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口有座千年古寺——洪济寺
位于子洲县三川口镇楼坪村的洪济寺,传说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 年)。清光绪《米脂县志》载:“在县西七十里楼儿坪,内有兴善、天灵二寺,明洪武年重修有碑记。”近期,我们沿高(渠)西(庄)路一直向前,穿过三川口镇不远,走访了这一组古老的庙宇建筑。
独特的建筑格局
洪济寺坐北面南,从山门进入后,依次为南殿、中殿和正殿。寺中供奉有三世古佛、观音菩萨、关帝圣君等诸神。其南殿中为山门,两边所奉四大天王高大勇猛,威风凛凛,令人敬畏。殿顶东西两侧建的钟鼓楼,却又小巧玲珑,风格别致,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
中殿小巧玲珑,四四方方,顶部和四角兽饰高耸,殿中的护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的韦陀将军,顶盔贯甲,拱手胸前,一柄木剑平置两臂之上,正面对着释迦牟尼佛像,尽忠竭诚的履行着职责。
正殿为拱型窑式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檐下斗拱,层层探出。彩绘的凤凰、祥鹿、寿星、八仙等,分层排列,对称有序。步入殿中,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右肩袒露,左披袈裟,右手按于右膝,左手置于左腹前,作佛手印。仿佛在告诉人们,即使你没有财富,也可以给人为和颜施(对于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为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人切实力行)、为心施(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为眼施(用慈爱和气的眼神看人)、为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为座施(让座给需要的人的布施)、为察施(不用问对方就能察觉对方的心,并给予相对其所需的方便)。只要做善事、行善事,就是最大的供佛。
释迦牟尼佛两旁侍立迦叶尊者和阿傩尊者,端庄清秀,笑容可掬,含威而不露,稳重而老练。正殿两侧分别为菩萨和武士。普贤菩萨骑白象,发髻高悬,珠饰拂面,肩达披肩,左手握一书卷置于膝上。文殊菩萨坐狻猊,面目慈祥,形态自然,衣饰流畅,右手握金色如意。武士左边的乌盔乌甲,褐面乌须,双目圆睁;右边的黄盔黄甲,白面赤须,眉头紧锁。高高隆起的殿顶上彩绘六龙,腾云驾雾,欲走四方;两侧壁画浓墨重彩,惟妙惟肖。整个正殿充满了庄严而神秘的气息。
古碑背后的历史
在同行者的帮助下,我们找到村子里熟悉洪济寺的老李。在老李的带领下,我们先后查看了成化四年(1468 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 年)、天启七年(1627 年)、道光三十年(1850 年)、民国四年(1915 年)等五通重修碑记。由于年代久远,清以前的碑石下部字体已脱落,但上部文字和立碑时间还是可以看见的。明成化四年碑为《重修洪济寺记》,是由米脂儒学训导撰文,米脂知县余敬、县丞任义和众僧人立的;嘉靖三十六年碑为《重修洪济寺记》,碑曰“盖闻寺之创立也其来有自锥重修于成化……功既告成欲记之以彰十方功德予曰抬资财以……嘉靖三十六年孟夏吉辰监生艾繇撰赐进士出身户部右侍郎艾希淳篆清涧县省……米脂县知县李守秀儒学教谕田润……乡宦艾有骢……州判张大纶艾春艾有骆……”
米脂历来重文兴教,至嘉靖年米脂城逐成规模之后,更是文风兴盛人才辈出。文中的艾希淳,字西麓,米脂县官庄人,明嘉靖十年(1531 年)辛卯科举人,十四年(1535 年)乙未科二甲十七名进士。初任南京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二任户部广西清吏司署员外郎主事,三任户部署郎中主事,四任浙江按察使司佥事,五任河南布政使司左参议,六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七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八任保定等府巡抚兼紫荆等关提督、九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后调至京师,任户部右侍郎,加授通议大夫。
文中的撰写人艾繇是修职郎,任过北直顺天府武清县县丞;文中的米脂知县李守秀是陕西蒲城人,举人;儒学教谕田润是山西灵石人,岁贡。乡宦中,艾有骢是文林郎,任过四川重庆府武隆县知县,州判张大纶任过河南郾城县典史;艾春是修职郎,在山西大同任过职;艾有骆是贡生,任过江南应天府高淳县县丞;洪济寺重修立碑,能够请到米脂县的这么多名人署名,一见当时米脂县的文化宗教事业氛围十分浓厚,二见当时洪济寺在米脂县的影响甚大。
关于此碑由谁来书写,“ 艾希淳篆”的这个篆字该作何意,我们之间意见不一。回家后翻阅资料,我认为这里应该是对艾希淳的敬称。因为一则篆的本义是一种书体,一般指小篆,此碑没有篆字,而古人对篆的引义有对别人名字的敬称、铭刻在心的意思;二则艾希淳生于明正德九年(1514 年),至嘉靖十四年(1535 年)中进士不久开始任职之后,嘉靖三十六年(1557 年)已是户部右侍郎,正日理万机;三则文中的艾有骢、艾有骆是艾希淳的儿子,艾繇、艾春是艾希淳的侄子,儿子或侄儿在参与立碑时,也许讨教过艾希淳,故将父亲或叔父的名字刻在上面,以示尊敬和铭记。而真正的书者,应该是艾希淳下面的这个“清涧县省□□□□”,可惜由于碑石下部已经无字,我们无法定论,只能推理。
在老李的指引下,我们还看了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 年)六月吉造铁磬一只和清光绪三十年(1905 年)七月铸铁钟一口,并看了位于东会窑顶上的四神楼。从而比较全面的了解了洪济寺的现存古物及布局结构,为这一古老而小巧玲珑的建筑叫好。
古寺的沧桑巨变
老李告诉我们,据老人们一代一代传说,洪济寺原来的规模远大于现在,分上下两个寺院,几乎占据了整个山峁,据说是清朝后期的时候,重修时才变成如今之规模。也许真就是这样,不是清光绪《米脂县志》也有“内有兴善、天灵二寺”的记载吗?可我们走出寺院向上观望,除了半坡上有一孔龙王庙外,丝毫看不出任何庙宇遗址的痕迹。沧海桑田,世变万千,多少年过去了,也许是自然的人为的原因,将原来的庙宇痕迹逐渐掩埋,才成为如今的模样,这庙宇后宽敞的大道,不就可以说明一些吗?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陕西省的专家学者对洪济寺进行了详细勘察,现洪济寺东西宽24. 7 米,南北长34米,占地面积约1020平方米。整个寺院呈四合院布局,由正殿、两配殿、过殿组成,均为砖石结构,硬山顶,五脊六兽,印花脊,卧砖覆顶,水泥仿木斗拱。始建年代不详,整个寺院古建筑完整,基本保留了晚清风格。
我们回味着刚才所见的星星点点,为洪济寺布局严谨,庄严小巧,有名刹风范,尚可一观而高兴之时,又为古碑没能更好地保存,使下部已无法辨认而感到惋惜。不然,我们不是以历代重修碑记,就可了解当时的建筑与规模吗?
交谈之中,老李又告诉我们,在寺院西北方向不远,还有一名为“和尚坪”的地名,传说是洪济寺历代僧人葬埋之所。我们马不停蹄赶到那里,只见一道拖梁,从上而下,四周都是生长茂盛的高粱、玉米、谷子,昔日墓地,已无踪影,只有不时可见的破砖烂瓦,可以证明传说的存在。多走几百步,虽然没有看到民间传说的几十座和尚墓,但我们依然十分兴奋,因为此地名也足以证明,洪济寺建寺之远、和尚之多、香火绵延之久也。
Hash:b797a460971580ce03959388c74b64cea8ef4fe2
声明:此文由 子洲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