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瑟柳斯陵墓

朱瑟柳斯陵墓

朱瑟柳斯陵墓位于芬兰萨卡昆达区波里,处在卡帕拉公墓(Käppärä)中央,是当地最著名的观光点之一。这栋陵墓由当地富裕的企业家福瑞斯•奥瑟•朱瑟柳斯(Fritz Arthur Jusélius)为他的女儿——希格瑞德(Sigrid)建造,作为他最疼爱的女儿最后的安息地;同样,朱瑟柳斯先生自己过世后也埋葬在这栋宏伟的陵墓内。

朱瑟柳斯的女儿去世时年仅11岁,令他伤心不已,于是花大价钱建造了这栋宏伟的陵墓以示对女儿的怀念。这栋陵墓建立于1903年,由芬兰建筑师约瑟夫•斯屯巴克(Josef Stenbäck)设计成了新哥特式建筑风格,远远看上去像是一座小教堂。陵墓的大门由石头砌成,异常坚固,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其内部精美的壁画由芬兰画家阿克塞利•加伦•卡雷拉(Akseli Gallen-Kallela)绘制,描述了春天、秋天和冬天的场景;不幸的是,最初的壁画后来遭到了破坏,现如今人们看到的内部绘画是由艺术家——乔马•加伦•卡雷拉(Jorma Gallen-Kallela)绘制的,他是阿克塞利的儿子,他的绘制风格也延续了其父亲当年的画风。而芬兰另一位知名画家佩贾•哈罗恩(Pekka Halonen)则负责绘制了陵墓门廊的壁画。

Juselius Mausoleum

必去理由:波里地区最著名的陵墓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芬兰[Finland]

景点所在省、州:萨卡昆达区 [Satakunta Region]

景点所在城市:波里 [Pori]

周定王陵朱橚的墓,和他的妃子墓,中国唯一的环形墓合葬个女人

山东邹城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墓,为何称为明代亲王第一陵?

文图 若愚

明鲁荒王朱檀墓,俗称“荒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1370--1389年)及其妃子的陵墓。位于山东省邹城市邹县和曲阜县交界处东北12公里处的九龙山南麓,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约7万多平方米,共出土各类明代文物1000余件,是山东省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明代墓葬,堪称明代亲王第一陵。

陵区北依九龙山,南与朱山遥遥相望,东、西有卧虎山玉皇山拱卫,陵前有“白马”二泉,为白马河源头,完全按照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泗神方位选址营建,整个陵区居高临下,向阳濒水,藏凤聚气,碧色参天,一派皇家气派。

鲁王即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第十子朱檀。朱檀生于洪武三年二月十七日(1370年3月15日),于同年四月初七日(5月2日)被册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十月二十一日(1385年11月23日)之国兖州府,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390年1月12日)薨,时年二十岁。

原于洪武年间册开国元勋信国公汤和之次女汤珍为鲁王朱檀妃,但朱檀死时,汤妃没有生育。鲁荒王就位后信奉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长生不老之药,结果“饵金石药,毒发伤目”,仅活到19岁,就中毒身亡,朱元璋得知后又疼又气,认为他的行为荒唐,谥曰“荒王”,鲁荒王陵由此而来。在墓地的重要区域,建有明楼,这在其它藩王墓中是没有的,这估计是明朝初创,而鲁王又早逝,没有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相关的墓葬,所以建了只有帝才能有的明楼。

该墓墓圹开凿于山石中,距地表深20余米,圹内建砖筑前、后2墓室,全长20.5米。由于长年积水,随葬品保存完好。地宫距地表深26米,墓道全长50余米,墓室全长20.6米,分前后两室,平面呈“T”字形,封土面积约1.3万米,发掘前保存完整。

相传这鲁王,十五岁就藩兖州后,信奉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长生不老之药,结果服丹中毒身亡,仅活19岁。朱元璋得知后又疼又气,认为他的行为荒唐,谥曰“荒王”,鲁荒王陵由此而来。

出土文物有有九旒冕、皮弁、乌纱折上巾和各种丝棉衣物,其中一件长3米、宽1米的布单,用紫红色棉线和白棉线织成花格,是现存早期棉布的重要标本。有各式各样的漆木家具,以顶金漆箱的工艺水平较高。最难得的是还保存着1张古琴、3卷绢本画和7种元刻本书籍。

古琴长121厘米,七弦二柱十三徽,琴身黑漆面裂似蛇腹,背面篆刻“天风海涛”琴名,琴腹有龙池、凤沼2个共鸣槽,龙池内写“圣宋隆兴甲申□□大唐雷威亲”款两行,说明它是1164年的制品,流传了 225年后被埋入朱檀墓中。绢本画中的宋高宗题跋的金粉葵花蛱蝶扇面和元钱选自跋的白莲画卷,钤有元仁宗姊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吉的“皇姊图书”朱印;另一卷为金碧山水。

这3卷画上皆钤有宽边朱文“司印”2字骑缝印,当是明初收入内府时由典礼纪察司所盖之印。元刻本书籍有蝴蝶装的《朱子订定蔡氏书集传》六卷三册,《增入音注括例始末胡文定公春秋传》三十卷六册,至正二十二年(1362)武林沈氏尚德堂刻的《四书集注》十九卷二册,至治元年(1321)彭氏秀家塾刻的《少微家塾点校附音通鉴节要》六十卷二册,至元二十四年(1287)武夷詹光祖月崖书堂刻的《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三十六卷二册等。另外,朱檀墓中还随葬有400余件手持各种仪仗器具的木俑,雕刻精致,敷彩鲜艳,衣冠服饰皆有品色,反映了明初的亲王仪仗制度。

墓内展示的出土陶俑,明藩王墓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小型陶俑陪葬。在成都的蜀藩王中出土了大量陶俑,并且塑造得形象生动,展示了藩王们的奢侈生活。

此墓号称天下第一陵,朱元璋曾在此避难,朱镕基曾破例为其题字

中华历史文明源远流长,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许多昭示中华文明的文化遗迹。其中,有着“中华第一陵”之称的太昊陵,在国人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精神要义,就连平时很少题词的朱镕基,在其任内考察太昊陵时,也欣然为太昊陵题词——“羲皇故都”。

太昊陵,就是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陵墓。小时候读史,有句通俗的话叫做“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所谓“三皇”,指的就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早在东汉山东武梁祠就有“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的赞词,说明伏羲对华夏文明贡献最大。所以,才会有人把伏羲氏的太昊陵称为“中华第一陵”。

太昊陵,位于河南淮阳县淮阳古称“宛丘”和“陈”,位于豫东偏南,距河南省会郑州220公里。因其居淮水之阳,故称淮阳。太昊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宋以来,不断扩建,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到元代又多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多建于明代,至清乾隆年间始定格局。陵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内城、外城、紫禁城三道皇城。

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建筑——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坛、太昊伏羲陵墓。

其中与与太极门相对的“统天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龙凤大脊,屋面覆以黄色琉璃瓦,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殿内有“丈八木龛”,龛内塑有伏羲像,头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造型庄重。

太昊陵的主体裁建筑为什么叫统天殿?这个名称来源于《易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意思是说:盛大无比的乾阳元始之气啊,万物都依此为发端。在古代的哲理思维中,阳刚之气是人和万事万物的功能性,是活力,否则,就死气沉沉,就不能生发与运转。这个名称也是对伏羲精神的高度概括。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与太昊陵还有一段故事。相传,朱元璋率领一支队伍在陈州与元军展开激战,由于寡不敌众,败下阵来,最后只剩下他孤身一人,追兵又穷追不舍。在走投无路之时,他逃进了太昊陵前一座他曾经栖身的破庙里,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佑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话音刚落,一只蜘蛛很快在庙门口织起网来。元兵追到庙前,见蜘蛛网封门,以为里面肯定没有进人,便追向别处。朱元璋这才躲过一劫。

太昊陵具有6500多年的丰厚文化积淀,早于炎黄1000多年,伏羲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造干戈等初步形成了网捕式的渔业、畜牧业、建筑业等物质文化;画八卦、刻书契、造琴瑟、正姓氏、制嫁娶等形成了精神文化以及以龙纪官的社会文化。伏羲文化虽起源于以绳记事的原始时代,但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昊陵每年农历仲春二月有盛会,俗称“二月会”,也称“人祖会”(从农历二月二日起至三月三日止)。太昊陵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太昊陵庙会也是中国日前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之一。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