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

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

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位于杏花岭区新民中正街23、24号,年代为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

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为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地标①丨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百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百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渝中这块热土上

发生了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无数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

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前赴后继、不懈努力

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动地的壮丽凯歌

留下了一段段无法忘却的珍贵记忆

时至今日

中区范围内留存有

红岩村、周公馆、人民解放纪念碑等大量革命文物

这些宝贵财富是继承和发扬

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生动教材

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市已核定公布重庆市革命文物名录

(第一批)

包含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共50处

渝中区共17处

↓↓↓

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推荐线路

红岩村13号→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中山三路305号(原263号)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民生路240号(原208号)《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红岩村)

位于渝中区化龙桥红岩村13号,一般称为红岩村。坐北向南,为一座两楼一底的砖木混合结构楼房,楼宽32.4米,进深15.5米,通高17米,占地面积487.3平方米,建筑面积1193平方米。楼底为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办公室,2楼为中共中央南方局使用,3楼为机要科使用。

红岩村背靠虎头岩,面濒嘉陵江,其地到处可见红色岩石,由于突出于虎头岩下,因而得名红岩嘴。1930年,辛亥革命先 烈饶国梁之妹、重庆著名女实业家饶国模买下红岩嘴,开办农场。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重庆成立。因为国民党不允许中共党组织公开活动,南方局即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办公,最初设在机房街70号(现五一路)和棉花街30号(现新重庆广场附近)。当年5月3日至4日,日机对重庆进行狂轰滥炸,办事处被炸毁。5月中旬,饶国模女士将红岩村13号楼房提供给南方局及八路军办事处使用。从1939年到1946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就一直设于红岩村。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叶剑英、王若飞、邓颖超等曾在此生活工作,历时8年。1945年8月,毛泽东从延安来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为期43天的谈判,也曾住在这里。该址见证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当年在重庆的斗争历程,以周恩来、董必武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建立的丰功伟绩和所培育的红岩精神,使红岩村名扬中外,成为著名的革命圣地。195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在此筹建红岩革命纪念馆,1958年5月1日对外开放,1959年,董必武为红岩革命纪念馆题写馆名。红岩革命纪念馆现已经成为重庆红岩旅游的核心参观地,常年对外开放,是重庆市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周公馆)

位于渝中区中山四路曾家岩50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坐北朝南,为一座两楼一底中西合璧式的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470平方米,建筑面积823平方米。底层是传达室和会客室,底楼是工作人员办公室,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都曾在此办公和居住。2楼为南方局文化组、军事组和外事组办公室。3楼有叶剑英办公室。林彪、王若飞等人当年在重庆期间,也常在此处居住。

20世纪20年代,重庆市在现上清寺、曾家岩一带开发新市区,不少达官贵人在此修建住宅。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这些住宅大多被征用或租用。1937年,进步人士赵佩珊购得此楼房,加以全面整修,作为自家住宅。1938年,因日机轰炸重庆,赵佩珊将此楼租给陈长衡先生。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方便工作,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从陈长衡手中租赁这幢房屋,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对外称作周公馆。从1938年开始,直到1946年5月,周公馆一直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机构所在地。周恩来经常在此召开记者招待会,会见社会各界人士,接待追求真理的青年、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军取得的战果。1945年8月,毛泽东来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曾在周公馆底层会客室接见中外各界人士。1946年5月,周恩来、董必武先后率中共代表团离开重庆前往南京,周公馆成为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和中共代表团驻渝联络处驻地。吴玉章以中共代表和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身份,率上述两机关人员驻于此,与国民党重庆当局保持联系,并领导云、贵、川等西南地区党的工作和重庆《新华日报》工作。1947年2月28日深夜,国民党当局突然出动数百名军警宪特,武装包围周公馆,无理查封公私财物,软禁中共代表吴玉章和工作人员。经过据理力争,中共驻重庆人员于3月8日乘机返回延安。

该址见证了当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在重庆的斗争历程,对教育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少年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

位于渝中区民生路240号(原208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坐北朝南,为一幢三楼一底的中西结合式砖木结构黑色楼房。面阔7.2米,进深9.65米,通高约18米,占地面积69平方米,建筑面积225平方米。西安事变后,出现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10月,中共中央长江局在南京筹办《 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正式创刊于武汉。1938年5月,《新华日报》在重庆城区苍坪街(现邹容路)设立分馆,发行航空版。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新华日报》迁来重庆,营业部设在下半城西二街12号。1940年8月,日机对重庆进行狂轰滥炸,营业部被炸毁。通过各种关系,《新华日报》租下民生路这栋楼房作为营业部门市和办公用房,于同年10月27日迁此对外营业和办公。当时,民生路号称重庆的“文化街”,离繁华市区更近,此处成为《新华日报》及《群众》周刊出版和发行的前沿阵地。1946年2月22日,这里被国民党特务捣毁,《新华日报》营业部迁至德兴里39号星庐继续战斗,直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重庆当局查封为止。

营业部大门上方和正面墙体上,分别砌挂着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的“新华日报”四个大字招牌,底楼为营业部书报刊门市,对外营业,2楼为图书、广告、发行、邮购部,同在一间办公室,有一间会客室。3楼有报社社长潘梓年的办公室及卧室,其余为工作人员宿舍。2楼的会客室虽小,却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展统战工作和地下斗争的联络站。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吴玉章等南方局领导人经常在此会见各界人士、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外国友人,并与地下党同志秘密会晤。潘梓年经常在这里处理工作,会见来访者。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期间,也曾到《新华日报》营业部看望报社同志。《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政治机关报,曾被毛泽东誉为“新华军”的先锋和尖兵,是统一战线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争取民主的光辉形象,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该址见证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在重庆领导《新华日报》社进行革命斗争的战斗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7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底楼辟为纪念地。1982年将整栋楼房收归红岩革命纪念馆,经全面维修和精心复原后,于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并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的组成部分,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

位于渝中区中山三路151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1945年至1946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重庆出席旧政治协商会议时的驻地。坐西向东,为一楼一底的中西结合式砖木结构。面阔44.6米,进深10米,通高13米。占地面积1241平方米,加上房后的附属小平房,建筑面积935平方米。1945年12月,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来重庆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国民政府将该楼划拨给中共代表团使用。

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旧政协”,于当年1月10日至31日在重庆召开。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共计38人参加。会上,左、中、右三种政治势力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斗争,焦点为军队和政权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必须首先实行国家民主化和军队民主化,然后才能实行军队国家化的原则,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借军队国家化和统一军令、统一政令之名消灭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阴谋。在中国共产党和与会人士的努力下,大会通过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5项决议。但由于这些决议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独裁统治,最终被国民党统治集团撕毁。为了争取政协会议取得成功,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王若飞、叶剑英、陆定一、邓颖超、秦邦宪、李维汉、刘宁一等在此多次会见各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为实现民主团结、和平统一而辛勤工作。会议期间,中共还在这里举行了中外记者招待会,向社会各界阐述中共的严正立场。为庆贺叶挺、廖承志获释出狱,中共在此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叶挺重新入党的大会也是在这里举行的。1946年5月,周恩来、董必武先后率领中共代表团赴南京后,此处改作中共代表团重庆代表处和中共四川省委驻地。同年11月,交还国民政府,被重庆警备司令部作为军营使用。1949年后,此楼被重庆市检察院用为职工住房。2011年至2012年,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对旧址实施复原修缮后对外开放。

该址于2000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的组成部分,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渝中

回首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不忘初心和使命

· end ·

照片丨罗大万、左小朵

※ 声明:除原创内容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共和国的广西印记——《桂林八路军办事处》

70年风雨兼程,时间的年轮烙印着共和国奋斗的足迹!

70年披荆斩棘,八桂大地,处处生机盎然,充满“春天”的希望。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节目《共和国的广西印记》

讲述八桂儿女为建设新中国燃烧的青春岁月,记录壮乡大地激情奔跑的追梦记忆!

共和国的广西印记——《桂林八路军办事处》

在桂林市中山北路有一幢两层的青瓦白墙小楼,左侧的门洞上挂着“万祥醩坊”字样的招牌。81年前,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就设在这个酒坊背后。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年代,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是如何开展工作有力支援抗日前线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桂林人民又是如何继承伟大的抗战精神,凝聚发展动力建设美丽家园的?今天我们就走进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讲解员李文麒从纪念馆里陈列的一支钢笔说起。

“这支钢笔最开始是周恩来所有。1939年4月,周恩来第三次来到桂林。他首先向国民党军官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那天晚上,他不顾疲惫又赶到城北路莫村的龙王庙,给八路军办事处的全体人员和桂林文化界党员干部作了长达3个小时的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当时经济条件有限,办事处的石磊同志做会议纪要的时候拿的是铅笔,很不方便。周恩来看到后,就把自己的钢笔递给石磊使用。会后石磊还笔时,周恩来对他说:‘留给你用吧’,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工作,好好学习。石磊一直把这支笔珍藏在身边,直到1976年纪念馆征集文物时,他才依依不舍地将钢笔捐助给我们纪念馆。现在这支笔是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原先是一栋三进两层楼的木房,大小房屋14间。最先这里是房东黄旷达先生卖酒的一个铺面叫做“万祥醩坊”。1938年八路军向房东黄旷达租用了这里作为城内的公开办事地点。

当时,日寇逼进武汉,在撤退武汉途中,白崇禧的车子出了问题,正好周恩来经过邀他同行。在车上周恩来和白崇禧讨论了国共合作的相关问题,当时谈到八路军要在桂林设立办事处的相关事宜,白崇禧当即表示同意。就这样达成了口头协议。

根据1939年1月16号中共中央南方局报中央书记处的电文:“南方局设重庆,桂林设办事处,联络湘、赣、粤、桂及香港运输。”因此,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既是我党、我军在西南一带国民党统治区的公开办事机构,又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一个秘密派出机关。

当时位于陕北的中共中央还没有建立大型军工厂,要保证抗日战场上的供给,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多条从华南沿海通往皖南、川西、陕北的秘密交通线。桂林就是这个交通网上重要的中转站。

“当时除了城内这个公开办公地点之外,办事处还租用了城北路莫村的‘莫家祠’和几间民居,作为军需物资转运站。在建立的两年时间里,从转运站转送出去的汽车、汽油、毛毯、被服、电器以及药品等军需物资达100多车次,有数百种物资。转运了干部、青年一千来人。1939年前后,八路军、新四军的后方医院、战地医院医疗器械、药品,党中央的用车、发电机的汽油等重要物资,基本都由桂林‘八办’提供。党中央的多部电台和八路军前线最开始使用的小型通讯电台,也都是由桂林‘八办’筹运过去的。”

然而,随着“皖南事变”的爆发,为保护党员干部安全,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各地办事处。1941年1月20号,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奉令撤销,工作人员分批撤离桂林。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的保护工作,将旧址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1977年成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除了在桂林当地免费开放,纪念馆还从2016年开始,与沈阳洛阳、武汉等地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联合举办《理想之路》等系列专题展览。弘扬爱国精神,宣传桂林抗战历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桂林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的大政方针,继承伟大的抗战精神,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桂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桂林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1374倍。桂林市人均收入从不足100元增长到24000多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本期节目特别鸣谢: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

记者:吴清卿

编辑:张鸿飞、唐慧婷

值班总监:谭妍薇

出品: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电话:0771-5802910

灼灼红星映天山!中建三局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焕“新”颜

一座旧址,一座新馆

跨越八十年时空

共同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

新疆写下的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如日月星辰,激励后来者仰望追随

……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胜利路392号

静静地伫立着一幢土木结构的二层小楼

中俄合璧的风格,岁月印迹沧桑而沉静

这里曾是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

从小楼望向东北方

形如崇山,顶耀红星

一幢崭新的台阶式缓坡建筑雄伟矗立

这便是中建三局承建的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新馆

‍‍‍‍‍‍

△点击视频,一起“云打卡”

灼灼红星,革命火种播撒天山

1937年至1942年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办事机构

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组织发动各族人民群众

帮助新疆各族人民

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保证国际交通线畅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给新疆各族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

新中国成立后,办事处

先后被列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原址体量已无法承载参观需求

2021年,由中建三局承建的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新馆傍立而生

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

薪火相传,红色展馆再扩建

新馆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高10.05米

是一座地下一层、地上二层

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

在新馆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让两座建筑在风格上一脉相承

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嵌于新馆屋顶中央的五角星天窗

与旧址的红色屋顶交相呼应

新馆外墙延续了旧址的外墙色彩

采用独具新疆特色的卡拉麦里金石板

寓意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

为了尊重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老建筑

项目近旧址一侧主动做出退让

并在西南侧旧址方向形成大台阶式缓坡屋顶

在尊重历史、呈现谦逊姿态的同时

又形如一座崇山,象征着革命事业的

崇高伟大与革命烈士的永垂不朽

新馆对内部展示空间进行合理规划

在总布局上分为序厅、红色起点、

星火西进、共赴国难、巩固后方、

忠贞不屈、星火相传及尾厅八个展区

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在新疆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的历史全貌,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提供了生动教材

锲而不舍,磨砺始得玉成

在“红星”照耀下

三局人奋战600多个日夜

他们面对的不止是一个建设项目

更是一座地标、一面旗帜、一种精神

2019年冬天,项目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冬季的乌鲁木齐昼夜温差大

夜间室外气温最低接近零下30摄氏度

为避免新浇混凝土早期浸冻出现脆裂

现场施工人员24小时不间断作业

用篷布覆盖、设备升温、棉被包裹

等保温方式

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施工人员紧缺、物资供应不足

运输交通管制等困难接踵来袭

加上项目地处老城区,周边道路狭窄

现场清土及材料存放等难题

项目工期压力持续叠加

中建三局项目团队自发成立党员突击队

党员带头投入复工复产

倒排时间、挂图作战

全力打赢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

建设过程中,新馆内部一处

与20世纪人防地道相连的人防竖井

截面小、深度大,机械根本无法进入

管理人员和工人徒身上阵

“赤手空拳”连续奋战15个日夜

最终保质保量完成通道连接

百年辉煌 ,启航奋斗新征程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

是中国共产党与新疆各族人民群众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历史见证

也是三局人用匠心诠释初心

以担当践行使命的时代答卷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作为集展示、保护、研究于一体的

大型专题性纪念馆和乌鲁木齐市对外交流的名片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新馆业已成为

乌鲁木齐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

在这片祖国最西北的辽阔大地上

三局人将继续用匠心守初心

赓续红色血脉

凝聚奋进力量

砥砺开拓未来

内容来源丨中国建筑融媒体中心、中建三局西北公司

【聚焦】百年华诞!带您打卡“三局造”红色地标!

【抢鲜看】中国建筑科技馆入选首批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期热点】

【抢鲜看】李琦出席中建三局海外业务2021年半年运营情况分析会

【点赞】“颜”“值”爆表!中建三局荣获“建筑界奥斯卡”3项大奖!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