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墓

王建墓

王建墓史称“永陵”,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坐落于成都市中区繁华大街抚琴东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建墓室由14道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室与室之间有木门间隔。王建的棺木置于中室棺床上。棺床的东、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乐伎24人,分别演奏琵琶、筝、鼓、笙、钹、箜篌等乐器,人物造型优美,神态逼真,是目前全国发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宫廷乐队形象,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宫廷乐队的建制、音乐史、乐器史等都有很高价值。

永陵博物馆(王建墓)是国家专题性博物馆,园林环境优雅、鸟语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览每日对中外游人开放。博物馆内设有茶园,是成都最负盛名的品茶胜地。还特设有蜀宫器乐演奏表演,以满足中外游人的需要。

保护范围:以现围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东以围墙外30米为界,南以抚琴东路南50米,西至保护范围外30米,北至围墙外20米。

地址:四川省成都金牛区抚琴东路‎

郢靖王墓的建造历史并介绍郢靖王?

  近7年来,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南的明代郢靖王朱栋(朱元璋第23子)墓连遭7次盗挖,为保护好这一省级文物,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该省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从进日开始,考古专家对郢靖王墓主墓室进行发掘。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显示,陵园建筑规模宏大,完全符合明代早期亲王陵寝规制。

  明嘉靖时期,嘉靖皇帝对陵园建筑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该墓1937年遭到侵华日军破坏,地面建筑损毁殆尽。

1999年以来,文物犯罪分子利益熏心,先后7次对郢靖王墓实施疯狂炸盗(未遂),盗洞最深达八米,地宫受损严重。去年11月,省文物局组织有关专家对郢靖王墓考察和试掘表明:郢靖王朱栋墓茔园除墓冢、碑亭、券门及北部主要建筑基础保存基本完好,其它建筑如神道、钟楼、棂星门等已荡然无存。

  

考古专家乐观地表示,郢靖王墓虽多次遭盗挖,但墓中“应该还有(有价值的)东西”。

郢靖王朱栋生平简介

王靖王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生于洪武戊辰(1388年)五月十七日,辛未(1391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郢王,永乐六年(1408年)特命之国,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一日病逝,享年二十七岁,谥曰靖。

  永乐十三年(1415年)四月初六日,葬于宝鹤山之原(今钟祥市九里回族乡三岔河村四组皇城湾)。妃郭氏,王薨逾月,悲痛欲绝自尽,随郢靖王合葬。郢靖王遗有四女,于宣德四年(1429年)奉旨回南京原籍。

据《兴都志》记载:郢靖王墓,在兴都城南二十里清平村宝鹤山,妃郭氏合葬。

  享殿七间、东西厢十间、神厨五间、宰牲房三间、鼓楼一座、碑亭一座、棂星门三间、券门三间、红墙周回一百二十七丈、内官住宅一所。正德十一年(1516年)殿宇圮坏,睿宗献皇帝(兴献王朱佑?z)命官修理。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星沾托掭荩薷筢≌驶廊灰恍隆?

相关文献:

《钟祥县志卷之五》(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二月刊于首都)

郢靖王墓,在县南宝鹤山,妃郭氏合葬。

  墓志云:王,讳栋,太祖高皇帝第二十三子也,母惠妃刘氏。生于洪武戊辰(1388年)五月十七日,辛未(1391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郢王,永乐六年(1408年)特命之国,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一日王疾逝,享年二十七。妃郭氏,营国威襄公郭英之女。

  皇帝念其骨肉之亲,不胜痛悼,辍视朝十有五日,诏有司治丧葬如礼,赐谥曰靖,遣使驰祭。以永乐十三年(1415年)四月初六日葬于宝鹤山之原。呜呼!王以宗室至亲,享有禄位,作藩作屏,胡天啬其年,而一旦遽至大故,深可惜哉!爰述其概,永垂不朽焉。

《兴都志卷之七》(钟祥县志局,1937年重刊)

郢王府,在兴都城西北隅,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锦衣卫指挥刘贵、郎中曹贵等督工鼎建,并开垦田地,既成郢王之国。

  

靖王,乃太祖高皇帝第二十三子也,洪武辛未(1391年)册封,天性贤孝,常念母皇惠妃刘氏,久违侍养,奏取母兄散骑舍人刘敬至府,给赐田地。暇日,率长史以下亲诣其第赐宴,命儒臣赋诗,王自序其端,有古渭阳之仪,在国六年王薨。

妃郭氏,王薨之逾月,妃痛哭曰:贤王舍我以去,我寡而无子,尚谁恃邪?念自幼嫔贤王侍如宾友,今安忍独生乎!乃整妆对镜,自写其容,付谨密宫人掌之。

  云:候诸女长成识母之遗容也,遂自尽。朝廷闻而贤之,恤典加厚。生四女。宣德四年(1429年)有旨,移王宫眷赴南京,仍于王封旧国议婚,赐第于南京。长 化郡主配仪宾王雄,次谷城郡主配仪宾曾信,次南漳郡主配仪宾周韵 ,第四郡主未婚卒。

郢靖王墓,在兴都城南二十里清平村宝鹤山,妃郭氏合葬。

  享殿七间、东西厢十间、神厨五间、宰牲房三间、鼓楼一座、碑亭一座、棂星门三间、券门三间、红墙周回一百二十七丈、内官住宅一所。正德十一年(1516年)殿宇圮坏,睿宗献皇帝(兴献王朱佑?z)命官修理。嘉靖三年(1524年),上命赐修葺,寝阁帷帐焕然一新矣。

  

王墓志曰:王,讳栋,太祖高皇帝第二十三子也,母惠妃刘氏。生于洪武戊辰(1388年)五月十七日,辛未(1391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郢王,永乐六年(1408年)特命之国,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一日王疾逝,享年二十有七。妃郭氏,营国威襄公郭英之女。

  皇帝念骨肉之亲,不胜痛悼,辍视朝十有五日,诏有司治丧葬如礼,赐谥曰靖,遣使驰祭。以永乐十三年(1415年)四月初六日,葬于宝鹤山之原。呜呼!王以宗室至亲,享有禄位,作潘作屏,胡天啬其年,而一旦遽至大故,深可惜哉!爰述其概,用垂不朽焉。

考古发掘前奏

明代郢靖王朱栋墓,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南九里回族乡三岔河村四组皇城湾,东经112°58′30″、北纬31°46′55″、海拔高度84米。

  墓区东、西、北三面环山,茂林森森,呈“青龙、白虎、玄武”之势。1964年列为钟祥市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郢靖王墓属明代帝王等级的墓葬。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显示,陵园建筑规模宏大,完全符合明代早期亲王陵寝规制。

  明嘉靖时期,嘉靖皇帝对陵园建筑进行了大规模修缮。1937年遭到侵华日军破坏,地面建筑损毁殆尽。现茔园仅存墓冢及部分建筑遗迹。

1999年以来,文物犯罪分子利益熏心,多次对郢靖王墓实施疯狂炸盗(未遂),致使地宫遭受严重破坏,情况及其危险。为了地下文物免受盗掘,各级政府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决定采取“抢救性发掘”的保护措施。

  

王羲之故居扩建挖出神秘古墓,墓主人是三个幼儿,身份扑朔迷离

当时,接到消息的考古队在抵达现场后,迅速勘察已经被挖出来的土层,判断应该是一座已经多达千年以上历史的陵墓。更奇怪的是,当考古队员对墓门进行清理时发现墓门上有一抹极为鲜艳的红色印记。若按照古书《太平御览》的记载,往往天子陵墓才会用铁矿红粉涂地。

难道这个出土在王羲之故居的陵墓竟然是天子墓,又或者王氏当真是成为了实质上的皇帝了?

据历史记载,琅琊王氏从两汉以至于魏晋时期都是名门望族,甚至连《二十四孝》的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都是西晋的开国元老。不仅如此,书圣王羲之的伯父王导和族伯王导在东晋更是声望、权势如日中天,坊间更是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语。

这样的猜测很快被后续的考古发现推翻了。因为在清理了出土的文物后,专家们发现其中篆刻着“太康七年”、“太康十年”的字眼,而且从形制上看大多数是晋朝时期的皇家物品,想来应该是司马家的皇室成员。而太康恰恰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年号。

按照一般的陵墓构造来看,陵墓一般可以分成前墓和后墓两部分,前墓主要是用来安放随葬用品,而后墓则是用来安放墓主人的棺椁。然而,这座墓却采用的是左右结构。

而在东墓室中则放置着两具形制更小的棺椁,安放着两个幼童的尸骸,一个大概在两岁左右,另一个甚至还没周岁。这两个幼童同样手戴金镯,而且陪葬品之华丽更胜西墓室,显然地位更加尊贵。

那么这三个孩子随葬品如此奢华,他们的身份又是什么呢?

据《晋书》记载,东晋皇帝司马睿和其妃子郑阿春曾经生下了司马焕,而且宠爱不已。只不过司马焕在两岁时因病早夭,司马睿悲痛不已,因此不顾百官反对,坚持耗费巨资给其修建了陵墓。因此,专家们推测墓中的那个两岁孩童就是司马焕。

不仅如此,专家们还推测:司马睿当时怕司马焕在黄泉路上无人相伴,又把几个月前去世的孙子一并安葬,还给司马焕配了个“冥婚”。如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何明明是皇室成员却安葬在王氏家族墓地了,很大概率是因为这个被配婚的女童是王氏家族的女孩。

这个鉴定结果让墓主人的身份陷入了更大的迷雾中,只能留待后人的发现了。

北京老山山顶发现疑似汉诸侯王级别墓葬及陵寝建筑

2017年10月14日,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武家璧、黄可佳老师带领7名研究生对北京石景山山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在老山山顶附近发现两处汉代建筑基址及两处大型封土遗迹

新发现的几处汉代遗迹位于老山山顶,在著名的老山汉墓西北方向。在山顶观景台的北侧和东侧发现有两处较大面积的建筑基址,面积均达几千平米。从出露的地层剖面可见成层的汉代砖瓦分布,地表采集到大量的陶片,有云纹瓦当、绳纹筒瓦和板瓦、汉砖等遗物,板瓦的背面痕迹有圆形麻点纹、方格纹和布纹等几种。在观景台附近,还采集到可能早到战国的夹云母红褐色陶片。

在老山山顶的观景台及其西侧发现有两处近似于覆斗形的大型封土堆积,东侧稍大,边长约45米左右,其西侧几十米外的另一处封土稍小,边长约35米。

据初步观察,新发现的几处汉代遗迹可能是汉代诸侯王级别的墓葬及其附属的陵寝建筑,从其位置看,位于老山山顶,地位显要,我们推测有可能是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及其夫人的陵园所在。陵园所在的老山,可能就是《水经注》所载的梁山。根据对周围地形的踏勘,老山的北侧可能是著名的戾陵堰。老山汉墓位于山顶建筑的东南侧,应属于辈分和年代更晚的燕王陵寝。

本次野外考古调查是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自2016年底开展的*“京津冀考古调查两年计划”的一部分,得到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石景山区文管所的支持和帮助,希望未来能够对该处遗迹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和钻探,弄清老山周围地区的汉代遗迹分布,推动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撰稿人:何慧芳

图文排版:王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