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山下的美丽村庄大山

每当我行走在风光旖旎的长坝河谷里,就会记起一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人们可以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但因该知道自己到哪里去。”这里的山山水水沟沟,这里分享新时代发展“红利”渐渐脱去旧貌的美丽村庄,还有勤劳朴实的人们……只要你用深邃的目光去触摸,用纯净的心灵去思考,它足让人们荡气回肠,为之感动。

暮春之初,4月14日中午,我采访了长坝镇的美丽乡村大山村。之前,我与镇党委书记杨寿松通过电话,他说,你要采访家乡的美丽乡村,不如去青龙山下的大山贫困村看看,那里正在进行环境整治建设。

青龙山在我的记忆中是一座神奇的山,早年,我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

山之静是大自然之睿智,用心头的眸子去抚摸,我便读懂了安静人生的哲学。幼年时,我目睹青龙山的高耸,思绪轻舞。母亲说,它传说跟海有关,因而我天真的遐思变得更为斑斓多彩。海,是图片中印象的东西,我从未见过,而眼前的山之高大,绿波之浩渺……使我童心之想,实在太多。

岁月蹉跎,一晃到了中年。我今天亲近青龙山,看过山窝的一汪荡漾池水,索性蹲坐在草地上,闻着林中晚春的芳香,对它的爱意才在心的枝头绽放。由此,我便懂得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绿色生命永恒的光泽

青龙山的绿色生命,有一种原始奇妙的契合,它们都在努力向上争取阳光。这里的点点滴滴,一草一木,一叶一花,都可以用自然、清醇、温馨来表达。

——青龙山是静谧的,它特有的地质风貌虽然隐蔽在了绿色深处,但它的神奇却给了故乡人们一种生活的希望。

青龙山是厚重的,它深沉的大绿载负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你看,林风呼啸,绿波涟漪,它滤过外界的沙尘,也滤过了红尘世俗的纷扰,使心更静。

青龙山是庄严的,它的悬崖绝壁都长满了树木与藤蔓,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小草。虽然它们独坐苍茫,但交融心语,永远向世人展示着自然世界绿色生命的活力。

今天中午,我驱车从许家沟上山,与同行的大山村党支部书记严斌与省科技厅挂职驻村的第一书记闵俊峰,便聊起了村里的情况。严斌书记说,大山村有9个合作社,251户963人。耕地面积2130亩。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是125户471人。群众主要收入依靠核桃产业和劳务收入。两年前,村民们的发展观念都很守旧,不支持村里修路、搞房屋亮化实施环境整治项目。也就是在2015年,村民看到邻村花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邻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成了响当当的乡村旅游4A级景区,大山村的村民思想才豁然开朗了,村民纷纷要求要搞美丽乡村建设。

严斌支书还说,那时他也在思考,花桥村能够充分利用生态和民俗文化资源,争取项目,整合资金,着眼于“绿色银行”建设,让贫瘠的村庄实现了美丽幸福的脱贫梦。然而大山村,更有全县独一无二的青龙山这个绿色“大金盆”,村民怎么能守着它受穷呢?

不知是苍天有眼,还是时代开光。2016初夏的一天,县委书记李廷俊、县长文元旦陪同原任陇南市市长陈青来村里调研,群众向市县领导呼吁,要搞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

严斌支书还特别向我提起一件事。那天,在大垭梁上,林边社的社长郭启程对调研的市县领导说:“我们庄背靠青龙山,祖辈出行走的都是羊肠小路,如果能将公路修到庄里,俺们就谢天谢地了。”县委书记李廷俊对在场干部与村民说,县委政府会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折不扣地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与省委、省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让每一位村民都过上幸福生活。陈青市长说,你们村与花桥村相接壤,我相信过两三年你们这里就是“花桥的后花园”。村里群众听过领导的这席话,很是激动。

2016年大山村被县上列为美丽乡村示范村,2017年又被县上列贫困环境整治村。两年多的时间过去,目前大山村已基本完成通社道路10公里,修通田间道路18公里、高标准农田建设路6公里,并完成了大垭至青龙山的森林防火通道设计。行路难,出行难的瓶颈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群众的思想解放了,发展生产致富的激情高了,路子也多了。

聊天中,我们不觉到了许沟社亮丽的文化广场。严斌支书说,村主任朱有虎家就在这里,带上他,今天我们还要顺便协调一下赵庄社沟坡治理上的事。突然,我想起严斌还是县上通过公众微信平台民主评选出的“最美村支书”之一。

于是,我问严斌书记,您每天为群众的事情忙碌,感到累吗?他笑着说:“不累!我这个人有一种毛病,一天只要有村民喊我办事,心里才觉得踏实高兴。”我说,您们村干部年报酬不过一万多元,值得这样每天忙碌。他又憨实一笑说,人不光为钱而活着。如今社会这样好,咱们农民种地植树国家都给补贴,家里人看病,娃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都有政府管着,作为一名农民共产党员,应该抱着感恩共产党、感恩新时代而为村民做好服务,才是不负人生而活着;村民信任他让他当这个支书,既然干上了,平常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想简单一点,多为别人的事操心,这样心理平衡了,自然不再顾及报酬多少了……

严斌书记说过这些,我很受感动。于是我便想到,一个贫困村的支书,服务辖区不足千人,他有多大的公权,但他心里装着村民,想的是村里的发展,所以他每天生活很充实,也感到很幸福。

我沉默之后,转过话题又问他,你作为村里的一班之长,自然知道这几年村支部都做了那些事情?他说,村里的基础建设大变了个样,这些全靠县上项目部门的关心,镇党委的支持,还有省上驻村帮扶干部的努力工作。回想起以前,大山村确实很落后,脏乱差问题很严重。尤其去年以来,村支部严格按照“3+5”工作法,集体研究决策村里发展的事,党员带头,全体村民参与,村里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整治项目,修建了乡村舞台、活动广场、公厕和垃圾房,对251户群众的危旧房屋进行了统一的加固维修及风貌改造,为80户贫困户硬化了入户道路和庭院。因而村里的环境才突然大变了样,村民的思想也跟着变了。

严书记说到这里,我打岔说,村里的环境好了,人们自然对生产生活的档次要求高了。严书记笑了笑说,有了好的文化娱乐环境,个别村民改掉了赌博、酗酒闹事毛病,村里的整体文明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生产建设发展方面,村里是按照“田园综合体”模式规划建设的。比如,许沟、赵庄、王庄、林边社的部分土地比较肥沃,我们协调县上相关部门实施了6公里的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路。我点头说,路通了,村民的生产方式得到“解放”,耕种土地更方便了。他说,种地是暂时的。习总书记教导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里要走绿色农业的道路,才能摆脱贫困。村里大部分耕地土壤薄,高寒阴湿,种粮产量低,每亩收入不到300斤,不划算。发展一亩的果园,或者种一亩的药材,胜过种十亩地的粮食收入。去年和今年帮扶单位无偿提供了果树苗子和药材种子,许多农户家的地里都栽满果树,种植了芍药

听到这里,我惊奇地问,是什么果树?他告诉我说,是县上帮扶单位无偿给农户提供的优质核桃树苗子,还有新品种樱桃树和晚熟蜜桃树苗子。我说,樱桃与蜜桃树既有观赏性又有经济生产价值。不出三四年,人们春天到大山村看到的便是“桃园与药芍的世界”了。这话,却引来了同车人们的欢喜笑声。

此时,我凭着敞开的车窗向前望去,王庄村头田坎上的一排苹果树却进入了我眼帘。花开新绿照眼,我便向严斌书记建议,不要去林边社了,还是下车到赵庄社去看看。大伙说,由着我决定。我将车子停放在了将要硬化的入社公路一边。一下车,我们猛然闻到了清新泥土与花香的味道。眼前,路边田坎上的七八株苹果树,它们正在孤芳地开着淡雅的小花朵,白里带红,被嫩嫩的绿叶映衬,清香而诱人,着实好看。一旁田间里,是地膜覆盖的高产玉米,步道里新芽初露的蜜桃树。另外一旁的田间里,种满着芍药,深红色的嫩芽已经破土长出了两寸多高。村主任朱有虎向我介绍说,地里的地膜与种子都是帮扶单位县纪检部门给贫困户提供的,驻村第一书记闵俊峰同志还帮几家村民覆盖过玉米。

我瞅着闵书记笑了笑说,您从省城来大山贫困村,放弃了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是体验农夫之苦的。他说,从2016年8月到村里挂职第一书记以来,驻村帮扶工作给了我许多人生体验,学到了蹲省城机关永远学不到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我体会到驻村帮扶要对农村、农民动真情,主要宣传中央、省市县的精准扶贫政策,开导村民的发展思想,办实事,作“智力”扶贫,实打实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两年来,他也在工作中体会到,大山村干部和村民都很朴实热情,村民一直把他当作朋友看待。正因如此,才确保了省科技厅对大山村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转过话题又问闵书记,你们科技厅给村里办了不少实事吧?他说,自从我们单位帮扶大山村来,通过深入调查,基本摸清了村里的社会经济情况及制约因素,因地制宜地谋划了一批科技扶贫措施。按照省厅的安排部署,今年,他们计划要为大山村帮扶太阳能路灯10盏。去年,省科技厅给村里的贫困户发放了103个应急强光手电筒,为幼儿园至初中学生发放了49个安全书包。其次,省厅主要结合县上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的目标,加大了对大山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科技宣传力度,与科技日报、省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联系,2017年对大山村的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宣传。并借助媒体、网站、政务微信等载体,对“1017”扶贫日活动期间的重要活动进行了集中报道。另外,省科技厅直属17家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50余人次进大山村入户,与村镇干部及村民代表建立了长期结对交流的亲友关系,从根本上摸清了大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精准脱贫方案》和《“一户一策”精准脱贫帮扶计划》,从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全方位帮扶。还邀请了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专家,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出发,为大山村把脉科技攻关难点,集思广益,筹划了科技扶贫的专项、科技扶贫重点支撑计划、民生科技扶贫计划等项目。

听了闵书记的这席话,我已经清楚了省科技厅在大山村所开展的驻村帮扶工作,并取得的成绩。也知道驻村第一书记闵俊峰同志所发挥的作用。

我与闵书记边走边聊,不觉到了村民王玉堂家里。八十多岁王玉堂此时正趟在椅子上晒太阳,他的家人见我们到了院里,连忙抬来了凳子端上茶水。与他们家里人喝水谝传当中,我了解到,王玉堂家承包了村里的15亩地,其中7亩地都栽落叶松被退耕还林了,剩下的8亩土地,4亩种上了芍药,4亩栽上了樱桃树。我还问王玉堂老人,如今家里听村里的号召,承包地都栽上了树种上药材了,你知道全家人靠什么生活吗?他幸福地笑着回答:“靠果树呀!我早年就说过,植树比种粮划算。”一旁的村主任朱有虎插言:“老人前几年在自家承包地里栽了许多核桃树,如今他家核桃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哩!”

离开王玉堂家,驻村第一书记闵俊峰带我参观了王海燕家的杜太母猪养殖场,还有蒲华然生态养鸡场。能干的陕北女汉子王海燕向我们介绍,她的养殖场,只有一人经营,忙的时候吸收3户贫困户打工,年纯收入一直稳定在20万元左右,贫困户打工也能挣两千多元。

我们在蒲华然家的养鸡场看到,他家的养鸡棚很是特别,四个棚舍上面,全长满了被家乡人叫“石豆菜”的垂盆草,像是低矮的绿色小丘陵工整地摆放在庭院一旁。我问蒲华然的妻子,怎么想到要在棚舍种植垂盆草,她笑着说:“垂盆草生长快,种在棚舍上可以防水隔热防冻。”我又问她,平常给鸡喂垂盆草吗?她告诉我们,每两三天都要喂一次。并不解地说,不知道是啥原因,她家的鸡吃上垂盆草就很少生病了。闵书记听过后,笑着解释,垂盆草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凉血止血的功效。鸡吃了垂盆草自然不在用抗菌素了。

采访结束时,闵书记还向蒲华然的妻子建议,应该给自家养的鸡申请一个专利品牌,最好叫“垂盆草鸡”。言谈中,我们还知道蒲华然家收也不错,年纯收入在十万元左右。

那天下午,我采访完大山村,回头仔细望大山村背面的青龙山,虽然它被春雪盖着,但头顶的天空真蓝,暖阳高照,朵朵祥云浮动,显得更为神奇。宁静的青龙山,真不知道你在思索什么?但有一点可以断定,雪已掩不住故乡的春天。今朝,春光明媚,万物苏醒,不久大山村将会深陷于山花、小草、翠竹、树木的包围之中,书写出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的幸福篇章。

作者简介:王皓,甘肃康县人,甘肃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脚户》,曾在省内外文学刊物上发表过散文、小说等作品。现供职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此文节选于作者长篇报道文学《行走乡村》。(文/王皓)

Hash:3d31f4623900df6ce3c9fca8870ee1ef57374475

声明:此文由 神州网资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