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宋氏家族墓

清泉宋氏家族墓

清泉宋氏家族墓:位于资福乡镇清泉河村马口洞组和尚塘,是一处宋代家族合葬墓。

重磅!泉州清源山发现北宋宰相家族古墓群……

重大发现!

泉州清源山发现

北宋宰相家族古墓群!

日前,南安文史学者王赞成在清源山麓室仔村(亦称昔仔村)一带发现众多曾氏古墓道碑,疑有古墓群存在。王先生遂将此情况转告南安地区、泉州市区的曾氏族群。

不久,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和泉州龙山曾氏大宗祠分别组织人员前往该地踏勘,证实当地确有曾氏古墓群,且有两方墓道碑为泉州北宋历史名人曾公亮亲立。消息一经传出,引起文史界的广泛关注。

“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墓道碑为曾公亮所立

宰相曾公亮亲自立碑

汽车驶近清源山麓,拐入一条乡间小路,缓慢地驰往山顶。在室仔村附近,我们见到这里有大片林子,草木茂盛,幽深秀丽。在接近坡顶之处,猛然发现数块古墓道碑坐落于林间、道旁。

“快看,这块‘高祖母’墓道碑,即龙山曾氏五世祖——‘唐录事参军’曾瓒的夫人张氏之墓道碑。”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曾华林指着一块花岗岩材质的墓道碑告诉笔者,“张氏是曾氏家族的五世祖妈,她算起来是北宋宰相(尚书左仆射门下平章事)曾公亮的高祖母,故,曾公亮特为其立此墓道碑。”果然,在这块高达1.2米、宽0.7米、厚达0.3米的碑上刻有“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十个大字,一侧纵镌一行小字:“门下平章事、鲁国公曾,志”。曾公亮是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集贤殿大学士;神宗即位后,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熙宁二年(1069年),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所以,此墓道碑应是立于熙宁二年之后,但具体哪一年,未找到相关文献记载,尚无定论。该“高祖母”墓道碑虽有些许风化,但所幸碑文尚清晰可辨。张氏是唐代人,故其墓应为唐墓,但其墓道碑是北宋时才立的,故为“唐墓宋碑”。我们在现场看到,由于年湮代远,墓穴方位并不明显,如果不是有高大的墓道碑立于此处,实在看不出有古墓在此。曾氏族裔表示,他们正在进一步考证、调查墓穴的具体位置。

“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墓道碑有近千年历史

在离张氏墓道碑不远之处,另有一方古碑立于道旁。此墓道碑同样为花岗岩材质,碑上中书“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旁镌“(门)下平章事、鲁国公曾”,“门”字因风化难辨。该碑高1.3米、宽为0.7米、厚为0.15米。据介绍,这位楚国夫人黄氏为龙山曾氏八世祖曾会之夫人,同时也是曾公亮的亲生母亲。据介绍,曾会有两位夫人:前配夫人为吴氏,但无生育;第二任夫人为黄氏,为曾会诞下六子。吴氏封夏国太夫人,而黄氏则封楚国夫人。

据悉,曾会的六个儿子分别为:长子曾公度(濠州钟离县主簿);次子曾公亮(宰相);三子曾公立(大司空);四子曾公奭(都官员外郎);五子曾公望(光禄大夫);六子曾公定(秘书丞,集贤殿校理)。而其中,又以公亮的地位最为显贵。

王赞成夫妻俩在为古碑拓片

武翼大夫曾公究竟为何人,尚待调查。(泉州龙头曾氏大宗祠管委会 供图)

山上亦有清代墓碑

宋代界石碑尚未发现

目前,在室仔村附近调查到的北宋曾氏古墓道碑有两方,即“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碑与“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碑。另外,还有两方曾氏祖墓道碑、墓碑也被先后发现,一方是直接镌于巨岩之上,上书“诰赠 龙山 武翼大夫曾公、太恭人辜氏封茔”,疑为明代立的墓道碑;另一方则为花岗岩碑,半截埋于土中,露出地表的碑面上书写着“清 曾氏世祖”字样,应为清代曾氏墓碑。两块碑的主人究竟何人,尚待考究。

“此地的龙山曾氏祖墓,可能不止这几处。”泉州龙山曾氏大宗祠管委会秘书长、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会长曾文军表示,《温陵曾氏族谱》记载着“郡城外东北晋江鸾歌里清源山后国田院”有十几座北宋时期的曾氏祖墓。清乾隆《泉州府志》载:“泉自宋初,始分乡、里。”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本县(晋江县)宋分五乡,统二十三里。”鸾歌里古为晋江二十三里之一,大致方位即在泉州府城东北方。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清源山后的“国田院”的地理位置,很有可能就位于当今的室仔村一带。这里即为文献记载中的龙头曾氏的“五世祖妣坟山”。

从曾氏族谱的记载来看,古时曾公亮在“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和“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旁立有墓道碑,还在五世祖妣坟山的四围,“各立石界”。目前这些界石也仍未被发现。

族谱还载:“曾瓒妣张夫人坟地,在郡城外东北晋江鸾歌里,清源山后国田院。菌峰龙自清源山分落,仙带飘空而下,旁枝左抱右拥,正脉中出。至穴后大开屏帐,成五星聚讲贵格。面山笏石朝拜,拱抱周密,穴坐未向丑,号腕上牙笏形。”由此可知,张氏墓的穴号为“腕上牙笏形”。族谱又载:“曾会妣封江夏郡君、追封楚国太夫人黄氏。附葬五世祖妣坟山,穴在张夫人坟后一仑。坐坤向艮。亦号‘腕上牙笏形’。”

曾会神道碑资料照片(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 供图)

曾瓒墓道碑资料照片(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 供图)

水上的精心布局

古时,在南安县三十五都钦风里白石窟斗山(今南安市官桥镇泗溪村屈斗自然村),即有龙山曾氏祖墓群,其中就包括五世祖曾瓒与八世祖曾会之墓。白石窟斗山位于泉州古城南方,而清源山后国田院位于北方,这两个曾氏祖墓群地一南一北,是一种巧合吗?曾瓒、曾会又为什么不与自己的夫人合葬一处呢,这似乎与世俗的夫妻“生同衾、死同穴”的观念有所不同。曾氏族谱告诉我们,曾氏祖墓群地之所以这样安排,皆是出于古人的“风水观”所致。风水八卦中南方“丙午丁”属火,主丁。北方“壬癸水”属水,主财。而传统观念里,男即为丁,女则主财。夫妻分葬两地,是特意在风水上精心布局,以此来实现玄学中的“丁财两旺”。

据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理事曾长源、曾国贤介绍,宋代龙山曾氏诸多先祖皆附葬于这五世祖妣坟山。按照族谱的记载,曾建于此地的曾氏祖墓有:宋八世祖曾会元配、封夏国太夫人吴氏墓(附葬于五世祖妣坟山蔡湖,穴号“冲天烛”);宋乡进士、赠秘书丞、八世祖曾介夫人黄氏之墓;宋中议大夫、赠大中大夫、封司徒、九世祖曾公济之墓;宋朝议大夫、提点宫使、朝奉大夫、十世祖曾孝仁及妣王氏合葬墓(穴号“钟鼓山”);宋从政郎、淮东总管、十一世祖曾詝墓;宋右从政郎、十一世祖曾䛒墓;宋十世祖妣黄氏墓(一云林氏、赵氏合葬墓);宋十一世祖曾諌、妣石氏之墓;宋十一世祖曾誡之墓。这意味着,随着曾氏五世祖妣坟山调查的开展,或许将会有更多的宋代古墓出现在世人面前。

专家们正从族谱中找寻线索(泉州龙头曾氏大宗祠管委会 供图)

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成员在室仔村附近寻觅古墓群

族谱中有关于国田院及五世祖妣坟山的记载

为文史研究提供新契机

龙山曾氏家族以其开闽始祖曾延世为一世祖,至八世祖曾会于宋端拱元年(988年)乡试、端拱二年(989年)会试联捷,而殿试则高中榜眼。曾氏家族古代科举登进士第之荣,实始自曾会。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泉州曾氏家族中进士者19人(其中状元和榜眼各一人),特奏名7人,上舍释褐一人,共计27人。其族在宋代还出了4位宰相,七世封赠11位国公,是泉南最耀眼的家族之一。正如《晋江新志》所谓“曾氏家族,科甲联绵”,龙山曾氏在宋代开创了衣冠家族彬彬之盛的局面。

此次清源山室仔村曾氏古墓群的发现,也引起了泉州文史界人士的关注。泉州市文博研究员、原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鹏鹏表示,龙山曾氏古墓群的发现,为进一步发掘、研究泉州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展现“海滨邹鲁”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他还呼吁对曾氏古墓群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文化古迹遭到人为破坏。

虽然春节假期刚过完不久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

期待下一个假期

三八妇女节

放假半天! 就在下周一!

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吴拏云 实习生 陈榆萍

编辑:黄珊

审核:赵鹏云 等

泉州真是藏龙卧虎之地!

支持的点 和 !

重磅!泉州清源山发现北宋宰相家族古墓群!

日前,南安文史学者王赞成在清源山麓室仔村(亦称昔仔村)一带发现众多曾氏古墓道碑,疑有古墓群存在。王先生遂将此情况转告南安地区、泉州市区的曾氏族群。

不久,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和泉州龙山曾氏大宗祠分别组织人员前往该地踏勘,证实当地确有曾氏古墓群,且有两方墓道碑为泉州北宋历史名人曾公亮亲立。消息一经传出,引起文史界的广泛关注。

01

左中括号

宰相曾公亮曾亲自立碑

左中括号

汽车驶近清源山麓,拐入一条乡间小路,缓慢地驰往山顶。在室仔村附近,我们见到这里有大片林子,草木茂盛,幽深秀丽。在接近坡顶之处,猛然发现数块古墓道碑坐落于林间、道旁。

“快看,这块‘高祖母’墓道碑,即龙山曾氏五世祖——‘唐录事参军’曾瓒的夫人张氏之墓道碑。”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曾华林指着一块花岗岩材质的墓道碑告诉笔者,“张氏是曾氏家族的五世祖妈,她算起来是北宋宰相(尚书左仆射门下平章事)曾公亮的高祖母,故,曾公亮特为其立此墓道碑。”

△“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墓道碑为曾公亮所立

果然,在这块高达1.2米、宽0.7米、厚达0.3米的碑上刻有“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十个大字,一侧纵镌一行小字:“门下平章事、鲁国公曾,志”。曾公亮是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集贤殿大学士;神宗即位后,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熙宁二年(1069年),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所以,此墓道碑应是立于熙宁二年之后,但具体哪一年,未找到相关文献记载,尚无定论。该“高祖母”墓道碑虽有些许风化,但所幸碑文尚清晰可辨。张氏是唐代人,故其墓应为唐墓,但其墓道碑是北宋时才立的,故为“唐墓宋碑”。

我们在现场看到,由于年湮代远,墓穴方位并不明显,如果不是有高大的墓道碑立于此处,实在看不出有古墓在此。曾氏族裔表示,他们正在进一步考证、调查墓穴的具体位置。

在离张氏墓道碑不远之处,另有一方古碑立于道旁。此墓道碑同样为花岗岩材质,碑上中书“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旁镌“(门)下平章事、鲁国公曾”,“门”字因风化难辨。该碑高1.3米、宽为0.7米、厚为0.15米。据介绍,这位楚国夫人黄氏为龙山曾氏八世祖曾会之夫人,同时也是曾公亮的亲生母亲。据介绍,曾会有两位夫人:前配夫人为吴氏,但无生育;第二任夫人为黄氏,为曾会诞下六子。吴氏封夏国太夫人,而黄氏则封楚国夫人。

△“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墓道碑有近千年历史

据悉,曾会的六个儿子分别为:长子曾公度(濠州钟离县主簿);次子曾公亮(宰相);三子曾公立(大司空);四子曾公奭(都官员外郎);五子曾公望(光禄大夫);六子曾公定(秘书丞,集贤殿校理)。而其中,又以公亮的地位最为显贵。

△王赞成夫妻俩在为古碑拓片

0 2

左中括号

宋代界石碑尚未发现

左中括号

目前,在室仔村附近调查到的北宋曾氏古墓道碑有两方,即“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碑与“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碑。另外,还有两方曾氏祖墓道碑、墓碑也被先后发现,一方是直接镌于巨岩之上,上书“诰赠 龙山 武翼大夫曾公、太恭人辜氏封茔”,疑为明代立的墓道碑;另一方则为花岗岩碑,半截埋于土中,露出地表的碑面上书写着“清 曾氏世祖”字样,应为清代曾氏墓碑。两块碑的主人究竟何人,尚待考究。

△武翼大夫曾公究竟为何人,尚待调查。(泉州龙头曾氏大宗祠管委会 供图)

山上亦有清代墓碑

“此地的龙山曾氏祖墓,可能不止这几处。”泉州龙山曾氏大宗祠管委会秘书长、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会长曾文军表示,《温陵曾氏族谱》记载着“郡城外东北晋江鸾歌里清源山后国田院”有十几座北宋时期的曾氏祖墓。清乾隆《泉州府志》载:“泉自宋初,始分乡、里。”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本县(晋江县)宋分五乡,统二十三里。”鸾歌里古为晋江二十三里之一,大致方位即在泉州府城东北方。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清源山后的“国田院”的地理位置,很有可能就位于当今的室仔村一带。这里即为文献记载中的龙头曾氏的“五世祖妣坟山”。

从曾氏族谱的记载来看,古时曾公亮在“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和“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旁立有墓道碑,还在五世祖妣坟山的四围,“各立石界”。目前这些界石也仍未被发现。

族谱还载:“曾瓒妣张夫人坟地,在郡城外东北晋江鸾歌里,清源山后国田院。菌峰龙自清源山分落,仙带飘空而下,旁枝左抱右拥,正脉中出。至穴后大开屏帐,成五星聚讲贵格。面山笏石朝拜,拱抱周密,穴坐未向丑,号腕上牙笏形。”由此可知,张氏墓的穴号为“腕上牙笏形”。族谱又载:“曾会妣封江夏郡君、追封楚国太夫人黄氏。附葬五世祖妣坟山,穴在张夫人坟后一仑。坐坤向艮。亦号‘腕上牙笏形’。”

△曾会神道碑资料照片(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 供图)

△曾瓒墓道碑资料照片(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 供图)

0 3

左中括号

水上的精心布局

左中括号

古时,在南安县三十五都钦风里白石窟斗山(今南安市官桥镇泗溪村屈斗自然村),即有龙山曾氏祖墓群,其中就包括五世祖曾瓒与八世祖曾会之墓。白石窟斗山位于泉州古城南方,而清源山后国田院位于北方,这两个曾氏祖墓群地一南一北,是一种巧合吗?曾瓒、曾会又为什么不与自己的夫人合葬一处呢,这似乎与世俗的夫妻“生同衾、死同穴”的观念有所不同。曾氏族谱告诉我们,曾氏祖墓群地之所以这样安排,皆是出于古人的“风水观”所致。风水八卦中南方“丙午丁”属火,主丁。北方“壬癸水”属水,主财。而传统观念里,男即为丁,女则主财。夫妻分葬两地,是特意在风水上精心布局,以此来实现玄学中的“丁财两旺”。

据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理事曾长源、曾国贤介绍,宋代龙山曾氏诸多先祖皆附葬于这五世祖妣坟山。按照族谱的记载,曾建于此地的曾氏祖墓有:宋八世祖曾会元配、封夏国太夫人吴氏墓(附葬于五世祖妣坟山蔡湖,穴号“冲天烛”);宋乡进士、赠秘书丞、八世祖曾介夫人黄氏之墓;宋中议大夫、赠大中大夫、封司徒、九世祖曾公济之墓;宋朝议大夫、提点宫使、朝奉大夫、十世祖曾孝仁及妣王氏合葬墓(穴号“钟鼓山”);宋从政郎、淮东总管、十一世祖曾詝墓;宋右从政郎、十一世祖曾䛒墓;宋十世祖妣黄氏墓(一云林氏、赵氏合葬墓);宋十一世祖曾諌、妣石氏之墓;宋十一世祖曾誡之墓。这意味着,随着曾氏五世祖妣坟山调查的开展,或许将会有更多的宋代古墓出现在世人面前。

△专家们正从族谱中找寻线索(泉州龙头曾氏大宗祠管委会 供图)

△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成员在室仔村附近寻觅古墓群

△族谱中有关于国田院及五世祖妣坟山的记载

0 4

左中括号

为文史研究提供新契机

左中括号

龙山曾氏家族以其开闽始祖曾延世为一世祖,至八世祖曾会于宋端拱元年(988年)乡试、端拱二年(989年)会试联捷,而殿试则高中榜眼。曾氏家族古代科举登进士第之荣,实始自曾会。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泉州曾氏家族中进士者19人(其中状元和榜眼各一人),特奏名7人,上舍释褐一人,共计27人。其族在宋代还出了4位宰相,七世封赠11位国公,是泉南最耀眼的家族之一。正如《晋江新志》所谓“曾氏家族,科甲联绵”,龙山曾氏在宋代开创了衣冠家族彬彬之盛的局面。

此次清源山室仔村曾氏古墓群的发现,也引起了泉州文史界人士的关注。泉州市文博研究员、原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鹏鹏表示,龙山曾氏古墓群的发现,为进一步发掘、研究泉州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展现“海滨邹鲁”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他还呼吁对曾氏古墓群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文化古迹遭到人为破坏。

来源:泉州晚报 泉州网

『浙·乐清』高氏家族墓地

高氏家族墓地

年代:明

保护等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氏家族墓地,位于乐清市北白象镇西南处的高岙山下,高岙为南白象下辖自然村,辖高东、高西、高中等行政村

明时高岙有名士高友玑,明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死后葬于高岙山下。现高东村仍有多处如高氏家族墓地、牌坊等文物古迹

尚书坊,位于高东村南,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是为时任工部尚书的高友玑而立。尚书坊为三间四柱仿木式石牌坊,高约五米,面阔约五米

原装抱鼓石

南面卧石狮一对,另一只疑似后仿

賔光坊,位于尚书坊北一百五十米处,为纪念或表彰高沔立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

宾光坊为单间二柱仿木石牌坊,残高约三米,面朝南北。明间石板刻宾光二字,两侧有文大意为当地官员为誥封奉直大夫南京刑部河南清吏司員外郎前乡貢士高沔立

抱鼓石仅剩一只

往墓地去,路边的一口古井

神道门,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位于墓地入口处

神道门四柱三间,东西朝向,歇山顶牌楼式建筑,小额枋上书刻“高氏神道之门”六字,边有落款“正德十二年、闰十二月立”

高氏家族墓地分三区块,第一区块是盘谷始祖新七公的墓,墓台依山砌成,底层两侧立有武将俑

武将俑其一

武将俑其二

第一区块墓地全貌

第二区块为高友玑曾祖华亭县尹高宫公的墓地

相比第一块墓地,第二块墓地就简单许多,没有了扶栏望柱石像等配置

第三区块为高友玑墓,也是高氏家族墓地的核心区块

高友玑墓分三组,中为高友玑及其祖父、父亲墓,左为高友玑长子、三子墓,右为次子、四子墓,均按左昭右穆礼俗排列

高氏家族墓地依山而建,布局独特。其中高友玑墓最具规模、形制独特,主体建筑为三座四柱三楼式神位牌楼组合而成,并将祖孙四代七人的墓碑按昭穆之制分列其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格

三组神位牌楼

第三坛碑亭与华表组合

碑亭及文官俑

第五坛则是墓室,墓室前设牌楼

神位石雕

神位

神橱

高友玑墓前有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分列两侧

萌萌哒石虎

石虎其二

南侧一祖石像生

墓地北坡上建有高氏宗祠

再往上还有一组墓地

高乃闾,字子良,号贵二,赠朝奉大夫。墓地坐东朝西,依山而建,于2003年重修。后壁新立牌楼式神位,内立“贵二朝奉高公墓”碑

“高氏家族墓地”国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