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五郎在广州修行的寺院,你来过吗?
山龙村,位于黄埔九龙镇西南部,从九佛新市场侧边村公路直入2千米左右即可到村委及山龙自然村。
说起山龙村,就要从山龙的一祠一寺说起。
朝廷高官题匾额山龙村村民为陈姓,村中有一座少七陈公祠,陈少七是山龙村的开村祖先。祠堂正中有一块题字为“少七陈公祠”的匾额,匾上落款:甲午年正月谷旦,陈伯陶敬书。
甲午年即1894年,正月为当年二月。言下之意,山龙村的这块“少七陈公祠”匾额距今已有124年历史。
匾额题字者陈伯陶,广东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他是清朝最后一届科举制的探花,也是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并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一等咨议等职,曾出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陈伯陶返乡祭祖,以及到各陈氏宗亲村落收集并重修陈氏族谱。在这过程中,陈伯陶来到陈氏宗亲集居的山龙村。
那时,陈伯陶是朝廷的高官,也是山龙村的同宗兄弟,山龙村村民知道陈伯陶要来山龙村,特意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仪式由村中一位很有名望并备受大家尊敬的学士陈杰伦主持。欢迎仪式非常隆重,左右邻村皆来参迎,以一睹这位大人的风采。
村民们燃放鞭炮,表演醒狮、跪拜欢迎陈伯陶。陈杰伦等邀请陈伯陶为村中的祠堂书写匾额做纪念,于是便有了山龙村祠堂“少七陈公祠”的匾额。
杨五郎与武台寺武台寺位于山龙村西南部2千米处,寺庙坐落于丘陵环抱的U形山谷平地,面朝东北,背靠山脊,四周是苍翠的竹海和山林,海拔约600米,视野开阔,幽静宜人。
武台寺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开山祖师是北宋时期的杨家将杨五郎。北宋时期,皇上昏庸,奸臣当道,杨氏一家在朝中被奸臣陷害,金沙滩一战杨家将只幸存杨五郎、杨六郎。杨五郎因此对朝廷不满,离家出走,并在山西五台山出家。
传说他的母亲佘太君暗中派六郎找到他,叫他下山,但是当时他并没有下山。之后佘太君带着一家老小南下,已经出家的杨五郎后来一路化缘找到了家人。团聚后,他们一家在九佛这个地方居住下来,杨五郎也在附近找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岭继续修行。
因为杨五郎是在五台山出家的,所以就把后来修行的这个山岭起名为武台山,之后又兴建了这座寺,称武台寺。
传说中,杨五郎至死也没有离开这里,最后在此圆寂。这个传说,使武台寺在历史上一度成为周边佛教事业的中心,知名度很大。
杨五郎在民间广受敬仰,武台寺也因此香火鼎盛,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在这里举办“游神”的传统活动。
所谓“游神”,就是人们抬着“武台公”一边舞狮,一边放鞭炮,在当时称为“九景”的九条村(即山龙村、莲塘村、重岗村、黄田村、长庚村、燕塘村、青石村、山龙下社、红村)轮流游神,在一天当中要游完九条村。
当天,“武台公”全身金碧辉煌,“游神”时一组组舞狮的人潮涌而来,鞭炮声、笑声、打鼓声夹杂一起,大人小孩都出来参加活动,场景热闹壮观。“游神”活动由九条村轮流举办,“武台公”则由举办活动的那条村供奉一年,寓意“武台公”保佑风调雨顺。
武台寺的重生武台寺于1958年被拆,“游神”活动随之结束,遗留有一块在清光绪年间重修时的石匾,上书“武台寺”三字,另外还有一些残垣断壁。
1998年,释印幸法师来到这里修行,并试图逐步恢复重建武台寺。释印幸法师在此修行十多年,在遗址旁盖起了砖房数间,并用香油钱修筑了一条从山脚到遗址的水泥路,以方便人们前来参拜。
2017年,黄埔区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中决定复建九龙镇武台寺。目前,重建规划已提上日程。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Hash:e109ddfd148256d5e98b7f9dbe1f0aafd1c63850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