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津摩崖石刻

龙津摩崖石刻

“龙津”摩崖石刻位于松溪县郑墩镇夙屯村,时代为宋代。“龙津”摩崖石刻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津”摩崖石刻,“龙津”摩崖石刻简介,“龙津”摩崖石刻-南平市松溪县“龙津”摩崖石刻旅游指南

湘潭第一块摩崖石刻作品《江山胜迹》的来龙去脉

湘潭河西望衡亭和唐兴桥之间,一块长约8米、高约4米的陶公山山崖中部自右至左刻着“江山胜迹”4个大字,每字约1米见方,隶书阴刻,左侧刻着“王捷俊题,朱德裳书”。这是当下湘潭惟一的一处摩崖石刻

原来湘潭人民为了纪念陶侃、何腾蛟等民族精英,1929年在湘江河畔壶山石嘴垴劈山开道时,巧妙利用其衣冠冢下的山崖刻字以祭之,专程请来绝意仕途返乡闭居朱德裳执笔,写下了“江山胜迹”4个遒劲的大字。

由于历经数十年风雨侵蚀,石刻文字的笔画已经模糊。说来此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文革”期间,红卫兵看到这处石刻系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准备把它当作“四旧”铲除掉,但由于落款“朱德裳”的“裳”字已经很模糊,根本辨认不清,他们也不敢贸然毁损与开国元戎“朱德”有关的东西,只好用水泥将整块摩崖石刻封存起来。直到1990年10月,随着望衡亭及其周边文物古迹的修复,“江山胜迹”石刻得以重见天日。

朱德裳,字师晦,号九还,187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罐子窑。与易味腴、曹毅亭倡新学,主张剪发、易服、放脚,发表《湘潭县人士驱逐叶德辉檄》,这场新旧之争遂使“一槽猪吃黄菜叶”一(易宗夔)槽(曹典植)猪(朱德裳)黄(王先谦)菜(蔡枚公)叶(叶德辉),的俗语流传于民间。

1903年正月与杨昌济、仇亮、陈天华、刘揆一等人在乡贤梁焕奎带领下,赴日本留学,习警政。行前曾与诸君登临岳阳楼,朱德裳题壁云:“极目湖心剧可哀,一无烟雨隐楼台。君山信有回天力,为送青青春色来。”次日又题诗云:“与君携手登楼日,正是长歌去国时。歌到北门门外柳,春风二月绿丝丝。”意气风发,意欲改造满目疮痍的江山,建立澄清的国家和社会。

留学期间曾著有《中国魂》,与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一道,成为唤醒民众参加革命的重要宣传读物。后加入同盟会。与王闿运、袁世凯、康有为、谭嗣同、唐才常、俞曲园、善耆诸人皆有不同程度的交往。汪精卫当年刺杀摄政王被捕,据说是朱德裳游说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者、肃亲王善耆,经其斡旋,才免除一死,后善耆的墓志亦是朱德裳所撰。后朱德裳任北京湖南同乡会主席,犹与黄兴、蔡锷、陈师曾、范源廉、仇亮交谊最深。朱德裳是湖南,乃至全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先行者,先后任清三品衔民政部佥事,警视厅右丞,幷在民国政府交通部任职。袁世凯窃国之际,任《民报》主笔的朱德裳撰《论社会主义》社论,名噪一时;民国4年,蔡锷亦是在朱德裳家易服并得其资助三十金脱走北京经天津,尔后扛起反袁义旗。

犹值一提的是朱德裳还是齐白石和陈师曾结识的牵线人,促成了一段艺坛佳话。想来也是,陈师曾彼时已是京华画坛领袖,才高气傲的人物,总不至于信古漫天就来探访一介籍籍无名“北漂”乡野画师吧。朱德裳著《三十年闻见录》附录有其孙女朱运撰写的《先大父事略》,其中曰:“公官京师,同邑齐璜白石,善绘画、金石、篆刻,顾士林未之重也。公与义宁陈师曾旧交,介璜与之友。师曾遂为之延誉,名乃大噪。璜为公治印,镌边款云:‘余由师晦,得识师曾。师晦有命,无不从也。’”

齐白石曾为朱德裳作《虾》图一帧,题字云:“九还喜余画,余未以为贪耳。公如为官,见钱如见山人之画,则民何以安生。此感奇也,九还吾弟勿为怒,兄璜记。”两人同乡兼好友,交情甚笃藉此可见一斑。

朱德裳与陈师曾皆为日本留学生,后又同在北京供职,意趣相投,为莫逆之交。所著《三十年闻见录》中谈及陈师曾有多处;“吾阅世数十年,所不愧清风亮节者,义宁陈氏足以当之。”陈师曾病逝,作悼亡诗,前言云:“衡恪字师曾,义宁中丞之孙,散原先生之子也,日本师范生。居槐堂,与人无町畦。余亦罢官,居城外烂熳胡同。相去十里,往返无虚日,不甚求其作画……”《陈师曾印谱》中亦可见为朱德裳治印甚多。

朱德裳跻身官场,然骨子里还是读书人,才思敏捷,文采纵横,精于书法。朱德裳感时政凋敝,遂于1925年后辞官归隐,亲近佛法,日以吟咏,埋头著述,著有《六书哲学》、《管子注》、《阳曲学案》、《续湘军志》等书;1936年,逝世于湘潭县城陶园。

来源:网络综合

探秘云浮“国保”④ | 龙龛岩摩崖石刻:其中一个字全国罕见!

10月1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云浮国恩寺长岗坡渡槽磨刀山遗址3处单位入选。

至此,加上龙龛岩摩崖石刻、大湾古建筑群,云浮“国保”家族成员增至5个。

今天,我们推出“探秘云浮‘国保’”栏目之四——龙龛岩摩崖石刻

石刻中使用的这个“月”字,

在全国都极其少见!

龙龛岩摩崖石刻,位于云浮市罗定苹塘镇,是广东绝无仅有的一处唐武周年间刻石,历来被称为“粤之瑰宝”。2013年,龙龛岩唐代摩崖石刻被评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龛岩山峰外形似一个卧佛头,

半露地表,进入洞口

便是唐代佛教道场遗址。

据史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永宁县令陈普光在这里建道场;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泷洲(即今罗定)开阳人陈集原为道场撰写《龙龛道场铭并序》,并镌刻在岩洞右壁靠洞顶处。如今,洞室内已无佛像,仅存正面和两侧神座土墙。

龙龛岩洞口前护廊

据传龙龛岩有老龙蜕骨于岩洞中,故名龙龛。岩洞南北走向,卷曲百米,如巨龙穿山而过,留下龙身的印模,绝无人工斧凿的痕迹,巧夺天工,人们称谓“龙龛蜕骨”,是明清罗定八景之一。

龙龛岩摩崖石刻中的《龙龛道场铭并序》刻在西壁靠洞顶处,镌于圣历二年(699),楷书阴刻,高0.8米,宽1.1米,1238字,分41行,每行字数从20余字到30余字不等,书法近欧体,带北碑风格又糅合南方行楷帖体韵味,石刻虽已历经1300年,字体仍清晰可辨。

龙龛岩摩崖石刻拓片

龙龛岩摩崖石刻

石刻中还大量使用了六朝碑版俗字,是广东现存年代最早、文字最多的摩崖石刻,也是岭南最早的有绝对年代的石刻,铭序中使用了15个武则天创文字,其中“月”字全国仅见,可以作为武周新字行用的断代依据,是文学研究的一个珍贵史料。

奇峰怪石

岩穴幽深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制造出龙龛岩

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景观

洞内的古迹摩崖石刻

为龙龛岩增添了几分神秘

更为后人留下了

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记!

云浮融媒中心 策划统筹

责编:秦小青

摩崖石刻景点 摩崖石刻文化

1. 摩崖石刻文化

寓意:坚韧不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 摩崖石刻文化特色

摩崖石刻】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简体

摩崖石刻

繁体

摩崖石刻

拼音

mó yái shí kē

怎么读

【摩崖石刻】的意思和解释

【摩崖石刻】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雕刻在山壁上的文字、图像等。古人通常在风景名胜处的悬崖山壁上,刻下经书或功名事蹟,留传后世。后因字迹优美,遂成为供人观赏的艺术品。如〈泰山摩崖金刚经〉。

【摩崖石刻】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雕刻在山壁上的文字、图像等。古人通常在风景名胜处的悬崖山壁上,刻下经书或功名事蹟,留传后世。后因字迹优美,遂成为供人观赏的艺术品。如泰山摩崖金刚经。

3. 摩崖石刻文化研究的背景

摩崖石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物,具有重要的书法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但是摩崖石刻常年经风吹、雨打、雷击侵蚀等自然破坏,对摩崖石刻进行保护已刻不容缓,且意义重大。

同时,针对石刻现存的一些问题,在进行了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希望对普陀山石质文物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对普陀山佛教艺术传承、历史文化研究及舟山市人文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4. 摩崖石刻文化的理解

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和岩画。狭义的摩崖石刻是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由于石壁不能像碑石那样进行精细,字体为篆、隶、楷、草、行等,大小、长度、广狭参差错落。

摩崖有些是经过书丹的,但也有不少是直接奏刀凿刻,故其书风多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且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5. 摩崖石刻文化介绍20字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

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史料记载

据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

清人叶昌炽《语石》认为:“今人见题名,或称之为摩崖,不知摩崖不皆题名也。即桂林诸山,诗、赋、赞、颂姑无论,唐宋《平蛮》诸碑、韩云卿《舜庙碑》,非巍然巨制乎?……晋、豫、齐、鲁间佛经、造像,亦往往刻于崖壁……盖摩崖,犹‘碑’也,为通称,为虚位,亦为刻石之纲,其文字则条目也。”

文物价值

摩崖石刻不仅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6. 摩崖石刻文化自信标题

泰山。

泰山承载 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40],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2][3]。山体上既有寺庙、宫、观等古建筑群29处,古遗址128处,有大小碑碣、摩崖石刻2000余处。

7. 摩崖石刻文化价值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

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