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景点古代遗址 建阳古村落

导读:建阳景点古代遗址 建阳古村落 1. 建阳古村落 2. 建阳古镇 3. 建阳名胜古迹 4. 建阳有什么古镇 5. 建阳家乡历史 6. 建水古村落 7. 建宁古村落 8. 建水古民居 9. 建阳古建筑

1. 建阳古村落

河南王城西北,谷水之右有石碛,碛南出为死谷,北出为湖沟。

魏太和四年,暴水流高三丈,此地下停流以成湖渚,造沟以通水,东西十里,决湖以注瀍水。

谷水又径河南王城西北,所谓成周矣。《公羊》曰:成周者何?东周也。何休曰:名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地理志》曰:河南河南县,故郏、鄏地也。京相璠曰:郏山名;鄏地邑也。卜年定鼎,为王之东都,谓之新邑,是为王城。其城东南名曰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故谓是地为鼎中。

楚子伐陆浑之戎,问鼎于此;《述征记》曰:谷、洛二水,本于王城东北合流,所谓谷、洛斗也。

今城之东南缺千步,世又谓之谷、洛斗处,俱为非也。

余按史传,周灵王之时,谷、洛二水斗,毁王宫,王将堨之,太子晋谏王,不听,遗堰三堤尚存。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人城郏,穆叔如周贺。韦昭曰:洛水在王城南,谷水在王城北。东入于瀍。至灵王时,谷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子洛;两水相格,有似于斗,而毁王城西南也。

颍容著《春秋条例》言,西城梁门枯水处,世谓之死谷是也。始知缘生行中造次,入关经究故事,与实违矣。

考王封周桓公于是为西周,及其孙惠公,封少子于巩为东周,故有东西之名矣。

秦灭周,以为三川郡,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汉以为河南郡,王莽又名之曰保忠信卿:光武都各阳,以为尹。尹,正也,所以董正京畿,率先百郡也。

谷水又东流径乾祭门北,子朝之乱,晋所开也,东至千金堨。《河南十二县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洛阳记》曰:千金堨旧堰谷水,魏时更修此堰,谓之千金堨竭。

积石为堨而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

渠上立堨,堨之东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二月八白庚戌造筑此堨,更开沟渠此水衡渠上,其水助其坚也,必经年历世,是故部立石人以记之云尔。

盖魏明帝修王、张故绩也。堨是都水使者陈协所造。《语林》曰:陈协数进阮步兵酒,后晋文王欲修九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

水历堨东注,谓之千金渠。逮于晋世,大水暴注,沟渎泄坏,又广功焉。

石人东胁下文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出常流上三丈,荡坏二堨,五龙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漱啮,每涝即坏,历载消弃大功,今故无令遏,更于西开泄,名曰代龙渠,地形正平,诚得为泄至理。千金不与水势激争,无缘当坏,由其卑下,水得逾上漱啮故也。今增高千金于旧一丈四尺,五龙自然必历世无患。若五龙岁久复坏,可转于西更开二堨、二渠。合用二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毕。代龙渠即九龙渠也。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堨。永嘉初,汝阴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运,公私赖之。水积年渠堨颓毁,石砌殆尽,遗基见存,朝廷太和中修复故堨。按千金堨石人西胁下文云:若沟渠久疏,深引水者当于河南城北、石碛西,更开渠北出,使首狐丘。故沟东下,因故易就碛坚,便时事业已讫,然后见之。加边方多事,人力苦少,又渠堨新成,未患于水,是以不敢预修通之。若于后当复兴功者,宜就西碛,故书之于石,以遗后贤矣。虽石碛沦败,故迹可凭,准之于文,北引渠东合旧渎。旧渎又东,晋惠帝造石梁于水上,按桥西门之南颊文,称晋元康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改治石巷、水门,除竖枋,更为函枋,立作覆枋,屋 前后辟级续石障,使南北入岸,筑治嫩处,破石以为杀矣。到三年三月十五日毕讫。并纪列门广长深浅于左右巷,东西长七尺,南北龙尾广十二丈,巷渎口高三丈,谓之皋门桥。潘岳《西征赋》曰:驻马皋门。即此处也。谷水又东,又结石梁,跨水制城,西梁也。谷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径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石季伦《金谷诗集叙》曰:余以元康七年,从太仆出为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界金谷涧中,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备具。金谷水又东南流入于谷。谷水又东径金墉城北,魏明帝于洛阳城西北角筑之,谓之金墉城。起层楼于东北隅,《晋宫阁名》曰:金墉有崇天堂,即此。地上架木为榭,故白楼矣。皇居创徙,宫极未就。止跸于此。构宵榭于故台,所谓台以停停也。南曰乾光门,夹建两观,观下列朱桁于堑,以为御路。东曰含春门,北有门,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屋台置一钟以和漏鼓,西北连庑函荫,墉比广榭。炎夏之日,高视常以避暑。为绿水池一所,在金墉者也。谷水径洛阳小城北,因阿旧城,凭结金墉,故向城也。永嘉之乱,结以为垒,号洛阳垒,故《洛阳记》曰:陵云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者也。又东历大夏门下,故夏门也。陆机《与弟书》云: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造,门内东侧,际城有魏明帝所起景阳山,余基尚存。孙盛《魏春秋》曰:景初元年,明帝愈崇宫殿雕饰观阁,取白石英及紫石英及五色大石于太行谷城之山,起景阳山于芳林园,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于时百役繁兴,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已下,莫不展力。山之东,旧有九江,陆机《洛阳记》曰:九江直作圆水。水中作圆坛三破之,夹水得相径通。《东京赋》曰: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涯。今也山则块阜独立,江无复仿佛矣。谷水又东,枝分南入华林园,历疏圃南,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为之,以缁石为口,工作精密,犹不变古,璨焉如新。又径瑶华宫南,历景阳山北,山有都亭堂上结方湖,湖中起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南面射侯,夹席武峙,背山堂上,则石路崎岖,岩嶂峻险,云台风观,缨峦带阜,游观者升降阿阁,出入虹陛,望之状凫没鸾举矣。其中引水飞皋,倾澜瀑布,或枉渚声溜,潺潺不断,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微飙暂拂,则芳溢于六空,实为神居矣。其水东注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九华台,殿基悉是洛中故碑累之,今造钓台于其上。池南直魏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是黄初中所立也。其水自天渊池东出华林园,径听讼观南,故平望观也。魏明帝常言,狱,天下之命也,每断大狱,恒幸观听之。以太和三年,更从今名。观西北接华林,隶簿昔刘桢磨石处也。《文士传》曰:文帝之在东宫也,宴诸文学,酒酣,命甄后出拜,坐者咸伏,惟刘桢平视之。太祖以为不敬,送徒隶簿。后太祖乘步牵车乘城,降阅簿作,诸徒咸敬,而桢拒坐,磨石不动。太祖曰,此非刘桢也,石如何性。桢曰:石出荆山玄岩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内秉坚贞之志,雕之不增文,磨之不加莹,禀气贞正,禀性自然。太祖曰:名岂虚哉?复为文学。池水又东流入洛阳县之南池,池,即故翟泉也,南北百一十步,东西七十步。皇甫谧曰:悼王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春秋》定公元年,晋魏献子合诸侯之大夫于翟泉,始盟城周。班固、服虔、皇甫谧咸言翟泉在洛阳东北,周之墓地。今案周威烈王葬洛阳城内东北隅 景王冢在洛阳太仓中,翟泉在两冢之间,侧广莫门道东,建春门路北。路,即东宫街也,于洛阳为东北。后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大其城,并得景王冢矣,是其墓地也。及晋永嘉元年,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有二鹅出,苍色者飞翔冲天,白色者止焉。陈留孝廉董养曰:步广,周之翟泉,盟会之地,今色苍胡象矣,其可尽言乎?后五年,刘曜、王弥入洛,帝居平阳。陆机《洛阳记》曰:步广里在洛阳城内,宫东是翟泉所在,不得于太仓西南也。京相璠与裴司空彦季修《晋舆地图》,作《春秋地名》,亦言今太仓西南池水名翟泉。又曰:旧说言翟泉本自在洛阳北苌宏城,成周乃绕之。杜预因其一怔,谓必是翟泉,而即实非也。后遂为东宫池。晋《中州记》曰:惠帝为太子,出闻虾蟆声,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侍臣贾允对曰:在官地为官虾蟆,在私地为私虾蟆。令曰:若官虾蟆,可给廪。先是有谶云:虾蟆当贵。昔晋朝收愍怀太子于后池,即是池也。其一水自大夏门东径宣武观,凭城结构,不更增墉,左右夹列步廊,参差翼跂,南望天渊池,北瞩宣武场。《竹林七贤论》曰:王戎幼而清秀,魏明帝于宣武场上为栏苞虎牙,使力士袒裼,迭与之搏,纵百姓观之。戎年七岁,亦往观焉,虎乘间薄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亭然不动。帝于门上见之,使问姓名而异之。场西故贾充宅地。谷水又东径广莫门北,汉之谷门也。北对芒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阴悉芒垅也。《魏志》曰:明帝欲平北芒,令登合见孟津,侍中辛毗谏曰:若九河溢涌,洪水为害,丘陵皆夷,何以御之?帝乃止。谷水又东屈南,径建春门石桥下,即上东门也。阮嗣宗《咏怀诗》曰:步出上东门者也。一曰上升门,晋曰建阳门。《百官志》曰:洛阳十二门,每门候一人,六百石。《东观汉记》曰:郅恽为上东门候,光武尝出,夜还,诏开门欲入,恽不内,上令从门间识面,恽曰:火明辽远。遂拒不开,由是上益重之。亦袁本初挂节处也。桥首建两石柱,桥之《右柱铭》云,阳嘉四年乙酉壬申,诏书以城下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使中谒者魏郡清渊马宪监作石桥梁柱,敦敕工匠尽要妙之巧,攒立重石,累高周距,桥工路博,流通万里云云。河南尹邳崇、丞渤海重合双福、水曹掾中牟任防、史王荫、史赵兴、将作吏睢阳申翔,道桥掾成皋卑国,洛阳令江双,丞平阳降监掾王腾之,主石作右北平山仲,三月起作,八月毕成。其水依柱,又自乐里道屈而东出阳渠。昔陆机为成都王颖入洛败北而返,水南即马市,旧洛阳有三市,斯其一也。亦嵇叔夜为司马昭所害处也。北则白社故里,昔孙子荆会董威辇于白社,谓此矣。以同载为荣,故有《威辇图》。又东径马市石桥,桥南有二石柱,并无文刻也。汉司空渔阳王梁之为河南也,将引谷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不流,故以坐免。后张纯堰洛以通漕,洛中公私穰赡。是渠今引谷水,盖纯之创也。按陆机《洛阳记》、刘澄之《永初记》言,城之西面有阳渠,周公制之也。昔周迁殷民于洛邑,城隍逼狭,卑陋之所耳。晋故城成周以居敬王,秦又广之,以封不韦,以是推之,非专周公可知矣。亦谓之九曲渎,《河南十二县境簿》云:九曲渎在河南巩县西,西至洛阳。又按傅畅《晋书》云:都水使者陈狼凿运渠,从洛口入注九曲至东阳门。是以阮嗣宗《咏怀诗》所谓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岑:又言遥遥九曲间,裴徊欲何之者也。阳渠水南暨阊阖门,汉之上西门者也。《汉宫记》曰:上 门所以不纯白者,汉家厄于戍,故以丹镂之。太和迁都,徙门南侧。其水北乘高渠,枝分上下,历故石桥东入城,径望先寺,中有碑,碑侧法《子丹碑》作龙矩势,于今作则佳,方古犹劣。渠水又东历故金市南,直千秋门右,宫门也。又枝流入石逗伏流,注灵芝九龙池。魏太和中,皇都迁洛阳,经构宫极,修理街渠,务穷隐,发石视之,曾无毁坏。又石工细密,非今之所拟,亦奇为精至也,遂因用之。其一水自千秋门南流径神虎门下,东对云龙门,二门衡栿之上,皆刻云龙风虎之状,以火齐薄之,及其晨光初起,夕景斜辉,霜文翠照,陆离眩目。又南径通门、掖门西,又南流东转,径阊阖门南。案《礼》,王有五门,谓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路门一曰毕门,亦曰虎门也。魏明帝上法太极于格阳,南宫起太极殿于汉崇德殿之故处,改雉门为阊阖门。昔在汉世,洛阳宫殿门题,多是大篆,言是蔡邕诸子。自董卓焚宫殿,魏太祖平荆州,汉吏部尚书安定梁孟皇善师宜官八分体,求以赎死。太祖善其法,常仰系帐中爱玩之,以为胜宜官。北宫榜题,咸是鹄笔,南宫既建,明帝令侍中京兆韦诞以古篆书之。皇都迁洛,始令中书舍人沈含馨以隶书书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敕符节令江式以大篆易之。今诸桁榜题,皆是式书。《周官》,太宰以正月悬治法于象魏。《广雅》曰:阙,谓之象魏。《风俗通》曰:鲁昭公设两观于门,是谓之阙,从门,欮声,《尔雅》曰:观谓之阙。《说文》曰:阙,门观也。《汉官典职》曰:偃师去洛四十五里,望朱雀阙,其上郁然与天连,是明峻极矣。《洛阳故宫名》有朱雀阙、白虎阙、苍龙阙、北阙、南宫阙也。《东观汉记》曰:更始发洛阳,李松奉引车马奔触北阙铁柱门,三马皆死。即斯阙也。《白虎通》曰: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今阊阖门外夹建巨阙,以应天宿,虽不如礼,犹象而魏之,上加复思,以易观矣。《广雅》曰:复思谓之屏。《释名》曰:屏,自障屏也;罦思在门外,罦复也。臣将入请事于此,复重思之也。汉末兵起,坏园陵罦思,曰无使民复思汉也。故《盐铁论》曰:垣阙罦思。言树屏隅角所架也。颖容又曰:阙者,上有所失,下得书之于阙,所以求论誉于人,故谓之阙矣。今阙前水南道右,置登闻鼓以纳谏。昔黄帝立明堂之议,尧有衢室之间,舜有告善之旌,禹有立鼓之讯,汤有总街之诽,武王有灵台之复,皆所以广设过误之备也。渠水又枝分,夹路南出,径太尉、司徒两坊间,谓之铜驼街。旧魏明帝置铜驼诸兽于阊阖南街,陆机云:驼高九尺,脊出太尉坊者也。水西有永宁寺,熙平中始创也,作九层浮图,浮图下基方十四丈,自金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而又高广之,虽二京之盛,五都之富,利刹灵图,未有若斯之构。按《释法显行传》,西国有爵离浮图,其高与此相状,东都西域,俱为庄妙矣。其地是曹爽故宅,经始之日,于寺院西南隅得爽窟室,下入土可丈许,地壁悉累方石砌之,石作细密,都无所毁,其石悉入法用,自非曹爽,庸匠亦难复制此。桓氏有言,曹子丹生此豚犊,信矣。渠左是魏、晋故庙地,今悉民居,无复遗墉也。渠水又西历庙社之间,南注南渠。庙社各以物色辨。方《周礼》,庙及路寝,皆如明堂,而有燕寝焉。惟祧庙则无,后代通为一庙,列正室于下,无复燕寝之制。《礼》,天子建国,左庙右社,以石为主,祭则希冕。今多王公摄事,王。者不亲拜焉。咸宁元年,洛阳大风,帝庙树折,青气属天,元王东渡,魏社代昌矣。渠水 自铜驼街东径司马门南,魏明帝始筑,阙崩,压杀数百人,遂不复筑,故无阙门。南屏中旧有置铜翁仲处,金狄既沦,故处亦褫,惟坏石存焉。自此南直宣阳门,经纬通达,皆列驰道,往来之禁,一同两汉。曹子建尝行御街,犯门禁,以此见薄。渠水又东径杜元凯所谓翟泉北,今无水。坎方九丈六尺,深二丈余,似是人功而不类于泉陂,是验非之一证也。又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王室定遂徙居,成周小,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之,泉源既塞,明无故处,是验非之二证也。杜预言:翟泉在太仓西南,既言西南,于洛阳不得为东北,是验非之三证也。稽之地说,事几明矣,不得为翟泉也。渠水历司空府前,径太仓南,出东阳门石桥下,注阳渠。谷水自阊阖门而南径土山东,水西三里有坂,坂上有土山,汉大将军梁冀所成,筑土为山,植木成苑,张璠《汉记》曰:山多峭坂,以象二崤,积金玉,采捕禽兽,以充其中,有人杀苑兔者,迭相寻逐,死者十三人。南出径西阳门,旧汉氏之西明门也,亦曰雍门矣。旧门在南,太和中以故门邪出,故徙是门。东对东阳门。谷水又南径白马寺东。昔汉明帝梦见大人,金色,项佩白光。以问群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始以榆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寺名。此榆后移在城内愍怀太子浮图中,近世复迁此寺,然金光流照,法轮东转,创自此矣。谷水又南径平乐观东,李尤《平乐观赋》曰:乃设平乐之显观,章秘伟之奇珍。华峤《后汉书》曰:灵帝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重,五采华盖高十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列奇兵骑士数万人,天子住大盖下。礼毕,天子躬擐甲,称无上将军,行阵三匝而还,设秘戏以示远人。故《东京赋》曰:其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古人以良金铸其象。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今于上西门外无他基观,惟西明门外独有此台,巍然广秀,疑即平乐观也。又言皇女稚殇,埋于台侧,故复名之曰皇女台。晋灼曰: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董卓销为金,用铜马徙于建始殿东阶下,胡军丧乱,此象遂沦。谷水又南径西明门,故广阳门也。门左枝渠东派入城,径太社前,又东径太庙南,又东于青阳门右下注阳渠。谷水又南,东屈径津阳门南,故津门也。昔洛水泛泆漂害者众,津阳城门校尉将筑以遏水,谏议大夫陈宣止之曰:王尊臣也,水绝其足,朝廷中兴,必不入矣。水乃造门而退。谷水又东径宣阳门南,故苑门也。皇都迁洛,移置于此,对阊阖门南,直洛水浮桁。故《东京赋》曰:溯洛背河,左伊右瀍者也。夫洛阳考之中土,卜惟洛食,实为神也。门左即洛阳池处也。池东旧平城门所在矣,今塞。北对洛阳南宫,故蔡邕曰: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洛阳诸宫名》曰,南宫有謻台临照台。《东京赋》曰:其南则有謻门,曲榭邪阻城洫。《注》云:謻门,冰室门也;阻,依也;洫,城下池也。皆屈曲邪行依城池为道。故《说文》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矣。謻门即宣阳门也,门内有宣阳冰室,《周礼》有冰人,日在北陆而藏之西陆,朝觌而出之。冰室旧在宣阳门内,故得是名。门既拥塞,冰室又罢。谷水又径灵台北,望云物也。汉光武所筑,高六丈,方二十步。世祖尝宴于此台,得鼮鼠于台上,亦谏议大夫第五子陵之所居,伦少子也,以清正 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寄止灵台,或十日不炊,司隶校尉南阳左雄,尚书庐江朱孟兴等,皆伦故孝廉功曹,各致礼饷,并辞不受,永建中卒。谷水又东径平昌门南,故平门也。又径明堂北,汉光武中元元年立。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于其下为辟雍也。谷水又东径开阳门南,《晋宫阁名》曰:故建阳门也,《汉官》曰: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来,在楼上。琅琊开阳县上言:县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使来,识视良是,遂坚缚之,因刻记年月日以名焉。何汤字仲弓,尝为门候,上微行夜还,汤闭门不内,朝廷嘉之。又东径国子太学石经北,《周礼》有国学,教成均之法。《学记》曰:古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亦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东序、西序,殷人之左学、右学,周人之东胶、虞庠。《王制》云: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故有太学、小学,教国之子弟焉,谓之国子。汉魏以来,置太学于国子堂。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扬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矣。今碑上悉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义焉。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古文绝矣。鲁恭王得孔子宅书,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盖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言大篆出于周宣之时,史籀创著。平王东迁,文字乖错,秦之李斯及胡母敬,又改籀书谓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然许氏《字说》专释于篆,而不本古文,言古隶之书起于秦代,而篆字文繁,无会剧务,故用隶人之省,谓之隶书,或云即程邈于云阳增损者,是言隶者,篆捷也。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宏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桐棺前和外隐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广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魏明帝又刊《典论》六碑,附于其次。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堂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堂溪典等名。《太学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石经》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元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学,年积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记年,用作工徒十一万二千人,阳嘉元年八月作毕。碑南面刻颂,表里镂字,犹存不破。《汉石经》北有晋《辟雝行礼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停故,《石经》沦缺,存半毁几,驾言永久,谅用怃焉。考古有三雝之文,今灵台太学,并无辟雝处。晋永嘉中,王弥、刘曜入洛,焚毁二学,尚仿佛前基矣。谷水于城东南隅枝分北注,径青阳门东,故清明门也,亦曰税门,亦曰芒门。又北径东阳门东,故中东门也。又北径故太仓西,《洛阳地记》曰:大城东有太仓,仓下运船常有千计。即是处也。又北入洛阳沟。谷水又东左边为池,又东右出为方湖,东西百九十步,南北七十步,故水衡署之所在也。谷水又东南转屈而东注,谓之阮曲,云阮嗣宗之故居也。谷水又东注鸿池陂,《百官志》曰:鸿池,池 也,在洛阳东二十里,丞一人,二百石。池东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池,中又有东西横塘,水溜径通,故李尤《鸿池陂铭》曰:鸿泽之陂,圣王所规,开源东注,出自城池也。其水又东,左合七里涧。晋《后略》曰:成都王颖使吴人陆机为前锋都督,伐京师,轻进,为洛军所乘,大败于鹿苑,人相登蹑,死于堑中及七里涧,涧为之满。即是涧也。涧有石梁,即旅人桥也。昔孙登不欲久居洛阳,知杨氏荣不保终,思欲遁迹林乡,隐沦妄死,杨骏埋之于此桥之东,骏后寻亡矣。《搜神记》曰:太康末,京、洛始为折杨之歌,有兵革辛苦之辞。骏后被诛,太后幽死,折杨之应也。凡是数桥,皆累石为之,亦高壮矣,制作甚佳,虽以时往损功,而不废行旅。朱超石《与兄书》云: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题其上云: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万五千人,至四月末止。此桥经破落,复更修补,今无复文字。阳渠水又东流径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南,庙在北山上,成公绥所谓偃师西山也。山上旧基尚存,庙宇东向,门有两石人对倚,北石人胸前铭云:门亭长石人。西有二石阙,虽经颓毁,犹高丈余。阙西,即庙故基也。基前有碑,文字剥缺,不复可识,子安仰澄芬于万古,赞清徽于庙像,文字厥集矣。阳渠水又东径亳殷南,昔盘庚所迁,改商曰殷,此始也。班固曰:尸乡,故殷汤所都者也。故亦曰汤亭。薛瓒《汉书注》、皇甫谧《帝王世纪》,并以为非,以为帝喾都矣。《晋太康记》、《地道记》,并言田横死于是亭,故改曰尸乡,非也。余按司马彪《郡国志》,以为春秋之尸氏也。其泽,野负原夹,郭多坟陇焉。即陆士衡会王辅嗣处也。袁氏《王陆诗叙》:机初入洛,次河南之偃师,时忽结阴,望道左若民居者,因往逗宿,见一少年,姿神端远,与机言玄,机服其能而无以酬折,前致一辩,机题纬古今,综检名实,此少年不甚欣解。将晓,去,税驾逆旅,妪曰:君何宿而来?自东数十里无村落,止有山阳王家墓。机乃怪怅,还睇昨路,空野霾云,攒木蔽日,知所遇者,审王弼也。此山即祝鸡翁之故居也。《搜神记》曰:祝鸡翁者,洛阳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年余,鸡至于余头,皆有名字。欲取,呼之名,则种别而至。后之吴山,莫知所去矣。谷水又东径偃师城南。皇甫谧曰:帝喾作都于亳,偃师是也。王莽之所谓师氏者也。谷水又东流注于洛水矣。

2. 建阳古镇

建阳考亭古街商业性古镇,对全体参观游览者均不收费。

3. 建阳名胜古迹

1、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享有“碧水丹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之美誉。奇峰、秀水、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让人流连忘返。景区全年皆景,四季不同,阴晴风雨,亦幻莫测。主要景区有云窝-天游景区、九曲溪竹筏漂流景区、一线天―虎啸岩景区、武夷宫景区、大红袍--水帘洞景区五大景区。

武夷山风景区位于武夷山脉的中部、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内,方圆60平方公里,盘曲山中的长约9公里的九曲溪和夹崖森列的36峰,构成一幅碧水舟山的天然美景。它是三教名山,也有“福建第一山”的美誉。

2、南平印象小密·中国包酒文化博览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博览园以“徽派建造+苏州园林”风 呈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浦城特色文化和小密包酒文化,集生产、观光、住宿、餐饮、文化、购物等为一体,以工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助推工业的发展模式,打造“五好”即好看、好玩、好吃、好喝、好住的旅游景区,是福建省首批观光工厂之一。

3、自遊小镇汽车主题乐园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以打造定制化综合型的旅游新业态,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着力建设3D汽车影院、汽车运动训练广场、房车帐篷露营地、汽车文化长廊、变形金刚景观、汽车度假酒店、温泉度假村、火车主题餐饮、武夷山景区游客集散中心、亲子游学教育基地、户外拓展基地、娱乐餐饮商业配套设施以及以汽车为主题的游乐项目等,是一处以汽车文化为主题,以“一站接待、全程服务”为宗旨,融汽车文化、休闲娱乐、旅游集散、温泉养生与运动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景区。

4、邵武瀑布林生态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邵武瀑布林生态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邵武市晒口街道新丰村316国道旁。温泉区依山势而建,完整地保留了古树植被,充分体现大自然的原始古朴。温泉水源采自地下1500米深处,水量大、水质优良,是温泉休闲养生的中国第一森林温泉。

5、和平古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有进有厅,气派非凡---明清时代中原地区屡见的豪华民宅如今已成稀世珍宝。然而,有一个地方依然存留了近200栋---它便是邵武千年文化古镇和平。

和平镇地处闽西北,面积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级的旅游资源。

6、大红袍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大红袍景区因出产武夷山最著名的大红袍茶而得名,景区的景点之一就是大红袍茶树,大红袍还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武夷山“大红袍”被列为武夷岩茶之首。大红袍母树,就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岩峭壁上,这里日光短,多光反射,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据说:“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底红绿相间,香气馥郁,香高持久,滋味醇厚,饮后齿颊留香”。

7、龙归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龙归源景区是武夷山大安源风景区的一部分,这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非常高,故有“天然大氧吧”之称。沿着一条小径,在林中盘旋而下,不久便到了龙归源的谷底。两条30多米高的瀑布飞泻而下,导游告诉我们,因为左边的瀑布像一条腾空而飞的白龙,右边的瀑布像一只凤,故称“龙凤瀑”。据悉这瀑布的水源,是从有着“华东屋脊”之称的海拔2158米的黄冈山上而来,非常原生态。

8、邵武云灵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福建云灵山旅游景区,位于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镇龙斗316国道旁,距市区仅15公里,景区以“重环保保安全全新游”为开发理念,严格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建设。

9、天成奇峡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天成奇峡景区方圆1200公顷,位于邵武市西南肖家坊镇,是福建省国家自然保护区之一。景区属东南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区内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景观独特,浑然天成,原始森林、奇山景观、古庄古庙、蜿蜒溪流,展示出朴拙的自然风貌和原始生态的神秘气息,是一个集植物种类、动物资源、昆虫世界的天然宝库,又一处不可多得的科研考察、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

10、建阳(卧龙湾) 夷花花世界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阳(卧龙湾)武夷花花世界景区位于建阳城郊,潭城街道考亭璞石村,是一处集观赏、游览、科普、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花园。景区以“花卉+文化”为主题,将花元素与建阳悠久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优美的意境。

4. 建阳有什么古镇

凤凰古城沙湾白塔原名叫字纸炉,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为六角三级砖塔,塔高11米,塔身为三檐六角,上置色彩斑斓的琉璃宝葫芦顶,塔身以石灰粉底,饰以彩绘。迎水一面为正面,在一米多高的地方,开有月拱炉塘,以便焚烧字纸。

白塔并不是一座独立建筑,它是和附近一系列建筑匹配在一起的。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 在凤凰做生意的江西人首先在这里建了万寿宫,又叫江西会馆。约嘉庆十五年(1810)建了字纸炉;咸丰四年(1854年)杨泗在西侧建遐昌阁;民国十七年(1928)又在大门北侧建阳楼。字纸炉在古代是纪念文字的创造者仓颉和至圣先师孔子而建造的,古代中国文人有“敬惜字纸”的观念,人们从不把字纸和其它垃圾放在一起焚烧,而是单独建造字纸炉焚烧废纸,以示对文化字纸的尊重和敬畏。所以字纸炉一般和寺庙、私塾等配套建在一起。

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凤凰字纸炉,因建在凤凰沙湾的沱江河边,又呈白色,故又称沙湾白塔。白塔倒印在沱江,为白塔倒影,为古凤凰一景。

5. 建阳家乡历史

东汉建安八年(203年),东吴名将贺齐进兵福建。十年(205年)转讨上饶,分上饶地及建安之桐乡置建平县。贺齐为削弱建安县地方势力,将桐乡划入建平县。建平立县后,属会稽南部都尉(治今福州)。建平县地域包括上饶部分地(即今铅山县)、建安县桐乡和崇安。建安十二年到二十五年间(207~220年),分会稽南部都尉为建安郡,建平县改属建安郡。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邵武立县,铅山招善、鹅湖二乡划属邵武,而旌孝等乡仍属建平。

晋太康元年(280年)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二郡。同时,因建平县与荆州建平郡同名而改建平县为建阳县。辖地仍有旌孝及福建之崇安、建阳。

及至南朝,建阳仍属建安郡。南朝宋,建安郡属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齐属江州,梁属东扬州,陈初属闽州(治今福州),后属丰州(治今福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建安郡为县,建阳并入建安县,属泉州(治今福州)。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四年前复置建阳县,建阳县属于建州。八年,建州属泉州都督府,建阳县并入建安县。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复置建阳县。唐末,旌孝等乡划入弋阳县设铅山场(铅山场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升为县)。

五代梁、唐,建阳皆属建州。晋天福六年(941年),闽王以建州为镇安军(后改镇武军),建阳县属镇安军(后属镇武军)。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建阳县属永安军(治今建瓯,不久改忠义军)。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建州改为建宁军,建阳县属建宁军。

宋淳化五年(994年),建阳县西北乡的崇安场升为崇安县;咸平元年(998年),分建阳之上梅、下梅、会仙(赤石)、黄村、周村、将村(以上三里属今星村、黄村一带)等六里入崇安;治平三年(1066年),分建阳之东南(今童游乡东南面及宸前东面一带)并入瓯宁县;元丰五年(1082年),分建阳从政(非以后建阳境内之崇政里)、籍溪(此二里属今五夫乡田尾、古亭、茅厂等地)、丰阳(兴田)、节和(黎源、澄浒一带)、建平(黎源、澄浒)、五夫等里入崇安。宋元佑四年( 1089年),瓯宁县将建阳东南一些乡村归还建阳。

南宋绍兴二十二(1152年),建宁军升为建宁府,建阳县属建宁府。景定元年(1260年),建阳县之唐石里(今黄坑镇)产嘉禾,更名嘉禾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建宁府为建宁路,嘉禾县属建宁路。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嘉禾县复名建阳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宁路复称建宁府,建阳县属建宁府。

清代建阳县属延建邵道建宁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府。民国二年,改延建邵道为北路道,建阳县属北路道。

民国3年改北路道为建安道,建阳县属建安道。民国14年废道。

1933年(民国22年),十九路军在闽起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建阳县属延建省。

民国23年,福建省政府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阳县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地在浦城)。

民国24年,建阳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27年专员公署由浦城迁至建阳。县名沿袭清朝。

民国29年(1940年),又分建阳的崇文上里,包括今崇安之城村(古粤城)、大渚、井前、杨厝等地入崇安。是年10月,水吉从建瓯分出升为水吉县。

民国30年(1941年),将崇安县星村镇(同建阳县长坪乡接壤的)施家坪、源头一带(共288亩),划归建阳县管辖。

1949年8月24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建阳属于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建瓯)。

1950年9月专署迁建阳,建阳县属建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4年秋,邵武县水北区清平乡将坑上、薮上、西演、李家坡、黄竹楼、徐竹塘、邱家漈与下坪,划归黄坑区九峰乡管辖;斗米岭、泥洋、王坝溪、(里外)对田、(里外)大竹栏、三板桥与倒水,划归黄坑区桂林乡管辖,共15个自然村,人口最多的村有20户。

1956年6月建阳专署撤销,成立南平专署,建阳县属南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6年,水吉撤销县制,将所属一区(治所水吉)、五区(治所郑墩)、六区(治所漳墩)三个区及二区的下墘、黄地、岭头、陈地、仑尾等5个乡,三区的回龙、垅下、浒洲、马岚、澄溪与南头等6个乡,四区的小湖、贵源、大湖、马坑、东鲁与鸿庇等6个乡划与建阳,置回龙区、郑墩区、小湖区及水吉镇。

1967年2月,邵武县胡书公社屯上大队划出4个生产队给建阳界首大队管辖。

1968年5月设南平地区革命委员会,建阳县属南平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7月南平地革会迁建阳,建阳县属建阳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建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建阳地区行政公署,建阳县属建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9年1月行政公署迁南平(今延平区),建阳县属南平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

2014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南平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同意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以原建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建阳区的行政区域;南平市政府驻地由南平市八一路439号迁至南平市建阳区南林大街36号。南平市政府搬迁具体至2018年年底开始。

2015年3月18日,南平市建阳区成立。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建阳区在其中。

6. 建水古村落

建水,海拔1300多米,一座高原上的古老的县城,有点沧凉,但是古老的历史文化、生活气息早已覆盖了沧凉带来的桑田。

在每个古村落里,每个姓氏都有一座能够追溯旧时候姓氏西南迁移轨迹的宗祠,宗祠也是历史与文化的交融点。宗祠、寺院、清真寺 道场、儒家庭学堂……在区域内,构成了多元的生活与文化,当然饮食也是多元的,从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烧烤,点缀韭菜的浓汤的过桥米线,爽滑酥嫩的卤肉,鲜嫩料足的汽锅鸡,到入口即溶的包浆烤豆腐,甘甜爽口的草芽……不同的饮食,却养育着同一方人,因为建水一个大包容的滇南小城。

7. 建宁古村落

 尚寨派裔孙吴锡璋,清乾隆四十年乙未科高中一甲一名武状元,钦点殿前侍卫,晋封四品武德骑尉。?、  吴 姓源 流?  一、渊源  在古谱中出现许多吴姓的人物:有《路史•国名记》中记载的炎帝之臣吴权、黄帝之母吴枢 ;有火神祝融氏吴回;有曾与羿比射的神箭手吴贺等。这些吴氏的来源,固然都有一定的依据,但在吴氏史料中十分罕见。而现在吴姓的人绝大多数是泰伯、仲雍的后裔。郑樵《通志 •氏族略》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起源出自姬姓:黄帝,有熊氏国君,号有熊。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名轩辕。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是历史上第一个姬姓的人。黄帝有四妃,共生子二十五子,其中正妃嫘祖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黄帝去世后,玄嚣继任。并继承了黄帝的姬姓,吴姓即从玄嚣这一支脉递传而来。史称姬姓吴氏,故追溯本源,黄帝是吴姓的初祖。?黄帝以降,经玄嚣、娇极,帝喾至五世为后稷。名"弃"。善农耕,播五谷,建功于天下, 被尧帝命为农官,受舜帝封于邰(今陕西武功)。成为我国农业始祖,后被后世遵为"神农" 。吴姓旧谱载:"吴氏之先,始于后稷",指明后稷是吴氏的先祖。?开氏于泰伯、仲雍:后稷之后,传十二代至古公亶父,(下简称古公),几经迁徙,已由封地 转移至 (今陕西西彬县和甸县一带)。古公继承和振兴了后稷等祖先的事业,积德行义,深受民众拥戴。时值商殷之世,西北戎狄游牧民族也逐步强大起来。经常搔扰古公的辖地,因不堪戎狄侵凌,古公便率众离南迁岐山山麓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县)定居,同时建立国家统治管理机构。得到了商王朝的认可。因所建的诸侯国地处周原,故称周人,诸侯国也称周。?古公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传说季历贤而其子昌(即周文王)有圣端,深得古公宠爱。古公有意传位于季历,以便今后能传位给昌。但因碍于当时氏族王位长子继承的传统而苦恼。泰伯、仲雍体察到古公这一心意,为了顺从父亲的意愿,兄弟俩决定自动引退,以逊位于季历,于是托辞为父采药,结伴南奔衡山,且一去未返。这样,季历被立为太子。但古公去世前仍留下遗嘱,要季历让位给泰伯以遵氏族传统。泰伯、仲雍回国奔丧时,季历遵 照父亲遗命,要泰伯继承王位,泰伯却坚辞不受。季历不依。几经避让不成,泰伯只好再次 偕弟南奔荆蛮,为了表示义无反顾之心,泰伯、仲雍回荆蛮之后,即举族南迁,兄弟俩辗转 来到长江入海口的江苏吴地(今无锡梅里村一带)落脚,并改从当地吴人断发纹身之俗,以成 "刑佘"之人。表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籍以回避季历。泰伯、仲雍此举,不仅顺从父意,使季历因而登上王位,而且开创了吴氏的谦让家风。其崇高品德,深为后世敬仰。孔 子在《论语》中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认为泰伯的品德已到了至高的境界,这就是"至德传芳","至德"堂号的来源。司马迁在《史记 》中把泰伯列为《世家》之首。?  泰伯、仲雍到江苏吴地之后,不畏艰辛,开山辟水,教民农桑,积极改造环境,"数年之后 ,人民殷富,远近民众相率归附者千余家",于是泰伯兴建国家, 号"勾吴",族人以国为姓,改姬姓为吴。泰伯从而成为吴姓的开氏始祖,无锡梅里成为吴姓的发祥地。《赵宋百家姓》载:"纪吴之郡海",盖舆地志云"渤海者,东海之通称也"。所以吴姓统称" 渤海传芳"。由于泰伯无嗣,泰伯去世后,王位传于仲雍,今日吴姓乃仲雍所传,仲雍是为 吴姓的传代始祖。?后来传至泰伯十九世孙寿梦,吴国始称王。吴王寿梦有五子:长诸樊,次余祭,三夷昧,四 季札,五厥由。由于季札最贤,吴王要传位于他,他坚辞不受,寿梦死后,才决定以兄弟次 序传位,最后传给季札。可是,季札仍旧礼让不受,后来索性避居延陵(今江苏武进),二兄 余祭无奈,只好把延陵封给他作属邑,因此世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但继承了"让德"高风的高尚品质,而且以高度的文化素养称贤于世。季札去世时,六十五岁的孔子亲自为他题写墓碑:"于戏有吴延陵季子之墓",世称"十字碑"。传至泰伯二十一世孙吴王夫差,至公元 前四七三年被越王勾践发动的对吴国战争中所打败。夫差失国,绝大部份的吴姓子孙被赶出 家园,流亡他乡,散居各地,甚至流落国外。其中除季札四子中的子玉一支留守延陵外,其 他的则"散处吴楚、闽越间"。季札的后裔另称延陵,以别渤海,郡号"延陵郡"此后还析 出"长沙郡"、"濮阳郡"。吴姓一族以"谦让开拓"的特有家风,生息繁衍,丕显昌盛, 成为望族,据最近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吴氏族人有二千多万,在十九个大姓中居第十名。海 外吴氏后裔有四百六十万人,占华侨总数的百分之十五。?二、入闽  福建是吴姓分布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崇安、建阳、浦城、福州、连江、莆田、泉州、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同安、厦门、漳州、云霄、龙岩、宁化、连城、上杭等县市 。?南北朝至德三年(583年),丰州刺史章大宝谋反,吴惠觉平叛有功,授丰州刺吏,后择居清源山朋山(旧称屏山)岭后。?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图元,以治书御史奉命都统节制经略闽疆。先住福州古桥头,反又迁居尤溪,子孙又分衍大田、漳平、安溪等地。?唐僖宗中和二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仁禄唐开成进士,官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因避广 明之乱"耻再受乱朝爵令",徙居惠安大吴。至今已一千余年,传四十世,誉为"名宦乡贤 裔,忠臣孝子家",繁衍蕃盛于闽南各市县和台湾、浙江、广东、四川、江西、辽宁等省, 以及东南亚诸国。子孙数百万人,泉州黄龙、晋江磁灶、石狮三宗,乡殷富昌荣,菲律宾" 让德堂"和印尼"延陵公会"以及泰国、星州等的吴氏族姓社团,对侨居地和祖国贡献巨大 。宋代惠安九世十三人登进士第,宋旌表吴德章为孝德大孝子,清光绪庚寅,晋江吴鲁钦点 状元。其所著《百哀诗》为亲睹八国联军侵华罪行之纪实。痛责清廷腐败卖国之爱国史诗。唐僖宗中和四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祭字孝先,随王审知入闽。同行的还有其堂兄弟:发、 兴、瑞、良、斌等五人,分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汀州等地,称为吴氏六祖。?宋末元初(1249年),状元宰相安徽吴潜之十一世孙吴薪,从浙江兰溪以孝廉征为龙岩令入闽,为官清正,未三年即得迁秩,改判潮州,莅任时途径海阳探访祖迹,不幸染疾,其子徙居漳下坡,后裔丕振蕃盛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和东南亚诸国,至今繁衍二十多万人 ,其中尚寨派裔孙吴锡璋,清乾隆四十年乙未科高中一甲一名武状元,钦点殿前侍卫,晋封四品武德骑尉。?浦城城吴氏显荣于宋仁宗朝,礼部侍郎吴待问生:育、京、方、亮四子均进士及第;吴育大魁天下,与弟吴充 后任仁宗,神宗宰相,调和鼎鼎,家声大振。?迁入上杭的吴氏有两派,一属江苏无锡常州延陵郡;一属渤海郡。衍居全国各地子孙以四川为多,连江吴氏,其始祖吴省元,于宋代因避乱由南京迁居连江东塘,至今已发展三十一世 ,其裔孙吴运追随孙中山革命,为黄花岗烈士之一。?宋进士文林郎吴宥由江西南丰迁宁化,成为后世闽、粤客家吴氏始祖。子孙分衍于台湾、两广、香港等地。?  安溪县厚安吴氏,其始祖子原公,于明代永乐年间迁入安溪剑斗开发创业,至今五百余年, 人才昌盛,其子孙散居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仅安溪剑斗镇就有子孙一千余人。?福建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吴姓的清官廉史,在宋代就有知惠、潮二州的惠安吴达老;有古田尉,积阶朝散大夫莆田的吴公诚和尚右郎官,大理少卿吴叔告;有史称"真廉吏"的建阳古田尉,攸县丞,融州节度推官吴居仁以及长乐世称"吴铁面"的著名监察御史吴实。此外还有 南宋进士、大教育家、惠安吴岗治学舍以经学指授峡邵二州,夷陵学子始第春官。?  三、肇南  吴姓也是较早迁居南安的族姓之一。两晋时期,中原汉人为辟战祸,纷纷南来,沿古南安江而居,特别是唐宋、中原板荡,北方大量民众南迁入闽,移居南安。唐代诗人韩盄隐居南安时,在《秋郊闲望有感》诗中就有"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的诗句和《南安寓居》中有"天近函关屯紫气,水通吴甸浸晴霞"诗句,说明南安一带早有地名"吴乡"及田地"吴甸"。?据有关史料记载,吴姓移居南安主要支派有:黄龙族礼孙公裔下;漳州南靖吴薪公裔下;还有吴伯谦裔下;灵水清溪支派,肇基公,燕翼公裔下;还有从龙岩、漳浦等地迁入其他支派,他们在南安开山辟水,艰苦创业,蕃衍昌盛,至今人口达58170人,为南安第七大姓。?四、蕃衍  黄龙吴氏:大约于宋嘉定(公元十二世纪)纷纷迁入南安,黄龙一族迁入南安开发的村落有: 码头诗口村、诗坂村、龙溪村、营园村;洪濑有湖美小路村、进坑村;溪美有顶溪美、溪美 街、莲池村(赤口);柳城有浦头村、鹭江大埕村、下都、杏莲、三堡、八尺岭东山村;彭美 下房村;金陶有鼎美村、吴板村、内寮村、盖溪跳坑村、金墩吴厝村、镇山墩头村;罗东有 潭边村;水头有湖内村、田中村、托坂村;石井有后店村;丰州有素雅东门、南门、港吴; 霞美有邱店、许厝后村、下福村、埔头村、麻山村、金鸡村、云台村(小部分);康美有东坂 吴厝村;诗山吾丰古宅村。美林有溪州、省新的林头、库内、梅胜、埔顶;历经八百左右年 来,如今黄龙族的南安后裔,广播闽、浙、赣、粤、港、澳、台,并侨居海外,星、马、泰、菲、印尼、欧美等地,瓜瓞绵长,人才辈出,簪缨显宦,名贤博士,商贾富豪,遍及海内外。?黄龙吴氏开基祖礼孙,其先祖吴琚以下几代是:吴琚--吴安仁--吴仕骧--吴爽-- 吴礼孙,自礼孙起至今已传二十九世,衍居于海内内数十万人。一世礼孙,配陈氏,生三子 :长景政,居黄龙祖地传世;次景善,分居南安诗口;三景兴,分居晋江、石狮、蚶江及锦里。二世景政,配蔡氏妙清,生六子:长君用、次君济、三君弼、四君辅、五君锡、六君赐 。?二世景善支派:后裔又迁播于南安金淘、安溪、泉州城内、福清、龙溪地区、尤溪县、福州市、延平、建宁、邵丁、同安、厦门、晋江以及江西上饶、浙江温州、平阳和台港等地,后裔数万人。三世君用支派:配陈氏,生三子:长观生、次观应、三观庆。后代有分居予永春梧板和南安陶内、吴坂、内寮、诗口、埔尾等地。?  三世君 支派:字和卿、号龙溪。配杨氏、胡氏、刘氏、杜氏、蔡氏。生七子,长希宪(杨 氏生),配林氏,生三子:长宗之、次益之、三习之;次希文(杜氏生),配周氏,生一子, 羽遂,分居晋江、石狮、蚶江;三希礼(杜氏生)官讳显宝,号大石,配庄氏,生五子:长仕 良、次仕宗、三仕铭、四仕端、五福生(早逝);四子希勉(杜氏生),配林氏,生一子:从道 ;五子希舜(杜氏生)讳显德,配虞氏(早逝无嗣);六子希禹(杜氏生)讳显胜,号翌斋,配甘氏,生二子:长孟溢、次孟奇;七子希敬(蔡氏生)讳仲孙,生三子:长观荣、次观志、三观东。?水头湖内吴氏:始祖一处士(君济之裔孙),分支晋江东廷后播居,水头湖内的泰安。一处士 到水头开拓求进,不久便与宋氏交厚。宋氏慧眼识中一处士之才能与为人,遂以爱女妻之, 生二子,长精直、次精一。精直与精一于明宪宗成化九年开族湖内,精一即大二房,后插迁漳州开族。精直传恪齐,继传滨竹。滨竹再传四子:长竹居、次竹所、三竹轩、四竹斐(后 裔大都分支漳州葛头或云角尾纲头)。故称后湖内村吴氏四房之分源于此。一处士衍传水头 吴氏,迄今已有五百余载,传宗二十一代,现海内外人口五千多人。?裔孙播据南安溪美街、顶溪美、洪濑进坑村。?  三世君弼支派:字和甫,号清江。配陈氏,生二子,希圣讳元宝,配刘氏,生二子:长绍祖 、次绳祖。绍祖播居南安市海都石井后店。再播迁于广东潮属的海丰、陆丰、曲溪等地。绳祖播居惠安洛阳街及武夷山等地。君弼次子希源讳福宝号揽秀,配陈氏,生四子:长敬祖、 次德祖、三荣祖、四庆祖。?石井后店吴氏:始迁祖吴启勋讳绍祖,于元朝末年(1361年)迁居后店村。至明末清初, 郑成功反清复明与清廷对抗。斯时人口二千余人,清廷以治海民与郑成功交接、强迫迁移。 限三十里外,驱而逐之。初、二次村民尚在近处观望,至第三次大肆杀戮,焚其居室,村民 惊而四散逃走。全族逃往广东属揭阳、海丰、陆丰等地。后来郑成功退守台湾,至康熙末年 (1735年),两广总督奏请,"沿海居民当使复族",康熙准奏。于是人民纷纷回乡,重 整家园。后店村回归者仅十余户,其余均留在广东各地,各自谋生。回归吴姓人艰苦奋斗, 辛勤创业,传至现在二十四代, 总人口三千余人,其中分居台湾三百余人,分居厦门三百 余人,在村人口(包括外出国内工作人员)二千余人,侨居海外一千余人。?裔孙播:新步、下尾宅、产头、星田、西庄、仙景、石崎、延陵的索路、南安洪濑镇。?  三世君锡支派:字和杰,号敏斋,仕元武荣州主薄;授将士郎,配何氏又名妙莲,生三子: 长希善,号俨斋,配叶氏,生二子:贤、德;次希允,号毅斋,配扬氏,生一子:玄瑞(今严埔西房大厅);三希弼,号忠斋。配蔡氏,生三子:莹、辉、昭(今严埔东房)。?裔孙播居:金浦(严浦)、金鸡、麻山、石崎、仙景、五羊、小锦田、仙塘五房、浦头、下福 、田中等。?  贤名大治,号惟忠,播居南安古宅。辉由乒乓石沟花树下据居晋江下浯(花树房),传下灶、 罗堂、高坑、安海圣店街、南安官桥田盇、丰州下福。六世允斋居南安铺头、赤口、当甲、 丰州东门。七世吴钦宜播居南安洪濑、小路。八世愿庵之子播居南安坑尾再移居芸后(即今浦头)。希灏之长子移居库内。九世临田播居南安林头。西渠裔孙一柱移居晋江茂陈宅,由 陈宅部份移居南安邱店许厝后,一柱移居仙景、石碑后。十世退庵播居晋江下茂。秀山播居 南安罗东潭边,其长子茂山由潭边迁居江西上饶桥恩山村;十二世岩山之子播居 安岸帽; 鹏之子印官(龙亩)播居南安露水头大埕;十三世朝官由金浦播居麻山;人口1800人,十 八世自浮由南安库内分居溪美吴厝巷;十九世周广播居金鸡,人口200余人。?苍山吴氏:明洪武年间,宋状元宰相吴潜的十一世孙吴薪派裔启衷公,字钧父。为避" 辱宰官祸"由漳州南靖展转迁徙,开基武荣二十七都古苍乡,生三子:长高斋,次厚斋,三 实斋。公元十四世纪初,高斋迁居兴化仙游,厚斋迁居同安吾峰,唯实斋公,仍留居桑梓, 弘扬祖业。实斋生二子:长圣福,次圣禄。圣福生一子,裔居古苍、墩坂。圣禄生四子:长 秉与居溪后埔。次秉成居古苍。三秉贡,大约于公元十四世纪八十年代,分居?尾。四秉泰 分居后畲。至五世,大约于公元十五世纪,秉成之长子钦明,次子钦玉分居安溪墩坂。三子 钦和仍守居古苍。历经六百多年风风雨雨,艰苦创业,苍山吴氏一族,以坚强的毅力,慧悟 之本性,著望族于温陵,拓乡域于苍山,一脉绵长,发屏崛起,如今仅于本土人口12000 多人,地跨南安、安溪两县,分布于?美、古苍、墩坂三乡,此外还有大批宗族成员,拓展 港、澳、台和东南亚诸国,足迹遍及五大洲。?濑水头吴氏:吴伯谦于北宋年间由泉州清源山朋山岭后分居南安濑水头,(一说从晋江象畔 迁入)濑水头吴氏子孙后衍居安溪长坑、祥华、龙涓、西坪、魁斗、剑斗、尚卿和德化、感 德、石门、潘田、福德等地。?灵水吴氏:灵水支派始祖吴懒翁,是江南吴氏大宗吴宣的后裔,自宣以下,世系是:吴纶 - --吴宥--吴坤二--吴吉甫--吴五四郎--吴千六郎--吴九六郎--吴懒翁。吴 懒翁字志仲,生于1325年,卒于1387年。明洪武十三年(1380),携其幼孙吴温明(1375--1 443),从泉州东门移居灵水安居落业,至今600多年。?江崎吴氏属灵水清溪支派,始祖肇基公于明末由晋江东石镇坑园徙居江崎,繁衍至今已二十 五世,现本乡人口2500多人,并衍至水头、康店、后邦、上郎、上圳、田中、抚坂、苏 厝、云霄城关及世界各地,在台湾台南港仔尾、彭湖锁广港等地都有江崎的分支。?山前顶乡吴氏属灵水清溪支派,开基祖清溪一世祖然公之子燕翼,现人口600多人。?  蕉山吴氏:礌苍蕉坑吴氏的开基祖朴轩公,平贼有功,钦赐游击,明正统年间由龙岩徙居蕉坑,本地人丁2000多人,还有子孙分衍温州、福清、安溪等地和东南亚诸国约20000多人。 ?凤巢吴氏:属入闽龙溪支派默公裔下,始祖述善公生二子,长致政,居东石埭边。次致茂, 裔居丰州西岱浯宅。致政生四子,长勤斋,仍守居埭边,次毅斋,三慎斋,四宁斋居柯坑, 次子毅斋於大清雍正年间,开基凤巢村,生二子至今传十八世,人口400多人。次子仍回埭边。?五、昭穆  黄龙吴氏通族:六十四字行。?  十二世起字数取易有六十四卦,生生不已之义。?  洪维我宗,生民自周,记序世家,端为之首,?  至德所贻,实庶且永,代钟哲人,在君左右,?  允文亦武,亮节高风,辉煌典策,蔚焉国桢,?  丕嗣徽音,望诸贤裔,凡亿孙曾,尚其懋哉。?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七月望日(1686年)赐进士出身南康县令裔孙吴黄龙编定?  水头湖内吴氏字行(自七世起):?  宗、宪、缙、绅、世、代、恩、荣、学、遵、孔、孟、道、法、周、程?  苍山吴氏?  前十字:启 斋 圣 秉 钦?  于 德 景 宗 伯  后二十八字:?  世 光 祖 武 永 传 芳 基 业 敬 承 信 彦 通?  惟 冀 孙 曾 敦 道 学 朝 廷 应 举 显 明 堂?  江崎吴氏字行:?  世 必 孟 仲 淑 奋 隆 徵 锡 御?  翼 亮 昭 文 德 丕 绳 振 武 功?  蕉坑吴氏字 :?  廷承宗功世道德文章荣国选仁慈孝友振家声?  凤巢吴氏:?  述 致 斋 纯 敦 素 复 司 奇 兴 孟?  宗 光 嘉 庆 永 远 传 辉 耀 泽 隆?  吴氏堂号 延陵衍派?  六、宗祠楹联?  苍山吴氏?  德扬渤海志异征诛春秋颂美节 宗镇苍山谦让开拓祚胤传遗芳?  启基拓梓园高瞻远瞩推钧父 衷正系邦国武略文韬赋裔孙?  麟趾呈祥开一世 螽斯衍庆拓三吴?  宏图钧父启苍山 妙荫定公传古佛?  大圣孔丘崇至德 雄心宗武仰高风?  苍山梓桑多雨露 山川形胜蔚人文?  古干新枝春永在 苍松翠竹寒岁长?  谱 牒  南安吴氏谱牒的编修,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大部份的支派世系完整、脉络清楚,长幼有序 ,排列井然,而且名人传记,行状、文辞精华,有的还载有诗词赋和文物古迹。?苍山吴氏大宗谱约编篡于清咸丰年间,由苍山吴祖许先生编篡,后来再篡修。但各支派房谱 ,匀有自行续修,直至2002年10月,由吴达生、吴文华、吴基彬主持修编。约于2004年10月完成。

8. 建水古民居

晚上好!建水团山古民居入选2006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通票是20元,学生凭证半价10元。持该票可以参观村里大部分院落及建筑。注意:司马第是不包括在通票内的,需要另行购票,每人3元,无学生票。祝您愉快

9. 建阳古建筑

建阳名胜古迹有革命遗址3处、古文化遗址132处、古建筑12处、古墓6处、古石刻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境内黄坑大竹岚一带19平方公里范围为国家重点保护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区内原始森林里有众多珍稀树种、名贵药材、珍禽奇兽,被誉为“昆虫世界”、“蛇类王国”、“鸟的乐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此外还有鲤鱼山多宝塔、白塔山、庵山、武夷蛇园、朱熹墓、宋慈墓、西山摩崖石刻、书林门和积墨池、唐代龙窟、游酢祠堂、考亭书院遗址、书坊麻沙雕版印刷遗址和水吉将口古窑兔釉等一批自然和人文景观,是我市发展旅游文化生态产业的潜在优势。2002年我市还被国家环保署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Hash:5464ef269d3fca7e0771d7cca378738547e96d6c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