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革命始蒙亳

商丘,是居于东方的东夷族分支商族的重要活动地和发祥地。帝喾都高辛(今睢阳区高辛镇),契封于商(今商丘),王亥于商服牛,成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开始积蓄力量征伐夏桀,从而拉开了“商汤革命”灭夏的序幕。他经过11次战争,无敌于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有娀氏的反叛,起兵打败夏桀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史称“商汤革命”。

我国古代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武力改朝换代,成汤通过“伐谋”“伐交”“伐兵”,最终取得战争速胜。那么,他在“革命”之前的军事力量储备是在哪里完成的?在“革命”成功之后又将都城建在了哪里?“商汤革命”和蒙地又有什么关系?本期将探踪夏末商初时期蒙泽一带的风云变幻。

商汤兴起于北亳 景亳之命立国

夏朝末年,居于东方的商族日益崛起,首领商汤积蓄力量准备推翻夏桀的统治。他从先王旧都商丘北迁至北亳(又称景亳、蒙亳),召开诸侯大会被众首领推举为盟主,誓师讨伐夏桀。《左传·昭公四年》:“商汤有景亳之命。”《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商会诸侯于景亳。”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古迹》:“诸家皆以蒙县之亳为景亳。”北魏阚骃《十三州志》:“汤会诸侯于景亳即蒙之北亳也。”北亳位于蒙县西北,是夏之诸侯国商国的都城,有宫室、宗庙,也是商汤的军事大本营。汤之伐桀,这里是出发点。据《归德府志》记载,北亳在春秋时为宋国城邑,在西汉山阳郡薄县治所,东汉时为梁国蒙县城邑。

商汤于北亳受命起兵“革命”,征伐的第一战就是征服与商国为邻的夏之诸侯国葛国,将其归入自己的地盘。《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史记·殷本纪》:“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葛国即今天的商丘市宁陵县,《水经注》云:“葛乡在梁国宁陵县东北四十里。”故葛国边界最远在今宁陵县东北40里处。实地测量,今宁陵县城距曹县北亳遗址约76里,因此葛国东北边界距北亳不过30多里。这更从商汤伐葛所找的理由“葛伯仇饷”典故中佐证,他派人从亳到葛耕地、送饭,感受到亳与葛是阡陌相连的紧邻之国。从葛的地望,可知汤始居亳为北亳。

商汤从北亳出发,推翻夏桀建立商朝,在他去世后仍归葬北亳附近。《水经注》引《皇览》曰:“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也。”清代《曹县志·疆域》:“在汤陵东南三里,一曰景亳,一名北亳。”可知北亳在汤冢西南三里(今曹县李庄一带)。笔者于2016年5月曾赴曹县土山集村的汤陵考察,古陵依在,现存清康熙二十五年《重修汤王陵碑记》碑碣一通,当地并于2015年重修商汤王殿。经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挖掘研究,认为此汤王陵为“历史记载和现实考证最为吻合的一处”。65岁的文物管理员王树林介绍,商汤陵建在龙山、岳石、商文化遗址之上,陵北300米又有土山王子侨庙龙山岳石文化遗址。据说土山(古称涂山)即为景山,当年商汤会盟之地,原高于地面10来米,由于村西即为黄河故道,因黄河多次泛滥现多半已淤于地下。

蒙亳乃蒙地之亳 蒙城非北亳城

夏末,商汤率部落迁于涂山之阳建亳城,史称北亳,成为商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亳城在夏商周时期,曾经鼎盛,但到了东汉时期,成为梁国蒙县下的一个属城。蒙城是蒙县治所,北亳城是蒙县所辖属之城,二者非一城。蒙城在汳水之南,睢阳城北20公里处,遗址在今梁园区蒙墙寺村。北亳城在汳水之北,在蒙城西北23公里处,距睢阳城约40公里,遗址在今山东曹县李庄一带。不能将隶属于蒙县的北亳城与其上一级城市蒙城混淆成为一个城,确切的说法应是蒙县之北亳城或蒙城所辖的北亳城,简称蒙亳。

基于此,关于北亳地理位置的说法有了两种:一种认为北亳即蒙,将蒙城与北亳城二城混淆为一城。如《史记·殷本纪》正义:“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地。”一种是认为北亳与蒙非在一地,从隶属关系、地理位置上对两城进行了区分。如《太平寰宇记》:“梁国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汤会诸侯于北亳,即蒙之北亳也。”帝乙征淮夷路过蒙地,征人方路过亳地,二地相近。

这两说,哪种说法正确呢?历史学家王国维《说亳》认为,北亳因为此地有景山,故称“景亳”;又因为此地古属于“蒙”,故又称“蒙亳”。东汉以薄(通“亳”)县属梁国,至魏晋并罢亳县,以其地属梁国之蒙县。故皇甫谧所言蒙即为北亳,是不对的;而杜预于《左传·庄公十一年》所注:“蒙县西北有亳城”,则是正确的。蒙之西北,即西汉山阳郡薄县地也(即今山东曹县南20余里)。

商汤定都于南亳 三亳聚讼千年

商汤灭夏后,定都于南亳(今睢阳区坞墙镇南亳村,有汤王台)。南亳城,成为商朝建国后的第一个都城,被称为“商朝第一都”。《水经注》:“(睢水)又东经亳城北,南亳也,即汤都也。”从夏国属国商国的都城北亳,到商王朝开国都城南亳,“商汤革命”实现了商部族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古迹》载:“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谷熟之亳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亳曰西亳,汤所迁也。”即是说商汤在北亳兴起,在南亳定都,后迁都于西亳。商汤左相莱朱之墓位于曹县潘白刘村,右相伊尹之墓位于虞城县魏堌堆村北,都在昔日的宋国、梁国境内。

“亳”,是指先商及商朝的都城。因为商部族不断迁徙,历史上有很多“亳”地。“亳”位置在哪,直接牵涉商都城在哪。千百年来,史家争鸣,莫衷一是,有漳亳说、垣亳说、郑亳说、伾亳说等。但提出最早、影响最大、认可人数最多的则是“三亳”说,由晋代的皇甫谧提出。清代《尚书古文疏证载》:“殷有三亳,二在梁国,一在河洛之间。”梁国之亳即是南亳、北亳,河洛之亳为西亳,三亳方位是以商部族原先所居商丘(今商丘阏伯台)为原点而划分的。

正如将蒙城和北亳城误认为一城,有学者亦将谷熟城与南亳城混为一城。南亳城在商朝曾为汤都,秦汉以后则成为梁国谷熟县的属城,即谷熟城为谷熟县治,南亳城为谷熟县辖属的一个城。一些学者却误将谷熟城认为即是南亳城,认为汤定都谷熟,如唐代《史记正义》星衍按:“汤始都,曰南亳,今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这是不对的,应是汤曾定都于谷熟之地的南亳城。谷熟城即是今虞城县谷熟镇,南亳城则在今谷熟镇西南的睢阳区坞墙镇与高辛镇一带,帝喾曾出生并建都于此,实际上两城相距约17公里左右。《正义·括地志》:“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帝喾所都也,汤都也。”因此,商汤定都的是南亳城而非谷熟城。(文/马学庆)

来源:商丘发布

Hash:1a5cc1d1db798f71453335d386092bce13ec2761

声明:此文由 搜狐城市-商丘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