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护国寺

温州护国寺

四面青山环绕,周围绿树掩映,林间曲径迂回,清静处雾霭缭绕,热闹处花香鸟语,护国寺就坐落在如此净土佛国之中。欣逢节假,温州市民都喜欢到这里休憩疗养,舒活肢体,调节心绪。

黄墙灰瓦,唐韵古风,新建的护国寺总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总体规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宗教活动区、僧人生活区、塔院区、广场区。宗教活动区沿中轴线建筑五进,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殿、藏经楼。

大雄宝殿系重檐庑殿式建筑,雄踞在楼宇院舍之中,巍峨壮观。殿堂内净高16米,没一根栋柱,开阔的佛堂可容纳上千人。大殿正中是脱胎彩塑三身佛,从左至右,依次为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两侧的十八罗汉由青石雕刻而成,个个神态各异,惟妙惟肖。

据说寺内还有500罗汉,由我市黄杨木雕工艺大师吴老师创作,其高超手工技艺可谓鬼斧神工,有人评价这群人物组雕,成为"护国寺镇寺之宝"。辅助建筑有山门两侧的钟鼓楼、罗汉殿;藏经楼两侧的方丈楼、斋堂。护国寺的监院仁悟法师介绍:钟鼓楼的石柱由修建现场挖掘出来的四根古石柱构建。古迹的保存给千年古刹增添了历史的凝重感,抬头见方丈楼的门联是"一丈榻前证道,十方信众结缘",永嘉大师的"证道歌"将在这里得到赞颂,得到传承。

为了发扬护国寺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护国寺作为"永嘉禅"祖庭,将要突出其"永嘉禅"的文化内涵,按规划将要在这里建宿觉禅师纪念建筑,弘扬永嘉禅"济世、利世"的发展观,使护国寺成为"永嘉禅修持中心"。

到护国寺烧香祈福的信众、了解瓯越佛教文化的游客,还能在这里得到欣赏书法名家作品的机会。护国寺山门的对联"广大寂静三摩地,清净光明徧照尊"是弘一法师的手迹;大雄宝殿正门则是浙江书法家协会主席朱光田撰写的对联:慧日高照光明世界,大观自在普度众生;正殿是林剑丹先生书写的"法明无我缘生性空断烦恼,严教有情苦集灭道成菩提",还有张索、马亦钊、胡中原等温州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赏书法,读对联,品辞句,悟道理,参观者在这些融美学、文学、哲学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中,接受文化熏陶,获得人生启迪。

一对来自安徽的青年男女,牵手跨过天王殿的门槛。上前询问,他们回答说:因为暑假有空来温州旅游,慕名来到护国寺。在弥勒佛前,他们齐声阅读柱子上的对联:大肚包容了天下未了之事,满腔喜欢叹世间可笑之人;护国佑民此土宛然净土,悲天悯人人心即是佛心。

通宗明教|四大丛林温州护国寺

寺庙介绍】

护国寺位于浙江温州景山公园内,为温州著名古刹,兴建于唐贞元785年,鼎盛于后梁乾化年间。

温州佛教史上素有“外有护国、太平,内有嘉福、天宁”(即护国寺、太平寺、嘉福寺、天宁寺)之言。

护国寺,历经南宋绍兴,以至明之嘉靖,梵宇巍峨,僧众精勤,香火炽盛。山深林密,曲径迂回,风光秀丽,为四大古刹丛林之冠。

护国寺,明末崇祯,毁于兵燹,岁成废墟。清之顺治,有居士周天镜等延僧全真重建,迨至道光秀川,续建落成,规模宏伟,蔚然大观民国以还屡见兴衰。护国寺溯及既往,高僧辈出。

民国以后几经战火罹难,解放后一度成为温州军分区所在地。为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2002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护国寺得以重建。

【兴盛时期】

通宗明教,著书立说,兴建学院,培育僧才,四方学子接踵而至。缘因后山之莲华峰,地势险要,为群山之制高点,白鹿城之屏障,战略上为兵家必争之要地。所以战乱时期,寺宇屡为军营所占用。

游人路阻,香客绝迹,号角声起于丛林,寺僧星散于他方。致使佛教四众无比浩叹!际此国家昌盛,时节升平,中枢决策贤明,万众生机勃发。

文化传承】

太平盛世,宗教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民百姓精神生活的一部分。200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重修护国寺。

2003年寺院修建工程正式启动,历时六年,寺院的一期主体工程全部完工。重建后的殿堂结构古朴典雅,庄严规整。为典型的汉传佛教伽蓝七堂建制,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殿、法堂、藏经楼、钟楼、鼓楼药师殿、罗汉堂、尊客堂、经书流通处、伽蓝殿、祖师殿、东西厢房及配廊、方丈院、香积厨及五观堂、毗卢万佛宝塔、温州市图书馆护国寺分馆、新僧寮,寺前配以广场和七宝如来塔以及正在建设的大讲堂等二期工程。

护国寺经过主持师父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已形成一定的建筑规模及人性化的管理,让护国寺的名字更加熠熠生辉,也使得佛学文化得到了弘扬与发展,在建筑寺庙的同时相关部门对寺庙的文化估计进行了一定的复原,让古老的传承继续下去。

叹为观止:温州西郊景山护国寺千年毗卢塔

万人同造参重光,

护国祝延佑吉康。

宝塔毗卢增福慧,

梵音续响净朝纲。

温州景山(西山护国寺有(距今1000多年)眦卢塔残件,清道光九年在莲花池中发现。塔面西侧刻有″护国祝延,圣寿宝塔"。右方石柱镌刻:″一万人同造,后五百岁有福慧者,重修此宝塔,相继不绝。″该塔不愧护国寺镇寺之宝也!

护国眦卢塔(一)

护国眦卢塔(二)

护国眦卢塔(三)

"一万人同造"铭文

毗卢佛是释迦牟尼的化身佛,即"三身佛″中的法身毗卢遮那佛,犹如天上的月亮永远存在。

温州国宝 | 真如寺石塔

真如寺石塔位于乐清市西南磐石镇重石村,因塔壸门内置如来造像,当地称“七如来塔”,据《重建真如寺碑记》及《乐清县志》相关记载:真如院(寺),唐文德元年(888)建。宋明道二年(1033),院前建如来石塔七座。寺屡毁屡建,石塔也曾遭严重破坏,经过修复,现基本恢复了七塔原貌。

真如寺石塔全景

真如寺石塔用青石建造而成,仿照印度窣堵波形式,造型美观。塔高5.07-5.16,形制基本相同。石塔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

石塔立面

基座平面六角形,下设基台,上为须弥座。基台三层,底层上下设石枋,转角用浮雕力士代替角柱,力士或跪或坐,足踏下枋,头顶上枋,从体态到裸露肌肉,乃至面部表情,无不显现负重神态。

石塔基座

台基浮雕力士

须弥座上下枭浮雕仰莲、覆莲,束腰转角梭形束莲柱,各面浮雕狮兽,形态各异,奔跃矫健,栩栩如生。须弥座上置覆莲形基座、塔身与塔檐。

基座雕饰

基座浮雕狮子

塔身为六棱瓜腹状,中空,外壁浅雕宝相花等图案。正面辟一壸门,内莲花台上供奉如来佛像一尊。塔檐六角攒尖式,檐下斗拱四铺作计心造,撩檐枋相交处出头。屋面刻出方椽、瓦垅。檐口轮廓圆和,翼角角梁起翘明显,顶设葫芦形塔刹。

瓜棱形塔身

转角斗拱

真如寺七石塔,象征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过去七佛,通常称为“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

石塔雕刻精制,造型美观,是古代佛教石刻艺术的珍品。

真如寺石塔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