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牌楼
位于阳新县龙港镇石角村牌楼组。明朝正统七年(1442),英宗为赞颂当地乡绅杨德明纳谷赈济饥荒,“旌表杨昭仗义”敕建此牌楼。楼高14米,宽12米,木构,分上下两层。上层中悬“圣旨”牌。该牌楼形制独特,雕刻精美,集建筑、礼制于一体,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第五批)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襄汾一村庄200年前修建的牌楼,竟然藏着道光皇帝的圣旨!
襄汾县西贾乡西毛村有一座古建筑,坐落于村子中间,200年来历经沧桑,依然挺拔矗立,默默地守护者勤劳善良的村民。
该牌楼全部是用石头雕塑而成,雕工细腻,文字苍劲有力,石雕花纹图案栩栩如生。
威武高大的牌坊,据说是道光皇帝为表彰一个大臣的妻子,从国库拨专款而建。从横梁中间“孝贤”、“武德骑尉诰封奉直大夫廉风振之妻诰封宜人毛宜人坊”字样证实了村民的说法。
牌楼底座两边有四根石柱,支撑着整座牌楼。遗憾的是中间两尊石狮在前些年被盗贼偷盗,如今的两个石狮是重新雕刻的。
牌楼两侧的横梁上刻着建牌坊的时间:大清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四月二十八日吉时建。
牌楼柱子上有一副石刻楹联:凤诰旌贤芳留百世,龙章表孝德著千秋。
精美绝伦的石雕图案,牌楼的价值可想而知。
精美绝伦的图案,引来不少盗贼光顾。前些年因保护不当,牌楼的石狮子、道光皇帝的圣旨被贼人所盗,成为一大憾事。
来源:临汾知名品牌
襄汾丁村33 座明清民宅,入口牌楼挂圣旨匾,有什么传世家风?
丁村民居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 4 公里汾河东岸,以丁姓聚居而得名。村庄建筑最早的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现存明清民宅院落 33 座,村落延续了明清时期的布局。村内有城寨、住宅、戏台和庙宇等。
整个建筑群被丁字形街道划分为北院、中院、南院和西北院四个部分,建筑中的木雕、石雕等装饰艺术都工艺精美且保存完好,在丁村的大多数建筑上我们都可以发现当初建造匠人的姓名和建造时间的记录。丁村历史建筑的装饰文字主要集中在大门的匾额、楹联,过厅的匾额,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八字影壁。
屋身部分丁村民居大门、厅房门楣装饰匾额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匾额题字二到四字不等,内容多为格言和表达人生追求,祈福纳祥等。丁村入口牌楼挂有“圣旨”匾,主要是为了彰显建筑主人曾经受过皇帝的嘉奖,匾的边框有浅浅的卷草纹样相衬,格外辉煌夺目。
圣旨匾长 170 厘米,宽 80 厘米。匾文如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考绩报循吏之最,用奖臣劳;推恩溯积累之遗,载扬祖泽。尔丁坤乃捐州同丁溪莲之祖父,锡光有庆,树德务滋。嗣清白之芳声,泽留再世;衍弓裘之令绪,诂笃一堂。滋以尔孙,遵例急公,貤赠尔为宣德郎,赐之敕命。於戏,聿修念祖,膺茂典而益励新猷;有縠贻尔,发幽光而丕彰潜德。制曰:册府酬庸,书著人臣之懋绩:德门辑庆,式昭大母之芳徽。尔柴氏捐职州同丁溪贤之祖母、箴诚扬芬、衍璜表德;职勤内助、宜家久著。其贤声泽裕后昆,锡类式承乎嘉命。兹以尔孙,遵例急公,貤赠尔为安人、锡之敕命。於戏,播徽音于彤管,壶范弥光;膺异数于紫泥,天床永卲。敕命。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十二日之宝。”
丁村人民崇尚的思想即住必“邻翰”只有“承先德”“培世泽”“耕读”传家,心怀“坦荡”,“循规饬纪”、“履中蹈和”、“克己复礼”“居仁由义”,才能“宇担心摅”、“居之安”。生活上要“衣冠简朴古风存”,祈望“大有年”、“吹幽雅”,过“福寿康宁”“光前裕后”的生活。
这些门楣题字时刻提醒着后人,要勤恳劳作,踏实做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幸福生活才会向你而来,以礼制管理教化民众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注重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除此居住建筑之外,还有辅助用房如厨房、马房等和公共建筑祠堂、私塾等,它们的匾额文字则更突出此建筑的特性。如厨房门额题字“青烟”、“白云”,马房院大门题字“司牧”,场院大门题字“萃宝”,私塾门额上的“乐书”二字,反映了丁氏家族“勤稼穑、敦仁义、尚简约、知廉耻”的传世家风。
丁村影壁现存两种砖墙影壁,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大门或二门两侧的八字影壁,一种是位于大门或二门内,正对门口的随墙影壁。影壁表达形式为几何纹样与文字两种,都是以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为题材的。丁村影壁几何纹样装饰有龟背纹、回字纹、云纹、方胜纹、万字纹等。如外影壁的壁身装饰有回字纹;养生堂门外墙体上的寿星影壁壁心四角的云纹、四周的八宝纹、铜钱纹等,都体现了民众辟邪纳福的期盼以及对于招财进宝的渴求。
丁村宅主发家于商业,但深受传统科举影响,在对后代培养中,一直秉行“诗礼传家、读书入仕”的祖训,这在丁村建筑装饰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在养正堂画有“风竹惊鹤”图的木雕影壁,该影壁出自于明代宫廷画师吕纪,上面题有“顺治丁亥世祖章皇帝颁赐廷臣敬为勒刻永矢宸恩前中书科中书舍人历官光禄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加从一品臣上官铉”,体现着该宅户主人对于仕途的渴望,以及对后代子孙考取功名的希冀。
石雕装饰丁村石雕装饰研究,发现其刻画部位大部分都在柱础和门枕石上。柱础基座上的三角形区域有佛教“卍”字纹,代表福的意思;门枕石的雕饰主要集中在厢房的门枕石上,在门枕石的正前面和朝向门侧的一面都有雕刻的装饰纹样“寿”字纹。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痛定思痛,亡羊补牢,圣旨牌坊背后的那些事
在黄埔区红山街道文冲造船厂生活区,有一个占地面积12公顷的牛山炮台公园。如今,园内寂静,树木葱绿,你很难想象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曾经濒临珠江,是长洲要塞的一部分。
山上的炮台早已荒废,唯独芳草深处的一座写着“圣旨”二字的古老牌坊还在默默地记录着一段关于英雄与炮台的故事。
清军攻陷虎门1838年,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奔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尽数销毁。
这样一来,严重打击了英国鸦片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由此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 虎门销烟
战争爆发之初,长期以天朝自居的满清还沉缅于传统的天下秩序和五服朝贡的辉煌过去,傲慢地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
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领兵到达珠江口海面,并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慑于兵威,批答英国书,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同时,将主战的林则徐、邓廷桢革职。
因不满谈判的进展,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师船、拖船沉毁11艘。
▲ 虎门之战
道光帝闻讯,下诏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抽调各省兵力1.7万人来广州布防。2月23日英军进攻虎门炮台,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2月26日,英军又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
乌涌之战攻陷虎门后,第二天英军即气势汹汹地溯珠江而上,英军的“加略普”号、“先峰”号、“阿里耶打”号、“硫磺”号、“摩底士底”号和汽船“复仇”号、“马迏加斯加”号共七艘兵舰由荷伯特指挥,于当天中午到达鱼珠,遭到了驻守在乌涌炮台的清兵的截击,英军向乌涌炮台展开猛攻。
乌涌,今称“文冲”。乌涌炮台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所建,筑有一座44炮眼的水泥筑炮台,炮台临江一面构筑了野战工事,架设大炮47门,还有大排木筏和混在水中的许多沙船,上面设置横江铁链,系着一艘10门大炮的沙船,以及由林则徐购置的洋船“甘米力治”号改装的兵船“截杀”号和40艘水船,形成一条浮在水上的防线。
▲ 乌涌之战
乌涌原有游击沈占鳌,守备洪达科统率广东、广西兵约700人驻守。战争爆发后,湖南镇箄总兵(俗称镇军)祥福由湖南奉命统兵900人来粤调防乌涌口一带。
据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增建祥镇军祠添置祀田碑记》记载:
祥福“甫到防地,周视旧筑营垒,不合法度,正议迁改,而英夷轮船猝至轰击。全军奋勇敌忾,击退英夷者三。不料海潮骤至,苦无舟楫接应,遂至慷慨捐躯,军士皆致命效忠,无一逃者。”战斗中,总兵祥福、游击沈占鳌、守备洪连科及大部分官兵均壮烈牺牲。这一次战役中清军共阵亡军官21名,兵丁415名。
圣旨表彰乌涌官兵战后,张之洞奏请朝廷,请求兴建祥镇军祠和乌涌清官兵合葬墓,褒恤英烈。清道光皇帝准奏,于乌涌炮台附近的黄羊山(今牛山)腰建大莹墓,礼葬捐躯的官兵,墓碑碑文曰:
“湖南、廣東、廣西忠勇官兵之墓。”并建牌坊一座,牌坊上额镌“圣旨”两字;在牌坊下面又建有两进深的“祥镇军祠”,以祭祀在乌涌之战中牺牲的湖南总兵祥福及其属下官兵,“军士皆得附祀焉”。
▲ 乌涌清官兵合葬墓。
乌涌之战结束45年之后,光绪十二年(1886年),时任钦差大臣彭玉麟到祥镇军祠凭吊,发觉军祠“颓废荒凉”,便倡议收集捐款对祥镇军祠进行扩建。后祥镇军祠因日久失修而坍塌,今已不存,只存《增建祥镇军祠添置祀田碑记》石碑1方,已移于广州博物馆碑廊。
长洲要塞五大炮台群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中少数人开始注意到西方科技的进步,并意识到中外武器装备上的差距。
1883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他吸取了乌涌之战的教训,非常重视海防建设,整体上在扼守狮子洋进入省河要冲的长洲岛及其珠江两岸一带,修建了长洲、沙路、鱼珠、牛山和屏冈东山等五大炮台群,使各炮台之间互为守望,节节设防,形成完整的“长洲要塞”防御体系。
新建的炮台大多为当时最新的西式炮台,安设明台暗道,大炮是从德国进口最先进的克虏伯钢铁后膛大炮。单个炮台采用砖石和三合土修筑,十分坚固,炮台内部有藏兵洞、藏弹洞、暗道、暗巷等,结构复杂,构思巧妙,洞洞互相联通,洞中有洞,既可以藏兵,又可以互相支援,还能及时逃生。
▲ 威远炮台的德式克虏伯大炮
新式炮台在广东水师提督统辖下,编为三个总台,第一线是沙角总台,第二线是威远总台,第三线是长洲总台,形成了梯次防御的广州海防江防体系。至此,珠江口沿岸防御工事蔚然一新,相当完备。此炮台防线,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仍发挥强大的抵御功能,阻挡了日军从珠江口登陆的企图。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