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县县衙大堂

崞县县衙大堂

崞县县衙大堂位于原平市崞阳镇仓街村原平二中院内。坐北朝南,东西长20米,南北宽10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据梁架题记记载,大堂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中轴线仅存大堂,两侧建有耳房,大堂砖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檐设廊,单檐悬山顶。日军侵华时曾为侵华日军崞县司令部旧址。现为原平二中展,崞县县衙大堂,崞县县衙大堂简介,崞县县衙大堂-忻州市原平市崞县县衙大堂旅游指南

堂堂的武状元夫人,为何要用镢头去刨县衙大堂?

一八八几年的某一天。南和县衙役:“大老爷,大老爷,大事不好唵!”县太爷训斥道:“何事惊慌?大白天耶,有啥事不好喂?”衙役道:“那个菜状元媳妇又带的孩的来刨大堂唵!”县官说道:“不是半年前来刨过唵,怎么又来咧?”衙役道:“那肯定是又冇钱儿唵,揭不开锅了呗!”县官叹道:“哎,都是前任造的孽啊!他拔唵萝卜还得俺来填坑儿!”随让衙役到师爷那里支一吊钱打发她们走。

上期文章我们讲了武状元王世清的故事,没有看过的请点本文后面的链接。本期我们聊聊,王世清死后,他的夫人为何经常拿着镢头,带着孩子们去刨县衙大堂呢?上期说过,王世清虽多年为官却两袖清风,奉禄也大多接济穷人,很少邮寄到家,所以他家中一贫如洗。王夫人在他死后只能靠半乞讨为生,实在没法了才去刨县大堂,也是为了生计啊!

那位说了,为了生计就要刨县衙大堂啊?就凭她男人当过状元当过官吗?其实也不是,只因县衙欠了王家的,如果不是对王家有亏欠,王世清也死了,那他媳妇去刨大堂岂不是要被抓起来的啊!那县衙又是如何亏欠了王家呢?这个事情还得从王世清刚考取武状元不久说起……

原来王世清中了状元,咸丰帝大喜,曾拔下白银南和县,命县衙到南和县三思村,给王世清修造状元府。县官领旨当即开始操办,但是不久便又听说王世清得罪了恭亲王,只得了个侍卫之职。于是便有心昧下这笔钱财,命施工队只先建门楼即可。原来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门楼建成,即代表府第竣工。门楼建好后知县即上报,监工来看确实门楼建的挺不错,又被县官一顿糖衣炮弹,便喝得醉醺醺地回京交旨了。而大部分余款皆被县官私吞。

王世清死后有知情者见王夫人孤儿寡母生活实在艰难,便将此事告知夫人,夫人气不过,所以每当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都要带着孩子们去县衙要说法。起初被冷落,于是便气得拿着镢头刨起了县大堂。后来现任的县官也知道了此事,也觉得县衙对不住王家,所以每逢她们来闹便接济她们一二。如此看来现任知县还算半个清官吧。

上一期相关文章链接:一身本事,一团正气,一世清廉!死后却为何被世人称为菜状元?

上一期相关文章链接:菜状元本姓王却为何得此诨名?(用王宝强方言解说)

平遥古县衙:“大堂气势恢宏”,一朝踏进犹如穿越明清古文化

平遥县衙在平遥古城的中心位置,创建于北魏时期,与元明清三朝正式定型,正式保存下来在元1346年,可以说距今已经有600年的时间了,整座县衙方位坐北朝南,占地约有26000万平方米左右,从县衙的入口处,能够看到给人的感觉,严肃、正气。

进入之后就会看到亲民堂,它显然是经过特别精心设计的,布局看起来特别的对称,前面是办公部门,后面则是官员的寝室。虽然说平遥县城于元时期就有了,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则是清朝建筑风格。

大堂:其实,又叫做公堂,这里是历代知县上任,以及管理一些重大案件的场所,是县衙内最重要的地方。进入县衙之后,首先看到一副对联,大致意思是:官员吃百姓之饭,穿的衣服也是来自百姓,一定要为百姓主持公道。

牢房:也完全是按照封建制度修造而成的,依次分为:大堂、宅门、内宅、大仙楼。东侧则是花厅、土地祠堂、钱粮厅,西侧则是:牢狱、十王庙、以及督捕厅,其中牢狱则分为“轻罪犯人”以及“重罪犯人”。

轻罪牢房门前,能够看到一副这样的对联,大致意思是:不要寻仇、不要置气、不要随便听他人的教唆,导致进入牢房,最终连累的是自己。这些对联当中,阐述的都是一些人生大道理,希望罪犯能够悔改。

轻罪牢房:主要是仿照窑洞设计的,而且窑洞里面有土炕,给犯人提供消息条件,轻罪犯人在里面活动还是比较自由的。再看看重型监狱,相对条件就非常的恶劣了,连一扇窗户都没有,更是没有土炕,一旦进入重型监狱,其下场是不敢想象的凄惨。

重型罪犯在监狱当中,不管在任何时刻都要戴着脚铐,这种情况无比难受残忍,可以想象,一旦带上这种重型脚铐,连路都不会走,只能够在监狱当中,被这样残忍的折磨死。

木枷:其实对于它,我们在电视剧当中能够看到这种刑具。它的样子,就是两块木板合在一起,木板当中有一个洞,犯罪者带上之后,活动就不会方便了。在晚清我们都知道的是,当地有十大酷刑的,实际上,晚清的十大酷刑可不是这些,比如残忍的有:腰斩、凌迟、烹煮、宫刑、活埋、毒药、棍刑、插针,等等这些几乎每一样都特别的残忍。

滕州城区建设的历史见证:五百年历史县衙大堂,你必须得知道!

滕州市这几年的旧城改造工程的不断深入,滕州城中古建筑已经所剩无几。市政府院中的滕县老县衙大堂,却屹立在空阔场地中间。

史料记载,滕县老县衙始建于公元八百一十七年,距今已有近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元朝末年,滕县老县衙毁于战火,如今的老县衙是明代初期在原址上重建的。

县衙大堂共五间,前廊进深5米,卷棚屋盖,大堂为悬山筒瓦屋盖,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大堂东西宽22.5米,南北进深10.5米,屋面于上世纪70年代换为平瓦。按照规制,县衙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的地方,位于县衙建筑群的中心,历来是县衙中轴线的主体建筑,其中央置暖阁,设知县公堂,上置“明镜高悬”匾额,公案上放惊堂木、文房四宝及红绿头案签。其中红头签是下令动刑的刑签,绿头签是下令捕人的捕签。暖阁外两侧分别摆放着堂鼓、仪仗和刑具。

由于时代的变迁,如今大堂内的匾额、刑签、刑具、仪仗等早已不复存在了,就连大堂地面上专门为百姓们设立的跪石也不见了踪影,空荡荡的大堂内仅有见证过五百年来滕县沧桑巨变的廊柱、墙壁和高大宽阔的屋顶。我抚摸着这里的墙壁、廊柱,仿佛走进了五百年前的老滕县,仿佛触摸到了古老滕州的历史脉络。

据毛泽东终生最珍爱的书《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记载:公元1078年(宋元丰元年),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任滕县知县,把滕县县衙的公堂吏舍修葺一新,得到了时任徐州知州苏轼的大力赞赏。苏轼自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赴任徐州知州。当时苏、范两家私谊甚厚,交往甚密。苏轼视察了刚修复好的滕县公堂,见其高大敞亮,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滕县公堂记》(又名《修公堂记》)。“凡五十有二年,而赞善大夫范君纯粹,自公府掾谪为令,复一新之。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高明硕大,称子男邦君之居。”《滕县公堂记》不仅是一代文豪苏东坡散文游记的名篇佳作,而且见证了滕县公堂在宋代的发展。

中国成立后,滕县老县衙一带一度作为县(一九八八年后改称为市)人民政府驻地。2006年12月7日,滕县县衙大堂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滕州市旧城改造工程进行到县衙大堂附近,作为滕州市五百年历史见证的县衙大堂何去何从成为滕州人们极为关心的一个话题。几经论证,人们终于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老县衙作为滕州城区建设的历史见证,县衙大堂作为承载滕州自明代开朝第二年以来数百年历史的实物标本,非但不能拆掉,反而要加以保护和完善。

现在是以县衙大堂为中轴线,两侧部分恢复当代古建筑,沿中轴线自北向南恢复仪门、善国门、大门,轴线西侧恢复传统民居。使县衙一带古建筑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既能给市民提供游玩、休憩、观赏的场所,也能给全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增加一个重要的砝码。现在广场起名为九州清晏市民广场。西面及北面为高档高层居民区。成为滕州的名片工程。滕州老县衙将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