤病员得到很好的照顾,即使敌机来袭,也从未造成新的伤亡。当时的做法是村民将伤员兵隐藏在近村的树林里,并让他们抱着树,使二者融为一体,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当然由于部分伤员伤较重,医疗条件有限等原因,部分伤员不幸牺牲,村民把他们安葬在村西北约1公里处空旷地,并把每位烈士的名字刻在木牌上插在坟前。

部队医院对村民的照顾,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据苏清亮老人回忆,当年村民郝兆铭,因患胃部重疾,疼痛难忍, 生死关头,哈利生医院的医生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立即对其胃部进行了切除手术,三分之二的胃被切除。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照顾,仅八天时间就安全出院,分文不收,郝兆铭全家感动的泪流满面,为表谢意,把家中仅有的两只老母鸡送到医院,医院领导婉言谢绝。郝兆铭身体恢复很好,直至87岁去世。

解放后,哈利生医院和朝城医院合并后迁往聊城,成为 聊城市人民医院的前身。如今的郝楼村哈利生医院现存仅剩一处院落,北屋三间、东屋三间、拱形大门、西屋已坍塌,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但没有留下当时医院的标志性的照片,为此村民都深表惋惜。

尽管现在的郝楼村已今非昔比,在那段峥嵘岁月里,郝楼村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后人们汲取前进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缅怀革命先烈。

Hash:a31a4df5bb919d1ec82ae770cedc0ee36912335b

声明:此文由 中国山东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