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唐寺

古唐寺

即唐代大福先寺,位于洛阳市东郊瀍河乡唐寺未命名_副本_副本.jpg村内。陇海铁路、焦枝铁路、郑潼公路三大干线交汇于寺北寺西。该寺坐南朝北,背依洛河面对邙山,始建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原址在今塔湾村西头,俗称“唐寺崖”处。明代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由于洛河泛滥,寺内高塔为洛水所摧,福先寺被冲毁,洪水过后,附近乡人将该寺遗物北移数里重建。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洛阳人王善信重修。该寺于民国11年(1922年)又重修,并由吴佩孚的参谋长张佐民于山门匾额题“古唐寺”保留下来。寺内存有四层大殿,即山门殿、观音殿、白衣殿、立佛殿;后大殿为第五层大殿,“文革”中被拆去;各殿内的佛像早在民国26年(1937年)就被国民党军队196师全部砸毁。寺前、寺内现存碑石10余方。

日本僧人荣睿、普照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随第九次遣唐使来到中国,禅居福先寺,由住持僧人定宾大师给他们二人授戒。3年以后,荣睿、普照祈请福先寺僧人道璇赴日本-传戒。住在福先寺内的印度僧人普提仙那与道璇同舟赴日本。道璇成为日本禅宗二代传人,普提仙那亦为日本东大寺大佛开光。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鉴真一行六渡风涛,历时12年,终于到达日本。他们共同把高度发达的盛唐文化以及大批的珍贵书籍文物等带到了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1993年,在唐寺未命名_副本_副本.jpg村民和河南省、洛阳市佛教协会会长海法(寂光)大和尚的倡导下,筹集资金70万元重塑佛像,先后建起山门(弥勒殿)、观音殿、廊房12间、莲池海会等,并对外开放。新出土一雕刻精美的菩萨像现存寺内。

地址: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启明北路

类型:历史建筑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20.0元

——两岭口村唐代古槐、寺上村古寺阿牟院考释

2018年7月21日,正值盛夏,我们冒着酷暑39度的高温驱车100多公里来到了行唐县九口子乡两岭口村和寺上村,对千年古唐槐和古寺阿牟院进行了实地考察,以对这两处古迹有个深入的了解。

两岭口村是我最近撰写家谱的时候了解行唐历史,阅读行唐文史资料才了解到的,后来又了解行唐县古建筑又了解到在离两岭口村不远处的寺上村有金代摩崖石刻,在深入了解在摩崖石刻附近建有阿牟院。越了解越觉得这个地方很古老,属于行唐县与阜平县的交界处,地处行唐县西北处,比较偏远且半山区竟有这样的古建筑,很是好奇,决定亲自去考察一番。

一、两岭口村及唐代古槐

《行唐村名考释》这样介绍两岭口村,位于九口子乡政府西北5.3公里处,东临鳌鱼山,该村地处山区,山岭起伏,沟谷纵横。因该村建于双岭山(鳌鱼山)南侧,故取名两岭口。据考证该村系历史古村。

该村有石家庄地区最大的一棵古槐树,年代久远,林业部门考证树龄为1300年,种植于唐代,相传为唐代李氏二兄弟在此立村时载于屋旁。老槐树历经千年风雨,树心已空,但仍枝繁叶茂,槐花飘香,村民把老槐树称为神树

二、寺上村的阿牟院遗址、金代摩崖石刻

在两岭口东1公里处有一村庄,叫寺上,因为村东建有寺,所以称寺上村。寺上村是当地村民这么叫,标准学名为——东寺上村。

我们到达村口时正好遇见一位老者,他手捧一本书正在大树下阅读,我热情邀请他给我们带路去看看他们村东的摩崖石刻,就这样一边走他一边打开了话匣子,村名的来历如上面说说的,因为村上面有寺,寺比村地势高,所以村名叫寺上,何时立村?他说大概民国初期,他的爷爷带着他的奶奶从阜平县来到这里,因为什么来到这里呢?他说那个时候阜平县一代发洪水,房子和地都被冲了。经朋友介绍和担保来到这里给地主种地,就在这里安顿下来了,他爷爷姓顾,叫顾九什么,第三个字记不起来了,他爷爷后来又把一家子的近门介绍来这里定居,就这样这个村子就建立起来了,全村都姓顾,他小名叫顾四书,大名叫顾林章,今年72岁。过去他爷爷家租种的土地地主叫王振祥,他祖上在清朝做大官。

他介绍摩崖石刻这个地方,在他小的时候经常来这里玩耍,我说摩崖石刻开凿于什么时候,他说不记辈数了,他只是听说或是他小的时候记得碑上刻着金代还是元代年号,反正大几百年了。我们在摩崖石刻前拍了照,有文字记载开凿年代和开凿石窟的人名,只是有些风化不太清楚了,只待我回家后在电脑上放大后仔细辨认。

后来我又问他村里有没有庙和寺,他说前边就有庙和寺院,一个叫奶奶庙,一个叫阿牟院,也叫峨眉岩寺,说着我们在返回的路上,摩崖石刻西边一百米处见到了阿牟院遗址,什么也没了,突然他之这小路中间一块石头说,这就是驼着碑的乌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九子第六子,名为赑屃(bìxì),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霸下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奋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努力地向前走,并且总是不停步)我一看还真是,只是埋在地下只露出了背部,但插碑的方型空还在,那应该是确信无疑。我站在阿牟院遗址前看了看风水确实不错,背靠鳌鱼山,旁边还有清泉。然后我们去看奶奶庙,继续往北走上山,路上看到了大石碾盘,他说是过去寺院的和尚们用来磨面用的,是寺院的东西,硕大的碾盘诉说着哪个古来的年代和尚们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走了大概五六十米就来到了奶奶庙遗址,一看就是一间现代平方,里面供着奶奶庙的神像,门紧锁着,他说每年几月几描绘的时候人们都来这里烧香拜佛,平时冷清没人来,我一看刚建不久的一间平方而已兴趣不大就很开离开了。

奶奶庙遗址

在回村里的路上我对他说的乌龟驮的碑感兴趣,问还有没有,他说有,在一家院子里放置着,我说你带我们去看看吧,我来记录你们村里的历史,你帮我们带路解说是积德行善,和功德碑上刻上多少文的捐款一样,一样流芳百世。在我们的鼓励下他带我来到了石碑放置处。对寺庙的考证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石碑,这一点我是深知的。石碑正好放置在那户人家的门口,家门锁着无人,我们还是幸运,如果在人家院子里那就无功而返了。

我们让老汉去附近邻居家端来了一盆水拿来鞋刷子,,先对碑面进行了刷洗,文字更显的清楚些,这是一块长大概有1米6的长条石碑,宽有五六十公分,整个碑从中间竖着断成了两块,两块落在了一起,我们对上面那块进行刷洗后牌照,在这里辨认了半天,基本上差不多了,但感觉有遗憾,下面半块碑文不知道是什么,这样不全面。这时正好来了两位邻居两口子,就是老汉去他家端水的那家,我说明来意后,有感觉遗憾,被我的执着打动了,他主动说把上边这块被给撬下来,下边的碑文就看到了,说着就那木棒把碑给撬下来了,我又叫老汉去端了盆水对下面这块被进行了刷洗,碑文也清晰了,这样我就一顿的拍照,基本上把整个碑文都拍下来了,我们又在这里和三位老乡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一些情况,也得差不多了,当面感谢了那位老汉和这两口子,随他们也是为村里做了好事,这样村里的历史就可以记录下来了,是积善行德做好事。和她们告别之后我们踏上了回市里的路程,回到家都快八点了,虽然有点累感觉还是收获满满。

三、摩崖石刻和阿牟院石碑考证

1、两岭口摩崖石刻

官方概论:两岭口摩崖石刻位于河北石家庄行唐县两岭口村东北阿牟院遗址东侧的一块长4.5米、高2.5米的巨石上,雕刻石龛54个,佛像56尊,左侧刻有“大定十一年(公元1170年)岁次辛卯”,是河北省首次发现的有具体纪年的金代石刻,为研究金代石刻艺术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标尺。

其他人对摩崖石刻的描述:“这位老爷子今年85岁,他给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情况,他们是阜平人,因当时条件影响,爷爷奶奶逃荒要饭到了这里,一家人就住在这个庙里,庙的后面就是现在保留下来的摩崖石刻,石头上面磊着墙,以租这里地主的地为生,他十七八岁时晚上轮流下夜,防止日本人偷袭,几个年轻人就把庙里的大树劈了取暖,当时有两间庙庙里有大佛、二佛,墙上画着佛像,寺庙是拆的拆,砸的砸,偷的偷,现在只剩下这摩崖石刻了”。以上描述和我遇见的老汉顾林章英爱是一个爷爷,证明他说的是真的。

两岭口摩崖石刻实际所在地为村东1公里处寺上村,在寺上村东二三百米的山坡上,现在摩崖石刻上面的仅有的刻字已不太清晰,尤其是凿刻年代已经模糊不能辨认,整个摩崖石刻中上部佛龛里的佛像右边的字能将就着辨认:即为“賜紫沙門僧善雲彌勒德主 董山張完造”。佛像左侧是开凿年号,已经不能辨认,只能从早前还可以辨认的时候人们记录为准:“大定十一年(公元1170年)岁次辛卯”。根据此年号可以敲定石刻开凿年代为金代。

通过这次对两岭口近代摩崖石刻实际考察,整块石头开凿的佛像露在地面以上的苇56尊,当时顾林章说了一句,可能地面以下土里还有佛像,他说的有道理,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有900年了,根据地质变化规律,地表面通过900年的过度变迁,也许覆盖有1米的浮土。希望下次有机会再来此地,找到顾林章老汉用铁锹往下挖挖,所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2、阿牟院遗址(峨眉岩寺遗址)

此遗址在摩崖石刻以西稍偏北50米处,背靠岩石,右前方曾有清泉流出,旁边有以前用于接水的石槽一个。现在泉水流出处好像已打井取水被覆盖了。岩石前面有一小斜道上山,小道上露出驼碑乌龟脊背,其他古物荡然无存。

3、奶奶庙

从阿牟院寺遗址前小道上山,一百米处就是奶奶庙遗址,古代这里建有奶奶庙宇,现在为一间近几年建的平房,无任何考古价值,只能证明这里曾经建有奶奶庙。

4、阿牟院碑记

我们从奶奶庙下来直接拉上老汉顾林章去村民家里找古碑去了,通过多阿牟院碑记考证得出如下有价值的资料,一位行唐籍学者为我们摘录了一份阿牟院碑记文字记载:

重修阿牟院记

直隶真定府定州行唐县

佛教之兴 其来远矣 粤自周汉 而其教已著 若其[]青天 人[][] 又有精舍祇园 菩提金刹之建 良有证也 其为教虽诋[]则有以感动人心 俾之节行为善 如此其亦世道之一助乎 [本]朝自京畿以至郡邑乡遂 莫不有寺 亦无[][]佛教 以导民于善 [][][]以崇事佛像 [][][]十有余座 然惟县之西北八十里两岭口村 [][][][]建于元至治年间 逮[][][] 国朝宣德以来虽有修复 [][][][][]

无不用心重修释迦文殊观音三殿 庄右护法加蓝二堂 (庄左)[][][]垣台基既崇而又固 诸佛神像装彩一新 焕然金碧之[] 俨然[][]所也 落成之日 功德主台上社西口头乡善信赵正兄**人之建功立业 以图永久而不朽者 岂有他哉 也惟在乎一[][] 以知其人之心[][][] 今忠 果建兹功业 []之用心之勤克尽事工 [][][]僧俗者[][][]门而图衣钵之守 己贷而吝布施 不啻若[][][] 大明成化[][]年岁次乙[]年立

行唐县两岭口巡检蒋俊 [][][]僧会司主持定通 阴阳生王辅 施香炉[][]李文仓(下面是功德主)

学生贠赵铭撰书 县瞿[]浮[][]未[]诵其经 有具[][][]琅[]圆觉维摩之日 而只[][][] 而明[][]说心外无佛之论 与夫地狱轮回之[][]助乎与惟我 敕以导民与善 而跻[][]于平康仁寿之域者 耳顾兹行唐寺院 七[][][] 形势排[]峰峦[]措 石涌清泉 此诚佛境之胜地也 按旧记[][][]乐有更[]之志 倡徒众明义明节[][][]堂 [][][]钟鼓楼于前 旁建石佛殿于东 后[][]栋梁 曰大而且整门 庄严若梵宫之境 盖有[]异于畴昔两篇 一方士民造福[][]之 (后边功德主 都是捐款者名单)曲阳县西川社石匠刘[][]

因为我用单反相机把石碑碑记——“阿记”全部拍下来了,字迹还是比较清楚,但也有一少部分模糊,以上文字记载也实属难得,但有些字可能由于年代久远辨认不太清楚,但是文字记载的大致意思足以说明此碑的记录内容。

从碑文可看出阿牟院建于元至治年间,即至治(元):元英宗硕德八剌的年号 ,元年:1321年 , 末年:1323年,共计3年。说明阿牟院建于元代1321年——1323年之间,距今也有696年了。碑文还记载国朝宣德以来虽有修复,说明修复年代为:宣德为明第五代皇帝宣宗朱瞻基年号,即公元1426年至1435年,前后共十年。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从碑文还可看出“阿记”为重修阿牟院所记,那此碑立于何时呢?通过仔细辨认石碑碑文,“大明成化二十一年歲次乙□□□旦立”。说明立碑时间只能是1485年,距今已有532年。

通过以上考证的出结论,位于两岭口村东一公里出的寺上村东山坡上的阿牟院,也叫峨眉寺院,建院时间为元代1321年——1323年,明代成化二十一年即1485年重修立碑,碑文“阿记”。而且刻碑石匠都留下了姓名:“曲陽縣南川社石匠劉春男劉□福 合刻立”。

5、阿牟院又叫峨眉岩寺的传说

阿牟院寺,何以称之为峨眉岩寺?说法有两种:一曰,阿牟院寺周围,悬崖峭壁,岩石兀立,形似峨眉山岩石,故称峨眉岩寺;一曰,阿牟院寺为此地方语音。

鳌鱼山溪水清幽,山川秀丽,景色宜人。自魏晋以来,就有道人在此建观论道,炼丹修身。道观多遭焚毁,已无文字实物考证。史料记载元至治年间(公元1321年)始建于此地的阿牟院寺。清乾隆《行唐县志》载:“阿牟院,两岭口东山下,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建”。近些年出土的明成化年间《重修阿牟院碑记》,开篇就说:“顾兹行唐寺院七十有余座,然惟县之西北八十里两岭口阿牟院为古刹”。诚如碑文所载,这里确实“形势非凡,岭峦环拱,石涌清泉,此诚佛境之胜地也”。

道观胜地为何改建寺院?这与元统治有着很大关系,但主要还是与这里灵泉秀水有关。道教是我国固有宗教,元统治者虽加以利用,但却排在了佛教之后,喇嘛僧人被高看一等,道人自然就受歧视了。据说,五台山一位和尚率领僧众数人,南游普陀归来,露宿此观,见此处山胜五台,水秀普陀,境如雷音,大彻大悟,忽生念头,赶走观中道人,兴建了阿牟院寺,供奉释迦牟尼、文殊、观音三佛。后此僧圆寂于此,其墓塚至今仍在。

阿牟院寺,座北朝南,南入北门出,寺院分为前殿,正殿,正殿两侧的禅堂,龙王堂,石佛殿和前殿的钟鼓楼,伽蓝二庙,构成寺院主题建筑。房屋四十余间,占地二十余亩,石碑数通。它与西南方向的塔,西北方向的奶奶庙,猴神庙,火神庙杏花庵等遥遥相望,形成方圆数里的寺庙建筑群。其中三大殿雕梁画栋,五色彩绘,富丽堂皇,分别供奉着牟尼、文殊、观音三尊塑像。大殿右侧的石佛殿内矗一巨石,石壁上雕刻着大小七十六尊佛像,石佛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据说,寺院当时有七十六位僧人,每人化缘集资雕像一尊,至今壁雕仍在,风化严重,保存堪忧。根据此段描述,摩崖石刻小佛像可能还有一部分被埋在土下了,我和本村老汉顾林章交流时,他也这么认为部分佛像被土淹没,因为大部分报道是56尊佛像,少了20尊。

据文献资料记载:阿牟院寺建筑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数这泓清泉。清泉有泉眼两处,相隔50余米。一眼涌流,一眼断流,堵其一眼,另眼涌流;堵其半眼,二眼均流;两眼皆堵,无眼浸流。工匠们别出心裁,巧妙地利用“一泉两眼”的地理特点,将三大殿置于两眼之间,泉涌处,精雕细刻,凿以石孔、石槽、石池,引水九曲十转,绕殿环流。登上殿台,举目,峰峦叠翠,云雾缠绕。低首,金镶玉砌,清流潺潺。令人彷佛置身于梵宫仙境,超凡脱俗。寺院历时三年而建成,此后,这深山古刹,晨钟幕鼓,拜佛许愿者罗伊不绝,香火空前。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600余年,几经战乱,时毁时建,时兴时衰。

传说明初,燕王扫北,燕王朱棣攻破南京,未发现惠帝踪影。后有人说惠帝逃出宫外,藏匿于佛寺中。于是燕王下令对各地寺庙进行搜查,毁其庙,惩其僧。历经80余年的阿牟寺庙也未逃出厄运,但不久寺院又逐渐兴建起来。清康熙年间,阿牟寺院又恢复了始建时的规模,寺僧众多。传说,康熙帝游历五台山路过此地,暂歇寺院,时值酷暑,寺院住持请皇帝一行用寺内泉水解渴。此后,皇帝驾临阿牟寺院的消息传开,地方官吏、善男信女闻风而至,寺庙进一步扩建,形成了较大的阿牟寺院建筑群。可惜到民国初年寺院建筑已经当然无存。如今我们看到得仅是寺院遗址,只剩下摩崖石刻,以及饮马石槽、石碾、石臼、旗杆石窝、碑座等当年的寺院遗址,当地人称这块平地为“寺台”。唯存的那汪“灵泉”“圣水”还在流淌不息,但现在已被商业开发,泉水入井被抽走了,不远处就是矿泉水厂,风景不再。

本文作者:霞客行

行唐拍客陪同探秘

古碑文字整理:太行樵夫

行唐灵悦整理

快手关注:行唐拍客(行唐灵悦)

快手号:li15128138974

一起跟随我们的脚步

探秘行唐古迹

浏览行唐山

古寺风景区 唐朝八大古寺有那些

昭山古寺在哪里?

昭山古寺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坐落于湘潭市东北20公里的湘江东岸,为长沙、湘潭、株洲三市交界处

远景设计院建筑专家道山寺左右后侧有棵千年银杏,树高30多米,枝叶繁茂,浓荫蔽日

相传树上曾经有一口从印度“飞”来的金钟,不击自鸣

寺庙内有僧人住持,一年四季香火缭绕,钟磬之声不绝于耳,与山前滔滔湘水,山后凫凫炊烟相应成趣

唐朝八大古寺有那些

(一)兴教寺

兴教寺,又名“护国兴教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位于长安县樊川的少陵原畔,距古城西安约20公里。寺院傍原临川,绿树环抱,南对终南玉案峰,俯视樊川,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

游人登临此寺,抬头仰望,山门额上镶着“护国兴教寺”“法相”“庄严”九个金色大字,映衬着朱红大门,格外显得庄严肃穆。

该寺是唐代著名僧人玄奘法师(602—664)的遗骨迁葬地,创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往印度取经,跋涉五万多里路,历时17年,历经138个国家,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携回佛教经典657部。回国后,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在今陕西铜川市境内),花了19年时间,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唐麟德元年(664),玄奘法师因积劳成疾,圆寂于译场玉华宫,初葬于沪河东岸的白鹿原上,在大明宫即可望见。高宗李治在大明宫含元殿前遥望,因感每易触目,时动悲思,便在总章二年令迁葬于今址,建五层砖塔藏之,并随即建寺,以示纪念。后来,唐肃宗李亨曾来此游览,题塔曰“兴教”,从此这座寺院名曰兴教寺。玄奘有两个高徒,一是窥基(唐初名将尉迟敬德之侄),一是圆测(朝鲜新罗王孙子)。高宗永淳元年(682)窥基圆寂于慈恩寺,即陪葬于玄奘塔右侧,圆测于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圆寂于洛阳佛授记寺,宋政和五年(1115)移葬于玄奘塔左侧。玄奘塔因中宗制影赞谥“大遍觉”故称大遍觉塔。

兴教寺建成之后,千百年来饱经沧桑。据《塔铭序》记载。在建寺约百年之后“塔无主,寺无僧,游者伤目”,其荒凉可以想见。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安国寺僧义林命徒令检始重修塔身。清同治年间(1865),寺遭兵燹,除三塔外,寺成废墟。1922年,住持妙阔募修法堂五间,寺僧妙法监修东西僧房十间。1930年至1934年,朱子桥等人募资补修三塔并建塔亭三间。1939年,程潜等募修大殿五间,藏经楼五间及山门。解放后,党和 *** 对兴教寺极为重视,曾多次拨款整修,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以来,在常明方丈主持下,又全面修缮和增建,使千年塔寺焕然一新。

现在的兴教寺系由殿宇、经楼、塔院三个部分组成。正院由山门、钟鼓楼、大殿、法堂和卧佛殿等形成中轴线。门内钟、鼓楼夹道相对,五楹大雄宝殿红柱碧椽,飞檐凌空,门额上有康有为所书的“兴教寺”三个大字,殿内大理石铺地,宽敞明亮;殿正中供有释迦牟尼装金塑像一尊,高3.2米,栩栩如生,造型精湛;东西两侧供有十八罗汉塑像,姿态各异,雕塑精致。大殿后是五间法堂,堂内奉有元代所铸千佛绕毗卢铜佛像一尊,高二米余,重2700余斤,宝相庄严,十分精美。有明代铜铸阿弥陀佛像一尊,后西侧有唐代铜铸观音菩萨像,东侧有明代木雕地藏菩萨像各一尊。堂壁上悬有十八罗汉拓版像,形态生动;两侧墙壁上还嵌着《金刚经》石碑,书法刚劲有力,皆为艺术珍品。大殿后东西两排10间廊房,东五间设接待室,西五间设法物流通 ,奉有缅甸雕刻白玉佛一尊,高一米余。组成四合头院落,院内广植松竹,四季花卉,清幽宜人。紧接法堂东侧有斋堂三间,内奉千手千眼观音,西侧有禅堂三间,内奉四十八擘观音。法堂后是新建卧佛殿七间,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极为古雅宏伟,大殿上方“卧佛殿”三个大字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殿内金碧辉煌,释迦牟尼头戴佛冠枕右手,右胁而卧禅床上,卧佛身长九米,高二米,全部用香樟木雕刻,金箔贴身,金光闪闪,满殿生辉。卧佛殿和法堂之间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三间,院内正中竖着铁制“万年宝鼎”一座,为这座古刹增添了迷人的光彩。

东院,有五楹藏经楼一栋,建筑宏伟,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屹立于参天古柏浓荫掩映之中,周围花竹密茂,雅致幽静。楼后还有“中日友好樱花林”,共有 *** 赠送的樱花树200余株,枝壮叶茂,长势健旺。楼上收藏有《碛砂藏经》《大正藏经》《频伽藏经》《续藏经》《大中华藏经》等五藏大藏经,达万卷之多,还珍藏有巴利文《贝叶经》数片。站在楼上,凭栏远眺,巍巍终南,千峰万壑,林木苍郁,势如波涛,滴水如带,蜿蜒西去,川泽连原,田陇膏腴,令人不禁有心旷神怡之感。楼下宽敞幽静,中间屏风有玄奘撰述的《八识规矩颂》,程潜录书。侧面悬挂着 *** 朋友赠送的“日中友好世世代代”等数幅锦旗。

西院名“慈恩塔院”,在苍柏翠竹之中,三塔作“品”字

形参差耸立。中间更高的一座是玄奘三藏的舍利塔,塔身通体用青砖砌成,作四角锥体,高23米,共五级,平面呈正方形,底层边长各五米,塔面作仿木结构,砖砌扁柱、栏额及斗栱,均分作三间。塔檐叠涩砌出,檐下均饰两层菱角牙子。次层以上塔心实砌,不能登临。玄奘塔型庄重稳固,装饰简洁明快,是我国现存的最古的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塔的底层北壁镶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刻的《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记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刘轲撰文,僧建初书丹。塔底层南面有拱形券洞,龛内有玄奘的泥塑像。玄奘塔左右各有形式略同但较矮小的砖塔一座,均为三级四面,高约七米,底层边长二米。每层叠涩檐下只饰一层菱角牙子,塔下均有石刻塔铭和宋代泥塑像。两塔二层分别镶砖刻“基师塔”和“测师塔”匾额,是玄奘弟子窥基和圆测的灵塔。三塔之北,为慈恩殿,殿内陈设玄奘和弟子窥基、圆测的线刻石像碑各一,并刻有赞词。墙上还悬挂着《玄奘赴印度取经行程图》和玄奘纪事简表。近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写的“大遍觉堂”题字,高悬在门额上边。

195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兴教寺瞻仰玄奘灵塔。1954年至1956年,缅甸总理吴努、尼泊尔文化部长乾达先后来寺瞻仰玄奘。1959年,越南主席胡志明曾到兴教寺参观。近十年来,到兴教寺参观访问的外宾、海外侨胞以及国内的香客游人与日俱增,促进了我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

兴教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观音寺

观音寺,位于今长安县樊村乡凤凰嘴之北南樊村西,背依神禾原,面临*(左氵右矞)水,与少陵原兴教寺遥遥相望,因祀奉观音菩萨而得名。

观音寺,在《咸宁县志·祠祀考》中曾两次出现,一曰:“南樊村有观音寺”;一曰“观音寺……在城南三十五里樊村里,明嘉靖丁已重修”。如两处同指一寺,则方志重复;如两寺系同名而不在一处,但不知“樊村里”之观音寺今在何处?据推测,志书写重复的可能性较大。

观音寺为唐代樊川八大 寺之一。郑维翰《樊川图记》云:“樊村,村有五,当樊川中央;惟观音寺琳宫尚幽。”据祖居南樊村离休于部邸方诚同志回忆:在抗日战争以前,该寺前后共有三座大殿。前殿为三开间,中塑关羽坐像,两侧为关平、周仓站像,殿内壁画画关云长出五关斩六将故事。中殿五大间,殿正中供如来佛金身像,后靠背光金光闪闪。顶上塑有大鹏金翅雕, 口衔金丸,展翅欲飞,栩栩如生。殿门两侧有泥塑大鳌两个,其上都坐有面目狰狞的凶神,煞是吓人。殿壁亦有五光十色的壁画,有的绘画层峦叠嶂,其上爬有虎豹猕猴,取材《西游记》故事;有的绘画十座殿堂,坐着十殿阎君,属于佛家故事。后殿亦为五大间,其建筑较前、中殿更加高大宏伟,殿正中莲台上奉观音菩萨像,两边是眼光菩萨和送子菩萨像,殿两侧有十八罗汉塑像,姿态面目各不相同。罗汉像后还有壁画衬托,更显得法相庄严。

观音寺除以上三大殿外,在寺的东侧有一空院,中植竹树花木,并辟有菜园,供游客观赏,寺僧灌园;寺后坡上和周围有二三十亩地,全为寺田。

抗战军兴后,观音寺大部被驻军拆毁,所余的残破殿宇,在文化大革命中亦被拆除净尽。今天,在寺址坐落处,开设着樊村乡砖瓦厂,从砖瓦厂仰望,只可看到砖窑的缕缕青烟飘浮在神禾原腰,余则一无所见了。

(三)兴国寺

兴国寺,位于长安县杜曲镇东西杨万坡之间的少陵原畔,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咸宁县志》载:“兴国寺在夏侯村西,离城三十里。唐三藏香火院。”宋代改名“延兴寺”,即张礼《游城南记》中所说的“延兴废寺”。寺前有高大的古柏两株,至今仍然挺拔而立。其一树身约三四抱有余,根深叶茂;其一树身早年被雷电劈去半片,而枝叶郁郁森森。这两株古柏,当为唐植,其耸立之处即是唐兴国寺遗址,寺内尚有清代修建的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

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为避日机轰炸,陕西省教育厅,以兴国寺旧址为中心,在这里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兴国中学”,以一间大殿作图书馆,第三任校长李瘦枝给寺院门楣上题写了“唐兴国寺”匾额。

兴国中学不仅占用唐兴国寺遗址,且扩而大之,地跨东西杨万坡之间的董爷沟。此沟为少陵原一大沟壑,纵深二三里,沟底有一股小溪,经年向外流淌。学校为了沟通沟两岸的校舍,在溪流上架设一木板桥,起名“芦沟桥”。桥东不远处有座云栖洞寺庙,据《续志》称,系清雍正时道士董本云创建,故沟以“董爷”为名。云栖洞枕少陵原,面溪流,四周竹树环合,清幽无比。在学校修建时,原兴国寺僧人显正、妙化被迁居于此。此地也是校中师生游赏读书的佳境。

兴国中学到1949年5月停办。解放初,“西北军政大学”“西北艺术学院”先后以这里为校址。1954年,加扩建、改建,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校址。昔日的古柏、大殿和东西廊房,仍然保存。

(四)洪福寺

洪福寺,位于长安县樊村乡西樊村南神禾原北崖,与对面少陵原畔之兴国寺相对应,寺以诸神普降洪福而得名。

洪福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初创时间已不可考。据传,该寺创建于唐代,明时重修,寺前原有唐人植的古柏二株早已不存;寺后有修竹,临崖有窑洞,现已湮没无迹可考。据西樊村84岁的村民卢发旭讲:寺院在民国初年,其规模还不小,有山门房带楼三间,正殿三间,后殿三间以及僧舍等建筑。正殿有“二十八宿朝玉皇”,即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两旁有二十八宿站班泥塑像。后殿正中祀无量坐像,两边有周公、桃花站像,东西两侧 依壁为八大金刚(黑虎、灵官、大圣、寻山、黄禄、杨四、宣风、二郎)多尊泥塑。楼房正中奉观音菩萨,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另外,山门房两侧各有一间,均有塑像,东为火神,西为湘子,其建筑毁于60年代。由此可知,洪福寺当是一座礼佛、学佛的寺院。

(五)华严寺

华严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位于长安县韦曲镇东南少陵原畔,距西安城约15公里。东距兴教寺七公里,西距牛头寺、杜公祠二公里,北靠少陵原,南临樊川。登上华严寺,不禁使人感慨万千,沧海桑田,变化似是一瞬间,举目遥望:终南山景,峰峦叠翠;樊川田园,风光如画。唐岑参诗云:“寺南九千峰,峰翠青可掬。朝从老僧饭,昨日崖口宿。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东西草堂路,来往行自熟。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由此可见华严寺在当时之大之盛之优美。

华严寺,据《长安志·咸宁县志》载:建于唐太宗贞观中(627—649),是我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样地,一祖杜顺大弘华严之门。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不幸少陵原边发生一次大崩塌,殿宇窑洞全毁,仅存两座砖塔。1930年,朱子桥与康寄遥等重修两塔,建殿三间,并在初祖杜顺、四祖澄观塔下小堂内分别石刻两祖遗影。

据明赵*(左山右函)《游城南》:“华严寺曾有五塔,只留二,尚有俨尊者塔额。”俨尊者当是二祖智俨。所谓五塔或是华严宗五位祖师塔,当日都在寺内,除了初祖杜顺、四祖澄观塔外,应有二祖智俨禅师、三祖贤首国师、五祖宗密禅师三塔。寺内原有唐宣宗大中六年(825)刻的《大唐华严寺杜顺和尚行记》碑,后移于西安碑林内保存。

解放后,陕西省人民 *** 于1956年将华严寺遗址宣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存的二塔得以保护。但是,由于历史久远,加之十年动乱中放松管理,两塔都有一些倾斜,特别是清凉国师塔,前临绝崖,接近倾倒,长安县文物管理部门于1985至1988年拆迁,拆迁时在四、三、二各层塔心发现有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在塔底下又发现风格迥异、雕刻精美的两层砖塔,约六米高。据记载,元至元九年(1272)曾重修清凉国师塔。但从出土的铜佛与佛经看,都是清初的遗物。由此可见,地上的五层塔应为在清乾隆年间少陵原崩塌时所毁坏的元代重修的妙觉塔基础上重建的。拆迁中发现地下边两层格式不同的塔,当是元代重修的残塔。在残塔下还发现塔心内室藏的石函内装有白玉瓶,瓶内盛舍利。

华严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依《华严经》立宗。相传《华严经》首译于东晋义熙年间,由佛陀跋罗译出60卷本。但在这以前,东汉末年到三国期间已先后译出《华严经》的有关部分。60卷本《华严经》译出后,当时僧人讲述传布《华严经》的也不少,但没有华严宗。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唐法藏大师,他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禅宗真正创始人慧能,因他参加新经80卷《华严经》的翻译工作,武则天曾赐号“贤首”国师,所以华严宗又称“贤首宗”。

华严宗的传法世系是:

法顺(557—640)—智俨(602—668)—法藏(643—712)—澄观(738—839)—宗密(780—841),先后五代。

法顺,因俗姓杜,故称“杜顺和尚”,雍州万年县(今西安市)人。18岁出家,从因圣寺僧道珍学禅法,后在终南山开讲《华严经》。唐太宗曾召人宫,赐号“帝心”,故又称“帝心尊者”。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等,他偏重禅法,但他的《华严五教止观》首先把华严放在更高的“一乘圆教”的地位,因此被上溯为华严宗的初祖。圆寂后恭送长安南郊,塔于华严寺内。

智俨,俗姓赵,天水(今属甘肃)人。12岁从法师出家。曾于至相寺从地论南派慧光系僧人智正学《华严》,但受法顺影响较大,仍列法顺门第。著有《华严搜玄记》十卷、《华严孔目章》四卷、《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法顺口述,智俨撰写)。智俨还曾向法藏讲授过晋译《华严经》,因此被尊为华严宗的二祖。

法藏,俗姓康,祖居康居,后迁至长安,17岁即从智俨学《华严经》,曾参加玄奘译场。通天元年(696)受诏讲《华严经》,武则天命京城十大高僧为授戒,赐号“贤首戒师”。后著《六十华严疏》,又同译《八十华严》,大力从事《华严经》的解说和著述,被尊为华严宗三祖。生前讲《华严经》30余遍,著述甚多,主要有《大乘起信论义记》《五教章》《金狮子章》《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问答》等,内容颇丰富。

澄观,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出家。初遍学三藏,后专研《华严》,成为华严宗的集大成者,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他活了102岁,生历九朝七帝。德宗、宪宗曾因他常住清凉山,赐号“清凉国师”,并敕有司铸金印。著述甚多,传说有300余卷,主要有《华严经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贞元经疏》《新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三圣圆融观门》等。圆寂后塔于华严寺。

宗密,俗姓何,梁州西充(今属四川)人。出家后常住户县圭峰山,世称“圭峰大师”。他禅教兼通,被列为华严宗五祖。其著有《华严论贯》《圆觉疏钞科文四分律唯识疏》等多卷。故自法顺至宗密,华严一脉,继承不衰,唐季“会昌法难”后,此宗遗风扫地。

华严宗在唐开元二十六年,由日僧道*(左王右睿)传到 *** ,新罗僧义湘则传至高丽。从中宗到武宗,流行了约170多年,以后逐渐衰落。北宋初,曾有子睿、净源提倡,一度趋于活跃,过后仍陷消沉。近有 *** 和港澳佛教界人士来西安参观路经华严寺时,瞻仰朝拜杜顺、澄观二塔,1989年10月, *** 奈良南法华寺住持高桥详元等十人代表团专程参观瞻仰了华严塔。

整修后的华严寺,今非昔比,现存二塔一碑,二塔东西相对,一大一小,一高一低,间距不过30米远。东边之塔为初祖杜顺真如塔,呈方形角锥体,共七级,高约21米,平面呈方形,为仿木结构楼阁戒砖塔,每层叠涩出檐,檐下砖砌两层菱角牙子。塔身壁面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昂等,每层均作铺间,上层横额有“严主”三字刻石。第三层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刻石。

西边之塔为四祖清凉国师的灵塔,平面呈六角形,为七级六面砖塔,高约16米多,塔上第二层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在清凉国师塔侧,有清凉雍正十二年加封澄观为“妙正真乘禅师”时立的碑石一通。二塔相互辉映,为少陵古原增添了不少光彩。

清凉国师塔拆迁后,又于1991年至1993年重建象征佛殿三间,僧客房五间。佛殿正中供有释迦牟尼塑像一尊,东西两侧依壁有韦驮、伽蓝画像,佛像背后为送子观音塑像,殿前幡、幢、幔垂,庄严幽静。佛殿后院竖有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许力工书《重修长安大华严寺碑记》刻石一座,记述了华严寺的历史沿革。现住有僧人,住持释光惠。

华严寺所在少陵原边,风景极佳,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游览,留下许多诗文。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再稍加修葺,当为名副其实的樊川八大寺之一。

(六)禅经寺

禅经寺,在长安县樊村乡小江村南神禾原北崖,与少陵原畔华严寺相对,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咸宁县志》云:“小章(应为“小江”)村有禅经寺”, 记载不详。《续志》载:“禅经寺,在小江村南神禾原北崖,杨嗣复迎养其父于此(《杨氏家谱》)。宋仁宗时,族人舍为佛寺。”两《志》所记寺址均确切无误。

杨嗣复及其父杨于陵是唐代人,新旧《庸书》均有传。按《续志》所说的似乎是杨嗣复父子于此建寺。但又说“宋仁宗时族人舍为佛寺”,不知何故。

到民国时期,禅经寺仍有殿宇。郑维翰《心园集·樊川图记》“小江村”条记载:“近村,丛柏林立,古禅静(经)寺尚存。”据该村村民81岁的郑清玉讲,在当时,寺内有山门房三间,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僧房三间,大殿后有吕仙洞,其规模还不小。大殿建筑古雅,雕梁画栋,墙壁丹青。殿正中奉有佛像,两旁依壁有十八罗汉塑像。山门房内有韦驮、伽蓝泥塑,一前一后。东廊房祀瘟神,西廊房祀送子娘娘,后窑洞祀吕仙。寺周围有地十余亩,全是寺田,植有梧桐、柿子、石榴、药材等。寺内及门前,古柏参天。寺前侧还有水井一眼,水很旺,大旱不降,其井仍在(井口已棚掩)。原有大铁钟一口,碑石两通,现已无存。常住有僧人,其老和尚解放前圆寂。

抗战期间, *** 特务机关“青训队”曾占用该寺,残害

不少革命人士和进步青年,当地群众称其为“阎王殿”。自然,

禅经古寺也在劫难免,铁钟被砸碎卖了生铁,并拆毁部分殿

宇。解放后,小江村村民将余存的殿宇房舍拆除,用其砖瓦、

木料在村内建成小学。

(七)牛头寺

牛头寺,位于长安县韦曲镇东南少陵原畔,距西安城约12公里,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寺踞原畔勋阴坡,远眺终南诸峰,翠屏万仞,俯视樊川,稻畦蔬町,溪桃堤柳,烟水明媚,在唐代不仅为佛教名刹,也是长安城南风景胜地。唐代诗人司空图《牛头寺》诗:“终南更佳处,禅诵出青霄,群木沉幽寂,疏烟泛*(左氵右穴)寥。”写出牛头寺的风景清雅幽静。

牛头寺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又一说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改名为福昌寺,元祐元年(1086)复名牛头寺至今。据张礼《游城南记》载,唐代的龙堂塔院尚存,寺内有徐士龙所撰碑(到明代已佚)。寺宇建筑宏丽,又有杏花坪,九龙潭诸名胜。武则天曾到此观赏过,并赋诗《游九龙潭》纪胜,写道:“岩顶翔双凤,潭心游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把她置身于秀美环境中饮宴的雍容华贵情景,写得真切生动,读之令人神往。九龙潭泉水甘冽,千百年来取之不竭。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驻跸西安时,每天派人取泉水供其饮用。今寺前坪台下有“九龙潭”标志,仍有一小股清澈的泉水汩汩向下自流。元末明初,寺院渐衰,明嘉靖五年(1526),为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寺内建杜工部祠,后又移于寺东院。

关于牛头寺何以得名,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牛头寺的之一祖师遍照禅师,其道行高于净业寺的律宗创始人道宣律师。一日,遍照应道宣邀请赴宴,遍照知其有比高下之意,届时负一牛头前往赴会。道宣以礼相迎,并设宴招待,但因柴火不继,菜肴未能及时做好,遍照一再催促,并说:菜即未妥,我负一菜,请试用之。遂将所负牛头置于案上,自己大嚼起来,道宣惊异。遍照吃罢,坚辞离去,道宣随后追至沣峪口外,见遍照正在峪右破腹洗肠,从而深知遍照禅师的道行高于自己。从此,人们将遍照禅师称为“牛头师”,将其所创建的寺院称为“牛头寺”。

明代,牛头寺作为秦王朱*(左木右爽)藩邸香火院, 然会得到修葺和保护。赵*(左山右函)《游城南》记说: “寺,地胜如华严而庄严过之。”说明当时寺容的景况。清光绪年间,卧龙寺方丈东霞禅师增修山门、佛殿和左右廊庑。民国时期,寺院虽衰,而殿宇仍存。1931年,太虚大师的《辛未陕西杂咏八首》有“杜顺清凉塔尚留,华严礼罢礼牛头”之句。可见牛头寺在近代还为宗教学者所重视。

解放初,寺仍占地20余亩,有大殿五间,后殿(法堂)五间,金刚殿三间及僧寮十余间。寺塔毁于民国年间,但后殿内毗卢遮那佛像及“牛洞”内韦驮、伽蓝像尚存。大殿前有石经幢二,一为沙门词浩书,乾符六年(879)立的陀罗尼经幢,另一为不空三藏奉制译的阿阇如来根本灭恶趣陀罗尼经幢。寺住—僧,“土改”中自由离去,后为县文教单位占用。大殿在70年代由于危漏被拆除,后殿内佛像“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近年来,在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僧人果林发愿,住持寺事,在 *** 有关部门支持下,各方募资,重修殿宇。

现在的牛头寺,有重新修复的佛殿(原法堂)五间,有金刚殿三间,西廊房五间,大小窑洞六孔,另有新建僧客房五间,住僧五人。佛殿建筑古雅,雕梁画栋,墙壁丹青,庄严宏丽。佛殿右前方有唐植龙爪槐一株,树身高丈许,牛已枯朽,而支干旁逸横出,盘曲如龙,枝叶婆娑垂地;左前方,以奇绝著称的千年“四季柏”,树身扭曲倒伏,虽老态龙钟,犹枝叶苍翠,生机勃勃。有名的唐乾符陀罗尼经幢依然竖在殿前,风雨刹蚀,字迹概认不清。

牛头寺,现为县级重点实物保护单位。左邻杜公祠;右侧坪台下有杨虎城将军陵园,三者毗连,各有千秋。寺内花木葱郁,浓荫蔽日,实为今日西安城南的游览胜地。

(八)法幢寺

法幢寺,原名云栖寺,《咸宁县志)所载“瓜洲村有云栖寺”,即指此。该寺位于长安县申店乡瓜洲村西北神禾原北坡下,与少陵原畔牛头寺对峙相望,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因为有由义井乡普贤寺移来的陀罗尼幢存放寺内,故曾名义井寺,后又改名为法幢寺。

解放以前,寺院规模不小,占地面积较大,至今寺院旧址还被当地群众称为“十八亩地”。寺原有前殿和后殿,后殿建筑宏大,殿内正中塑有释迦牟尼像,佛身全部贴金,佛后背光高接屋顶。这尊庄严佛像塑工精妙绝伦,不仅是樊川诸寺,就是在全省寺院中也是很少见的。1970年,瓜洲村村民,将前后大殿拆除,佛像捣毁。殿字木质,因年代久远多已腐朽,只将可用部分作为村内改建小学的建材。据该村党支部书记郭良秀讲,他当时亲眼见到从佛像腹内取出该寺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字样的书一本,可惜当时没有保存下来。当年寺内住有一僧能贤和尚,在殿宇拆毁后,参加了瓜洲村生产队,不久因老圆寂。

寺院内原有一尊高达五米的石雕佛像,据兴教寺常明法师说,此系佛教密宗石雕佛像,价值可与敦煌佛像相当,因而是极其珍贵的。这尊石雕佛像,早先竖立在寺院前半坡上,佛头不知何时被打掉,只留一躯残身。石雕线条流畅,肌肉丰腴,双足丰满有力,是当年云栖寺遗物。70年代初,依神禾原畔修筑由何家营通往樊村乡简易公路时,石雕残像被从半坡挖的土方所壅,尚有毕截露在外面,而现在已完全被坡上冲刷流失的泥土所掩埋。

法幢寺为密宗佛寺,民国期间,受密宗发祥地大兴善寺管理、保护。

该寺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遭全部破坏,1992年撤销保护单位。

和爱车沃尔沃s60自驾游报恩古寺风景区

最满意的就是沃尔沃s60l刚硬的线条,非常符合男 的气质,人到了中年就喜欢这种成熟沉稳的车型了。而且外观上也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更加时尚豪华了,走在大街上依然是最独特的。然后就是它的动力,音响,空间都是性价比不错的。

空间是可以的,四米八的车身,两米七几的轴距,本人身高一米七八,体重是160斤这样,坐在驾驶位上绝对的够用,乘坐空间只能说可以吧,自己到后排也坐过几次,这空间还是够家中使用的,后备箱空间绝对可以,平时装的东西也不多

舒适性不用说了,底盘调校的很棒很软,到在颠簸的路段时,颠簸感虽然有,但还是很舒服的并不怎么强烈;而且,这车的座椅坐着很舒服,驾驶的舒适性提高很多。

动力没有让我有一丝失望,2.0的动力真的强大,在高速上想要超车非常的轻松,不用担心提速提不上来或者动力输出不够平顺这些问题,起步的时候提速很迅速,让我很踏实。

报恩古寺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沿钱公路4366号,始建于明代,原名“赐子庵”。2006年底改名为报恩寺,进行全面翻建。入内坐北朝南已建起一座大雄宝殿,殿额横匾很特别地使用了“得大自在”。佛殿东侧是报恩寺的镇寺之宝,即有400余年树龄的明朝银杏,其根基粗壮,枝叶茂盛。在古银杏南侧建有一座六角亭,红柱黑瓦,飞檐翘角。推荐

北京房山,千年古寺,古刹敦煌,山水相依的佛教圣地却鲜为人知

这里距离石经山仅有1公里的路程,同样是原生态,隐蔽,小众,然而名气却远高于石经山,这里是佛教经文聚集的地方,这里是古寺古塔汇集的地方,以三绝四宝闻名,以千年古刹盛世,素有北京“小敦煌”之称,不仅有大量的佛教经典,同时也为金石、书法、文字、 历史 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而珍贵的资料,所以这"北京的敦煌"绝对是名不虚传,这里就是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距离北京市区80公里左右,身后就是石经山风景区,不过石经山比较隐蔽,如果不提前做规划的朋友可能就错过了,距离十渡风景区也是很近的,所以无论是拜佛求经,还是游山戏水,这边均可满足。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复,它已形成五个庭院和六个大厅,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

三绝:石经、纸经、木版经;

四宝:铜佛像、舍利、千年古塔、古钟;

还有年代久远的古塔、古建筑等,古塔有:南塔、北塔、琬公塔、三公塔、唐塔、金仙公主塔,压经塔。古建筑有:牌楼、大铜锅、嘉庆御碑,而有游览价值的展馆也是不少,例如文物收藏馆、佛教文化馆、史料陈列馆、千年刻经展、龙藏木经馆、佛舍利馆等等,我想喜欢寻古探宝,热衷于 历史 文物的朋友到了这肯定是有所收获!

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宏伟俊秀,北侧是云居寺北塔,创建于辽代,四隅各有四座唐塔,北塔高30.4米,砖砌,塔身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八角形,四周有拱门、假窗、佛龛浮雕,上层为圆锥形,相轮九重,塔顶宝珠突出天空。四隅各塔高约10米,上部为楼阁式,六层檐,下部开尖拱形塔门,它们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塔了。

云居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 历史 悠久,可谓是国之瑰宝。不论从殿寺规模、文物文化还是从 历史 传承、地理位置,云居寺都当之无愧,虽然抗日战争期间遭遇大难,但是后在80年代得以修复, 历史 需要铭记,也需要传承,这样才有我们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虽然云居寺经过了反复的重建与维 修,但并不影响它极高的 历史 价值和观赏价值,塔林的纪念碑海,雄伟的古庙以及成千上万的石刻真是太壮观了。云居寺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寺庙,是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而且有着独特的幽静地理环境,奇特迷人的靓丽风景,复古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来了此处心中便有了释然豁达!

云居寺依山而建,附近有村庄和农田。从山门向上,逐步上升,后一进院落地面差不多等于前一个院落房顶,整体显得错落有致。中轴线主建筑外,两侧还有附属的院落,有僧人居住的院子,有藏石经的地宫。虽然地图上看面积不大,但实际上还是挺大的。

石经山属于云居寺的后山,和云居寺关系密切,可以一起游览,休闲登山也是一种必要的打卡方式,虽然自云居寺去石经山比较难走,不过路途较短,云居寺塔也是石经山上值得打卡的地方,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塔,别具一格,说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圣地丝毫不为过,这里不仅山水自然,生态优美,还出土了令世界瞩目的佛祖舍利,与中国北京八大处的佛牙、陕西西安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

由于慕名云居寺而来的人大多是信奉之人,所以每个屋子都有工作人员在一旁讲解,让游客们能够深入了解隋唐佛教文化,豁然开朗,找到寄托之处。"房山石经"是佛教的经典,自隋唐以来已有数千年的 历史 。它不仅包含佛教研究,政治史, 社会 经济,文化和艺术等方面极其丰富的 历史 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从远处眺望云居寺,古庙井然有序,山上建有林木茂密,庄重幽静,古朴芬芳的古庙,层次分明,远处可见古塔,非常壮观。其实像这种文化渊源颇深的 历史 建筑景区,作为亲子教育的一个环节也是不错的,我想大多数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身临其境感受 历史 文化,必定对自己的内心也能够得到很大的启发!

有时候想想人生在世,或是短暂或是坎坷、或是荣幸或是无奈、或是坚强或是脆弱、或是开心或是难过,总是相辅相成,想抛开凡尘杂念却又无能为力,在这种静谧优美,山水相依的地方,也许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人的烦恼过多一般也是来自于思虑过多,多度分析千万之事,复杂化的世界永远都不会那么的美好,看我们自己的内心罢了!

景区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门票40元,年卡有效,直接导航即可

附近景区:十渡、乐谷银滩、上方山、石经山

交通路线:南五环-京良路-京周路-京昆高速-云居寺路;917路-F12路;

胡集镇的旅游资源

胡集镇旅游业渊源流长,千年古刹雷泽寺,是我国佛教圣地之一,位于胡集镇 *** 东北。

恢复后雷泽古寺的山门,即将完工,再过几年,这里将建成雷泽古寺风景区,规模占地2400亩,计划投资6亿元,建筑包括山门、大雄宝殿、禅堂、念佛堂、藏经阁、观音阁、地藏殿、钟鼓等。

在一座已建好的大殿里,供奉着3座巨大的塑像,香气袭鼻,一位居士说,大殿是斋房,三座塑像分别为释迦摩尼佛像、观音菩萨像、地藏王菩萨像,是道续法师在2011年8月带领菏泽50多位居士从九华山请来的,由于大雄宝殿、观音阁、地藏殿尚未开建,先供奉在此。

据文字记载,雷泽古寺应建于隋朝隋炀帝年间,当初为治理黄河泛滥、京杭大运河免受黄河水冲袭所建。隋朝后,六朝皇室则把雷泽古寺作为镇灾、镇邪之宝,加持修缮。1855年之后,由于黄河改道、20多年水患,雷泽古寺被掩埋地下。2008年4月以来,胡集镇党委 *** 为弘扬传统文化,决心恢复重建雷泽古寺,打造雷 古寺风景区。另外,山东省考古工作者日前在胡集镇辖区内初步探明古成阳城城墙走向,从而确定成阳城就在胡集镇境内,并证实尧帝陵遗址就在我市。胡集镇也将进一步开发尧帝文化旅游产业。 1999年在尧王寺村发现明代曹州太守范希正立尧王寺碑一块,碑文记述了明代重修尧王寺寺庙的经过。

2004年在尧王寺村新发现尧妃中山夫人墓碑残碑一块,上面字迹清晰。

2007年5月,市文物部门对成阳古城遗址探测有重大突破,初步确定胡集镇地下即为成阳古城遗址

熊山古寺需要门票吗

熊山古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根据我的了解,熊山古寺并不需要门票,游客可以免费参观

这座寺庙建于南北朝时期,历史悠久,是杭州市的著名景点之一

寺内有许多古建筑和文物,游客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精髓

除了参观寺庙本身,游客还可以在周围的自然风光中漫步,欣赏熊山的美景

河南一古寺,原名福先寺,后名古唐寺,还是武则天为其生母所建

藏在洛阳的古寺,武则天为母所立,见证了中土佛教传入日本历史

河南省本身就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省份,在这里有着诸多历史古迹,为此很多游客只要有时间,就会把河南之旅,纳入自己的首选地点。只有真正来到河南,才能感受到专属于这个省份的无穷魅力。除了自然景色让人陶醉以外,还有一座知名度较高的寺院,原本是武则天为生母所建,古韵十足,耐人寻味。这座寺庙就是大福先寺,起初命名为福先寺,明代遭遇天灾之后,寺庙被毁,无奈之下只好对其进行重建,所以就将其取名为古唐寺了,之后再次对其进行重修,再次恢复了之前的大福先寺命名。

正是由于大福先寺的出现,再次开启了中国佛教传入外国的先河,大福先寺在进行重建以后,再次对圆通殿、圆觉殿、万佛殿、天王殿进行了重建。建造大福先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杨氏减轻罪过,以此在寺庙里面对亡灵进行超度。寺庙里面的古塔是楼阁式高约16丈,建筑物约1200余间,建造样式之宏伟,是其他寺庙所不能比的。

虽然大福先寺所处位置比较偏僻,但是放到现在,依然可以乘坐公交车直接到达目的地,有条件的游客,也可以通过自驾游的方式,到此一游。放眼望去,整座寺庙建筑物很是讲究,建筑物充满了浓郁的古代气息。虽然寺庙占地规模不是很多,但是根据寺庙里的建筑物,就能看得出,其建造时还是非常讲究的。

万佛殿内四面墙壁上,能看见醒目的万佛像,大殿两旁分别立着两只跟佛殿几乎等高的香炉。进入殿内的游客,则能看见东西两侧墙,以及大佛身后周围全都是高约1英寸的小佛像,其数量差不多万余尊。或许这正是将殿命取名为万佛殿的真正原因。位于正中间的不必多说就是观音菩萨,善财童子跟龙女分立两旁,这两位都是观音菩萨最为信任的好徒弟。

寺庙里面鼓楼钟楼被誉为最重要的建筑物,这在寺庙里面已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了,鼓楼在傍晚时分才会响起,而钟楼则在早晨才会敲响。直到现在大福先寺里面,依然保留着旧有的传统习惯,真的很难能可贵。寺庙里的匾额跟碑刻,虽然它们很容易被游客忽视,但是它们的历史底蕴深厚,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在即将到来的新年里,如果想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就一定要前往大福先寺一游。

河南一古寺,原名福先寺,后名古唐寺,还是武则天为其生母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