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是古代连接关中与汉中的一条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起自汉代褒中县(今陕西省汉中市与勉县交界处)褒口、经三交城、赤崖,溯褒水 河而上,出斜谷至眉县,全程235千米。褒斜道为秦昭王时所开,当时人们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以业,多次增修。

中文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地理位置:汉中市北50千米

石门洞长:13.6米

石门洞宽:4.2米

类型:交通要道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彝文摩崖讲述凤氏族后代世袭的谱系,其内讲述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内容。碑文用词精美,造句凝练,将一代人的活动娓娓道来。对于彝族的演变史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錾字岩摩崖石刻景区基本信息

门票:免费

位置:

云南昆明市禄劝县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路线

昆明北部汽车客运站有昆明至禄劝县的客车,行程约2小时。

自驾路线:

从昆明出发进入沣源路——杭瑞高速——京昆高速——香水路——G108——秀屏路——东山路行驶150米到达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錾字岩摩崖石刻景区攻略

禄劝县是昆明下辖县,錾字岩摩崖石刻,位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上,由二方汉文石刻和一方彝文石刻组成。目前发现的摩崖石刻就有发现云龙安则箐彝文摩崖、汤郎细摩崖、至都摩崖、屏山镇发明錾字岩摩崖、三台山摩崖、九龙民权摩崖等7处,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錾字岩摩崖和三台山摩崖。

錾字岩摩崖处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的山崖上,一方为彝文摩崖,另一方则为汉文石刻。

汉文石刻分别为“凤公世系”和“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记”。“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记”,楷书是刻在10米高的悬崖,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武定军民府第八代传袭土司凤英所题,宽2.1米,高1米,直书横排,共1189字,四周刻葵叶双线边框。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石刻详细描述了凤英的曾祖母,女士的大胜利,明代,直到凤英130年间,凤氏历代土知府受命袭职,朝圣到北京,受封、受赏,等等等等,凤英生活的主要政治和军事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详细,清晰和生动。

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禄泉县知事徐进所题“凤公世系”。它描述了第十七和第十四代凤氏的主要政治事件,从黑彝族的阿而为罗婺部长至嘉靖十二年(1533)间凤氏14代17世土知府的主要政治事迹。

其中,宋 占文本的四分之一,明代占文本的四分之三,许多重大政治事件都有相当详细的记载。这两件石刻记载的史实是相当可靠的,是研究宋、元、明时期禄劝地方历史的珍贵资料。

北魏摩崖石刻《石门铭》高清欣赏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康有为将其列为“神品”,云:“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

汉中褒斜谷口是褒斜道最险要的隘口,绝壁陡峻,山崖边水流湍急,很难架设栈道。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最险之处开凿穿山隧道,历时六年而成;古称“石门”。后石门道破废,北魏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修褒斜道。 《石门铭》就是为纪念此事而作的,为著名摩崖石刻。

石门铭:此门盖汉永平中所穿,将五百载。世代绵迴,戎夷递作,乍开乍闭,通塞不恒。自晋氏南迁,斯路废矣!其崖岸崩沦,涧阁堙禠,门南北各数里,车马不通者久之。攀萝扪葛,然后可至。皇魏正始元年,汉中献地,褒斜始开。至于门北一里西上凿山为道,峭岨盘迂,九折无以加,经途巨碍,行者苦之。梁秦初附,实仗才贤,朝难其人,褒简良牧。三年,诏假节龙骧将军督梁秦诸军事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建旟嶓漾,抚境绥边,盖有叔子之风焉。以天险难升,转输难阻,表求自迴车已南开创旧路,释负担之劳,就方轨之逸。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成其事。三德巧思机发,精解冥会,虽元凯之梁河,德衡之损蹑,未足偶其奇。起四年十月十日,讫永平二年正月毕功。阁广四丈,路广六丈,皆填溪栈壑,砰险梁危,自廻车至谷口二百余里,连辀骈辔而进,往哲所不工,前贤所辍思,莫不夷通焉。王升履之,可无临深之叹;葛氏若存,幸息木牛之劳。于是畜产盐铁之利,纨绵罽毼之饶,充牣川内,四民富实,百姓息肩,壮矣!自非思埒班尔,筹等张蔡,忠公忘私,何能成其事哉?乃作铭曰:龙门斯凿,大禹所彰。兹岩廼穴,肇自汉皇。导此中国,以宣四方。其功伊何,既逸且康。去深去阻,匪阁匪梁。西带汧陇,东控樊襄。河山虽险,凭德是强。昔惟畿甸,今则关壃。永怀古烈,迹在人亡。不逢殊绩,何用再光。水眺悠皛,林望幽长。夕凝晓露,昼含曙霜。秋风夏起,寒鸟春伤。穹隆高阁,有车辚辚。威夷石道,驷牧其骃。千载绝轨,百辆更新。敢刊岩曲,以纪鸿尘。魏永平二年太岁己丑正月己卯朔卅日戊申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石师河南洛阳县武阿仁凿字。

艺术欣赏

石门山摩崖石刻位于哪里?

  石门山位于大足城东20公里的石马镇,因山顶有巨石夹峙如门故名。造像分布在圣 府洞和陈家岩两处,主要集中在圣府洞。圣府洞开凿于宋,有佛教和道教题材的造像12 龛窟,计300余尊,另有碑碣一通,造像记数十则。

石门山第一号为“玉皇大帝龛”。《西游记》中,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 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都是玉皇大帝的臣子,在唐以前,未见玉皇称号。

  玉皇出 现时间虽晚,来历却不凡,和殷、周以后的天神信仰一脉相承。宋代大学士朱熹对来历暖 昧的元始天尊居于“三清”之首,而“三清”又居于“四御”之上十分不平。他认为“三 清”明显是受佛教释迦牟尼“三身”的影响。将历来被崇奉的吴天上帝(玉皇前身)置于 “三清”之下,实在是“悖戾僭逆,莫此为甚”。

  

玉皇大帝在宋代连续被一代代皇帝抬举,与宋真宗有很大的关系。宋真宗对人说,他 曾梦见神人传示玉皇的命令,他的祖先赵某授予天书,然后再接见他。于是宋真宗便封玉 皇大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帝”,宋徽宗也对玉皇加封过。于是,玉皇 大帝在宋王朝时代顺理成章地取代了元始天尊。

  

道教将天帝改称玉帝,估计与最初的神仙信仰有关,认为食玉可以长生。以玉为材料 的各种宫楼建筑,不断地在神仙故事中出现。许多美好事物,也无不冠以“玉”字。

窟中的玉皇大帝面颊丰颐,颌下有山羊式长须,头戴冕旒,身着圆领宽袖大袍,双手 捧玉圭。

  其左右各立一侍者,头戴幞头,身着圆领窄袖长袍,各举一把日、月宝扇。

龛外两侧刻有“千里眼”和“顺风耳”像。传说二者是天上圣母手下的部将。“千里 眼”面容清瘦,眼如铜铃,似乎能穿越山河。“顺风耳”领斜嘴歪,面貌丑陋,张着一对 大耳作聆听状,二者造像威武夸张,极为生动。

  

五通大帝龛内虽无题记,但从造像艺术上看,应是宋代作品。

五通信仰始于唐代。宋朝许多人信仰五通,《夷坚志》上多有记载。但各地的五通各 不一样。有的说其形如五六岁小儿,称为安乐神;有的能预卜吉凶,被人奉为家神;多数 为妖鬼,或为鼠、猪、猴、蛇等,常幻化人形,在人世间为非作歹。

  五通乃群鬼的通称, 每一鬼亦可以称五通。有的又称为木下三郎、木客、独脚五通、花里五郎、护界五郎。 《聊斋志异》上多记载五通故事。民间因为惧怕,常常把他尊为神。因五通被神化,而五 显神又曾经被封为五通侯,所以不少人认为二者是名异实同。

龛内五通大帝广额深目,狮鼻虎口,头戴束发金冠,窄袖袍服,腰束宽带,左侧身体,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显得十分威严。

  

三皇是中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古籍中有多种说法。汉班固《白虎通》以伏羲、神 农、燧人或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 皇;唐司马贞以伏羲、女蜗、神农为三皇等等。道教供奉为神采用的是《史记》中所说的 天、地、人三皇。

  

三皇在大足石刻中仅石门山有一处。窟内正壁刻三皇像,皆头戴王冠,内穿圆口荷叶 领衫,外罩宽袖大袍,手捧玉圭,端坐龙头椅上。居中的天皇头上方,3个小圆龛内各刻 有戴金冠着宽袍的天尊像。

窟左壁分上下两层造像。上层为28位抱如意或捧玉圭的天人像,下层7尊分别为青 帝太昊氏、黑帝颛顼氏、赤帝祝融氏、黄帝轩辕氏、白帝金天氏,两端为护法神像。

  

11号龛为东岳大帝、淑 皇后龛。战国至汉代,泰山始终是君主的封禅圣地。“峻极 于天”,向来被古人看作是与天相通的登仙之途。泰山神后来逐渐被人格化;称泰山府君。 府君所掌阴府如阳间官府,所以阳间官场的人情流弊在阴间同样流行。隋唐以来,随着佛 教的推广,以地藏王、阎罗王主冥间的信仰也逐渐兴起,但东岳主冥的影响力仍然很大。

   由于唐、宋帝王的推尊,又被封为东岳大帝,其庙祀遍及全国各地。

该龛的东岳大帝和淑明皇后皆坐于龙头宝座上。大帝身穿圆领宽袖大袍,胸前补服上 有螭的图案。淑明皇后梳高髻,戴凤钗,身穿大袖罗衫、长裙。主像两侧和身后,刻有5 排70尊男像,都是文官装束,龛下层刻地狱,有“铁围城”几字。

  

石门山第6号窟是佛教题材。因左右两壁刻有对称的十尊观音立像,因此有“十圣观 音窟”之称。

窟内壁正中刻“西方三圣”像,壁角刻的男女供养人很有特点:男者头束软巾,着斜 领窄袖长服;女者面容苍老,高髻束发,身穿斜领长裙,双手捧一供盒,似是年轻许多的 男者夫人。

  

左右壁有十尊脚踏莲台站立的观音像,左壁观音身穿圆领宽袖薄衫,戴耳环,环下垂 缨。右壁观音皆上身半裸,双耳垂铛,肩围荷叶边短披。根据观音头上所刻的题记和所持 法器判断,左壁是净瓶观音、宝蓝手观音、宝经手观音、宝扇手观音、杨柳观音。右壁五 像是宝珠手观音、宝镜手观音、莲花手观音、如意轮观音、数珠手观音。

  

两壁外侧窟门处刻有善财、龙女像。善财以巾束发,身穿对襟长衫,双手捧盛假山珠 宝的莲形盘。龙女发髻成环,耳垂排铛,肩有霞披,双手亦捧盘。

石门山大佛母孔雀明王经变相窟分三面造像。后壁分上层雕姿态不一的16罗汉,中 层彩云之上立有三位着朝服、戴方巾,手持笏的官人。

  

  右刻有一条龙,张牙舞爪,似若腾 飞。下层云朵上立有二位官人。右壁造像分为四层。第二层是阿修罗与忉利天帝释斗战 图。左壁造像分为五层,分别刻立式罗汉、跪拜妇女、狰狞武士、执笏官人等。它们有的 怒目相视,有的拱揖端立,有的托盘献果,有的合十求佛,精雕细刻,颇为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