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正阳“袁家大院”的消失与沉思

提起“大院”,人们自然会想到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陕西的“唐家大院”、天津的“石家大院”等不少被人们赞不绝口的“大院”,尽管它们的建筑各具特色,风格迥异,但它们均缺少当年正阳袁家大院”的“皇家气派”。作为一名“老记者”,我曾有幸数次徜徉在“袁家大院”,从当地老辈人及一些历史资料中对该大院有过一定的了解。

“袁家大院”位于正阳县袁寨乡的集镇内,是袁世凯身边的红人、重臣,一代枭雄袁乃宽所建。

袁乃宽,字绍明,原籍正阳县吕河乡人。其父袁有智为清同治年间陈州营千总,后参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而战死,其母张氏带着9岁的幼子袁乃宽扶柩归籍回到正阳。袁乃宽长大后,听说袁世凯扶摇直上,任清廷重臣,还听其母说,其父与袁世凯曾结有联宗。袁乃宽便赴京投奔袁世凯攀宗联谱。袁乃宽幼读私塾,家教甚严,天资聪颖,一表人才,还写得一手好字(网上目前尚拍卖有袁乃宽当年书写的一副对联),深得袁世凯喜爱、赏识,随留在身边,以叔侄相称。

1893年(光緒19年),袁世凯出任清政府驻朝鲜全权代表,袁乃宽随其赴任,担任书记。1895年,他随袁世凱回国后,一路被任命为新建陆军粮饷局会计员、粮饷局提调帮办、财政总汇处军政股长、武卫军营务处会办等职。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提任袁乃宽为拱卫军军需总长,补授镶红旗蒙古副都统。民国2年(1913)授陆军中将,后任拱卫军粮饷局督办。

民国3年后,袁世凯醉心复辟帝制,袁乃宽积极协作,并担任“大典筹备处”庶务主任,具体负责帝制筹备工作。袁世凯登基用的龙袍、玉玺、金印及御座、御冠、祭天仪式等,均由袁乃宽一人操办。“洪宪”元年。袁乃宽因从事复辟帝制有功,特授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和二等文虎章各1枚。

复辟失败后,袁乃宽逃亡被抓,后得段祺瑞特赦。凭其数年间混迹上层官场,人脉甚广,被视为人才,后又深得重用,先后担任民国政府内务总长、农商总长,直至民国13年(1924)10月,冯玉祥进兵北京,发动政变,赶曹锟下台。至此,袁乃宽方退出政界,客居北平。

据《河南省志人物志》记载,袁乃宽在北平隐居后,于1946年(民国35年)病逝。

袁乃宽因曾支持过袁世凯复辟帝制,被世人唾骂,甚至被妖魔化,现在其家乡的网站上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资料。

实际上袁乃宽是一个很有能力,很有爱心的人,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他曾三任要职,为国家出过力。直到1946年他逝世前还是北京河南同乡会的会长,为在北京的河南人和去北京办事的河南人做了很多好事。他还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开办学校,办公益事业。他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除了在正阳、信阳开封等地购买大量土地,建当铺、旅馆、浴池、小型工厂等外。还在全国有名的大企业投资。有记载的有盐业银行(北京)、中孚银行(上海)、汉冶萍公司(武汉)、同泰源实业公司(安阳)、广益纺织公司(安阳)、通惠实业公司(北京)、新安煤矿公司(洛阳)、通丰面粉公司(新乡)、武学书局股份公司、中日实业公司等的董事或发起人。

袁家大院,则是他发迹后在家乡兴建的一处大型庄园。

关于这个庄园,民间流传有不同版本:

一为“雪耻说”。说袁乃宽青年时期贫困潦倒之时,曾在正阳县城东北的张岗村给人做过小工,受尽白眼和欺辱。他发迹后,特地将其当年“打工”过的地方买下,后大兴土木,兴建庄园,并将张岗更名为“袁寨”,所建庄园命名为“袁家大院”。

二为“风水说”。说袁乃宽一次回老家正阳,在老家歇息的日子里,一算命先生带他从县城慎水河顺河而下,在城东北到张岗村一带时,看中了这里两面临河,三面环水,正好围成一个“锦弓玉带”状的马蹄形。袁乃宽当即买下了这块风水宝地,后在此挖沟筑寨,兴建“袁家大院”。

三为“盗银说”。说1911年袁乃宽奉袁世凯之命,督送大批银元、粮饷,日夜兼程向风声日紧的武昌进发。当他们行至河南境内时,从前面传来消息:“武昌起义”爆发,老谋深算的袁乃宽看到了清王朝已是摇摇欲坠,大厦将倾,便将这批数额巨大的银元、粮饷悉数扣下私吞,后用这笔不义之财建成了“袁家大院”。

但这三种说法,均无史料记载,无从考证,民国人物志里,也从未提及袁乃宽曾任过“财粮部长”一职。“盗银”一事更难以令人信服,那不是他一人能做得成的事情,如果说他“盗银”之后便隐姓埋名,人间蒸发,尚可圆其说。可他后来数年还一直任着要职,如有此事,根本难以隐瞒。

在那个达官贵人、巨商大贾以置地兴业,大兴土木,摆阔显贵的时代,袁乃宽也难脱俗。最有可能的是,袁乃宽靠在官场的丰厚俸禄(当然也可能有不义之财)和多种经商获得的大笔银两在家乡兴建了这座能光宗耀祖,显示身份的“袁家大院”。

当年袁乃宽兴建的这座“袁家大院”到底有多大?有多阔?有多美?说出来您可能不信,目前国内较知名的大院,如果与袁家大院一比,都会黯然失色,低它一等。但因当时的历史条件,无任何影像资料保存,仅凭文字介绍起来似乎有些苍白无力。但好在到过、看过该大院的人还大有人健在,他们均能证明该大院的气派、壮观程度。

据袁寨的老辈人讲,袁家大院总共占地1300多亩,分外寨和里寨两大部分,外寨为商业区,里寨为住宅区。

当年建这座大院时,方圆18座窑厂日夜不停烧出的砖瓦还满足不了建该大院使用。

与全国所有大院建造样式不同的是,袁家大院中的部分建筑是依照故宫后宫宫殿样式建筑的,所以有“小故宫”之称。之所以建成“皇宫式“,恐怕与袁乃宽在京城任职,出入过紫禁城,为其宏伟气势所惊叹,所以在兴建自己的庄园时,便借鉴了故宫后宫部分建筑的布局和宫殿样式。这是全国所有“大院”的主人恐怕连想都不敢想的大胆建筑。

袁家大院有东西南北四个寨门,寨门的门栓是用整根巨大的原木松树制成(由此可见其寨门的高大)。寨门四角各有一高大的角楼。最外墙高10多米,护寨河宽阔、清澈、深邃,几年前,当地农民还曾在寨河中捞到过重达几公斤的银元宝

商业区(也叫集市)则与北京的“大栅栏”相似,虽无名店和楼房,也不宽阔,但一街两排民居式的商店、作坊倒也给方圆百姓买卖交易带来便利。袁家大院建成之日,即是袁寨集市正式开集之日而延续至今。

“袁家大院”的精华部分主要是在其“内宅”。内宅又分为,住宅区和花园区。

进入“内宅”,须先经过大院的大门楼。按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来说,大门(正门)一般都建在大院中轴线的正中,高大而气派。而这座大院的正门却建在整个大院的最东侧,只是一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普通门楼,既不高,也不宽,更难说大。之所以出现“院内奢华大气,门楼却其貌不扬”,且建在内宅边缘,看似不合常理,实则表现出来了院主人的慎思缜密,用心良苦。因其内宅是仿紫禁城部分建筑的,如果门楼像紫禁城的城门那样高大威严,若有人借机告状,说其有野心,恐会带来大难。这样不显山不露水的门楼,谁又能知院内的玄机呢。

门楼虽偏居一隅,但踏进院内,立即会让你感到眼前一亮,别有洞天,美不胜收,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进入正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个由青石砌就的鱼池,鱼池造型奇特、古朴,仿佛让人想起了西安华清池中唐明皇和杨贵妃沐浴的汤池。鱼池正中有一座汉白玉筑就的拱桥;登桥而过,即进入“平门”,放眼望去,迎面是两条东西走向的长廊,长廊一律青石铺地,画梁雕柱,一幅幅精美的的书法、山水、花鸟画和楹联绘在上面,让人不禁联想到北京颐和园里的长廊。据说,这是袁乃宽从苏州杭州、北京、天津请来的众多能工巧匠雕刻手绘的。

廊内的院子里建有类似于故宫后宫宫殿的建筑,只不过后宫宫殿是金黄色的琉璃瓦,而这里却是青砖黛瓦罢了,规模也肯定小得多。带着隔栅走廊的左右各有5间厢房,均为双层出檐。

沿着长廊、游廊转来走去,不觉间,又进入到另一层院落,里面的房屋仍为仿古宫殿式建筑,两侧左右仍各有5间厢房。

整个住宅区共四重院落,从南到北,一字排列,结构相同,一律青砖黛瓦,每重及每套房子之间都由不知有长度多少、曲径通幽的长廊相通,无论你到任何一个房间都是长廊引路,无论雨雪多大,决不会让你受淋。

每套房子的形状、大小以及院落中的名贵树木、花草、假山、盆景大同小异,只要你走进这个四层的前院或后院的138间房的院落,如果没有熟悉的人带路,初来乍到者,进入院内,则很难辨别方向和出口。

这些房屋、长廊建筑所用的木料、石料大都从外地运来,不少还是名贵树木。院内所植的花草树木、假山盆景更是十分名贵。

内宅西北侧的花园区,据说是仿故宫的御花园而修建的,听尚在世、曾参与建设的当地农民的后代介绍,花园内,各种景观石造就的假山美不胜收,有从外地移栽来的高大的银杏树、郁郁葱葱的松柏等。可惜解放前后已逐渐被损毁,到上世纪70年代,只保留了数株辛夷、国槐及一棵叫不出名,当地人称之为“歪脖树”、造型奇特的树。

据说,袁家大院工程浩大,历时两年多才完工,大院南、北、东门建成后,袁家曾在四角搭起高高的戏台,请了几个戏班连续唱了半个多月。大戏开唱的前三天,免费供应所有到场人的茶饭。

这座巨大的庄园建成之后,曾风光无限,后随着袁乃宽的下野,负责建院和在此居住的其长子袁家骥(当地人称“袁大少”),上世纪20年代前后是豫南淮盐缉私营统领,后在军阀吴佩孚手下任旅长,1928年4月在第二次北伐中被击毙,该大院便由其族人管理,日渐衰落。一批珍贵的名人字画、古玩玉器瓷器漆器以及大量的明清家具、用具也大量散失。

这座大院,解放后被收归国有,上世纪70年代前是公社粮管所,后为公社卫生院。我因参加工作初期在粮食部门工作,后在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工作,也曾几次在袁家大院观赏过。

收归国有,改为粮管所后,为了储粮、调运方便,在主体建筑不变的情况下,也曾在过路通道上做过一些小的改动,但大院主体建筑从未做过改动。

即便是在疯狂的文化大革命中,袁家大院也只有建在集市外面的寺院庙宇被毁,而大院主建筑则完好无损。网上有人介绍说袁家大院毁于“文革”,实属妄猜。

令人扼腕叹息、痛惜、不解的是,1989年,当时乡卫生院因拖欠当地粮管所5万元钱,加上部分房屋需要修缮,于是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竟作出拆毁袁家大院,变卖其中的梁檩卖钱还款的荒唐、草率、可笑的决策。

于是,这座在河南乃至全国最大、最气派、最壮观;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特别是有旅游价值的大院仅短短数月间便灰飞烟灭,告别大地,永远的消失了。

一年多后,河南省人民政府派人前来考察袁家大院,据来的一位处长说,省政府为袁家大院作了首次拨款八百万修缮计划的决定。然而当处长和随行记者到达的时候,他们惊讶地看到,那座留存在省政府有关部门里精美绝伦,声名显赫的袁家大院只剩下拆毁后尚残存的断壁残垣和随处丢弃的砖、石之类的东西。看见这些,他们的眼睛湿润了,心里在滴血,愤怒的火苗在燃烧:个别乡干部的愚昧、无知、霸道、草率,仅仅因为区区5万元,便毁掉了这座大院,这哪里是一座大院啊,而是毁掉了一段历史文化,毁掉了一座永不枯竭的金山啊。这座大院正堂里的一块雕刻精美的楠木门楣也不止5万元钱呀!关键是他们破坏得完全彻底,即使有足够的资金,也再难恢复其原貌了。

袁家大院,永别了!从此之后,你只能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假如这个大院还存在的话,它会为研究我国的古建筑留下宝贵的资料;

假如这个大院还存在的话,它会带给人们多少美感的享受啊;

假如这个大院还存在的话,它也会像那些知名大院一样会日进斗金;

假如这个大院还存在的话,它会为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带来多么丰厚的回报啊

……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它的毁灭,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在历史文化的长河里,哪怕一幢建筑、一棵古树,都展示着历史的脉络,描绘出文化的痕迹,。从它们那里,透露出的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秘密,一种悠久不息的精神。对历史人文建筑的破坏,就是割裂自身文化的传承,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对自身的背叛。

决策者如果多一分冷静,多一些知识,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民主,甚至多一下上报和请示,都不会发生这样破坏历史人文建筑的事情。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杂志社。作者牛林,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正阳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等职。

责任编辑:袁文献 ywx3918

Hash:908bc2154f9815227451e15af30da0643acc8b23

声明:此文由 袁氏历史文化传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