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

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

“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位于宁国市甲路镇,时代为元,类别为石窟寺和石刻。2016年,“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简介,“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宣城市宁国“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

元代《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

高生元

第209期

宁国市甲路镇庄村村吴村端山脚西遗存元代“隐士汪仁泽”墓碑,碑高2.1米,宽1.15米,厚0.16米,石材为青石,今保存完好。立碑时间是元顺帝至正戊子年(1348),碑文由嘉议大夫、礼部尚书汪泽民撰,碑额由议申大夫、秘书卿泰不华篆,正文由将作佐郎、两浙使司清泉监司丞胡立书。

碑文如下:

故隐士汪君墓志铭① 嘉议大夫礼部尚书 汪泽民②撰 将作佐郎两浙使司清泉监司丞 胡立③书 议申大夫秘书卿 泰不华④篆 惟汪氏为歙名宗,本姬姓,鲁成公黑肱次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汪,遂以名。既长,有功,食采颖川,号汪侯,后世子孙因以为氏。 宣之宁国有龙源汪氏,南距县治六十里。上世自歙绩溪来迁、讳承福者,远祖也。历年久,族益蕃,诗书孝友闻于乡邑。君讳仁泽,字君锡,以至正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年七十卒。明年冬,其子彬以胡文亨⑤述君世序,踵门请曰:“先人嘉遁终身,无求于时。今墓有期,先生念宗祊之同,赐之铭,以垂永久,则先人为不亡矣。”闵其勤恳,遂铭之。 闻龙源山水盘回秀丽,奥区乐土,夐绝器尘,耕凿种艺,安业自足。杰特才俊生其间,往往劬⑥经厉操,相羊⑦丘壑,视声利泊如也。 君之曾大父讳时吉,字景元。大父讳一正,字理夫。父讳廷虎,字伯武。盖亦深藏而不售者。伯武元兄廷龙,字伯文,无子,君以父命为之后。 早岁敦雅庄敏,识量过人,莫不器之。稍长,隆师亲友,问学充如,文采烨如皦皦出辈行。壮齿应门,勤慎以给。公上忠厚,以服朋俦,周急难,恤乏困,率为闾里先,咸用激励,且倚赖之。不乐侈靡,自奉简素,宾友来过,款洽不倦。佳时淑景,巾褐逍遥,追逐云月,超然物外。足不入城,府构楼所居西偏,藏书万卷,宪检李公扁曰“一经”。居之东麓,凿池筑亭,以息以游,疏斋卢公大书“高明”于楣。其志尚不群如此。 寻遇郁攸为灾,屋庐荡然,殊不一动其心,不再期新构复旧。己巳岁大祲,赈粟为名,年有有司以名上,当受官,君辞曰:“乐生恶死,吾与人同。方以施不能溥为樵,假是以徼名,岂吾志哉?”⑧ 君虽继伯父后,其事父母益孝谨。袁夫人年过九帙,两被赐帛,尤好施与,姻党宗族岁时蒙惠。时丰服无绮绣,食无重味。君彩衣白发,晨夕左右,凡所以奉养者必躬必诚。 前卒之四日,具觞称寿,白于母曰:“幸登老莱子之年,而无其德,兄弟无故,孙男女三十人,皆吾母积庆也。”翌时,沐浴冠带甚整饬。越三日,过乡邻,言谈尽欢。是夕不事枕衾,神气如平时,端坐而逝。 娶东溪周氏,子男二人,长楙先卒,次彬习进士业,今请铭者。女三人,同里章泳、胡文元,杨厚其婿也。孙男二人,元立、元明。女三人,长适章希道,余尚幼。 君经史之暇,尤嗜地理书,造诣玄微。屐齿所到,间遇吉壤,辄以告人无靳。晚卜埏于宁国乡⑨端山之原,而母氏之藏则徽庆⑩之平园,皆君自择也。彬将以又明年十有二月壬申葬君端山。铭曰: 维汪氏先,周姬之后。鲁成生子,有文在手。因文名汪,既长立功。为上大夫,肇颖川封。有子施孙,以汪为氏。汉仕新安,江左之始。缨组实繁,谱牒莫容。龙源分流,绩溪同宗。伟哉君锡,乐佳山水。曷以承家,孝友诗礼。万卷斯楼,诸峰斯亭。千载之心,七十其龄。邻曲过纵,尝不吝昔。安坐而化,弗事衽席。蓄德不耀,后人之庆。勒铭贞石,端山永藏。 婺源王元善摹刻。

《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文简注:

① 汪仁泽(1277-1346),字君锡,居住在庄村村吴村一带。

② 汪泽民(1273—1255),字叔志,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县)。嘉靖《宁国府志•人物志•忠节》、民国《宁国县志•流寓》有记载。初以春秋中乡贡,延祐五年(1318)登进士第。历官至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退居宣州。值长枪贼来寇,或劝其去,不从。参画战守之策,累败贼兵。及城陷,不屈而死。追封谯国郡公,谥文节。《宋史》有传。碑文文理清晰,言简意赅、语言优美。碑文共947字。

③ 胡立,绩溪九华人,生卒不详。时任“将作佐郎两浙使司清泉监司丞”,碑文正文是由其书写。字体仿赵孟頫楷书,形神俱似,有晋唐古风,且端庄秀丽,不失为书法大家之作。 亨源周氏元代《永思亭集》诗集存其《永思亭》诗一首,诗曰:“一壑一丘思履历,一花一草思壶觞。更有致思于此外,身体发肤思显扬。”

④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达普化。随父定居临海。十七岁,江浙乡试第一名,赐进士及第,元文宗赐名泰不华。授集贤殿修撰,累迁至礼部侍郎。至正十二年(1352),迁台州路达鲁花赤,与方国珍战,阵亡。封魏国公,谥忠介。嘉庆《宁国府志•职官表》记载:“至正九年任江东道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使。”。泰不华二书(篆、隶),《元史•本传》称其:“善篆隶,温润遒劲。”常以汉刻题额写法题写元代碑额,格调高古,自成一家。宁国留存下来的“故隐士汪君墓志铭”是非常少见的泰不华篆书碑额真迹。

⑤ 胡文亨:生平不详。

⑥ 劬,勤劳;经,经营。

⑦ 相羊,倘佯之意。

⑧ 意思是:人快乐的生,痛苦的死,我和大家一样。刚施舍一点粟米,还不能救济广大(溥)的百姓(樵),借(假)此而扬(徼)名,这不是我的志向。

⑨ 宁国乡,宁国乡古乡名(二十三、二十四、四十一都),位于今庄村、霞西、竹峰一带。

⑩ 徽庆,宁国县古乡名(二十七、八都),位于今胡乐、甲路一带。

此碑对于了解宁国县宁国乡汪氏家族的迁徙,汪仁泽的生平事迹、子孙后代的传承、和睦的家风以及融洽的乡风,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对了解宁国元代时期的历史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还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宁国遗存下来的元代《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十分珍贵。

(作者系宁国市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历代碑刻|北魏《吴光墓志铭》

北魏吴光墓志铭

北魏熙平元年

原刻 民国拓本

尺寸58*45.78厘米

历代书画高清复制

END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

黄伯春墓志铭碑,清朝移民三代的日常故事郭亮

湘东株洲,多江西移民,既与彼时政治、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亦有个人发展层面的考量。

醴陵博物馆藏有一方清同治年间的墓志铭碑。碑文曾被收录进文史专家曹敬庄先生主编的《株洲风物志》中。尽管历经时代淘洗,碑上的文字多残缺不全,但仍忠实记录了一个家族移民三代是如何在异乡一步步扎下根来的,以及其高明的为人处事之道,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独身入醴

乾隆年间,江西庐陵(今吉安)一黄姓男子拜别故土家人,一头扎向庐陵西向百余公里的湖南醴陵讨生活。

现有史料已无从稽考当年黄姓男子在醴陵从事何种行业,据碑文信息,男子是独身一人前来异乡打拼,幼子及妻仍留在庐陵老家生活。应该说,黄姓男子在醴陵的事业还算不错,庐陵老家的正妻不算,在醴陵又娶侧室,生了七个儿子,七个儿子又生了十八个孙子。

且说黄姓男子只身一人在醴陵打拼,正妻并幼子仍在庐陵老家,间或也有银钱寄来,供妻抚育幼子成人,且为其成家,并生下故事主人公黄伯春。后正妻辞世,丧事料理完毕,则将正室一脉子孙(即黄伯春父子)并迁往醴陵。

黄伯春,伯春二字是其字,其名因墓志铭之字迹难辨而无考——又字引篪,篪是古竹名,亦指古时竹制的某种乐器,成语“如埙如篪”即本此,字名“引篪”寓其高雅脱俗之节,且“例授儒林郎”——儒林郎是虚衔散官,有官名而无实职,却能与同阶职官平起平坐,也是当时士林中人趋之若鹜的追求——可见其读书有成,且在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家行“孝悌”

黄伯春跟随父亲迁至醴陵定居,面对的是祖父在醴陵当地娶妻生下的七个叔叔及十七个堂兄堂弟。几世同堂的一团和气毕竟只是道德家们虚妄的想象,人多嘴杂,又各有各的利益诉求,多是在成家娶亲或者父母过世之后便分家另过,从庐陵而至醴陵的黄伯春及其父是外来户,自比不过自小便在醴陵扎下根基的七个堂叔。想必在其祖,也就是那个独身来醴陵拼下若干家业的黄姓男子死后也分不到多少家产,所幸分家另过之后的父子俩过得还不赖。一个可资佐证的例子便是,黄伯春早年丧母,来醴陵很久之后父亲跟前也只有他一个儿子,旧时讲究“多子多福”,人到晚年的黄父很想再纳一房妾室生个儿子,可到底不是件光彩事儿,虽有心而未敢行其实也,还是黄伯春体谅到老父的心意,悄无声息就替父亲纳了房妾……如果不是家产丰饶,寻常百姓家庭断不敢老年续娶妾室的。

在现代人看来,黄伯春替父纳妾固然符合“孝”之纲常,总归有些别扭;而在其父纳妾之后所做的事,无论于古于今,都可以称之为“孝悌之道”的典范。父亲纳妾之后生了个儿子,不几年便故去了。对这一对儿可怜的母子,黄伯春则以生母胞弟待之,尤其是同父异母的弟弟,不但日常督促学习,还给他娶了媳妇儿,弟弟也争气,在长兄督促之下,顺利考取了秀才,到后来分家的时候,也不恃强凌弱,而是尽可能公平地平分家产,族中父老没有一个不信服的。

出重“礼义”

在家行“孝悌”,出门则重“礼义”,黄伯春虽是富室,却无半点纨绔之气,日常生活总是尽可能地简朴,而款待师长亲朋却总是尽可能地大方

书读多了的人总归有些孤僻,黄伯春也不例外,不大喜欢迎来送往的应酬之局。大多数时候,总是一人独坐着看书,经史子集之外,也看些及医卜地理之类的杂书,并且颇有心得。

当然,孤僻只是相对而言,遇有事关公众利益之事,尤其是公共福利事业,黄伯春总是第一个跳出来捐款捐物。道光丙戊年(公元1826年),醴陵发大水,渌江桥倾塌,黄伯春便买了六艘渡船方便乡民出行,所费资金,悉由自己一人承担。三年后,新履任的醴陵县令打算重修渌江桥,让醴陵城内的富户每户捐银百两,黄伯春一人便捐了一千两,乡人受其义气感染,莫不踊跃捐款,很快,渌江桥便得重修。

乐于公益事业,又是肯出钱的大户,照时下流行的政商关系,理应与公门中人走得近些才是,一是寻求政治保护伞,二可以通过衙门中人寻些经商的门道——古今中外之红顶商人莫不如是。可黄伯春却不这样,在醴陵城里住了几十年,一步也没迈入过县衙门大门,不特如此,为了避嫌,还在大比之年搬离醴陵城,从此不再踏入城门一步。黄伯春久居城内,虽不入公门,却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又做了那么多善事,且有儒林郎之衔,要求个实职着实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儿。大比之年,想必也有不少劝他做官的朋友登门,只是他绝意仕进,想来不胜其扰,干脆搬离了事……

同治戊辰年(1869年)正月十七日申时,黄伯春病逝于家中,享年76岁;次年十一月初五日,葬于醴陵南乡乌石岭(今醴陵市嘉树镇荆林村乌石岭),并立墓碑,碑刻墓志铭由其堂侄黄文镇撰写,详述其生平始末;1989年,株洲市文物工作队、醴陵市博物馆在其葬处发现黄伯春之墓,同时出土的还有墓碑上所刻之墓志铭,两个甲子之后,这个江西移民三代的日常也为我们所熟知。

碑名:黄伯春墓志铭碑

材质:青石

规制:长58厘米,宽40厘米

年代:清

现状:藏醴陵博物馆

【来源:株洲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