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氏家宅

阎氏家宅

阎氏家宅位于杏花岭区杏花岭街道办事处精营东边街社区南华门东四条3号,年代为民国。

阎氏家宅为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忻州老城系列——周家巷郭氏老宅

文/梁兴国

郭氏老宅

周家巷东口往西50米处14号院,坐北朝南有一处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清中期民居建筑-郭氏老宅。整个院落占地两亩,呈南北长,东西短的三进院落格局。

院门采用屋宇式、窝工八字门结构。门外左右两侧装饰墙体呈直角状,砖雕精美,浮雕、镂雕皆有,立面菱形砖块镶嵌。特别是三个木门簪柱面阳雕福、禄、寿三字若隐若现。原应有连三式牌楼和“节孝坊”门匾,现已不复存在。

入门迎面是一座青砖雕刻的精美影壁墙,四角凤凰砖雕镶嵌,周边竹节砖雕装饰,回纹靠饰。上端有万字图饰和老鼠闹葡萄图饰,精美绝伦。

入院二门紧靠西侧院墙,屋宇式建筑,门额上的砖雕门匾,已在文革中被毁坏,字迹难辨。

二门右转,正东侧有一栋二层木结构建筑便是该院的主要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一堂两卧。镂空的窗户和窗棂保存尚好。房顶翘角飞檐、歇山式结构。

据史料记载,老宅乾隆年间初建的主人姓李,南关人士。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子,考取功名后为其母起房盖屋。后人经营不善或另有其因在大清同治年间转让给西街人郭氏,传承至今。

随着忻州老城改造工程的开始,古民居是难以复制和再生的资源,不久的将来郭氏经典老宅的重修指日可待,定会为忻州旅游再放光彩。

大门砖饰

大门砖饰

大门砖饰

砖饰

门簪 福

门簪 禄

门簪 寿

大漆描金家具

狮子砖雕

耳房

文章来源:秀容在线

编辑:胡钰程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通过微信回复,我们将及时回应或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吴道台宅第: 吴氏家族的精神原乡

吴道台府

测海楼

吴道台宅第滋德堂

【编者按】

扬州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市档案馆几代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为这座城市收集珍藏“记忆”。这份特殊的记忆源自国、来自家,属于我们每个扬州人,体现了扬州人的精神传承,其中扬州名人及其家族档案是市档案馆馆藏的重要部分。而今,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的家庭、家教、家风,被赋予了重要的时代价值。从今天起,扬州市档案馆、扬州时报联合开辟专栏,选取馆藏的上千件吴白匋、吴征鉴、吴征铠、吴征镒等吴氏家族档案进行系统解读,从中感受到清末以来历史风云的激荡和人物命运的变迁,更能体会出一个优秀家族“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深刻内涵。

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在浙江宁波首设宁绍台道台,辖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岁月更迭,当年那座规模浩大的宁绍台道台衙署早已湮没无闻,徒存遗址在今天宁波中山公园,让后人怅然若失。

光绪二十四年(1898),扬州人吴引孙补授浙江宁绍台道台,在这里度过了11年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政治抱负在这里得到充分施展,财富也得到极大增加,而吴氏家族也由此走向了辉煌。光绪二十五年(1899),49岁的吴引孙卸任宁绍台道台转赴广东按察使时,出于喜爱、充满寄托、倍觉留恋,于是他在800公里外的故乡扬州,原汁原味、如出一辙般地仿造了宁绍台道台府——吴道台宅第,至今保存完好,如同一首凝固的诗,巍巍于古运河畔,这里成了吴氏家族的精神原乡。

A

吴引孙故乡买地修建大官宅

清朝政局动荡,人心不归。对于这些,做了十几年地方官的吴引孙比谁都看得清楚。多年之后,他在《吴引孙自述年谱》中吐露了心声:“余自四月(光绪二十四年)后屡有退志,公私棘手,欲归未得;一官十载,寸进难期。”接着他第一次写到了建房事情。“扬州北河下新购地基,甫经鸠工置料建屋,以本年方向不利,须得来年正月方可卜筑。”

吴引孙在浙江做道台期间,有友人劝他在上海买地置产,被他拒绝。他委托表兄周颖孝选择扬州东门城内的约三十亩土地修建宅第。最终,扬州北河下吴家大院于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落成。

吴道台宅第坐落在扬州市原北河下今泰州路45号,一百年前除了拥有占地三十亩、俗称“九十九间半“豪华住宅大院外,还附有占地十一亩的玲珑“芜园”,以及方圆四亩的精致“吴氏祠堂”。扬州人也称其为“吴家大院”。这是扬州晚清时期著名民居,也被誉为“晚清江南大名宅”,与杭州胡雪岩故居无锡薛福成故居齐名。

扬州建筑专家赵立昌说,像“九十九间半”吴道台宅第这般规整宏伟的,已硕果仅存,这是光绪年间浙江宁绍台道台吴引孙聘请浙江工匠仿造宁绍台道台府,在扬州修建的一座私人宅府,是扬州唯一一处浙派古住宅建筑群,也是扬州最大的官宅建筑。扬州明清建筑成百上千,民宅、商宅、官宅各具特色,但是以官宅最为稀少,而如吴道台宅第这般占地面积上万平方、五路七进的大官宅真是绝无仅有了。其规模之大、构架之奇、文史之丰,在扬州清末住宅中堪称首屈一指。

B

仿造浙派建筑又添扬州特色

整个吴道台宅第为长方形大院落,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原有房九十九间半,现今仍保存有86间。宅第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雕工精细,保存完好。西部为内宅,前后三进,周围有围廊,后院建一花岗岩矩形鱼池,池水与宅外水域相通,鱼池之大为扬州之最。

吴道台宅弟大门厅尽显官宅气象,宅第五路住宅现存三路,其二路住宅开有坐北朝南的八字式大门厅。

赵立昌介绍,这种门厅为官府之“台门”,大门叫金柱门,门的左右有约1.5米高的抱鼓石一对,系青石制成,表面非常光滑,有“明镜高悬”的意义。“圆形抱鼓石普通百姓是不能用的,民宅商宅门前,只能用长形或方形的抱鼓石。”

“这个门厅,砖雕石雕木雕三位一体,可以说是扬州唯一。”赵立昌介绍说,这门厅之上浮雕图案有数十种之多,内容涉及植物动物、器物和人物,其寓意除吉祥安泰外多是“官场语言”,有平升三级(瓶上插三杆戟)、翎顶辉煌(瓶上插三根羽毛)、一品清廉(一枝荷花)等等。门厅内悬“传胪”金字匾额,为邀请同治十三年状元陆润庠所书。吴筠孙在光绪二十年殿试时得二甲第一名,称之为“传胪”。

俨然又一座“宁绍台道台府”的吴道台宅第,虽说是典型的浙派建筑,但因建于扬州,它的建筑细节也多多少少体现出不少的“扬州元素”来。如用材上,宁波房子地面大多以石料铺就,吴道台宅第也用了不少石料,同时,宅第内的朱金木雕也是宁波建筑的一个特色,这都印证了其与宁波建筑的“血脉”关联。但是,吴道台宅第除室外天井、火巷使用石料外,室内却使用了方砖,借以防滑,这是结合了扬州建筑的风格;在墙体结构上,宁波建筑结构墙体大多是空斗墙,而吴道台宅第只有下半段是实心墙,上半部分为空斗墙。

此外,在木结构、屋面、油漆、建筑型式等方面,吴道台宅第与浙东建筑也互有异同。像测海楼虽仿宁波天一阁所建,但没有完全照搬天一阁的建筑格局,两者平面布局不尽相同。宁波天一阁为六开间,但吴道台宅第为五开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取面阔一顺五间即为阳数,这是封建社会官宦人家砌房造屋的规矩,也算入乡随俗了。

C

大宅门共花去

40万两纹银

在市档案馆接收的吴氏档案中,记者看到吴氏后人对这座精神家园充满了怀念。

吴白匋《芜园》中这样深情地写道:“萧瑟北河下,家园已早无。僵桃流琥珀,朽菌缀珍珠。日透隙尘细,萍堆池水腴。对门张大宅,红烛夜呼庐。记得十三岁,开门劳董髯。剪绳解梅缚,上树还樱甜。薄劣园丁怕,骄憨娘子嫌。纸鸢风不断,草地翠恬恬。”

吴白匋是理解伯祖父的苦心的。吴引孙修建宅第时,母亲周太夫人尚健在,与弟弟吴筠孙住在天津。吴引孙非常重视孝悌,因而他对宅第设计的要求是,既能供奉老母,又要兄弟两房共住。

吴引孙道台为官清廉是十分出名的,那么他怎么会有一笔40万两纹银巨资来建这座豪宅呢?

吴白匋在《扬州吴氏发家史》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揭开了谜底:“清制有不成文之陋规:外官除正俸外,有养廉银,主官可以自由调度。复有更大之收入称"调剂",即国家赋税风岁有定额,缴纳国库,额外收入,例由各级长官瓜分之,不在贪污之列……鸦片战争失败,五口通商各设海关道,关所收税银,先存票号,每月利息不入国库,道台分其大半,福茨公(吴引孙)在任十年,官囊积至四十万两,合乎陋规,心安理得,当时人亦无从责其贪者。”

40万两白银到底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专家告诉记者,清朝光绪年间,一两白银大约折合人民币170元,40万银子也就是680万元人民币,也算是一笔巨款了。

D

周颖孝喝茶

催生“富春茶社”

在吴道台宅弟修建过程中,除了延请的浙江工匠外,而吴引孙表兄、文化名人周颖孝在地域建筑风格融合方面功不可没,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这座大宅门建筑价值奠定了基础。

周颖孝是清末冶春后社成员,生活颇有情调,今天大名鼎鼎的“富春茶社”就是他喝茶喝出来的呢!民国初年,周谷人任扬州商会会长,他70多岁的父亲周颖孝有一个嗜好,就是天天要上茶馆吃茶。富春花局创始人之子陈步云向周谷人建议,在他的花局里自办茶馆,专供老太爷和朋友们享用,由此“富春茶社”正式诞生。

通讯员 扬档轩 记者 张旭 文/图

作者:张旭

山东赵氏古宅!藏着鲜为人知的家族秘密!

“”

ID:zhaoshizongqin

常回家看看

投稿

编辑 | 趙英雄

作者 | 趙光好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然而隐匿在沂水县许家湖镇赵家楼村的赵氏古宅,在历经了一个又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于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却依然向守护着他的后人们展示着那刻在岁月里的兴衰与沧桑。

(赵氏古宅一角)

一、赵家楼村

赵家楼村位于沂水县城南5公里处,北倚今天临沂大学沂水分校所在的岜山,西傍蜿蜒南流的滔滔沂河,新建成的瓦日铁路穿村而过,滨河大道和县城中心街南延路与南二环在这里交汇。沂水古八景中的两景—“岜山耸翠”和”“沂水拖蓝”均出于此,故赵家楼村历史上曾流传一幅对联,上联:岜山耸翠人文秀,下联:沂水拖蓝福禄长,横披:人杰地灵。

(1964年建造的赵家楼沂河拦水大坝已于2015年拆除)

赵家楼村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槐,蜿蜒曲折高大的围子墙,都在诉说着自己的历史与辉煌,建村具体年代则不可考。但从该村周边两公里内发现的许家湖中学汉墓和北社汉代历史遗存推断,赵家楼村的历史至少可推至东汉以前。再从近期发现的大量元朝墓碑推断,赵家楼村落至迟在元代以前形成规模,元明时期村名为岜山前,因该村位于岜山之阳而得名。清代咸丰年间因村内出过一位“文林郎”建有二层小楼,“岜山前”村名逐步为“赵家楼”所取代。

二、赵氏古宅的建造

据家谱记载,赵家楼赵氏乃宋太祖赵匡胤后裔,赵氏来沂一世祖赵用于元末由青州临淄县矮槐树村迁来,居住在城北柏家坪村,卒葬牛岭埠赵氏老林。

至明嘉靖年间,十世祖赵焕然家业日渐兴旺。鉴于柏家坪村发展空间有限,焕然祖经过长期考察,感到无论从土地肥沃程度、水源条件、还是地理环境,岜山前村依山傍水,人杰地灵,更适于长远发展。古代大户人家极重风水,有了好的风水地的吉气感应与荫庇,自己和后人便可以平安昌盛,人财两旺,百福臻临。焕然祖为慎重起见,专门从外地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大师一到此地,边捋着胡须边自言自语:“山环水抱,龙凤呈祥,此乃风水宝地也”。 焕然祖不解,问:“第一句容易明白,山自然是指北面的岜山,水是西面有大沂河,东面还有一条小河南流汇入沂河,不知这第二句龙凤呈祥作何解释?”大师道:“北面岜山一高两低,似凤凰展翅;西面长山蜿蜒曲折,如巨龙腾飞。”焕然祖恍然大悟,再无犹豫。嘉靖三十年(1551年),赵焕然携全家迁居岜山前村(即今天的赵家楼村)。赵焕然来到赵家楼村后先选宝地建设了具有三进格局的四合院(目前老宅仅是其五分之一),后植立村槐以示纪念(今天的老槐树)。

四合院南北长48米,东西宽25米,与北京四合院的结构有所不同。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内宅院、第二进院、第三进院等。大门开在整个院落的西南角,大门外两侧分别有一块长条和圆形巨石,可作上马之用;斜对面的十字路口栽植一棵槐树,槐树底下西侧是一个大碾。槐树往北依次分布古井、小碾和另一棵古槐。民间俗谚云:“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大门的门楼非常高大,有门头高、高人一等的寓意。走进大门门洞,支撑大门的底部各有一块雕刻精美的刻有“福”“寿”两字的石头,俗称“门枕石”,油黑大门的选材非常考究,门后除有门闩外,两侧还各有一块腰关石,以作关闭大门后加固之用,过道的左侧留有一个小门通往耳房。第一进院包括影壁墙、车房、马房、更夫房等;第二进院属外院,有西厢房三间,一般是男子或男仆居住;第三进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拔台较高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质量好,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内宅院在整个四合院的东南部,由正房三间、东厢房三间、大南屋三间、小南屋两间组成,相对比较封闭,一般是女眷居

住的地方,建筑等级略低于第三进院中的正房和厢房。

整个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一家人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各得其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

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赵氏古宅复原图)

目前保留下来的三间堂屋是整个四合院的正房,在正房两侧是两个小花园。在东西厢房之间的院落内有枣树柿子树各一棵,寓意分别为“早立子”“事事如意”。由院落进正房,先要通过三级小台阶上到月台。在古时建筑上,正房前面连着前阶的平台叫“月台”,月台由30厘米厚的长条形青石砌成,平面为方形,是古代“赏月之台”的简称。

从月台再上三级大台阶步入正房。

正房三间为两明一暗式,中间用雕刻精美的木帐隔开。房屋为叠梁式框架结构,老百姓俗称重梁挂柱,即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先建木制立柱,在立柱的顶端,沿房屋进深方向架两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支撑,在上层梁中间立小柱,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脊瓜柱上架檩,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然后在檩条上先铺设用荻子做成的荻箔,荻箔上面再覆盖秫秸箔,秫秸箔上面按瓦。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檩、梁、柱传到基础。据考证,在建筑这栋房屋时,就是先用粗木构建起整个房子的四面框架,三间屋共需四架梁用八根粗大的木柱支撑,俗称“四梁八柱”。然后垒起承重作用的黑砖墙,最后再垒石头墙,就像现代建筑中的圈梁立柱钢筋水泥结构。在两头的两个山墙上各开一个木制小门,俗称“山窗户”,通向外面的花园。

由此可见房屋建造的精致和豪华,但奇怪的是,房屋外墙所用的石头却非常一般,除了部分位置比如正门两侧和两面山墙的顶部使用的黑砖可以看出与众不同外,其他地方与农村普通房屋的石头墙并无太大区别。但这种建造风格好像也不单纯是为了节约石料,因为整个院落内随处可见的巨型青条石完全可以证明主人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石料,只不过主人考虑不需要这些石头承重而已。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种框架结构确实经受住了考验,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郯城县发生8.5级大地震,沂水县震感强烈,造成许多房屋倒塌,但赵氏老宅却安然无恙,无怪乎人称:“赵氏老宅巧中巧,烂石头垒墙墙不倒”。

三、古宅传承

十世祖赵焕然迁居赵家楼村后,随着后世繁衍,赵家楼赵氏成为沂水望族,据估算由此形成的东西赵家楼村及其大量的外迁繁衍人口总计不下五万人。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

赵氏老宅在历史上经过了一个先合后分、再合再分的过程。从十世祖赵焕然建宅到十六世赵祥世继承老宅主房,历经多次分家,整个宅院已为多家杂居。十七世祖赵殿三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家业日渐兴旺,道光十九年(1839年),花京钱五百千从族叔赵祥世手中买下祖传老宅主房。其后,又多次购买,光绪二年(1876年),已年近八十,仍购宅基一处并堂屋三间,将十世祖赵焕然迁入赵家楼村时所建老宅历经六世分割后重新融为一体。再后来,家道衰落,加上历次分家,今天老宅已一分为五。随着旧房改造步伐的加快,昔日三进格局的四合院已经面目全非了。

(这张购房契约,明确记载裕庆堂正房由赵殿三购自叔父赵祥世。时间为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祖遗”二字,足以印证房屋建造年代久远。)

赵氏古宅的传承梳理如下:十世祖赵焕然--十一世祖赵永亨--十二世祖赵之尹--十三世祖赵恪--十四世祖赵承基--十五世祖赵薰--十六世祖赵祥世。道光年间,十七世祖赵殿三从族叔赵祥世手中买下祖传老宅主房,其后逐步购回其他房屋。十七世祖赵殿三--十八世祖赵镒--十九世祖赵逢太—二十世祖赵修德—二十一世赵志田。

四、古宅主人

1、十世祖赵焕然:字龙泉,嘉靖二年正月十日生,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十日卒,享年九十二岁,五世同堂。自幼聪慧,师承家学,学四书,研五经,通礼易,精史传,修道德,乐善好施,乡邻敬重,官庶拥戴,命为耆宾。嘉靖三十年,由柏家坪迁居岜山前庄,建造赵氏古宅,为赵家楼赵氏开创者。卒葬吴坡庄南长山东凤凰台,墓碑完好可考。原配孙氏,继配陈氏,生四子十孙。

2、十二世祖赵之尹:明朝武举,禁卫武功教练。文武双全,德高望重,屡立奇功。原配刘氏,系沂水望族刘南宅万历四十一年科进士的刘应宾之姐,继配胡氏。清入关后,赵之尹妻弟刘应宾降清,顺治皇帝降旨选之尹祖入朝做官,因秉承“忠臣不保二主”的理念,誓不入仕,后被清兵设计捕杀于赵家楼村北山西头。因被凶杀,按祖上惯例不能葬入族林东老林,遂按族议葬于西老林。入殓时,只有尸身,没有头颅,其女儿选用上等木材请人精细雕刻一人头葬入,大哭曰:“金头银头,不如俺爹的肉头”。谁知这一哭被越传越广,加上其两个女儿家非常富有,竟引来历朝历代寻找金头银头的盗墓贼多次光顾。

3、十五世祖赵薰:字虞南,聪慧好学,为皇清太学生。卒葬大学城前面的东老林。系西赵家楼村西头前庄之祖,墓碑在文革期间被拉倒,但由于碑身厚重不易被运走而幸免于难。后在编修族谱考证过程中被发现,得以重立,字迹清晰,完好可考。原配黄氏,继配刘氏,生五子,正世、欣世、举世、均世、祥世。

4、十七世祖赵殿三:约1800-1880年,十六世祖赵正世之次子,庠生,配刘氏,生一子赵镒。赵殿三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成年后,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务农经商均为行家里手,家业日渐兴旺,地位迅速崛起。道光三年(1823年)开始独立置产买地;道光十九年(1839年),花京钱五百千从族叔赵祥世手中买下老槐树北面的祖传老宅。旧时大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堂号,赵殿三统一了具有三进格局的祖传老宅后,正式恢复使用大家庭祖上堂号“裕庆堂”。赵殿三一生购房买地不下百余次,拥有沂河两岸肥沃土地300余亩,范围扩展到长山官庄、李庄一带,房产多处,牛九头,驴马骡成群。家业鼎盛的同时,赵殿三热心村内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品德高尚,名满乡邻,官庶拥戴,道光末年众推为庄长。咸丰三年(1853年)秋,沂水县新任知县吴树声闻其贤能,登门拜访赵殿三。

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毛子)流窜进入沂水,赵殿三力排众议,修建围子墙。他率先垂范,贡献出自己最多最好的土地。然后,牵一头牛,扶一把犁,绕村一圈,犁之所经,即为围墙基线,众皆诚服,这也是赵家楼村围子墙曲折蜿蜒的原因。一人呼,百者应,全村人精诚团结,纷纷出钱出工出料,围子墙保护了赵家楼村其后数十年的安宁

5、二十一世赵志田:农历1924年2月3日—2018年12月13日。1940年6月参加八路军,先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经历大、小战斗不计其数,从沂蒙山区打到全国最北方白山黑水东三省,转战南北到全国最南方贵州广西,又从国内打到国外至朝鲜战场。在部队从战士历任副班长、班长、排长、团通讯队长、连长等职。其中在四平街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役中两次负伤,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期间分别到位于齐齐哈尔的东北军政大学和济南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在枪林弹雨的戎马生涯中,英勇作战,出生入死,尤其在1947年6月四平攻坚战役中,带领全班冲锋陷阵,过浮桥,攀城墙,炸碉堡,手负枪伤,立大功一次,提升为排长。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首批入朝参战,参加了一至四次战役, 1951年2月在担任38军112师334团3营8连连长期间,率领全连奉命守卫513.5高地,指挥全连顽强作战,坚守阵地,取得胜利。10月,到兄弟部队介绍作战经验,一颗炮弹落到身边,身负重伤。所在的334团8连被38军党委授予 “抗美援朝英雄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334团8连记集体二等功,并授予屡战屡胜锦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334团8连红旗连荣誉称号,赠红旗徽章140枚。

1956年3月退出现役转业到临沂公安处劳改队任供销科副科长,1963年3月调回沂水县四十里区工作,先后任公社社长、管理区书记、社办工业书记等职,1980年10月离休。

(晚年的赵志田翻看自己的回忆录)

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组织上为照顾时任连长的赵志田家庭困难,通过民政部门安排60元钱,帮助修缮年久失修漏雨多年的赵氏古宅。1962年底,在临沂工作的赵志田从临沂买回琉璃瓦。1968年农历4月,对赵氏古宅进行大修,将老式步瓦改为琉璃瓦,赵氏古宅再次远近闻名。

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