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孝墓

李存孝墓

李存孝墓位于晋源区晋源街道办事处店头村风峪沟,年代为后唐。李存孝墓为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存孝墓,李存孝墓简介,李存孝墓-太原市晋源区李存孝墓

后唐名将李存孝墓

李存孝墓位于晋源区晋源街道办事处店头村风峪沟,年代为后唐。李存孝墓为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店头村:店头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店头村群山环抱,古槐参天,一座座窑洞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山坡上,从东向西绵延约两公里。气势宏伟,景色壮观。 店头村北面的蒙山寨,海拔高1325米,这里不仅是北汉帝刘薛王(刘继元)的一处避暑行宫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的军队在此还修了很多碉堡。站在蒙山寨,向下俯视,太原市区尽收眼底,晋阳湖鱼塘般大小,湖面波光粼粼。

李存孝(858―894年),本姓安,名敬思,代州飞狐县(今山西灵丘县)人,粟特族。唐末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成为晋王李克用麾下骁将、义子,人称“十三太保”。随着李克用南征北战,平定黄巢起义,收复潞州,讨伐幽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历任汾邠邢三州刺史。带兵攻打赵王王镕,受到李存信诬陷,投降唐昭宗,出任邢洺磁节度使。乾宁元年(894年),受到李克用的围攻,兵败出降,处死于太原。

安敬思,后赐姓李,幼年时在兵乱之中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掳为俘囚,在帐中侍奉李克用,后被其收为养子,赐以姓名存孝。他成年后善于骑射,骁勇绝伦,常率骑兵为先锋,后随李克用救援陈州、许州,征讨黄巢,每战必胜,未曾挫败。

勇擒敌将

泽州城下,梁军对李罕之喊话道:“您常依仗太原的势力(即李克用军),如今潞州已归唐(此时的唐朝实际上在朱温控制下),唐军已包围太原,沙陀族(指李克用)将找不到巢穴躲藏,您还有谁可以依靠而不降?”李存孝听后不以为然,率精骑5百围绕梁军营寨大呼道:“我们沙陀族之所以找巢穴,是为了用你们的肉来给将士们吃,快找个胖的来和我一战!”梁骁将邓季筠率军出战,李存孝舞槊迎战,将他生擒。

打死恶虎

根据传于陕西宝鸡地区秦岭山下的民间故事,五代时期少年勇士李存孝,在十几岁时为救父亲,把恶虎打死,他的英勇行为传颂至今。人们将其剪成窗花贴在窗户上,以崇尚勇敢,战胜凶恶,镇宅祛邪,鼓励青少年英勇果敢,有胆有谋。

车裂而死

乾宁元年(894年)3月,李存孝登上城楼,哭着对城下的李克用道:“儿子蒙王的大恩,位至将相,难道愿弃父子关系而投仇敌?这是由于存信诬陷的缘故。希望能活着见王,说句话就死。”李克用很感伤,派刘氏入城慰谕。刘氏带李存孝回来,他磕头请罪道:“儿于晋国有功而无过,之所以至此,是存信的缘故!”李克用呵道:“你写给朱全忠、王熔的信,大肆毁谤我,这也是李存信逼你干的吗?”于是将他押回太原,以车裂处死。其实李克用本不想杀他,希望诸将为他求情,就此顺势免了他的罪,谁知诸将都妒忌他,没一个为他求情。李克用为此深恨诸将,但却没有谴责过李存信。李克用惋惜存孝,为之十多天不理政事,兵势也逐渐转弱,而朱温的势力则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大。

葬身之处

据《太原县志》载“李存孝墓在县七里风峪口…”,也就是现在的在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沟的太山,因为山形像汉字“太”而得名。相传李存孝被葬在这里,盗墓贼都不敢动他的坟墓,因为他是“叛将”,故此棺材中不会有多少值钱的财宝。随后不久,太山周围的老百姓都为李存孝之死而鸣不平,同时也希望得到猛将李存孝的保护,一来二去经过众推,就成了太山的山神。

回顾 |传说的李存孝“五牛分尸”处

39

传说的李存孝“五牛分尸”处

作者 王有仁

我的家乡是原平市大牛店村,清末年间至民国时期属于大吉都。

同每个人一样,我也有着强烈的乡土恋情。每当闲暇无事,与人闲聊之时,自然总是少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离不开家乡的人文轶事。而这些片言只语,都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我把这些片言只语拿出来,和大家叨拉叨拉,免得有些事情被人遗忘。

据老人们讲,大牛店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在大唐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不过那时候不叫大牛店,而是叫作大宁镇,前清时期也叫过大牛里。村子的位置也不在现在大牛店村的地方,而是在距离大牛店村一二里远的东北方向叫作大寺庙的地方。

那时的大宁镇十分繁华,村子里建有一座寺庙叫作“广济寺”,村里人称作“大寺庙”。大寺庙是五台山的下院,驻有出家的僧人料理。村里大多数的土地都是大寺庙的地产,租给周围的老百姓耕种,庙里靠收取地租维持生计。村子的东边 还建有一座土城堡,用来躲避战乱。

大寺庙供奉着三尊大佛爷,还有一些罗汉像,庙院中一左一右还有两座钟鼓楼。听老人们讲,大寺庙拆除以前,村里人傍晚坐在街头乘凉,经常会看到大寺庙方向磨渠一带有亮光飘来飘去,说是佛爷们夜间在打着灯笼走路。自从大寺庙拆除以后这个“灯笼”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我想,这应该就是科学家说的“磷火”吧?大寺庙门前有棵大槐树,树上有好多鸟窝,住着好多老鹰,村里人土话叫作鹅老鸱,不过现在树也没了,老鹰也不见了。

大寺庙在1958年“大跃进”中被拆除,拆下的木料盖了村里的学校,现在只保留下“寺东”“寺西”“庙前”“庙院”等地名了。我儿时随父母在太原居住,虽然是个地地道道的大牛店人,却也没有见过这座大寺庙,这也是我心中的一个遗憾。

记得有一次,我去地里锄地。忽然间天黑了下来,抬头一看,天上黑云彩好像就要压到头顶上了,大雨眼看就要来临,我急忙扛起锄头就往回返,刚走了没几步,大雨就劈头盖脸下来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个避雨的地方也没有,这个时候我刚好走到大牛店到施家野庄的路上,脚下就是浇地用的水渠,叫作新渠。渠上盖着几块旧石碑当作桥板。我灵机一动,弯腰钻到桥下。这个时候,我抬头一看,碑上写着几行字,“××比丘僧之墓”,有几个字年长了记不清了。原来这块石碑就是大寺庙去世的和尚的墓碑。大概也是拆庙那个阶段把老和尚的坟墓推平,墓碑也做了桥板了。

说起拆庙,我亲耳听村里一位叫作王开文的村民讲过,他参加过拆庙。那时他也就是个十大几岁吧,村里派他去拆庙,一进庙门,他心里有点害怕,但是上面的命令也不敢不听,于是乎,他跪在佛爷面前,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个香烟盒点着,一边磕头一边许念:“上头让我来拆庙,我不得不来,你老人家不要怪我,我也是身不由己。黄表纸五色纸我也没有,就烧个烟盒供爷供爷你!”祷告完他开始动手拆庙。拆庙要先把佛像推倒。他先把一尊佛像拿小镢打烂刨倒,忽然听得“叮当”一声,佛像肚子里掉出来一块白洋。左右一看,见没人注意他,赶忙捡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而和他一块去拆庙的另一位村民,叫作王眼红,是个中年人。这个王眼红平时天不怕地不怕,不信神不信鬼,一进庙门,先在佛像脸上扇了两个耳光:“上头让我来拆庙,看是你厉害还是我厉害?”说完也就开始动手打碎佛像。结果当天晚上回家就得了个肚子痛,疼得他是喊爹叫娘,不过好在没有出什么大事。我也不讲迷信,可听了这个故事却也是不得其解,或许是个巧合吧。

大寺庙前方一二里地就是官道,也就是古代的驿道,相当于现在的公路。村里人都有个习惯,爱在大路旁开店铺做买卖。当然啦,大宁镇的老百姓也就在大寺庙前面的官道旁开起了店铺,做开了买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搬离了大寺庙,都聚集在了官道旁,就是现在的大牛店。还有一部分搬到了土堡周围,就是现在的大牛堡。大牛店逐渐兴盛起来,大宁镇却慢慢地冷落下来。

说起大牛店这个村名,其中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神山村(也有人说是繁峙)出了一个人物叫安敬思,其人力大无穷,武艺高强。据说他的母亲去“石人怀”挑野菜,玩耍时把篮子套在石头人的头上,晚上就梦到一位金甲武士和她成了夫妻,生下了安敬思。安敬思放羊时遇到一只大老虎闯进羊群,被安敬思三拳两脚给打死了。这件事正好被路过的晋王李克用看到,惊叹其神勇,遂收他为义子,封为十三太保,赐他姓李,改叫李存孝。

李存孝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战功,引起了四太保李存信的妒忌,他就在李克用跟前进谗言,唆使李克用用“五牛分尸”的极刑处死李存孝。刑场就设在“唐家沟”。行刑之时,他们用五头牛分别拉住李存孝的四肢和脖子,又在牛尾巴上绑上蘸满油的麻布点着,一声炮响,五头牛又疼又怕,奋力之下,把李存孝撕成了好几块。可怜一代名将,惨死在小人手上。

这五头牛分别跑到五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大牛店、大牛堡、上大牛、黄牛、小泥(牛)。因其中最大的一头牛停在有店铺的村子,人们为了纪念李存孝,就把这个村子叫作了大牛店。这就是大牛店村名的由来。

大牛店村里有三条街道,就是后街、前街、南街,绝大多数买卖店铺都开在前街上。

大牛店村不负“店”名,自古以来,官道从现在的茹正堂附近一分为二,一条斜向进村,经过现在的卫生院门前,再斜向后街,另一条照直进入东阁,经前街向西穿村而过,在瓦窑巷拐到后街,两条官道合并向西出村。村里前街从东阁至西阁,沿街都是各种店铺。正是因为开店铺的原因,家家店铺都想“出人头地”,总想着超人一截,于是乎就形成了大牛店街道的一大奇观:“梯形街道”。

从前清时期,一直到民国年间,日本人进来之前,大牛店不负“店”名,街上店铺林立,买卖栉比。有“德忠成”饼铺、“德衷玉”货铺、“锡成玉”油坊、“瑞和恒”杂货铺、“永德成”杂货铺和旱磨、酿酒、银匠、饼铺,以及“晋合泰”油坊、“天台兴”木材场、“义生永”油坊、“福聚恒”杂货铺、“高升店”、“槐树店”、“侯家老店”、“福成店”、“聚荣茂”香坊、“懋盛恒”药铺、“黄氏兽医庄”、“皮坊”、“合义篓铺”、“昌义篓铺”等等,大小店铺不下百八十家。而其中最出名的是油坊,那个时候全村共有油坊三四十家,油梁有240条之多,每天中午出油的时候,村中烟雾缭绕,所有的油合起来有水桶那么粗一股。村里街道上,驼铃声响个不停,每天驮运油料和葫油的骆驼一头紧跟一头,川流不息,村里人想要过街对面,还得瞅空紧跑几步才能过去,就如同我们现在要过大运路对面一样。大牛店生产的葫麻油称作“口油”,就是阳武口的油的意思,当时可是享誉全国呢。只可惜在1937年日本人进来后,一把火把油坊烧了个干净,余火一个多月都没熄灭,从那以后大牛店的油坊就没有了。

现在,人们买东西,一抬腿就去了原平,有的干脆连门都不用出,手指一点,从网上购买东西。可在过去,买东西都要去买卖上选购,芳邻左右的老百姓要买东西,都会来大牛店街上购买,美其名曰“逛大牛城”。

大牛店自古就交通便利,现在古官道没有了,可是国家新修了大运公路,各种车辆整天川流不息,交通更为便利,公路两侧各种买卖门市更是一家挨一家,约有八九十家。今年,在党支部书记胡锁寿和村委主任王强龙的组织下,每逢周一在神牛剧场举办农贸集会,更是方便了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每逢集市,赶集的人流熙攘,不亚于“清明上河图”里的景象。

大牛店村里原来有东阁、西阁、北阁三座阁。北阁上面供奉着真武爷,东阁上面朝东供奉着关老爷,村里人常说,关老爷脸迎外,扶外不扶里,所以村里总是外来户吃香。西阁上迎西供奉着魁星爷,村里人常说,魁星爷迎外,怪不得村里出不了人才。日本人在的时候, 西阁被日本人拆除了。东阁和北阁在解放以后也拆除了,留在人们中间的只是一些往事的记忆了。

大牛店村北面有一条小河,叫作“后北河”,河上有一座小石拱桥,叫作“广济桥”,解放以后道路修改,野庄道从原来的“东沟沿”往西挪了几十米,广济桥也拆除了,桥券上那块刻有“广济桥”的石头现在还在后来修建的桥头上嵌着。后北河过去常年流水。我小的时候还在河里玩过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后北河上游移山改造,改变了河道,从此河里就再也没水了,河道全部垫成了田地。

再说大牛店的学校,咱们中国古代都是设私塾读书,有钱人家花钱请上一个老秀才,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到了明朝中期,崞县开始设立书院,如“万桥书院”、“崞阳书院”,穷人家的孩子还是读不起书。到了前清中期,为了弥补书院的不足,开始设立“义学”。

大牛店有一个名叫王晋汾的老先生,清道光年间在现在辛补栓的那块地方开设了大牛店唯一一所私塾,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陕西延榆绥兵备道兼盐运使衔、阳武村人武访畴。

咸丰二年(1852年),由大牛店李桢、贾恭二人,联合创办了大牛店第一所学校,大牛店义学开创了穷孩子也可读书的先例。李桢就是大牛店中医师李锁寿的高祖父,贾恭就是原天津市委秘书长贾林的曾祖父。

再后来,1916年,大牛店成立了大牛店小学(初小),旧址在玉皇庙。大牛店大学堂(高小),建有正厅七间、教室六间、操场一处,旧址在现在的大牛店中心小学。神山村的晚清举人贾执中曾在这里执教,贾林也曾在这里当过教员,我父亲读小学时贾林就是他的老师。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东野庄人黎玉,大牛店人贾林,阳武村人狄景襄、武克,屯瓦村人孙鹏云等,都曾在大学堂读过书。

1937年,日本侵略军进来后,放了一把大火,烧毁了学校,从此小学校是居无定所,在高升店、槐树店、现在的卫生院、武开中院、贾福新院等处,多次流动,而高小再也没有开设。直到1957年,才又在大学堂原址上修建了现在的大牛店小学校,2000年又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刘增田的主持下将校舍翻修,盖起了现在的二层楼。而大牛店小学师资优厚,教学质量居上,在原平市教育系统中一直名列前茅。

说了这么多,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还有许多我知道的有关大牛店的事情没能都讲出来,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聊吧。但愿这些陈旧的往事,能够流传下去,不要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图片由作者提供

王有仁,大牛店村人。农民。退养乡村医生。《原平故事》铁杆粉丝。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会员,黄河散曲社会员。

历史上六大名人,韩信、商鞅、晁错、李存孝、

《自古君王皆无情》

一、商鞅存孝五车争,

二、崇焕重施凌迟到!

三、韓信蓝玉功盖主,

四、晁错被诛为保城!

自古伴君如伴虎,

所有君王皆无情!

家禽有食汤锅进:

野鸟无粮任飞行!

大神笔赋

云南红河都有哪些当地的名人?

清未状元红河州人袁嘉谷,世界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彝家名将张冲,虹溪的王帜, 白佐光,又名尼果来不然·上蒡,曾用名白长云,1933年1月出生,云南元阳人, 杨一堂,男,汉族。1930年10月14日生,云南石屏人 杨春洲,男,汉族,1903年生,云南石坪(今石屏)宝秀镇人, 蒋文祚(生卒年不详),云南建水人,陆应谷(1804-1857),字树嘉,一字稼堂,蒙自人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