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墓

关汉卿墓

关汉卿墓,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700平米,现为直径10米,高3米的砖基大幕,墓前树碑,碑阳为著名书法家-题:“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之墓”。碑墙对联为:绝词妙曲恒歌九天之外,傲骨冰心咏颂四海之中。碑阴:记叙关汉卿生平事迹。四周遍植松柏。

关汉卿号乙斋叟(1242—1322年),安国市伍仁桥镇伍人村人,我国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主要创始人,元杂剧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共创作六十三个剧本,《窦娥冤》是他的杰出的代表,剧情感动天地,至今久演不衰。1958年6月,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关汉卿大剧院价值描述?

一、关汉卿大剧院价值描述?

关汉卿大剧院和博物馆项目是保定人文东湖板块中最重要的亮点。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7864平方米,其中大剧院面积41621平方米,博物馆18637平方米,建筑高度59米。总投资约7.2亿元,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其中大剧院主要包括约1520座的大剧院、包含9个放映厅的影城等,能够满足各种大型文艺演出和会议的需要,可以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层次多样的文化服务。

二、保定关汉卿大剧院的设计理念?

理念: 人本化一一科技与休闲结合下的可享用原则

自然化一一让园林景观融入城市

场所化一一城市文化、地域文化、市民文化的城市缩影

主题:文心万象,滴墨成场

本方案设计构思是从墨滴的形态通过一系列的分裂、

提炼、变形、重组衍生出来的。 一个“形”与“意”

完美结合的载体。

本方案景观设计灵感来源于文化墨滴,

通过对墨滴的结构、变形一系列手法对场地进行划分,

使整个设计与建筑散发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使建筑与环境相互契合、相互呼应,融为一体。

设计定位:打造成为保定市以文化为主题的地标性景观

设计目标:

整体性一一景观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模式

安全性一一科学舒适化的人流疏导模式

互动性一一生态与休闲并重的体感模式

三、关汉卿大剧院2021演出安排?

2021年9月22日晚,“2021·关汉卿戏剧展演季”在保定关汉卿大剧院拉开帷幕。据介绍,该活动共分七大板块内容,把展演、比赛、培训等内容融入其中,一直持续至今年11月30日。

据悉,“2021关汉卿戏剧展演季”由中共保定市委宣传部指导,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再塑时代精神,让更多的市民近距离感受戏剧艺术,享受高品质生活,充分发挥戏剧艺术在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保定文化地位,唱响关汉卿文化品牌,助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品质生活之城。

四、保定博物馆艺术馆属于什么区?

保定博物馆艺术馆属于莲池区。

新的保定博物馆位于保定市区东部,与关汉卿大剧院处于同一建筑组合之中,剧院占据建筑的西翼,博物馆位于东翼。

馆藏包括全国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西周陶鬲、战国时期双龙饕餮纹大瓦当、辽代长菱花形三彩盘和金绿釉三足香炉、防陵汉墓出土的两尊高度超过1米的东汉铜马等。

保定市博物馆新馆位于保定市莲池区七一东路1032号,关汉卿大剧院东侧。博物馆设有8个展厅,展览面积5530平方米。新馆于一楼二楼。关汉卿大剧院旁边的建筑就是。

保定美术馆,在博物馆的三楼。

保定群艺馆,在关汉卿大剧院的售票处旁边,一楼有入口。

五、关汉卿与保定的关系?

关汉卿是保定人。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是汉族祁州人,也就是现在的保定市下辖县级市安国市人。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为了纪念他这一历史文化名人,挖掘保定历史文化名城深厚底蕴,保定市在保定东湖东侧建设了关汉卿大剧院。

六、保定新博物馆什么时间开放?

答:保定新博物馆于6.25日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9:00-12:00,14:00-17:00开馆。

保定市博物馆新馆位于七一东路关汉卿大剧院东侧,场馆面积由2100平方米增加到22 200平方米,达到国家二级博物馆建设标准。

馆内设置了一流的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实验室等配套设施,填补了长久以来保定市没有文物修复实验室的历史空白。

新馆设有8个展厅,包括基本陈列《保定故事》展厅3个、《保定记忆》非遗展厅1个、精品文物展厅1个、科技互动展厅1个、临时展厅2个。

展陈综合运用展板组合、场景复原、AR、VR等全景呈现手段,全方位挖掘展现了燕文化、汉文化、直隶文化、红色文化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保定特色地域文化,重现了从旧石器时代涞水智人到当代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完整的历史发展足迹。

七、保定高铁站附近有什么好玩的?

保定高铁站在保定市的东边,因此站的名字就叫保定东站。为了满足城市的未来发展该车站建的离市区比较远,最近几年保定市加大了高铁站附近的建设力度,建成了保定市博物馆、关汉卿大剧院和东湖公园,目前这些景点免费向市民开放,是集文化、历史、游览与一体的好地方。

有关泗水古国与三庄汉墓的“秘密”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封常山宪王子刘商为泗水王,立泗水国。泗阳、凌、于等县属之。

泗阳在汉代一度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田野考古调查,古墓发掘以及泗阳地名历代沿革的分析研究,逐步揭开了泗水国的神秘面纱。认为:今泗阳众兴镇(原史集乡)的“凌城村”,曾是兴衰百余年的西汉泗水国的王城所在。今泗阳三庄乡东部的“古墓群”,就是泗水国留下的多代王侯的陵寝。

三庄乡东部的橡树、东风(原夫庙)、王李等村境内,向以拥有高大恢宏的“大土墩”而为人所知。早先,这里一片荒芜,土墩上长满了茅草、刺槐,每当暮秋时分,西风夕阳,草枯水寒,荒冢一片,苍凉孤寂。后来,荒地不断地被开垦利用,很多土墩被平。此时,人们才发现,这些土墩原来都是古代墓葬,土墩的下面有木椁、木棺,有用砖砌成的墓道墓室。棺室里有高大的人骨架,有古代的钱币,有陶、铜、铁、玉等质地的各种礼器、生活用品,也有专门作为陪葬使用的冥器。六十年代在开挖夫庙村北的的斗六沟(第六条水渠)时,一大型汉代墓葬被发掘,该墓用有花纹的空心砖砌成,空心砖的照片被选入《江苏出土文物选集》。三庄汉墓因其多,一直被笼罩在被挖、被盜的阴影中。

1998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位于王李村境内的正被盗挖的西小墩进行抢救性发掘。通过发掘,西小墩是一座大型土坑木椁墓,棺室面积82平方米。该墓虽被多次掘盗,但仍出土了一些能够反映墓主身份的文物。考古学家从西小墩墓葬的规格形制上,采取的防潮防腐技术上,特别是出土的已遭破坏的墓主使用的金缕玉衣上,通过科学系统的考证研究,认为西小墩应是汉代“诸侯王”的遗存。扑溯迷离的三庄古墓群,终于揭开它神密的面纱,西汉武帝时期分封的泗水国也随之有了物证。

泗水国的陵墓在三庄,泗水国的王城“凌”在哪里呢?在对三庄古墓群进行考证调查的过程中,文物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并值得研究的现象,原来这些既集中,又分散,规模大小不一的土墩在布局上都遵循着一个规律,都是以地球磁力线的方向为轴线来排列的。这根轴线的南端恰好连在一处大型的汉代遗址上,这个遗址的位置,就是原史集乡的凌城村。

凌城村的历史无人知晓。民国十三年(1924年)编写的《泗阳县志》对这里的记载是,“城方里许,旧有高阜可辨,嗣经黄水淤漫,农民耕占,尤复运土筑屋,渐次就平。惟迤西一角尚存,高约五六尺,长约五六丈,土内多砖石园瓦,金碧色,人珍藏之。”

1962年4月,江苏省文物工作队田野考古专家曾往凌城遗址实地勘察,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凌城遗址,在泗阳县西北8公里,北距六塘河1公里,遗址范围较广,但大部分已被泥沙淤没,估计自边庄以西,到孙庄东南皆是,东西长约500米,南北长约300米,遗址中心部分现在还突出地面约4米,呈漫坡状土墩。在墩北和墩东有新开的小河沟,从沟的断面上可看到地表2米以下是灰土,埋藏着丰富的遗物,有绳纹筒瓦、板瓦、灰陶绳纹大缸,罐、素面豆等。此处当为《汉书地理志》所说的泗水国首邑凌城田野考古调查结论,无疑是科学的、正确的。

经测量,三庄汉墓群与凌城遗址除同处一轴线外,其间最近距离为5000米,最远距离为9000米。王公贵族生前封王他乡,死后不能回归故里,城南墓北,确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之叹。

荣昌盛的汉代泗水国,已随当年的风云飘移到了历史深处,据调查统计泗阳除王陵、王城遗迹外,境内尚有大型汉遗址9处,汉墓群7处。

2002年11月,经江苏省文化厅、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和泗阳县广播电视文化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三庄乡的陈墩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共出土文物100件(组),其中包括青铜器、陶器、漆器玉器乐器、钱币、印章等,为我国汉代历史的研究增添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陈墩汉墓位于三庄乡东部的墓葬区的中部,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原封土高大,现高3.5米。该墓系土坑木椁墓,为一椁一棺一箱,其中边箱盛放陪葬品,主要为生活用具,有青铜鼎、壶、盆、釜;漆盘、耳杯;陶鼎、壶、罐等。值得注意的是边箱中还出土了一架长1.2米,宽近0.5 米的古瑟(乐器),其表面涂黑漆,有若干个弦孔。由于古瑟是以松软的木料制作而成的,故能够保存至今的实属罕见,这架古瑟的出土,填补了江苏考古史上的一个空白。

主棺内随葬了一组极其精美的漆奁盒(用以盛放化妆品和化妆用具),奁盒大多饰以金镶银扣,在其表面以薄金片镶嵌了动物、车鸟、人物等装饰画,图案优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在盒顶则镶嵌有多颗红宝石。充分反映了汉代工匠的聪明智慧,高超技术,以及深刻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墓主人高贵的身份。除此以外,主棺内还出土有镂空,阴线刻螭纹图案的玉环,极其小巧精致的韘形玉佩,玉觿、玉带钩、玉凤饰。在墓主人的头部还出土了铜香熏、铜镜、木梳、牛角发笄、印章;在墓主人的脚部则出土了若干枚西汉五铢钱。

墓主骨架保存完好,经体质人类学专家分析研究,墓主人系中年女性,身高1.6米左右。墓主人姓名为:张廷意。

三庄泗水国王陵墓葬区陈墩汉墓的发掘仅仅是拉开泗水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序幕,更大规模的发掘和更深入的研究后期将继续开展。

审核:尹晓玲、葛晓辉

审稿:王汝环

发布:徐帆

来源:泗阳县委党史办

一周一墓——万屯汉墓群(古物地域性研究资料必备欢迎关注、分享)

遗址名称:万屯汉墓群

遗址时代:东汉

发掘单位: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发掘年代:1975年

地理位置:万屯镇新桥村、下坝村、万屯村及毗邻的顶效镇合兴村、郑屯镇前锋村、鲁屯镇章磨村和桔山街道办的峡谷村等处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从考古学角度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当地的古墓葬进行发掘和探测。而古墓葬泛指人类古代采取一定方式对死者进行埋葬的遗迹,包括墓穴、葬具、随葬器物和墓地

兴义万屯汉墓群,位于兴义市万屯镇新桥村北,东汉时期墓葬。在新桥、张屯与贾家坝等三地2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17座,除2座墓葬封土不存,其余皆保存较好,墓呈圆形,高约1.5—2.5米,直径6—15米。1975年—1991年发掘9座,有砖室、石室墓,其中,兴义M8出土的铜车马是我国汉代文物中的佳品。

兴义的古墓葬分布很广,其中以秦汉时期的土著民族墓葬和汉墓最具文化内涵。历年来,在兴义古墓中发掘出土了大量历史价值较高的珍贵文物,如铜车马、提梁铜壶、镂空铜豆、水塘稻田模型等,均成为探讨不同时代、地区和社会阶层之间丧葬习俗以及所属时代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万屯汉墓群,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兴义市区东北35公里处的万屯镇简槽沟一带,墓室数量众多,考古工作者于1975年试掘了7座,1992年再次发掘一座。

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刚刚成立“贵州省革命文物、历史文物调查征集办公室”后,省博物馆就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到兴义地区开展考古的前期工作。

黔西南文物管理专家黄理中介绍,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到次年一月这一段时间,省里的考古调查队来到兴义,当时就在万屯这一带进行调查。依据相关考古知识,调查队随后就挖了一个墓室,最后这个墓室定名为8号墓。

挖开这个墓葬,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出土了很多文物。当年,看到墓葬外边的形状仅是一个封土堆,土是堆起来的,看上去很普通,结果挖下去就发现了大量的随葬品,再把它进行清理,又有了重大发现。墓葬里前方位置是个甬道,又叫做墓洞,进去古墓的下方,全部是汉砖铺设的人字型,前面接着墓道处有一道坎上去,叫做墓堂前厅,又叫前堂。后面也有一个厅堂的位置,铜车马就是在甬道那个地方发现的。发现时,铜车马因被其他陪葬品挤压,已经支离破碎,但整个形状还可以复原。后面是墓室,这个墓室向东,这一块是棺材停放位置,即是停放墓主人的地方。在对面的西方位置,又找到一些生活用具方面的陪葬品。在这个8号墓里出土的文物中,当数铜车马、水塘稻田模型、摇钱树等最有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这些文物刚一出土,就被省博物馆的专家带到省里去研究了,至今也没有还回真品,兴义现有的均为高仿品,并非出土的真物。

当年,省考古调查队的人员顺着公路来到兴义县顶效区万屯公社,以及兴仁县雨樟区交乐公社,试掘了十二座古墓。兴仁的交乐、格沙屯,兴义的万屯、郑屯、鲁屯相互连成一片,地势较为开阔,形成许多小块丘陵,这样的地理环境在田野考古调查中,都属重点调查对象,调查队员进村后,都要走访农家,在交谈中了解古墓古遗址的相关原始信息。

那次调查试掘的十二座古墓,主要是兴义市境内的万屯汉墓群。该汉墓群位于万屯镇新桥村、下坝村、万屯村及毗邻的顶效镇合兴村、郑屯镇前锋村、鲁屯镇章磨村和桔山街道办的峡谷村等处,保护范围约65.61平方公里。尽管这些墓葬在历史上都曾被盗过,但从1975年至1992年两次抢救性发掘的9座古墓来看,墓种还是比较多的,主要分为砖室、石室、砖室与石室同冢三类。根据平面形制,又可分为刀形券顶墓、长方形券顶墓和“凸”形券顶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万屯镇境内的兴义8号墓了。

兴义8号墓里的汉代铜车马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汉代文化遗物,马车不仅有车厢,还有车篷,车马总长112厘米,铜马分段铸造,合装而成,可任意拆卸。全马分头、耳、颈、身躯、尾,左前肢微提,张嘴露齿,两耳直立,腹部丰满,臀部方圆,长肢、肘腋开豁,尾打结,动感十分强烈,马的缰绳及车的连接绑缚,皆以涂金薄铜片充绳索,分负车、牵引及驾驭3部分。

从整个结构看,汉代铜车马结构主要分为驾马、轮与轴、车厢与篷盖3部分,全系手工制作。驾马包括衡、轭、曲、辕四大部件。车轮均为宽牙,毂居其中。车厢为长方形,上覆以弧形篷盖,底部除四周框以轸之外,其间还有4条纵横条,二横二纵,交接于边框外,均加铆。

当年,专业的考古工作人员通过对铜车马进行修复,知其制造技术有范铸、煅制、延压、铜竹复合制4种;装配方法有扣接、焊接、铆接、子母口套合4种;装饰主要是压花和鎏金,整体美观严谨,工艺精湛。车的构件多达260余件,长短大小不同,规格形制各异,复原装配时,无论套合、连接、斗合,都是丝丝如扣,非常牢固。铸造的原料为青铜合金成分,经贵州冶金设计院化验,结果为含铜47.35%,铅30.7%,锡10.8%。铜车马已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从文献上的记载看,秦汉时期,巴蜀、夜郎、滇国之间有路可通,也就是说今天的四川、贵州和云南,已经有路可通了。铜车马的发现,对于探索汉代川黔交通,以及车制冶炼工艺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在发掘过程中,大家都有一个疑问,就是这一墓室的主人绝不是一般的人物,那他又是什么身份呢?

关于墓室主人的身份问题,根据古墓所在地域以及当年的建置情况看,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夷,以其地设牂牁郡。汉代牂牁郡很大,辖十七个县,兴义府地只有其中三个县,即夜郎县、谈指县、漏江县。到了元封二年,又设置过毋掇县及贲西县,属益州郡。平帝元始四年,改牂牁郡为同亭郡。光武中兴后,郡县原名又才改回来。由以上信息可知,这地方只设过县。按《后汉书·舆服志》记载:“贾人不得乘马车”,省博物馆考古专家推测认为,墓主可能是当时某县令的妻子。

在这座古墓中,除了发掘出珍贵的汉代铜车马外,还有另一件稀有的珍贵文物,那就是陶制水塘稻田模型。这珍贵文物的出土,曾引起考古学家的极大重视,它和汉代铜车马一道,用铁的事实彻底改变了考古学界曾固执地认为贵州无古可考的判定。

水塘稻田模型为泥质灰陶,椭圆盆形,宽边、浅腹,直径44.5——46.2厘米,高8.4厘米,厚1厘米左右。盆内分为两部分,一半为水塘,一半为稻田。水塘里,碧波荡漾、游鱼嬉戏。透过清澈的池水,似乎可见将要丰收的菱藕。模型布局虽然简单,却给人清新舒适的感觉。稻田分成四大块,块块有通水缺口,这是一种理想的灌溉设想。水塘和稻田之间,筑有一道堰堤,沟渠纵横。中段设有涵洞通水灌田。堰堤上立一只小鸟展翅欲飞。盆内四壁,植有一行行绿柳。其设计巧妙、制作精美。模型内的各项设施,展现出一派生机盎然、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这一珍贵文物的发现和出土,给我们提供了汉代兴义乃至整个黔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的情况。

在1800多年前的兴义这块土地上,曾设置过漏卧县,虽然地处偏僻,经济、文化、交通都比较落后,但是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先进的耕作技术通过各种渠道不断传进来,使这里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水塘稻田模型”的出土,就是最有力的物证。

根据史料记载,在东汉“光武中兴”后,经过经济恢复和发展,朝廷注重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水塘稻田模型”这件汉代墓葬遗物,与当时的社会及经济面貌是吻合的。

万屯汉墓群分布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在贵州实属少见;出土文物珍贵,汉代曾修筑“南夷道”,直达贵州等西南地区,墓葬中铜车马等交通工具的出土,有助于探讨“南夷道”的走向和当时的交通状况;万屯汉墓群还为探讨汉代农业生产水平、生产技术等提供了实物见证,对探讨汉中央王朝在贵州境内郡县建置、汉移民来源、居住环境、聚落构成与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1999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万屯汉墓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国务院核定公布其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墓中出土的这些文物,不仅让兴义这个地方“有古可考”,而且还在古墓之外又有了新的重大发现。

其他文物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