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在方巷史料陈列馆

张爱萍在方巷史料陈列馆

地处扬州邗江区方巷镇西首粮管所内的“张爱萍在方巷”史料陈列馆,总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张爱萍当年在方巷蹲点的住宿办公区;二是张爱萍纪念园;三是张爱萍在方巷图片展览馆。该馆虽然偏僻,开馆时间不长,却越来越引人注意。

张爱萍同志1910年出生于四川达县。他戎马一生,早年曾参加过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他对苏北也不陌生,早在大革命失败后,他曾来到通如泰地区组织过农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农会,建立红色政权;抗战时期,张爱萍曾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盐阜地委书记,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在苏北地区纵横驰骋,组织指挥了多次战斗。解放后,他被授予上将军衔,长期在军队和国防战线工作。1965年9月2日,张爱萍将军响应毛主席号召,风尘仆仆地从西北氢弹和导弹试验基地来到地处苏北农村的方巷蹲点,参加“四清”教育运动。面对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教形势,张爱萍经过走访调查和深入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方巷社教工作思路,首先大兴学习之凤,从抓学习毛主席著作做起。随着毛主席著作学习的深入,方巷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变了,社会风气变了,广大社员群众劳动热情高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大小队干部自觉对照检查,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方巷大队的经验,一时间竟吸引了全国26个省16万多人前来参观学习,这大大鼓舞了方巷的干部群众。其次狠抓农副业生产,主持制定了治贫致富发展方巷的规划,请了两位农业技术专家来方巷指导。将军带领群众大搞积肥、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在他倡导支持下,社员群众开始养蚕、养家禽、养鱼、搞编织,办起了粉坊、石磨坊、蚕房,以增加副业收入。第三,重视文化教育和民兵工作,组织文艺宣传队,建广播室,深入中小学看望师生,健全民兵组织。张爱萍将军在方巷蹲点期间,始终注意紧密联系群众,他走农户,访农民,察民情,和农民一起劳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将军和方巷人民结下了深情厚意。将军离开时有近千人自发前来送行,将军眼含热泪和大家一一惜别。

对于张爱萍在方巷的这段历史和故事,方巷镇党委、政府认为,这是方巷特有的资源,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予以保护、留传和利用,决定将张爱萍将军当年在方巷的住宿办公地方打造成史料陈列馆,得到了邗江区委的重视和支持,专门成立了由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牵头的“张爱萍在方巷”史料陈列馆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规划建设组、拆迁安置组、史料实物征集组。经区委、区政府上报,“张爱萍在方巷”史料陈列馆被列为2014年市文博城建设重点项目。

项目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是全面维修和整治张爱萍在方巷蹲点期间的办公和生活住地,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包括90多平方米的四个展厅,用于陈列张爱萍在方巷的部分史料和使用过的实物,30多平方米的两间住宿兼办公的用房,160多平方米的户外庭院,坚持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于2015年进行了二期工程改造,占地约3200平方米,包括建设了纪念园,重点布置了540平方米的图片展览馆,陈列了当年原始老照片500多张、实物上百件。展览内容突出五大块:“公仆情怀、求真务实、清廉风骨、居安思危、情系方巷”。同时拍摄了《张爱萍在方巷》专题廉政电视艺术片。2015年6月18日,“张爱萍在方巷”史料陈列馆正式开馆,市委、区委领导揭牌,还特别邀请了张爱萍将军长子张翔、孙子张涛参加了开馆仪式。该史料 列馆已成为邗江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扬州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扬州市委组织部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基地、扬州市国防教育基地、江苏省国防教育基地。

一堂生动的党史课—扬州浙商走进“张爱萍在方巷”史料馆纪实

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扬州浙江温州)商会常委会一班人走进“张爱萍在方巷”史料馆,接受党史教育。

4月16日,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扬州市浙江(温州)商会组织常委会成员走进张爱萍将军在方巷史料陈列馆,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忠诚党的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高尚品质。

当天下午12点半,他们纷纷来到常务副会长单位、汪苏龙的扬州宝龙丝网印刷有限公司会议室集中,前往方巷镇和送桥高新科技园区王希缅常委的企业基地参观学习。

在吴招贵会长率领下,监事长鲁洋洲,执行会长李致远、姜德盈,常务副会长王胜朋、汪苏龙、吴雄俊、蔡群慰、林创哲、王希缅、李勇、黄伟、蔡秀仁,副会长蒋俊正,商会联盟单位龙润红木吴国斌董事长,商会执行秘书长杨世江等参加了参观学习活动。邗江区文旅局对扬州浙商赴方巷学习十分重视,指导方巷文化站和史料馆做好讲解等工作。参观团分乘三部车前往,在考斯特车上的常委们,一路前行一路歌,用唱红歌抒发对祖国、对党的热爱之情。

张爱萍在方巷史料陈列馆,是扬州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国防教育基地。大家参观了历史图片陈列,瞻仰了革命历史文物和革命前辈的奋斗足迹。

在纪念馆讲解员引导下,商会一行先后参观了张爱萍将军的生活工作的房间和纪念馆。馆中"公仆情怀"、"求真务实"、"清廉风骨"、"居安思危""情系方巷"五个部分,展厅中生动的老照片,旧物件,以及感人至深的事迹介绍,让大家深深感受到张爱萍将军不畏艰苦,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密切党群关系的"红日"精神。

通过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辈,尤其是张爱萍将军人民公仆的情怀,给参观者上了一次深动的党课。

吴招贵会长说,深切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要象老一辈革命家那样,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政治觉悟、组织纪律、思想作风、道德修养等方面全面履行党章规定的各项义务。做张爱萍将军倡导的“顶天立地傲苍穹”的革命者。

鲁洋洲监事长看到张爱萍将军心系人民,深入群众中间,深受教育,他说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永远值得敬仰和学习。

执行会长李致远、姜德盈,和常务会长们都表示要传承革命前辈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张爱萍将军把“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战斗精神、火热的阶级感情、严谨的科学态度”作为开展工作的指导原则,像当年指挥打仗和抓军队国防建设一样重视方巷的社教工作,他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大家一道,大兴学习之风,挖淤泥清河塘,筑河堤修水利,植树造林,发展农副业生产,加强民兵建设,使方巷大队全体党只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张爱萍将军在方巷蹲点期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充分彰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忠诚不渝的政治品质、亲民爱!的公仆情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张爱萍在方巷”史料陈列馆。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基地和实境课堂。

革命先辈高风亮节,令人肃然起敬。

吴招贵会长在参观结束说:参观张爱萍在方巷的史料史,仅是扬州浙江(温州)商会党史教育的一个篇章。我们要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思路,扎实推进这项工作。

他说,常委会研究对党史教育工作的意见是:一明确专人负责,将责任落到实处。常委会再次专题讨论学习党史实施方案,明确分会长、妇联主席、片区长都是各自联系群体的第一责任人,切实抓好各自联系的会员的党史教育活动;二学习方式要多样化。倡导自学与集中学相结合、请进来(请人讲党史)与走出去(参观丶学习、考察)相结合;三加强指导,强力推进。他们制定了学习党史时间表,规定了必读的书籍和史料,明确了序时进度和考查的要求。四是因地制宜,用身边的革命史料、扬州的红色印记进行直观教育。

他们提出追寻在扬州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人在扬州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进一步激励全体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打造扬州“好地方”不懈奋斗。

“最扬州”古巷风情游(9):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

春夏秋冬蹉跎了时间2500年的岁月就在这些老巷子里慢慢流转……

扬州旌忠巷里除了前面参观过的“旌忠寺”外,还有一个2011年4月4日清明节开放的《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

陈列馆位于扬州闹市区旌忠巷33号平民中学旧址,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青砖红窗小洋房,整个史料馆分为上下两层,主楼坐北朝南,楼上楼下均设有走廊,室内铺有木地板,旧址的南山墙上嵌有“民国二十六年改建,平民中学建”字样。

1935年 7月至 1937年, 江上青 在此担任国文教员,利用三尺讲台,言传身教,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革命道理。

江上青在 平民中学 任教期间,还发起创办了《写作与阅读》杂志并在此编辑发行。其中江上青发表的杂文 “ 卢沟晓月 ” 就是当时其中一篇代表性文章。

整个史料馆分为七个展厅,图文并茂全面回顾江上青烈士生平。这七个主题分别是:“探索真理年代,爱国民主家庭”;“投身革命,矢志不渝”;“教书育人,播撒火种”;“千里救亡,唤起民众”;“开辟革命根据地,血洒皖东北”;“多才多艺,才华横溢”;“浩气长存,缅怀永远”。

看完这二张题词的照片,你应该知道“江上青烈士”是那位的父亲,我想,你现在已经知道了吧?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在杭州开馆 今后免费向公众开放

12月4日是第三个国家宪法日,位于杭州西湖北山路84号大院内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于当天开馆,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起草地。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馆长 陈伟民:1953年底到1954年初3月中旬,毛泽东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杭州度过了77个日夜,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为1954年宪法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陈列馆由序厅、复原陈列和主题陈列三个部分组成。复原陈列室中,保留了大量当年宪法起草小组工作时使用的物品原件。主题陈列室向参观者完整展现了近来以来,中国人民一步步对宪法的探索和追求,以及五四宪法起草、草案修订到最终颁布实施的真实历程。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馆长 陈伟民:陈列馆将免费对社会开放,并且以讲好中国宪法故事作为自己的责任。争取能够在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方面能够做更多的工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包括法治杭州、法治浙江建设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记者魏一骏、李涛杭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