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益成纺纱厂旧址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第五批省保)

时代:清光绪二十年(1894)、民国

地址:运城市新绛县城西南桥西村南部

大益成纺纱厂坐南朝北,东西宽168米,南北长280米,占地面积4.7万余平方米。清光绪二十年(1894)初,山西布政使胡聘之募银筹办“绛州纺纱厂”,后因财力不足和政局变化使之夭折。1926年初新绛人李通重新成立了“大益成纺织公司”,到天津怡和洋行购回20多年前从英国进口的全套纺纱设备和动力锅炉,发电机等器材。修复了100间锯齿形厂房,加盖了锅炉房、机电楼、机修车间、库房等建筑。该厂横跨三个世纪,经历了绛州纺纱厂、新绛工艺公司、新绛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日军管理三十三厂、新绛三林纺织厂、晋南纺织厂、新绛纺织厂等多次变革。1997年改制后,成立了山西新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中国最早开办的民族纺织企业之一,是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工业遗存,空间结构、建筑布局和空间尺度仍保留了历史原状,周边环境未发生较大改变,真实性较好,现有工业遗存仍保持原功能结构,并被继续使用,完整性较好。

信息来源:山西省文物局

走进中共合浦中心县委成立大会旧址

一处革命遗址遗迹就是一座红色丰碑,追寻红色记忆,不忘革命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合浦革命遗址遗迹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合浦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合浦光辉的革命岁月,体现了革命前辈和合浦人民追求真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慨。新中国成立后,合浦县先后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7个,革命烈士墓2个、革命纪念亭1个,同时还对一些革命遗址遗迹进行了重修和保护。这些革命遗址遗迹,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从今天开始,本平台陆续推出《走进合浦革命遗址遗迹》系列报道。首先推送的是《中共合浦中心县委成立大会旧址》。

中共合浦中心县委成立大会旧址

合浦县域康州镇石桥街12号是一处砖瓦结构平房的私人住宅,但这座看似普通民房,曾经是中共合浦中心县委成立大会的旧址。1962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浦县委兼职组织员、合浦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党史纪念馆)百年党史展专家组组长 梁发奋

“1939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根据当时日寇进犯南路的严峻形势,决定加强粤西钦廉地区党的领导,以合浦为中心,把钦廉四属的抗日武装力量整合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于是决定把中共合浦工委提升为中心县委。”

1939年2月,中共广东省委把东南特委任职的李士洋派回到合浦,在廉州石桥街口李屋,主持召开中共合浦县工委扩大会议,在会上,李士洋传达了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指示和省委第四次扩大会议精神,宣布建立合浦中心县委,领导合浦、钦县、灵山防城四县(称“钦廉四属”)的党组织工作。书记是由上级指定的李士洋担任,原中共合浦县工委委员仍为中心县委委员。中共合浦县中心县委机关设在廉州儒家巷蔡屋。

中共合浦中心县委还在西场、公馆建立了两个区委,在北海建立了特别支部。

中共合浦中心县委成立大会旧址

中共合浦中心县委的成立使钦廉四属地区党的领导有了坚强的保证,一度受到国民党围剿摧残破坏的党组织得到了重建和发展。合浦中心县委就是轴心,钦廉四属各地抗日救亡运动有了统一领导。从而使合浦地区抗日救亡运动在党的统一组织领导下,逐步走向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

▍本台记者:余永波 沈世钰 万文姬

通讯员:廖烈炀

▍编辑:龙滢

微信号 : bhxwgb

卢氏大宗祠——粤桂边三罗总队成立旧址

编者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时值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探寻遗址遗迹、重温革命精神意义深远。即日起,“ 绿色郁南App”、“ 郁南融媒微信公众号”、“ 郁南发布 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阵列,推出系列报道,用心探寻党史中的“郁南印记”。这些不同时期的先进典型和历史遗址,就像一面面旗帜,在百年党史中熠熠生辉,学习他们的精神、追寻他们的脚步对我们感悟践行初心、勇担成就使命大有指引和参照作用。(史料图片来源:中共郁南县委党史研究室)

历史遗址

卢氏大宗祠——粤桂边三罗总队成立旧址

卢氏大宗祠——粤桂边三罗总队成立旧址,位于郁南县桂圩镇江咀村委沙村。

1948年4月18日深夜,在郁南党组织的支持配合下,中共三罗组织领导发动了震撼粤中地区的四一八武装起义。19日晨,起义部队挺进峡上乡沙村(今桂圩镇江咀村委沙村)卢氏大宗祠集合召开大会,起义军事指挥吴桐宣布中共香港分局和三罗组成关于成立粤桂边三罗总队的决定,任命李镇靖为总队长。宣布起义队伍整编为3个队1个武工队:原都城自卫队和桂河乡自卫班合编为第一队,由吴耀枢任队长,卢鉴埙任指导员;原县自卫大队编为第二队,由李荣开任队长;原通门、罗沙武装队伍编为第三队,由李平任队长,陈伍任副队长;将10多名适合做群众工作的同志编为武工队,由陈牧汀任队长;刘俊英负责总后勤工作。整编后,4个队兵力共200人,配备轻机枪4挺,长短枪160支。粤桂边三罗总队成立后,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剿”,转移到罗、郁、岑边界的加益山区休整,分片发展,开辟游击根据地。1949年,粤桂边三罗总队先后扩编和整编为粤中第四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第四支队。

卢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筑占地面积269平方米,青砖、泥砖瓦木结构,坐东北向西南,广三路深二进,博古屋脊,硬山顶。第一进面前为花岗岩石柱虾公梁,在大门上方写着“卢氏大宗祠”,两进中间有天井和两廊。宗祠有精美的木雕泥塑、壁画书法、对联等。2008年经过重新维修,现整体保存较好。

卢氏大宗祠于2006年11月被郁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郁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编排:贵阳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发之原创文章、图片和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对擅自转载行为,一经发现,立即举报投诉。欢迎朋友圈分享。

猜您喜欢

1. 【出征】郁南3名医护人员今天驰援湖北!愿平安归来

2. 第二批出征!郁南2名医护人员今天驰援湖北

3. 【回望】1994年,那场郁南人刻骨铭心的大洪水!

4. 众志成城 郁南加油!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投身疫情防控的郁南人

5. 谨以此小视频致敬奋战在防疫第一线的郁南医护工作者们!

809兵工厂遗址改造成度假酒店,保存厂房旧貌,再现工业文化

809工厂位于中国湖北宜昌市郊的下牢溪中,距离市区约30分钟车程,曾经是老三线兵工厂,1990年代逐渐停产并废弃。项目用地面积约3公顷,建筑面积约1.3万平米,新功能为度假酒店和亲子活动中心。项目旨在通过对这个废弃工厂的改造和再利用,在保护和展现建筑原始面貌的同时,形成新的使用功能,使废弃工业设施复活,进入当代生活。

▼项目鸟瞰 ©曹金军

809厂位于一个峡谷中,喀斯特地貌,场地高差大,地质条件复杂。峡谷名为下牢溪,环境优美、舒适,是宜昌市民夏季避暑的首选地之一。峡谷中有溪流,常年有水,且水质优良,适合游泳和休闲。改造前,该区域已经有大量的农家乐和小型度假游乐场。809厂位于下牢溪中段,与溪流关系紧密,具备很好的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

▼基地原貌

1:场地原貌

2:宿舍原貌

3:西餐厅原貌

809厂曾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兵工厂,以生产防毒面具为主。改造前,工厂已经停产多时,期间也曾出租给民营企业。厂房中的机械已经全部被移除,整个厂区只留下建筑本体。调研中,建筑师发现现存建筑主要分为三类:空间跨度大的厂房,中等尺度的设备用房,如锅炉房等,及空间尺度小的宿舍和办公建筑。

原建筑建设时期跨域1950-70年代,主要为砖混预制楼板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包括毛石砌筑,砖墙,预制混凝土楼板,大多数已经不符合当下的建筑法规,需要进行结构加固和再处理。但另一方面,正是这些不同时期的建造痕迹产生了极大的文化价值,反映了那个时期老三线工厂的历史记忆和建筑文化价值。设计需要保留原有建筑的大部分外立面,同时又要满足新的使用和法规要求,这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改造后的项目顶视 ©宋金戈

设计原则和思路

设计希望通过对老三线工厂遗址的改造,赋予空间新的生命,使之从废弃状态重新复活。在新的功能业态,及新空间的双重作用下,业主和建筑师希望重构一个新809厂。改造后,它将成为宜昌人短期度假的首选,并为城市提供一处具有品味和调性的精致生活场所。

▼总平面图 ©三文建筑

设计从场地规划开始,将建筑、室内、景观、照明一体化考虑,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建筑的工业特征和历史信息,并进行改造再利用。设计首先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通过结构加固等措施,保留建筑外观原貌。之后,选择性的利用原建筑空间植入新功能,如原宿舍改为酒店客房,原锅炉房改为礼堂,原办公楼和设备用房改为餐厅、接待中心等。在此基础上,在场地重要节点位置设置新公共建筑,形成空间和视觉上的锚点,如酒店大堂,区域入口处的书吧,崖顶的茶吧等。新建筑与老建筑在形式和材料上刻意进行了区分,形成戏剧性的对话关系,也清晰的标明了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特点和建筑语言。

场地中的主要树木被保留,新建筑避让树木建设,与树木形成共生关系。夜晚的灯光处理延续了建筑设计的思路,总体宁静的基础上,在建筑节点处重点处理。客房区域采用3000K暖白光,公共区域采用4000K左右的中性白光。

▼新建大堂插入老建筑和环境中 ©赵奕龙

客房:梳理交通,重组空间

客房由原工厂的员工宿舍改造而成。原宿舍共4栋,呈南北向平行排布,它们的建设年代并不完全一致,这给改造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首先在结构上四栋建筑并不一样,墙体有二四砖墙、空头砖墙、碎石填充墙几种,楼板则是预制槽板;此外,房间的空间布局也多达十几种。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物理空间的基础上,满足酒店客房的使用需要,满足现行规范,满足安全等要求是此部分设计工作的难度和痛点。

▼客房保留了原始的红砖立面 ©赵奕龙

西侧的两栋宿舍向西视野开阔,能看到溪流和峡谷对面的山峰,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但原建筑的水平交通位于西侧,与未来客房的观景面矛盾,建筑师将新的交通调整到建筑东侧,新设楼梯电梯和外走廊。原走廊被拆除,新建阳台,增加室内面积的同时,为顾客提供更舒适的观景体验。

▼西侧客房鸟瞰 ©宋金戈

▼西侧客房新增阳台和小院,面向山景 ©赵奕龙

▼西侧客房与新架设的走廊 ©赵奕龙

北侧客房为标准间,阳台呈不对称的梯形,两两成组,形成富于韵律感的外立面;南侧客房则是套间,阳台交替分布,改变了原来宿舍建筑刻板的外立面。新建筑部分为白色,与原建筑红砖和毛石的外墙形成对比,显示了不同时期的特征。

▼保留原本的山墙,中间插入新的交通 ©赵奕龙

对于东侧靠近山坡的两栋宿舍,设计首先保留了原有的交通组织方式,即:位于建筑中部的垂直交通和建筑西侧的外走廊;之后,在两栋建筑的连接部分,拆除部分宿舍房间,新增垂直楼梯和电梯,及公共空间。南侧的宿舍楼被改造为青年旅社,北侧的宿舍楼则改造为标间。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基于客房数的考虑,另一方面也由于此两栋建筑并不具备开阔的视野,因此定位为平价房间。

▼青年旅社外观 ©赵奕龙

客房室内首先进行了结构加固,并增设洗手间,满足酒店的安全和基本功能需求。为了体现老三线工厂的历史信息,部分房间的屋顶保留了原始的槽板,墙面也在特定位置暴露部分原始墙面。因为酒店的总体定位不属于奢华型酒店,在装修和家具选择上较为朴素,并有意选择了工业风格的产品,与整个区域的主题呼应。

▼青年旅舍室内 ©赵奕龙

大堂:利用体块穿插,营造区域标志

酒店大堂是新建,它位于四栋客房建筑与西餐厅中间,起到了公共区域和私密区域阻隔和转换的作用。建筑分为两层,由四个建筑体块互相穿插构成。首层为酒店大堂,包含前台,休息等待区等功能,通过橙色的酒廊,大堂空间与西餐厅的三层相连。二层则是环形展厅,可以举办活动和展览。从一层到二层除了可以走室内楼梯,也可以使用室外的大阶梯。

在建筑师看来,新建大堂应该成为新809的地标。它需要被从远处清晰的捕捉到,并吸引客人进入新809区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建筑被刻意设计的具有视觉张力:超尺度的几何体块相互穿插,不同材料和强烈颜色的对撞,形成了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视觉与感官体验。

▼大堂外观 ©赵奕龙

一层大堂不规则的形式既与场地地形有关,又避让了空间中原有的树木。二层的环形展厅采用全玻璃幕墙,它“飞架”在一层之上,为使用者提供了360度的观景面。弯折的酒廊,南侧插入西餐厅建筑体块中,北侧挑出于混凝土陡坎之上,形成强烈动势,其标高与西餐厅三楼的早餐厅一致,起到了连接大堂及早餐厅的交通功能。

酒廊外皮由橙色的金属网覆盖,室内也同样被橙色覆盖,强调了建筑体块的同时也颠覆着使用者的感官。斜向的室外大楼梯被深褐色的金属表皮包裹,成为一个斜插向天空的方筒,表皮上的圆孔让内部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营造了一种“不真实”感。这一切都与原809厂的老三线风格不一样,新老建筑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冲,但正是因为这种对冲,让旧者更旧,新者更新。

▼倾斜的大楼梯从环形展厅中穿出 ©宋金戈

为了实现大堂建筑特殊的形态,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筑整体采用钢结构,为了得到一个尽量通透的环形展廊,并保证一层建筑室内的舒适性,环形展厅的由三组巨型钢柱支撑,它们呈120度排布,分别隐藏在大堂的服务型空间和酒廊空间内,从室外无法察觉。环形展厅由9组钢柱支撑,它如同一个环形“盒子”放置在一层结构上。

▼大堂和餐厅分解结构 ©三文建筑

斜向的大阶梯及包裹它的筒则如同一根巨大的方柱斜插于圆环中,起到了不同高程的交通联系。四个建筑体块看似相互倚靠堆叠,实则结构相互独立,自成系统,这样的处理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场地复杂的高差、不确定的地质条件(喀斯特地貌),毗邻的老建筑基础的避让和场地内原始树木的保留等问题都给项目实施过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及施工单位面临并一一克服这些问题,最终完成了建筑复杂形体的建造及表达。

▼斜向楼梯体块如同堆积木一般穿过圆环 ©赵奕龙

▼楼梯内部空间 ©赵奕龙

▼大堂室内 ©赵奕龙

▼橙色酒廊 ©赵奕龙

▼环形展厅室内,可以看到360°山景 ©赵奕龙

▼从环形展厅看斜向的大阶梯方筒 ©赵奕龙

餐厅及多功能厅:因势利导,甘当配角

除了由宿舍改造的客房,新建的大堂和展厅,酒店的中餐厅和多功能厅也由原809厂的既有空间改造而成。秉承区域设计的总原则,即在保留原有老三线工厂建筑外观信息的情况下,改造建筑内部空间,使之具有新功能。中餐厅和多功能厅都尽量利用原有建筑,形成新与旧的对话。

▼改造后的中餐厅保留一层的老石墙面,和二三层的新材料产生对比 ©赵奕龙

西餐厅/早餐厅位于大堂一侧,原址上有一座3层的办公楼。新建筑建于老建筑的基址上,建筑外观保持了老建筑的主要特征,在门窗和细节的处理上融入了现代表达。室内空间根据新的使用功能布置,一层为咖啡厅,二层为棋牌室,三层为西餐厅/早餐厅。总体上,几个餐厅和多功能厅在外观上都相对低调:不求张扬,甘当配角。它们与客房一起形成围绕大堂主体建筑的“基底”,公共服务于新809区域。

▼三层西餐厅 ©赵奕龙

结语

809厂是中国西部地区老三线兵工厂的一个缩影。1950-60年代,中国西部兴建了大量的兵工厂,他们多为砖石结构,反映特定时代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建筑的特点。随着199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大部分此类兵工厂都已经停产、废弃,但建筑作为一种历史记录仍然具有文化价值。本案是在保护历史信息基础上,最大限度激活此类工业遗存的一种尝试。

夜景 ©赵奕龙

中国以往的工业遗存改造后,功能多以文化产业园、艺术园区为主,这类功能对于西部地区,非城市区域的工业遗存并不适用。本案改造后的新功能为酒店,是近年来中国工厂改造中较特殊的一个,对中国西部工业遗存的再利用具有创新意义。

项目图纸

▼西餐厅首层平面图 ©三文建筑

▼西餐厅三层和大堂一层平面图 ©三文建筑

▼西侧客房一层平面图 ©三文建筑

▼东侧客房一层平面图 ©三文建筑

▼剖面图 ©三文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