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武夷山崖壁上的艺术长廊
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
自然山水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人类的活动传播,发展了武夷山,为自然山水增辉添彩。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35处;
今天@武夷菌带大家看的就是武夷山的摩崖石刻,武夷山摩崖石刻作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小小几百方如珍珠般散落在武夷山的千崖万壑之间,历史从晋唐至民国横跨1700余年,内容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这些遗存星罗棋布,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将古人的智慧、先哲的思想、人民的劳动融于自然山水之间,为武夷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这在我国的诸多景观中是极为罕见的。
武夷山摩崖石刻作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小小几百方如珍珠般散落在武夷山的千崖万壑之间,历史从晋唐至民国横跨1700余年,内容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有寄寓人生哲理和处世情怀的格言警句,有赞美山川秀丽和造化神工的刻辞,有记载寻幽览胜和逸兴别趣的游记,有即景生情、因情抒怀的楹联,有直书名胜、装点山水的题名,还有护山卫水和惠民惩奸的官府文告等等。
其中咏景抒情石刻数量最多,各景区都有大量各个时期文人游客的佳作,形式多为诗词和短语。如“逝者如斯”是朱熹借孔子之语表达看六曲激流时的心情以及时不我待的感慨;“引人入胜”和“渐入佳境”是武夷宫附近的石刻,贴切的描述九曲胜境将幕幕展现。
如陈省书于云窝伏虎岩壁上的词句: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大丈夫不可无此气节。
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
大丈夫不可无此蕴藉。
言语间借山川之势表达了怀才不遇、不屈不挠的气节。据史载,万历十一年(1583年),陈省与宰相张居正政见相左而辞官归隐。
如明抗倭名将戚继光留于一曲水光石岩壁的石刻:“大丈夫既南靖岛夷,便当北平胡虏,黄冠布袍,再期游此。”表达了他保家卫国的志愿和抗击倭寇的必胜信念。
当朱熹选择在武夷山停留,武夷山、朱熹就再也无法单独论之。武夷山万古山水茶盘活了朱熹的才思,朱熹的广博成就了武夷山千载儒释道。
朱熹闲居武夷精舍时将其所作的《九曲棹歌》镌刻于石。10首棹歌,经800余年的风吹日晒,至今尚存一曲、二曲、四曲、五曲、六曲、八曲6方,分别刻于一曲水光石,二曲勒马岩、四曲题诗岩、五曲晚对峰、六曲响声岩、八曲上水狮岩。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安徽理学家方孔昭刻于云窝云路石的“重洗仙颜”,就是主张以朱子理学来肃清(重洗)人们思想中的儒释道混杂现象。他在《武夷》一诗中写道:“峰表铿翁二子能,曾孙有术多凭陵,鸡犬白云何缥缈,应是玄黄怪未了。独有考亭数字存,期间重洗五百仙人颜。”正是“重洗仙颜”的注脚。(诗中“铿翁二子”指彭祖的二子彭武、彭夷,“曾孙”指武夷乡民,“考亭”指朱熹为代表的理学)。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镌于五曲晚对峰麓的“道南理窟”及跋文,则凝聚了提督福建陆师的马负书及马应壁父子两代人对朱子理学的尊崇,赞扬理学(道)南传武夷山后,由于朱熹的集大成,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家荟萃、书院林立之地。
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崇安游击升任浙江象山协副将的余宏亮镌刻于水帘洞的“活源”两字,则出于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即学问来自书本,水帘洞岩巅水注泄往的浴龙池为一方肖形为书本的池塘,水帘洞的源头是岩顶的活水,一语双关,寓意深刻。
文:浪漫武夷风雅茶韵及网络文库
编:@武夷菌
联系微信:wyshha
小编微博:@武夷菌
本刊非盈利,筛文码字排版做图有艰辛,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所有原创文章,言论仅代表本人;部分图片文章摘至网络及百科文库,分享文章,著作权属于原作者,转载文章若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订阅武夷山,让你了解更多武夷山的吃、喝、玩、乐、游、购、娱!
Hash:69675599723e4dd3157b92d074fea781757fd493
声明:此文由 武夷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