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子烽火台

三台子烽火台

三台子烽火台位于辽宁绥中沙河镇三台子村,建于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经大都督戚继光主持所修,其目的是为防御边患。

凤凰台的烽火记忆——褚氏三英

凤凰台的烽火记忆

20世纪早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乌云翻滚;三十年代,日寇铁蹄蹂躏中华,刀光剑影,烽火连天。寿光台头一带成为寿光、广饶两县红色文化中心,凤凰台成为革命源起地,台南的村庄叫南台头,1931年12月,在南台头村成立寿光中心县委(辖寿、潍、广、益四县),南台头村的褚方珍任书记,与其胞弟褚方玉、褚方塘,被誉为“褚氏三英”;台北的村庄叫北台头,1936年8月,寿光结束三年没有县委的黑暗岁月,中兴寿光革命。在北台头村建立寿光县委,陈少卿任县委书记,陈增光任组织委员,陈纪明任宣传委员,人称“陈氏三杰”。台西南的村庄叫南洋头,走出了开国将军王文介和名震齐鲁的“王家二壮士”王子固与王章楠;台西北的村庄叫北洋头,1935年,在该村成立寿光六区西部区委(西北特委)。侯荫南任书记,侯连三任组织委员,合成“侯氏双雄”,侯国栋、侯国干被政府授“一门两英”悬匾;金门战役主攻团244团团长兼政委邢永生是凤凰台东邢家茅坨人,与9000战友喋血金门成为一段惨烈的国家悲情记忆。“渡海先锋营”陈永康营长第一个把红旗插上海南岛;北台头陈善南、陈玉芳、陈怀宝在上甘岭九死一生,为中朝友谊谱下壮歌。

凤凰台周边的革命斗争由南台头到北台头到北洋头一脉相承,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氤氲开来,迤逦而去,革命者争先恐后,风起云涌,台头的数千名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与日寇殊死一搏,标注了一段大写的历史,回首前尘,赞叹有加,唏嘘不已。

凤凰台的烽火记忆,“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

“褚氏三英”

(从左至右: 褚方珍、褚方玉、褚方塘)

褚方珍、褚方玉、褚方塘系同胞兄弟,出生在现寿光市台头镇南台头村,兄弟三人都是我市早期的中共党员,在我市革命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生前我市群众称他兄弟三人为“台头三褚”,牺牲后,又尊称为“褚氏三英”。

寿光县委的油印机

褚方珍

追随张玉山,凤凰台办学

褚方珍(1892-1939),字宝斋,号蕴山。1892年出生于南台头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褚廷武是位老实厚敦的农民,祖辈与穷困饥饿伴依而生,幼年曾上过一年学,后经自学,粗通文墨。因受当地豪绅的欺凌,深知没文化的痛苦,便让二子褚方玉打短工、扛觅汉,老伴编苇席,阖家茹苦含辛,挣来微薄收入,供给长子褚方珍上学。褚方珍深知家贫求学不易,故在校发奋苦读,勤学好问,倍受师生赞誉。后因遭土匪劫持绑票,家中倾其全部家产才赎回,从此辍学。

褚方珍青少年时代,正处于国事日非、外侮日亟的年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胜利,“五四”运动的兴起,激发了他寻求人生新路决心。他毅然辞别家乡亲人,去东北投沈阳警察学校,立志学到本领,以救国难,报效祖国。后因经济困难,弃学回家。

1923年,褚方珍与邻村张玉山相识。1924年张玉山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便介绍褚方珍入了党。在革命斗争中,两人来往密切,志同道合,结为生死与共的战友。

创办农民学校,唤醒民智

1925年春,褚方珍克服种种困难,在南台头创办了农民夜校。他走门串户,访贫问苦,广招学员,一面教学文化,一面宣传革命道理。办校期间,他先后发展其弟褚方玉、褚方塘以及张连奎、段九

治等入党;并发展褚景塘、楮方普、张法先、于正贤等人入团。根据上级指示,寿、广支部分设,建立寿光党支部后,褚方珍已成为南,北台头一带的党员骨干。同年,他担任了风台小学校长,与王云生一块宣传革命,并在南北台头等地建立了党团组织,为寿光党团组织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狱中毙敌,立名黄埔

1925年夏,褚方珍根据组织决定,为建立和加强寿光县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他跨党加入了国民党。

1926年3月,褚方珍作为寿光县的代表,出席了中共山东地执委在济南召开的农运工作代表会和国民党在长清召开的农民代表会,并被任命为省农民运动特派员,为寿光县的农民革命运动,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26年8月被选为中共寿光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他与张玉山、马保三奔走于寿北地区,宣传组织民众,积极发展党的力量,巩固扩大统一战线,参加领导了农民运动。

1926年11月,褚方珍根据山东省地执委指示,被县地执委派去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褚方珍被捕入狱。在狱中党组织秘密领导下,巧施智谋,对敌人开展了英勇斗争。据同他一块被捕入狱的广饶县党员延安吉回忆说:“褚方珍是个很好的同志。有一次,特委写给狱外党组织的一封信,被一个冒充犯人的密探骗去,交给了看守。可巧,这个看守早已被我们争取,把信又交给了我们,并要求我们及早将这个密探处置了。地下党组织利用早上放风机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挑选八人组成敢死队完成这项任务。诸方珍知道后,要求组织上派人掩护由他自己完成这项任务。特委同意了他的要求。第二天早上,监狱放风时,褚方珍挤在人群里,靠近了那个密探,找了个茬口就同那家伙吵起来,并凑上去打了他一耳光,两人就扭在一起。我们八个同志前前后后把他俩围在当中,只见褚方珍一指头就把那家伙捅倒在地。看守们听到吵闹声围过来,一看地上躺着个人,就抡起棍子乱打。我们在旁边还假装着说:‘不行,打死人可不行啊!’,他们却说:‘假的!他是装的!’还是一个劲地乱打。其实,这家伙早已被褚方珍捅死了。事过以后,大家才知道褚方珍武功很好,会点穴。”

打压豪绅,维护农民利益

1928年,褚方珍出狱后,即回山东与省委取得联系。不久,仍返回寿光开展党的工作。此时,国共合作在寿光已开始破裂,革命形势趋向恶化。上级为适应革命需要,提出部分同志撤离本地,部份同志留下坚持斗争的决定,褚方骖毅然留下坚持斗争。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他机智灵活,在各阶层群众的掩护下,为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保护革命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1年12月,寿光县委进行改组,褚方珍担任了县委书记。次年2月,褚方珍陪同省委书记胡萍舟巡视检查了寿光党的全面工作,并向他作了详细汇报。根据省委指示,建立寿光中心县委(下辖广饶、博兴青州、寿光),褚方珍当选为中心县委书记。在这时期,他具体领导了寿广边界群众,反对豪绅武装耕作团的斗争。此事经过是:在寿、广两县边界地区,先前有荒地2000余亩,后被贫苦农民自动开垦,渐成熟地。当地豪绅看到眼红,便与官府勾结,征夫雇役,组织武装,名日“耕作团”,妄图霸占农民这片土地,成为己有。县委在褚方珍的领导下,一面派人组织农民开展保地斗争,反对豪绅;一面派人打入耕作团内部,伺机夺其武器,准备武装斗争。由于县委上下左右做了大量工作,使反动豪绅霸地阴谋未能得逞。

千里送捐款,志愿反围剿

1932年4月,褚方珍坚决执行上级党组织关于选拔工农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的指示,积极推荐农民党员张用之任县委书记,自己改任县委委员。七月,为支援苏区反围剿斗争,寿光县委发动全体党员为“山东号飞机”募捐200块现大洋,由褚方珍送交省委。此时,国民党反动派疯狂捕杀共产党人,省委遭严重破坏。褚方珍带上儿子作掩护,去济南未找到省委,便长途跋涉,改途胶东,辗转青岛,屡经周折,几个月后,才将200元捐款安全送交省委,对此,省委负责人对褚方珍给予很高评价。

英勇奋斗,坚守理想

1932年秋,由于叛徒出卖,寿光县委遭破坏,张用之被捕。褚方珍因公事匿于济南幸免。1933年春,褚方珍奉省委之命秘密返回寿光,当晚便召开了由褚景塘、陈纪明二人参加的紧急会议,研究斗争策略。要求他们在县委遭破坏的情况下,勇挑革命重担,继续开展斗争。会后,褚方珍连夜返回省委,继续活动于济南、青岛等地。在群众的掩护下,为山东的革命事业做了应有的贡献。

1933年秋,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叛变投敌,全省各地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褚方珍与其弟褚方塘、其子褚文亮在青岛崂山被捕入狱。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再次合作,褚方珍被无条件释放,他未来得及吊唁双亲骨灵,忍受着极大悲痛,又辞别家乡,毅然西去参加了淄博工人支队(即四支队),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中。1939年,在博山地区不幸壮烈牺牲,时年47岁。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楮方珍为了崇高理想,无私无畏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在他的教育培养下,其弟褚方玉、褚方塘亦早年投身革命。大女儿褚文秀、三女儿褚秀芳、儿子褚文亮均在战争年代入党,为革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凤台学校的古钟

褚方玉

褚方玉(1898-1957),系褚方珍的胞弟,行二。1925年入党,曾任南台头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在村内边随父亲给人打短工、扛觅汉,赚点收入,供给大哥褚方珍求学;一边配合大哥作了许多革命工作。1932年被捕入狱。1937年国共合作后,被释放出狱。同年12月参加牛头镇起义,被编入八支队一中队。之后,随军征战,曾任鲁中情报站站长。1957年在济南病故,时年59岁,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褚方塘

反帝反封建,倡导妇女解放

褚方塘(1906-1943),系褚方珍胞弟,行三。字云渠,化名李瑞之和张裕德,1925年入党,1937年参加八支队。

褚方塘幼年在崔家庄上过一年高小,因匪患辍学。1921年初,其父褚廷武将年仅15岁的褚方塘送往远离家乡的黄县兰家口去给商家当学徒工,学徒期间,褚方塘饱受老板的欺凌折磨,使他在少年时代就懂得了什么是压迫,什么是剥削,看清了社会之黑暗,萌发了铲平人间不平的思想。

1925年,褚方塘学徒将满。此时,长兄褚方珍受寿光党支部书记张玉山的指示,在南台头村以办农民夜校为名,建立党团组织,开展革命活动。褚方珍为使三弟方塘走上革命道路,特意从黄县把他叫回参加农民夜校学习。褚方塘从小聪颖好学,善于思考,加之上过几年小学,当过学徒,对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理论心领神会,在近两个月的夜校学习期间,就经诸方珍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褚方塘入党后,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热情很高,在巩固党团组织、壮大革命力量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是年冬介绍褚景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春,又介绍于正显等同志入党。

褚方塘在张玉山带领下,积极投入了反封建、破除迷信的斗争。在大力宣传无神论的基础上,搞起了一次拆庙扒神运动,他们扒掉了凤凰台上大庙里的神像,这一举动,对破除封建迷信,解放样众思想,减轻群众经济负担起了很大作用。同时,褚方塘还积极倡导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主动做长辈老人的思想工作,帮助妻子和两个妻妹及长兄的两个女儿放成了天足,在妇女中影响很大。

引导青年团员,进行革命活动

1927年4月.褚方塘任共青团寿光地执委委员,1929年4月至1931年秋,任共青团寿光县委书记。这期间,他积极组织进步青年配合党组织进行革命活动,先后在许多村庄建立了团支部,使团组织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如北伐战争开始后,他组织青年团员在寿光各地张贴“打倒北洋军阀,欢迎革命军”等标语,为推动本地的革命斗争起了很大作用。

狱中绝食,戴镣跳舞

1933年,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叛变投敌,山东各地党组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寿光县较为严重,有许多党员骨干被捕。褚方塘和长兄褚方珍及侄子褚文亮在青岛崂山一块被捕。在狱中,敌人软硬兼施,多次对他逼供。褚方塘受尽酷刑,遍体鳞伤,他始终坚贞不屈,正气凛然.义正辞严地痛斥敌人,敌人恼羞成怒,一再咆哮嚎叫,说他是死硬分子,顽固不化,为此,敌人给他砸上了重镣。

进监后,褚方塘以牢房作战场,英勇顽强地同敌人作斗争,在青岛监狱里,他化名李瑞之,首先同本牢房的共产党员郇肇纪(原山东省纪委副书记、已病故)等同志组成了党小组,面对敌人残酷虐待政治犯的暴刑,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利用放风机会,秘密传递消息,联络各牢房难友统一行动,进行绝食斗争。绝食斗争进行到第六天,迫使敌人答应了一些条件,取得了绝食斗争的初步胜利,褚方塘是这次绝食斗争的领导人之一。后来,褚方塘被解往济南省监狱。在这里也组织进行了一次绝食斗争。此时,敌人才搞清李瑞之就是褚方塘。

1937年,国共合作,国民党释放政治犯。褚方塘被释放时,他斩钉截铁地说:“要我出狱可以,第一要宣布无罪释放;第二你们有枪不抗日,把枪给我抗日,否则我不出狱。”敌人处于无奈,就将褚方塘解往寿光监狱。敌人以为在本地,只要老婆孩子一哭闹就解决了。但是敌人没有想到,褚方塘仍是那么坚强,不断地怒斥敌人投降卖国捕杀共产党人的罪行。敌人面对这位铮铮铁骨的硬汉子,恐惧无奈,始终未敢将他的重镣摘掉。后来,敌人通知家属探监,想借助骨肉之情让他出狱。当他的爱人张兰芝带着两个孩子到监狱探望时,监狱长对其说:“不是我们不放,是他实在太固执不愿出去,你们可好好劝劝他。”兰芝见到丈夫被折磨得不成样子,和孩子放声痛哭。褚方塘安慰说:“不要这样,我不要紧,他们不敢把我怎么样。”其后,王云生、马保三、褚方玉等去探望他时,秘密告诉他,需要他出狱准备搞武装起义,褚方塘才于1937年9月出狱,他是寿光被捕人员中出狱最晚的一个。

冲出牢狱,飞得更高

褚方塘出狱后,立即投入了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成立后,他任供给处军需科长。1938年,八支队东征胶东地区,褚方塘一直为部队积极做好后勤供应工作。

1939年,八支队转战在鲁中一带,褚方塘先后任八支队后勤处军需科长、处长,山东纵队一旅兵工厂政委等职。这期间,因他工作成绩显著,部队曾编印过一本名为《模范共产党员褚方塘》的小册子。

1943年5月,在临沂地区,褚方塘带领12个同志深入虎穴,到敌人据点内做分化瓦解敌伪顽的工作时,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7岁。

台头镇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打造了凤凰台游园,对凤凰台的烽火记忆进行挖掘、搜集、整理和编写,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全力开创台头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凤凰台古迹,属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据《寿光县志》记载:“凤凰台在今县城西北三十五里。旧有宋碑谓:宋天圣间有凤凰至此,因筑台,《齐乘》谓‘凤凰台’。”因此,民间有“凤凰一栖成台”的传说,“台头”的名称也来源于此。2000年4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公布南台头遗址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END -

台头人,新冠疫苗接种明白纸来啦! 台头镇开展扫黑除恶集中宣传活动 节水中国,你我同行

喜迎建党100周年·回顾彰武历史(六十三)|高山台、烽火台与广宁后屯卫

汽车沿沈承公路由东向西,或乘火车沿大郑线由南向北,跨越彰武县城西南的柳河公路铁路立交大桥时,人们就会看到有一座小山蜿蜒起伏,像一只卧伏在山林中的猛虎,又像一条盘踞在柳河岸边的巨蟒。山顶,有座巍峨的烽火台,傲然屹立。这就是高山台烽火台

高山台山位于彰武县城西南4.5公里,海拔175.4米,以山顶筑有烽火台而得名。据考证,高山台又名杜尔笔山,古书记载的“杜尔笔”、“都尔弼”、“都尔鼻”均为蒙古语的同音同义语,“笔、弼、鼻”系谐音异写,汉译为“四方”之意,是以山顶有四方形烽火台得都尔鼻名。其山上烽火台为发狼烟报军情所用。旧彰武县志记载“位于本城新开河西十里许,有古砖砌垒墩台一座,高三丈六尺,不知何代所建,台下有古寺一所,香火不断”。民国年间寺庙仍很兴盛,当时《盛京时报》曾载文“邑西南有高山台山峰一座,山下有庙供长仙很灵验,寺名白龙庙,古历四月十八,红男绿女来庙烧香了愿,络绎于途。有小贩摊床设庙两侧,呼喊叫卖。”

这高山台烽火台究竟是何人建于何代呢?

中国历史上有位和尚出身的开国皇帝,他就是明朝朱元璋。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年(1352年),在安徽凤阳东北的濠州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红巾军,因作战勇敢,才略出众,深得郭子兴的信任。郭子兴死后,小明王任命他为都元帅。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次年正月,定国号明,改年号洪武。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入大都(今北京)。元顺帝率后妃、太子北遁应昌路(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达里湖西)。元朝政权为明取代。

顺帝北遁应昌,仍控制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仍用元国号,史称“北元”。彰武地区即在北元势力控制之内。明为消灭北元残余势力,在辽西和辽东地区进行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至明成祖朱棣时,东北全境才一统于明王朝。

明王朝建立后,明廷认为东北地区“边远偏僻”,“华夷杂居之民,迫近胡俗,易动难安,非可以内地之治治之也。”只设都司卫所,不置州县,实行军事化管理。“编户一以卫所制之者,万户管千,千户管百,节制易明,逃跑可稽也”。以军管的办法来管束这里的百姓和维护社会治安,以全民皆兵的形式加强对东北各族人民的控制。

明成祖朱棣永乐七年(1409年),明廷将元时的辽阳行省管辖的东北地区一分为二,在今吉林以北的广大地区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辖境除不含今朝阳地区外(朝阳地区隶属于北平都指挥使司),包括今辽宁省境内大部分地区,辽东都司治所置于辽阳,行政划归山东布政使司。山东布政使司在辽东仅派一、二名官员署理辽东的钱粮事务和巡按农商、学政、狱讼,辽东都司实际是辽东地区最高军政机构。辽东都司下辖25卫,每卫辖有几个千户所,千户所下辖百户所,设千户、百户各一人。规定“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百户所,每百户所设总旗二人,小旗十人。”

元代懿州和其它很多州城,因战乱城池被毁,朱元璋“以其地早寒,土旷人稀,不欲建置劳民”为由,放弃这些州城的修复与重建,将其变成军事屯田的卫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广宁北镇)后屯卫置于旧懿州,是以军垦形式组建的屯卫,为辽东25卫之一。卫,为明代军事建制,一个屯卫相当于一个农垦师。各有军丁5600人,都带有家属,世代为军,十分之三驻守,十分之七种地,定期轮换。永乐八年(1410年),广宁后屯卫迁徙义州(义县)卫城,懿州的屯田人口也随之迁往义州。

原隶于懿州的同昌县(县城今阜蒙县红帽子古城),明属营州(朝阳)五屯卫的左屯卫,置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加强北京地区的防卫和补充北京地区的人口,于当年三月将营州五卫全部人口徙治北京地区。设于阜新西部地区的营州左屯卫徙治顺义县。永乐元年和永乐八年的阜新地区人口的大迁徙,造成彰武乃至阜新地区人口所剩无几,州城和村落废毁,土地荒芜。成为明王朝让予蒙古兀良哈的“早寒”之地。 蒙古兀良哈部原是森林百姓,于9世纪徒居今蒙古国东南部肯特山。明朝中叶,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兀良哈三卫(泰宁卫、福余卫、朵颜卫)由北南移到阜新地区,泰宁卫游牧于彰武。后来兀良哈三卫被察哈尔、科尔沁、喀喇沁分别吞并,泰宁卫即“往流部”退居西剌沐伦河上游称翁牛特,福余卫即“我着部”退回嫩江流域恢复了郭尔罗斯的称呼。朵颜卫的一部分成为土默特左翼旗的统治部落。

广宁后屯卫在旧懿州驻防屯田18年中,为防北元残余势力侵扰,利用山势与河流,沿防区界修筑了一道边墙。这道边墙东起今彰武县城东南,西至阜蒙县塔营子镇与务欢池镇的交界处,全长40多公里,有墩台遗迹9处。这些墩台以彰武县五峰镇高山台烽火台为中心台,向西北方向分布,在彰武境内有双庙镇的二台子、三台子,平安镇的四台子和石佛沟墩台,然后是阜蒙县建设镇的杏树洼墩台、三合堂墩台、南台子,塔营子镇懿州城址北侧墩台、广立当北墩台和务欢池下八家子墩台、上八家子墩台。后三座墩台呈三角形分布,各相距1.5公里,共同对向北面的顺发号河和旧懿州城的一片开阔地。

高山台烽火台位于彰武县城西南4.5公里的高山台山上。台为方形。三合土夯筑。外围砌一层青砖。是九座墩台中最高最大的一座。1948年曾遭重炮轰击,造成南墙基移位二分之一,北面墙基移位三分之一,东西墙基全部移位,墙体均向内倾斜。1997年,彰武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对残存不堪的烽火台予以复修,其现状:台为方斗形,底边长9.4米,上口边宽8.16米,高9.6米,每面围墙上留2个垛口,南侧有石吐水嘴2个,地基为2层条石砌筑,恢复了原来的风貌。

广宁后屯卫边墙其他的烽火台也均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夯土构筑,外砌青砖。这些烽火台间以堑壕相连。现在彰武县城北的壕北、阜蒙县建设镇的东壕、西壕和腰壕等地名,就是以边壕而得名。在建设镇二土营子村附近有边里营子屯,这是阜新地区唯一一个以边里命名的村落,证明懿州边墙在其北侧通过。 

来源:《彰武故事》

声明:彰武融媒原创稿件作品,文字、照片和视频版权归属彰武县融媒体中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推荐:

第964期 从新华社视角感受阜新玛瑙文化 县委副书记、代县长杨家佳带队检查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县政协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 【阜新文旅商务节】我县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 《学习强国》刊发:【党史学习教育】辽宁彰武县:开通“大篷车” 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移动课堂” 《学习强国》刊发:辽宁阜新:学史力行有作为 为民服务显担当 《辽宁日报》一版刊发:丰收在望 应急科普 | 图说:身边的安全隐患,这样预防与避免!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 第923期 习近平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

骊山烽火台景点 骊山上的烽火台简介

1. 骊山上的烽火台简介

烽火台是古代诸侯国间传递战报调兵的设施,骊山烽火台是西周宣王在镐京四周山巅建造的,以骊山烽火台为司令台。前771年,周幽王在此处举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而“举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

现骊山顶峰还保留有西周烽火台遗址。

2. 骊山烽火台是在长城上吗

临潼古峰火台即临潼烽火台。

临潼烽火台是骊山森林公园内海拔最高的景点,也是整个骊山景区的亮点之一。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相传周幽王被绝代佳人褒姒所吸引,褒姒入宫后,从来不笑。周幽王便觉得美中不足,为博佳人一笑,听信谗言以烽火戏诸侯。幽王的所作所为触怒了申国侯,他便联结南戎三面包围了京都。这时周幽王命人再到骊山上点烽火,诸侯认为天子又开玩笑,都按兵不动。周国因此而亡。

烽火台位于骊山西绣岭第一峰上,是骊山最高处,登上这里可览整个骊山盛景,是绝佳的赏景地点。

3. 陕西骊山烽火台图片

东大门(昭阳门)开。

从东大门进入景区后,一个多小时就可以步行到山上的最高景点“烽火台”。大门附近有索道(另收费),索道上站就是“老母殿”,但一般游客都是步行上山,体验在林中穿行的登山乐趣。骊山分为东、西绣岭两个区域,西绣岭集中了骊山的大部分景点,有烽火台、长生殿遗址、晚照亭、老母殿、老君殿、兵谏亭、三元洞等。

4. 骊山上的烽火台简介视频

二十多座。 为了防御西戎的进犯,在骊山一带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一座。西戎军队打来,就燃烧起烽火,一个连一个传递消息,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救援。

5. 骊山烽火的主要内容简介

只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儿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大夫越叔带劝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带的官职,把他撵出去了。这引起了大臣褒响的不满。褒响来劝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监狱。 褒响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其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才释放褒响。周幽王一见褒姒,喜欢得不得了。褒姒却老皱着眉头,连笑都没有笑过一回。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虢石父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侵犯我们的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万一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来,让邻近的诸侯瞧见,好出兵来救。这时候天下太平,烽火台早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就会笑的。您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 周幽王眯着眼睛,拍手称好。烽火一点起来,半夜里满天全是火光。邻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赶紧带着兵马跑到京城。听说大王在细山,又急忙赶到细山。没想到一个敌人也没看见,也不像打仗的样子,只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辛苦了,各位,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当,十分愤怒,各自带兵回去了。 褒姒瞧见这么多兵马忙来忙去,于是笑了。周幽王很高兴,赏赐了虢石父。 隔了没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这些诸侯上回上了当,这回又当是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京城里的兵马本来就不多,只有一个 伯友出去抵挡了一阵。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最后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杀了,褒姒被掳走。 诸侯及大臣共同拥立被废的太子直臼为天子,即周平王。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历史上将迁都前称为“西周”,其后称为“东周”。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东周名存实亡,诸侯分争,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6. 骊山上的烽火台简介作文

典故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骊音lì)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了当,蹩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连结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 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7. 骊山上的烽火台什么时候修的

西周末年,周宣王的儿子姬宫湦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有个马屁精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诸侯知道上了当,蹩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连结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 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 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洛邑去。

8. 骊山上的烽火主要内容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如果国王把国家权力当作儿戏,为所欲为,最终只能导致自己的灭亡。

周幽王是公元前8世纪周朝的最后一个君王。他当政的时候昏庸无道,不管理国家,整天在后宫和美人嬉戏。周幽王特别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什么都满足她,可是褒姒却总是不高兴,很少露出笑容。周幽王想了很多办法来逗褒姒,想让她笑一笑,可是,他越是想让褒姒笑,褒姒越是沉着脸,故意不笑。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真是伤透了脑筋。

有一天,周幽王带着褒姒到外面游玩,他们到了骊山烽火台。周幽王向褒姒解释烽火台的用处,告诉她这是传报战争消息的建筑。那时候,从边疆到国都,每隔一定距离修一个高土台,派士兵日夜驻守,当敌人侵犯边境的时候,烽火台上的驻兵立刻点燃烽火,向相邻的烽火台报警,这样一路传递下去,边境发生的情况很快就能传到京城。而一旦国都受到威胁,骊山的烽火台也点燃烽火,向附属于周朝的诸侯国传递消息,诸侯国就会立刻派兵来援助。

褒姒听了周幽王的话后,不相信在这样一个高土堆上点把火,就能召来千里之外的救兵。为了讨得褒姒的欢心,周幽王立即下令,让士兵点燃烽火。烽火在一个接一个的烽火台上点燃,各地的诸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以为国都受到进攻,纷纷率领军队前来救援。

可是当各路诸侯匆忙赶到骊山脚下时,却看见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台上饮酒作乐,根本就没有什么敌人,才知道自己被国王愚弄了。诸侯们不敢发脾气,只能悻悻地率领军队返回。褒姒看到平时气度不凡的诸侯们,被戏耍后都是一脸的狼狈相,觉得很好玩,忍不住微微一笑。周幽王一见宠爱的妃子终于笑了,心里痛快极了。

等诸侯王都退走了以后,周幽王又让士兵再点燃烽火,诸侯们又急匆匆地带着军队赶来了。周幽王和褒姒一见诸侯们又上当了,在烽火台上一起哈哈大笑。就这样,周幽王反复点烽火,戏弄诸侯。最后,当烽火再点燃时,已经没有一位诸侯再上当了。

过了不久,周幽王想立褒姒为皇后,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为了达到目的,他废掉了皇后和太子。皇后的父亲是申国的国王,听到自己的女儿被废,非常生气,立刻联络别的国家,发兵攻打周朝。周幽王赶紧下令点燃烽火,召唤诸侯。

可是诸侯们已经不再相信周幽王了,任凭烽火不断,就是没有一个诸侯前来救援。很快,周朝的国都就被攻破了,周幽王被杀死,褒姒被抓走,周朝灭亡了。

9. 临潼骊山烽火台的历史

914米

骊山主峰在临潼县南门外,故亦名临潼山。该山东西绵亘20余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最高处海拔914米。山上林木葱郁,松柏常青,景色壮丽。远远望去,山形似一匹青苍的骊骏,故名“骊山”;

骊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山上奇花异卉处处飘香,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当夕阳西下时,骊山在晚霞照映下千姿万状,英姿勃发,像一匹“火焰驹”,“骊山夕照”自古即为“关中八景”之一。骊山有两峰,称为东绣岭和西绣岭。骊山作为一处自古以来就著名的游览胜地,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