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入门相机佳能和尼康哪个好?

导读:单反入门相机佳能和尼康哪个好?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风光摄影?

我也感慨啊,几乎所有的入门的朋友都问这个问题!

尼康和佳能各占40%的市场份额,是当之无愧的市场巨无霸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不管哪家的单反,都可以满足你的需求,并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太花时间,太过纠结

单反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各种镜头都有比较窄的用途,了解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投资才不致浪费。但是我们周围很多人上来就配齐了所有焦段,实际大部分只用一支镜头,这样是非常浪费的

推荐尼康D3100+18-105vr镜头,成像出色,镜头素质也不错,焦段相当实用

这组配置只需五千多块钱 ,省下的钱可以慢慢花,先将这套用起来,等你用熟了,知道自己还缺什么了,再买需要的,这样不会浪费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风光摄影?

摄影术发明的时候,尼埃普斯的第一张照片也是风光摄影。那是因为没办法,长达八小时的曝光,只能把镜头聚焦静止的景物,随着摄影术的发展,曝光时间缩减为半个小时,但是以风景为主要题材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所以在那个时代,摄影和绘画并无本质的区别。加上照片主要是提供给画家创作素材的视觉产品,追求画意的效果,一时成为摄影师的创作追求。这种状况直至以动物胶质为原料的胶片感光材料发明才得以改变。曝光时间大大的缩减,人们可以通过相机捕捉瞬间的景象,于是,摄影作为一种现代传播手段的特性终于显现出来,它不仅是一种审美的手段,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在欧洲的人们,可以通过照片了解远在中国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和皇家生活。事实上,在摄影术还不完善的时候,已经有摄影师记录了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这就是摄影摆脱唯美的风景走上本体特征的历史轨迹。讲的再概括一些,即摄影就是摄影,摄影不是绘画,摄影有它自己的题材和表达方式。摄影术传入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摄影本体性的特征并没有被国人接受。除了少数知识分子如庄学本,大部分文人雅士用照相机玩起了中国古代的诗词画意,风花雪月。这其中集大成者便是以集锦摄影闻名的郎静山。今天我们看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摄影实际上是利用多次曝光等暗房技术,把各类摄影素材进行拼贴,营造中国古典诗画意境的影像视觉艺术,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就像我们今天把观念视觉艺术统称为摄影,只不过是一个难以对当代艺术进行归类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折中称谓。图一是郎静山摄于1934年的《春树奇峰》,这幅作品第一次入选英国摄影沙龙,确立他的国际地位。从此,郎静山声名鹊起,他日后的摄影活动就是以获取欧美各国的沙龙摄影比赛奖牌为主要目的,蔚为中国摄影的一股风气,而且至今阴魂不散。30年代正是世界政治格局波诡云谲的时代,也是中国的多事之秋,以摄影为工具的社会关注和介入的报道摄影早在欧美盛行,但是,中国的摄影人却还在把玩风花雪月,感世伤怀的图像游戏,与其说他们是摄影者,不如说是用相机代替笔墨的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和暗房技师。奇怪的是,五四运动以降,中国真正进入了“现代化”进程,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了都历经了脱胎换骨的“现代性”变革,为什么唯独摄影这门最具现代性的玩意儿在中国却依然停留在如此传统的层面上?是摄影器材昂贵的价格只能供有钱有闲的文人士子把玩所致?还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的文化习惯导致对产生于工业文明的摄影认识不足?或许兼而有之,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49年以后的风光摄影,尤其是沙龙趣味的风光摄影遭到了来自官方的严厉狙击。所谓的红色摄影,是以新中国全新的社会面貌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新闻摄影为主的。这个时期的所谓新闻摄影,其实完全是迎合官方意识形态,取消个人化视角的政治宣传动员摄影。主角是翻身做主人的广大工农兵,充斥着以高大全为审美趣味的单一的摄影语言。这期间也有赞美祖国山河,反映社会主义自然改造的“风光摄影”,也有赋予政治隐喻的风光。张甸的《声震山河》敖恩洪的《油菜花》很容易让人想起矛盾的散文《风景谈》,人可以改造自然,甚至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的自然。这种自然观也得到了摄影的视觉表现。黄翔的《雨后黄山》是典型的反映祖国山河如此多娇的作品,并成为一道艺术母题。袁毅平的《东方红》,广角、仰拍、多次曝光等技术手段形成的摄影语言,象征性的建构起高大全的审美范式。李进的《仙人洞》。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作品。作者李进实际上是江青的化名,她曾一度迷恋摄影,并请新华社资深摄影家石少华任指导。这幅经过后期制作的作品,因毛泽东题诗而一度被认为是反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风光摄影。毛泽东在1961年题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数风光在险峰”。5年后,文革爆发。从49年到文革,风光摄影医改沙龙摄影趣味,被赋予了政治隐喻和意识形态标记,同时,也被取消了个人化的观看,成为千篇一律的视觉制品。文革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摄影器材逐渐进入了千家万户,除了作为家庭留影纪念之用,一部分知识分子依然把风光摄影作为其拍摄的主要题材,城市近郊的农村景致,旅游途中的风光称谓摄影人不厌其烦的拍摄对象,总体的看,除了少数摄影团体的突破创作,依然难改那种唯美的沙龙习气。直到今日,此风潜滋暗长,愈演愈烈。我们在网上不难看到那些经过夸张的后期制作而变得面目全非的非自然的自然风景。说到这里,不禁要回到本文的标题,与其说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风光摄影,倒不如说中国人为什么难以摆脱风光摄影的窠臼?如果说以郎静山为代表的风光摄影,是传统文人置身社会之外的自娱自乐,并以此迎合西方话语霸权;那么49年以后则是对政治话语的屈服和归顺,直至今天对风光的野蛮涂改,这期间的脉络和视觉逻辑一直没有变。我们中国人对摄影这个来自异域的工业文明的产物,远非得心应手,并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我们的视觉灵魂,在骨子里还是属于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文明。

Hash:cc3f25065d68c62a172eae1c32dab3262698bc96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