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曾侯乙墓景点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导读:湖北曾侯乙墓景点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1.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2. 曾侯乙墓在哪里发掘 3. 曾侯乙墓参观 4. 曾侯乙墓博物馆 5. 曾侯乙墓在哪 6.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7. 曾侯乙墓景区 8. 曾侯乙墓考古 9. 曾侯乙墓葬探索发现 10. 曾侯乙墓文物 11. 曾侯乙墓在什么地方

1.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他们不在同一个省,一个四川,一个湖北。

2. 曾侯乙墓在哪里发掘

大家好,我是**,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随州博物馆。历史文化名城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1978年10月,因曾侯乙墓的发现发掘成立随县博物馆。随州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大道中段西侧的厥水河畔,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擂鼓墩古墓群”毗邻,距离市中心约1公里,占地100亩,馆舍由展厅、文物库房和辅助用房三部分构成,建筑面积9636平方米,其中:陈列楼7000平方米,文物库房2000平方米,编钟演奏厅300平方米,其他建筑33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98%。

该馆始建于1978年10月,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文物展览及编钟演奏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30614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6件,二级文物68件,三级文物95件。著名的有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36件编钟、吴家坞墓地出土的菱形勾连云纹铜敦、三里岗毛家冲出土的凤鸟扉棱铜搏、安居羊子山出土的鄂国铜器群,以东郊义地岗、安居徐家嘴、均川刘家崖、均川熊家老、西郊擂鼓墩等墓地出土的曾国铜器群,还有北郊孔家坡出土的汉代简牍等等,这些精美绝伦的文物堪称镇馆之宝。

下面就请大家参观随州博物馆。

3. 曾侯乙墓参观

曾侯乙墓的出土乐器有9种:编钟、编磬、鼓、琴、瑟、均钟、笙、排箫、篪,共计125件。

墓中室及墓东室皆有乐器。

若将此地下乐队编制视为墓主人生前音乐活动的反映,可以判断墓中室为宴饮礼宾所用钟磬乐队。

由于文化功能的转变,这类钟磬乐队已经不再是周礼乐制度中的祭礼乐队,而是宴饮娱乐用乐队,其乐或可称为"堂上乐"。

中室乐队编制为:编钟65件,编磬32件,鼓3件,瑟7件,笙4件,排箫2件,篪2件,总共115件。

墓东室是主棺安置之处,并有8具陪葬侍妾的棺木,这些殉葬少女的身份应为"女乐"。

东室乐队编制为:瑟5件,琴1件,均钟1件,笙2件,鼓1件,总共10件。

乐器中的琴、瑟、均钟、篪、排箫、建鼓都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实物乐器。

其中的一些乐器制作具有很高的音乐科技水准。

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所具有的多种历史文化价值,因此被国际学者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4. 曾侯乙墓博物馆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

此套编钟共计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19件,立柱是圆木;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 枚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钟架可以拆装。钟笋、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

5. 曾侯乙墓在哪

因为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6.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七绝·观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编钟

时隔十三年,再次去湖北省博物馆看曾侯乙墓文物展览,面对尊盘、建鼓座、大鉴缶和编钟,震撼依旧,呼吸几乎凝滞.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真的为老祖宗骄傲!馆内同时在举办意大利罗马前文明展,不由人心中暗笑,班门弄斧啊.

尘沙已掩两千秋,惊世黄钟出随州.(1)

一曲东方传宇宙,欲书乐史问曾侯.(2)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水韵,平起入韵,十一尤韵)

注释:

(1)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1978年发掘,距今约2400多年,此处取其约数,故言“两千秋”.

黄钟,语出“黄钟大吕”,黄钟原指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十二律中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常连用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正大、和谐高妙.此处“黄钟”一语双关,既指曾侯乙编钟的音律严整、科学高妙,也指编钟本身即是皇皇之钟.

(2)一曲东方,亦是一语双关.一是指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编钟第一次正式演奏乐曲,第一支曲子是《东方红》.同时也指来自东方古国的音乐.

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其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是目前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具有12个半音的乐器.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所以“欲书乐史”,要“问曾侯”.

7. 曾侯乙墓景区

随州是炎帝故里、汽车之都。在随州可以先了解一下随州的历史。去二桥头随州博物馆看看编钟,那里是不要门票的,只需带上身份证。景点可以去大洪山金顶、西游记公园、炎帝故里和银杏谷玩玩。买一个随州旅游一卡通100元,上述景点过去都不需要门票了。

8. 曾侯乙墓考古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9. 曾侯乙墓葬探索发现

湖北的曾侯乙墓出土时的文物鉴别相对比较清晰,无论是年代,人物等等方面都比较清晰。

而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文物出土后,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墓葬的规模,出土文物的数量与质量明显比曾侯乙墓更多更高。 于判断三星堆文物的年代一直争议不断,甚至影像到人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的深刻思考。

所以,应该是三星堆更厉害。

10. 曾侯乙墓文物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11. 曾侯乙墓在什么地方

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都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Hash:6a4e14eeb36c3adcc1849886a8c1a0d1427b9bff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