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看摄影展吗?

导读:你喜欢看摄影展吗? 一、你喜欢看摄影展吗? 二、秋天摄影,有哪些景色可以拍? 三、中国式的摄影有哪些特点能否举例说明? 四、如何理解一个摄影展览?

一、你喜欢看摄影展吗?

作为摄影爱好者,我是非常喜欢的,可以学习很多自己不足的地方,认识很多爱好者,一起交流,今生值得了

喜欢啊!因为可以学习人家的摄影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看看人家是怎么摄影的,以便给自己打好基础

二、秋天摄影,有哪些景色可以拍?

绚丽多姿的秋天,是收获,是成熟,是彩云,是流星,最美的风景好迷人,令人陶醉。

秋天拍摄树木,树叶,银杏,红叶,拍那五彩斑斓,拍那情意浓浓的银杏黄。

秋风几度枫叶红,浪漫,暧意又灿烂的枫叶五彩色最美。

最美的秋天,景色宜人,漫步枫树,枫叶金黄,秋意浓浓美醉了,靓丽的风景,超清迷人的秋色太美了,金黄的季节,树叶泛黄美如画。

秋天可拍的风景内容可以说是一年四季最丰富的。而且作为自由的摄影师而言,谈不上有哪些景色可以拍,而是只要能有美感、能寄托情感,什么都可以拍。

我前两天在我的头条号里发了一篇文章:【如何拍好秋天?从3个方面、用20张照片,细讲秋景拍摄技巧!】 (大家可以点击这个标题进入看一下)。里边可以说介绍的很全面。

秋天的风景,无处不在。家门口有,公园里有,田野里有,山谷里有、草原上也有。家门口的小区里的银杏叶,我就拍了很多;公园里椅子上、小径上满地的落叶;田野里的狗尾草、芦苇草、挂满黄叶的树林子、山谷里的红叶流水、草原上的草捆子等等。

经典的秋景里,更有数不尽的别致小风景、大风景。只需要一双眼睛,一颗伤春悲秋的心,外搭一副摄影器材。(眼睛+文化+器材)。

秋天摄影,有哪些景色可以拍?属实是太多了。在这里也只能列举一些经典的。清晰的拍摄思路也可以进入前边分享给大家的那篇文章,里边有详细的介绍。

摄影中级班,每天分享摄影技巧,经验心得。觉得有收获,别忘了关注【摄影中级班】

三、中国式的摄影有哪些特点能否举例说明?

一、活动规格高  摄影节期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组织的中国摄影界最高个人成就奖——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将在武当举办大型展览,并通过电视直播颁奖盛况。“中国摄影金像奖论坛”也将同时举办。二、展览作品水准高 题材涵盖面广  活动期间将举办历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作品展、第24届全国影展、首届全国青年影展、第14届国际影展等数百个涵盖艺术摄影、社会纪实、新闻摄影、人文地理、民族风情等各类题材的高水平摄影展,其中多个影展为首次亮相,展览作品整体水准代表着目前国内外摄影的顶级水平。三、论坛与学术交流有新的特色  除了由金像奖得主主讲的中国摄影金像奖讲坛外,还将举办国际摄影工作坊、媒体专家见面会、优秀摄影家专题摄影幻灯交流,集中体现中国摄影创作和学术发展的前沿成果,让参与的广大摄影人不虚此行。  四是采风创作题材广泛。武当山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是被世人广为称道的“仙山”、“道山”,自古以来就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为了让摄影人有机会“零距离”接触武当,主办方不但安排了三条采风路线:武当山太极湖风光创作线路、道教文化创作线路、体验朝圣创作线路,还在摄影节期间举办“第三届武当国际摄影大展”和“南水北调摄影工程展”,诚邀各路摄坛高手用相机留下武当及周边的美景。

以入各种协会为荣

四、如何理解一个摄影展览?

民主和包容性是以往平遥的一贯 作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起到了繁荣和推动摄影文化普及的作用,但是随着摄影这门消费性技术的普及,摄影的人越来越多,参加展览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平遥的低门槛招展制度也就开始曝露了一些缺陷。这个缺陷就是展出者满意,观看者不满意,因为低门槛造成了展览的低劣化,结果造成对摄影有严肃追求和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士的疏离。因为人们感觉不到花钱费力去平遥有什么可以获益的。其实这也不仅仅是平遥的问题,其它摄影节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尤其在今天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条件下,摄影作品的传播方式早就有了巨大的变化,如何经营好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摄影节就真是一个大问题了。

最近受平遥大展艺委会主任张国田先生委托,帮助对一些向平遥大展自由投稿的摄影作品进行一些整理,以便让本届平遥大展的总体面貌向专业性和学术性上提升一步。这些作品本来都是像以往那样直送组委会,在获得组委会批准之后自己根据组委会指定的展出区域办展,有点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味道,但是展出的效果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组委会给我提供了四十余位作者的作品,有的是直接纪实性的作品;有的是较为主观化的艺术性作品,每位作者的作品均在十五幅左右。由于展览空间展线的限制,十五幅作品显然过多,需要进行适当的删减,以便让每位作者的作品有一个较好的呈现。在编辑过程中,发现了这些朋友们在编辑处理自己作品中的许多问题,比如:

1, 作品的规格不统一,长宽比例紊乱

2, 作品的色彩不统一,黑白彩色混搭

3, 作品的幅向不统一,横幅竖幅交错

4, 作品的镜头焦段不统一,景别上忽远忽近

这些问题非常强烈地出现在这批作品中,一时让我想起这些年很多朋友给我看作品时自己的感受。

照相机的普及化,让许多朋友以为自己拥有了照相机拍出了许多照片就是成功的摄影师了。照相机制造照片的技术会很容易地给许多人以幻觉,殊不知那些照片在本质上和文字并无太大的区别,都是需要人们将其散乱的碎片般的照片加以编辑组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语句,达到表述自己思想的目的。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摄影是奢侈的,而且也和单幅绘画有一段同步的时期,所以人们对照片的评价有相当部分和对绘画的评价一样,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意义解释对象。很长时间,各种摄影展览都是以单幅作品为主。单幅作品在那个时期可以满足人们在两个方面简单的需求,一是政治性宣传,一是唯美的需求。这两类需求都不要求影像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是说单幅的影像可以独立成章。再加上匮乏时代允许的低产出门槛,独幅作品的展示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随着物质社会时代的来临,家庭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原来昂贵的摄影器材在整体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中显得低廉化,摄影消费在城市人群中越来越高,摄影已经成为人们普通的生活方式之一。对于职业的摄影家和以摄影作为表现媒介的艺术家们来说,独幅的摄影作品就显得过于单薄和孱弱了。另一方面,社会展览空间的拓展和泛化,也给艺术家和摄影家提供了更充分表达自己的空间,于是以规模化的影像展示渐渐成为主流。既然规模化,就要产生规模系统的内在语言逻辑关系,而不是规模化的碎片呈现。展什么,怎么展?就成为一个必然考量的问题了。在这些问题的思考中,人们开始产生和总结经验。在诸多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展览语言的纯粹性和集中性。每一个展览,必须做到语言单一,突出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也就是说,一 展览解决一个问题。要做到主题明确,语义清楚,让观众在欣赏中看到作者的明确思想和专业品格。

首先话题要集中,只呈现自己要表达的一个思想内容和技巧风格。不要说东说西,面面俱到,说事就是说事,不要再考虑无关的技巧,不能炫技。最大的技巧就是一个技巧,不要再生枝节。比如:你是要表现一种悱恻的心情,就注意作品整体的朦胧性,任何写实性的元素都要淡化;你是以表现人物肖像为主的,就要注意肖像的景别必须统一,是头部特写的就不要夹杂半身像;你是表现生活场景的,就需要注意作品镜头焦距段的统一性,不要远景近景什么都有,那是给传媒杂志的报道性摄影才需要的;展出作品的幅面方向应该一致,不要横幅竖幅夹杂,要不都是横幅,要不都是竖幅,必须一致;要注意色彩和色调的统一性,高明的人甚至考虑到了作品颗粒的一致性,不要影调忽明忽暗。

以上这些主要是指艺术性的作品展示。如果展示报道性的图片故事,则只需注意影调色彩的统一性即可,其它是不太受限制的。

其实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但常识却往往是最容易被人所忘记的,甚至有些朋友干了一辈子还是不注意这些基本的常识,就是件非常遗憾的事儿了。

Hash:b06cd1cf02d1bc169e4c228ce25f54d9db130a38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