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县双塔镇秣坡村:水东红色“实心”文旅小镇
漫步于秣坡村的乡间小路,嗅着春天的味道,在那曲径通幽处,一处处红色景观分外美丽。在阳光的映射下,那闪闪发光的党徽、那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还有那老屋、老街、老树,仿佛在向世人传唱着一段红色壮歌。
民权县双塔镇秣坡村,原为一个古村落,也是民权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在这儿,流动着一道道红色风景线。民权县第一个党支部为何选择了这里?这里演绎过怎样的红色革命故事?记者走进秣坡村,探旧址、访老农、下地道、观基地,试图揭开秣坡村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
红色秣坡奏响革命赞歌
“民权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秣坡”。采访团行进在310国道民权县双塔镇政府东约一公里处,一行高三米、宽三米的巨幅红色大字映入眼帘。这行巨字两头矗立着两座古朴庄重的塔型纪念碑,分别镌刻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字样。塔顶上的三面红旗流动着红光。整体看去,高雅庄重,非常夺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许正因为这儿的红色文化积淀,使得人们近百年来一直精心守护着这方宝地。抗日战争中,日军对民权进行了野蛮的大破坏、大屠杀,灭绝人性地残杀平民百姓,制造系列惨案,如魁星楼惨案、李堂惨案。在民权成立党组织势在必行。
说起民权县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是绕不开刘勤初的。刘勤初是秣坡村人,1908年2月27日出生在一个自给自足的中农家庭,有一个姐姐和三个弟弟,弟弟在他的影响下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弟刘化民成为民权县第一个党支部书记。刘勤初原在开封读书,后在开封邮务工会入党。根据中央指示,1938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选派马庆华、万中人、刘勤初三人组成工作组到民权开辟工作,在三支队党委吴芝圃书记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敌后工作,发展敌后党的组织和建立水东到鲁西南之间的交通联络是主要任务,并于9月份开始了建立党组织工作。
10月份,支部三人制订了发展党员工作计划。不久后,马庆华、万中人调回水东中心区,党在民权的工作由刘勤初全面负责。刘勤初的胞弟刘化民和同学段钦堂都是青年知识分子,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且又具有良好的地方关系,于是先发展二人入党,很快又发展了20多名党员。就这样,在秣坡村由刘化民、刘绍义(后来叛党)、宋继功、刘绍广、谷海若、刘克文(后来叛党)、刘勇等成立了民权县第一个党支部——秣坡村党支部,党支部书记为刘化民。
党支部旧址见证血色丹心
记者走在秣坡村纵横交错、曲径通幽的小巷里,眼前处处皆景。据当地老农讲,当年刘秀被篡朝的王莽追杀时,曾路过这里,刘秀的战马啃食青草的这个地方叫“牧马坡”,后来渐渐叫成了“秣坡”。听着老农的讲述,不知不觉间便到了红色教育基地的核心区——高端大气、古朴典雅的文化大礼堂,方方正正的宣誓广场,内容丰富的党史纪念馆,充满年代气息的党支部旧址等坐落于此,附近小桥流水,花草旺盛,生机勃勃。
让秣坡人骄傲与感怀的,不只是因为“秣坡”身世的久远,更源自于她曾有一段气壮山河的血色历史。那充满年代气息的党支部旧址,以及那棵生长了70多年的黑槐树便是见证。在秣坡村红色教育基地核心区,民权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的老房屋青砖青瓦,木栅花窗。党支部旧址门前西侧,便是那棵枝繁叶茂的黑槐树,是70多年前党支部成立时栽下的。
据随行的双塔镇宣传委员张天方介绍,秣坡村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权开辟的第一块根据地,也是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其旧址为民权县第一个党支部建立者刘勤初的旧宅院,始建于清朝末年,距今已经150多年,1987年进行了修复,是本村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之一。“民权县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对于民权而言,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张天方说,这一革命火种的诞生,对以后民权党组织的建设,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抗击外来侵略,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实现彻底解放,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可想而知,在抗战年代,一个基层党支部的建立意味着什么。
让红色基因在血脉中流淌
民权县革命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全县有老区乡(镇)8个,6条地下交通联络线,28处革命遗址。不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民权军民积极参加战斗、支援前线,他们母送子、妻送郎,甚至有的全家上战场,为夺取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整合红色资源,民权县委、县政府提出以民权县第一个党支部秣坡支部旧址为中心,打造成占地70平方公里的综合性红色教育基地,新建了民权革命历史纪念馆、初心广场、秣坡文化大礼堂、水东革命纪念园、吴芝圃革命纪念馆、吴芝圃同志故居、李省三革命烈士纪念馆、红色革命地道、故道记忆馆、红色大食堂、红色商业街、红色民宿等,叫响红色品牌,成为一个集农业、休闲、旅游、消费、教育为一体的水东红色文旅小镇。使红色资源、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科学高效融合,实现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秣坡村早已今非昔比,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围绕高科技产业园,一期投入资金894万元,二期投入资金1000万元,已建成65座新型大棚(计划建设116座),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每年创效益15万元至24万元。
采访结束,行至秣坡村南头的初心广场,我们禁不住放慢了脚步。置身于红色基因寻根处,眼前是望不到头的盎然绿意,耳边传来悦耳的鸟鸣,还有那首秣坡村老少都会唱的红色赞歌——《请你回头看看我,秣坡》。再回头看秣坡,远处的党徽是那么耀眼……(宋亚威 魏文慧)
Hash:0893cd1cb82d5fee24e3f1b6b49eae90620d6852
声明:此文由 河南经济论坛编辑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