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山水 大境通达
边麻沟木栈道。大通县委宣传部摄
初春后的东至沟村。青海日报记者 张多钧摄
冰雪世界。青海日报记者 李娜摄
边麻沟花海冬季花灯。青海日报记者 张慧慧摄
雨中东至沟。通讯员 姚占山摄
徒步旅游。青海日报记者 魏雅琪摄
滑雪表演、雪圈滑雪赛、儿童滑雪比赛、迎奥绘画展览、冰天雪地美食展、“我带爸妈迎冬奥”亲子游……借助冬奥春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冬季冰雪旅游“火爆”朋友圈,接待游客74.32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72亿元。
“冬季客人少,村里的农家院大多休业了。但我还是坚持营业,自家的院子,我也闲着没事,客人来了就做点农家菜,每天至少有一两桌客人。”3月3日,记者在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采访时,农家院经营者朱冬生一边收拾餐桌、碗碟,一边笑呵呵地说。
农家院从年头到年尾全季节营业的背后,是大通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强力支撑。
大通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独特的高原气候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让大通成为夏季避暑休闲、冬季赏雪滑雪的好去处。山+水、气候+环境、冬季冰雪游+夏季乡村游,让大通旅游业有了特色,有了“金名片”,有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有力“抓手”。
畅游“冰雪季”
——旅游要发展,特色很重要。大通深研县情实际,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冰雪旅游产业,成为省内冰雪旅游发展的“领头羊”
青海的冰雪旅游缘起大通。始建于2011年、地处鹞子沟景区的康乐山庄滑雪场,是青海第一个滑雪场,当年投资200多万元,实现旅游收入600多万元,经过10年发展,现在已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有青海滑雪运动最佳雪道和最全滑雪项目。
2021年10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促进冰雪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推动青海冰雪旅游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较高品质的发展格局,培育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冰雪旅游线路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四季皆宜的冰雪旅游产品。
这既有大通发展冰雪旅游的做法、启示,也是大通突破旅游同质化瓶颈的思路、方向。
将军沟原名西峡,数百年来,村里流传着一位古代将军奋勇杀敌,最终埋骨于西峡的故事,为纪念这位将军,村名改为“将军沟”。
3月2日,记者到将军沟村采访,虽然时令已到初春,但前夜的一场大雪将村子染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将军沟村隶属向化藏族乡,藏汉混居、农牧业兼具,全村91户369人,海拔3100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让将军沟村成为避暑的好地方。
2016年,向化乡整合5个村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3000多万元,投入到将军沟村,烧烤小木屋、景观桥、木栈道等一大批旅游设施拔地而起。
“村民不懂经营,我们将景区承包出去,收取租金分红,2018年、2019年两年换了两任老板,但景区还是没能发展起来。”将军沟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林说。
2020年,青海绿域旅开发有限公司接手将军沟村景区。2021年,公司投入300万元,升级改造景区,重点打造的玻璃悬索桥,长260米,高80米,直接将两座山头连接在一起,成了周边独一无二的景点。2021年,将军沟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搭乘乡村振兴的春风,公司在景区加入冬季游项目,并在今年春节运营,从大年初一到十五,短短半个月,就挣了8万元。
公司总经理李发平说,这里以前是茶园,现在发展成了景区。这里多雨,夏季营业时间短,必须发展冬季旅游和夜间旅游。
采访中发现,大通发展冰雪旅游,还存在一些必须补齐的短板、突破的瓶颈:滑雪场规模小,数量少,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活动内容大同小异,相对单一,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足。康乐山庄滑雪场负责人马锦云说,全县各个滑雪场目前都是娱乐性滑雪,今年,康乐山庄滑雪场将重新进行打造,将滑雪场打造成为西北地区滑雪运动赛事承办基地。
盘活“乡村游”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大通县紧紧依托乡村资源禀赋,实现了乡村旅游产业的结构性调整,赋予了乡村旅游更多的内涵和外延
“十三五”期间,大通旅游人数和旅游经济收入都有显著提升,旅游人数增速在15%左右,旅游收入增速实现在20%以上。2021年全县累计接待人数337.1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8亿元,同比增长18.2%和20.3%。
其实,早在2017年开始,依据西宁市十条乡村旅游带建设项目,大通先后发展了景阳、窎沟、东峡、塔尔四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覆盖5镇2乡共43个行政村,推动乡村旅游由粗放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边麻沟村是发展乡村旅游较早的村子,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是目前依托乡村旅游发展起来的3A级景区,全村旅游年收入达到了1500多万元。
然而边麻沟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转让了在大通县城经营的驾校,回村创业。他先后到上海、山东等地考察,发现经营花海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边麻沟村具备这样的条件。
“黄沙地种庄稼没收成,能不能种符合地质条件的农作物,把村民留下来?”这是李培东思考最多的问题。边麻沟村地质特殊,地表10公分之下全是黄沙。早些年,靠天吃饭,年景不好时温饱都成为问题,村民纷纷举家搬迁,村子里出现了大批撂荒地,李培东看中的正是这些撂荒地。2016年,用村级扶贫资金285万元,加上村民入股,边麻沟村的薰衣草庄园正式运营,当年接待游客30万元,实现旅游收入120万元。
尝到乡村旅游“甜头”的李培东,继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扩大景区规模。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观光旅游出现了瓶颈,2017年、2018年两年,旅游收入下滑,李培东意识到,边麻沟村要发展,需革新。
2018年之前,边麻沟花海作为村集体产业,由村民自主管理,难免会出现乡村旅游结构单一、经营管理不善的问题。虽然大通周边地区的花海景区发展势头强劲,但都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同质化,不仅是边麻沟花海存在的问题,也是青海乡村旅游的“通病”。乡村旅游没有专业人才,村民自主经营管理,看到什么样的项目挣钱,立即就上什么项目,照猫画虎“抄作业”,但有些时候连作业都抄不好,更别说挣钱致富。
以边麻沟花海为例,2018年之前,乡村旅游只能赏花,往往第一次看完不会再来第二次,头一年看完第二年不会再来,2个小时就能看完所有景点,旅游收入仅限30元的门票。
找到问题的症结,就有解决问题的方法。2018年,李培东开始招商引资,引进专业团队,成立青海万花谷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推动景区花海产业结构转型。成立大众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村民自主管理,经营苗木种植销售、花卉种植培育,公司负责景区管理、餐饮、民宿、土特产销售、农副产品加工。
专业团队经营边麻沟花海后,一改往年冬季休业的常态,引进冬季冰雪旅游,弥补景区冬季游空闲。今年春节前,投入了250万元打造灯会,夜晚赏灯的人络绎不绝。
边麻沟村的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非常成功,由以前的单一观光旅游变成了夏看花冬滑雪夜赏灯的全季全时全域乡村旅游崭新格局。边麻沟村在革新中实现“蜕变”。
不仅仅是边麻沟村,今年,大通县将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娱乐、购物内容,以乡村旅游产业带为推手,谱写乡村振兴曲。
吃上“绿色饭”
——生态既是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更是发展过程中不可触碰的红线。依托生态资源,大通生态旅游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大通县森林覆盖率43.3%,属全省最高,提供了西宁市70%的饮用水,拥有四级旅游资源6处、三级旅游资源21处、二级旅游资源30余处,尤其是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黑泉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这些既是大通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更是稀缺的旅游资源。
2021年8月底,中共青海省委印发《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打造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青海样板。
结合全省打造国际旅游生态目的地的工作部署,大通编写了《大通县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草案)》。《方案》提出,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充分挖掘自然人文生态资源,推进传统观光型旅游向生态体验型转变。推介一批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完善的旅游精品路线。东至沟村的生态旅游正是此方案的生动实践。
距离边麻沟村1.5公里的东至沟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村子坐落在山沟内,呈狭长分布,全长3.4公里。村子的右侧山,当地村民叫前阴山,是2687亩(178.53公顷)天然林,村子的左侧山,叫后阳坡,是万亩沙棘林,每年夏季,到村子里烧烤的游客络绎不绝。
正是看中东至沟村的生态优势,村党支部书记李迎仁和村民商定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670万元,全面改善村内的基础设施,打通了前阴山与边麻沟花海的木栈道。整合了朔北乡其他村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500万元,沿着山沟河边建起了21个木屋,乡上成立了金露梅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专业管理团队,经营东至沟村休闲徒步旅游项目。
依托当地生态资源,村民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彻底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2016年,村民人均收入只有6000元左右,2021年,村民收入达到了15000元左右,村子也被评为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
通过这些年发展,加之定点帮扶单位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帮扶,在原有21个木屋的基础上,村里又自建了18个木屋投入到旅游公司,作为村集体经济。
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好,问题也随之出现。旅游受季节影响大,每年的旅游季只有夏秋季的5个月,冬春季是森林防火的重点期,无法开展木屋烧烤等旅游活动。全村三个社发展极不平衡,烧烤木屋及徒步景区集中分布在三社,农家院遍布,村民也挣了钱。一社、二社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今年,依托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帮扶,东至沟村将重点打造冬春季冰雪旅游项目及“后备厢”工程。一社地势平坦,重点打造设施农业区,可让游客体验采摘的快乐。二社鼓励村民将闲置的庄廓院腾出来,发展民宿产业。三社继续发展农家院。
“我们的初衷是让游客吃好玩好住好,离开时后备厢装满土特产品。”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职工、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王强说,今年投资300万元的油坊正在选址,建成后村民的菜籽油全部由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收购。
大通县临近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等省内主要旅游区,县域分布集中,客源集中,客源市场竞争激烈,尤其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元素打造、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回族特色旅游,对大通民族特色优势发挥造成极大的冲击。因此,走生态旅游路线,是大通必然的选择。按照“十四五”发展规划,大通将重点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县、高原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驶向“幸福路”
——旅游是富民产业,落脚点在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上。大通做大旅游蛋糕,让群众参与到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实现了富了财政富了民
发展乡村旅游目的是振兴乡村,带动村民过上好日子。
2015年前,赵文科的日子过得单调无味,春天种地,夏天外出务工,秋天回家收田,冬天蹲在墙根晒太阳。一年的收入寥寥无几,打工每个月1500元左右,还不一定要到手,庄稼收成除去口粮,也就能卖个2000多元钱。
父亲脑梗、母亲肢体残疾、两个孩子还小,2015年,赵文科被认定为贫困户。也就在这一年,他自筹了9000元,加上产业扶持资金,购置了一辆农用车,每天清晨到县城蔬菜批发市场进菜,然后走乡串村出售蔬菜,赚取一点点差价。
一直到2018年,看到村里的乡村旅游活了起来,赵文科心动了。办理了“530”贷款,又另外借了2万元,拿着7万元钱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农家院。
另一方面,政府为村民免费发放了当归种子,赵文科流转了村里13.34公顷耕地,成立了屯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药材和农作物。春秋农忙时在地里,夏季旅游旺季在农家院,赵文科感觉这样的日子很充实。
2018年当年盈利,赵文科还清了所有贷款和欠款。2019年,租赁了村里的木屋经营农家院,每年租金2万元,2020年、2021年,农家院收入都达到了20万元以上。农家院曾接待了一个旅游团,消费了2.7万元,接过两沓厚厚的钱,赵文科激动不已,“从没有想过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手中从没有握到过这么多钱!”
2021年,赵文科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靠着乡村旅游,他家富了起来,还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富裕。
采访时赵文科说,他计划将合作社的耕地划分成小块对外出租,让城市里的孩子体验种植、浇水、除草、收获的过程,每个月或每周来一次都可以,合作社收取费用后做日常管理。没想到赵文科的计划付诸行动很快,采访回来没几天,看到赵文科的群发消息,“东至沟农家院+合作社+民俗体验田园生活,只要你花600元租合作社一块地,可以体验种植蔬菜、粮食作物,可以在农家院免费自助一次,也可以住一晚民宿。”
迈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在2021年成功创建青海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基础上,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大通县将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战略、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大西宁发展、《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战略机遇,发挥旅游、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融入西宁、青海、国家发展战略中,“一城山水,大境通达”的县域名片也必将享誉省内外。
Hash:7a45ec3f8c8cf9ad08989a662ebf2b172cc6d277
声明:此文由 金台资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