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遗址

高红遗址

高红遗址,又称寺枣垣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薛村镇高红村南三川河南岸二级台地上。

中文名:高红遗址

地理位置: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薛村镇高红村南三川河南岸二级台地上

保护级别: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

编号:V—8

分类号:Ⅰ—8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商、西周

保护红色遗址 传承红色文化 ——华安县高安镇红军洞见闻

红军洞

7月20日上午,记者一行驱车前往位于华安县高安镇平东村的红军洞,深入红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倾听当地村民讲述的革命故事。

寻访 革命先辈走过的足迹

红军洞位置十分隐秘,位于一处岩壁之上,周边植被茂密,一侧是山间小道,另一侧则是绝壁,绝壁之下是一条小溪。红军洞洞口窄小,只容一人躬身缓步而入,在洞口向内探视,隐隐有股潮湿阴凉的空气扑面而来。

当地村民表示,红军洞共有两处洞穴,分别位于华安县高安镇平东村大片头和坪斗仔坂底坑。红军洞的得名源自于邹天保和邹天水两人,两位革命先辈曾经在此红军洞附近为根据地开展革命活动。

邹天保和邹天水均为华安县平东村人。在土地革命时期,分别于1929年、1930年在龙岩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两人先后担任过时任红二十一军军长胡少海的警卫员,参加过攻打永福漳州等战斗。邹天水在红军学校毕业后任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大队部负责人,带领红军转战于福建江西等地。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坚持斗争。1936年6月,为配合闽西游击战争,邹天水受命返回华安组织漳龙赤卫团并担任团长,开展革命活动。邹天保、邹天水从闽西回华安时,带回了一面“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大队部”军旗、一枚“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之印”等物品,藏于高安镇平东村大片头和坪斗仔坂底坑的两处洞中。

新中国成立后,邹天宝和邹天水主动把洞中物品献给国家,洞中物品现珍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当地人因此将两处洞穴命名为“红军洞”。

传承 弘扬先辈的革命精神

“每逢周末都有游客来此参观红军洞,体验红色文化。”平东村党支部书记邹水南说,在红军洞附近的五凤楼民宿还专门开辟了邹天宝、邹天水事迹展览馆。“从小就是听着红军洞的故事长大,我们也想通过红军洞以及展览馆,弘扬先辈的革命精神。”

高安镇宣委庄达臻说:“高安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结合‘漳窑’、少数民族、知青等文化,建设红色文化旅游综合项目, 把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发展全域旅游。”

庄达臻介绍说,高安镇红色文化旅游综合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设有红军洞、知青广场等。目前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结合平东村美丽乡村建设完成红军洞周边环境改造提升、三洋村知青谷一期建设及东溪窑遗址环境整治方案设计等,“提升遗址的硬件配置,来此参观学习的人更方便了”。

在高安镇邦都村,有一座方形的旧土楼叫联春楼,当地人又称之为“火国起楼”,意为火烧不着的土楼。据记载,华南区游击队战斗遗址即位于联春楼。1932年4月,华南区苏维埃政府在华安迎富和南靖船场一带成立,同时建立游击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保护 打造红色文化传播高地

“华安县是原中央苏区县之一,境内遗存着大量的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旧址一直是华安工作的重点。”华安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阙亚火告诉记者,2010年6月,华安县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查明和确认民主时期的革命遗址16处。

��下垅苏维埃政府旧址

��高安镇红军洞

近年来,华安通过县财政拨款和向上级争取等方式,投入资金进行革命旧址修缮工作。据统计,截至目前华安已先后投入138万元,用于修复下垅苏维埃政府旧址、高安镇红军洞、仙都镇吴运琳旧居等革命遗址及建设配套设施等。目前,下垅苏维埃政府旧址130万元修缮资金已报省文物局;高安联春楼投入46万元完成广场建设;红军洞投入130万元完成一期建设,其余规划设计工作正有序推进。

阙亚火说:“华安县文化文物部门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的原则,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展示红色文化搭建了平台。而这些平台将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基石,让红色文化的主旋律在老百姓的心中永久留存。”

参观红军洞,成为华安开展红色教育的好去处。

(黄建和 唐小玲)

声明:

欢迎直接转载或转发本文,禁止侵权篡改、盗用!

编辑:林晓月 责编:林丽碧

尘封的红色遗址 头梅村高梅脚“大三落祖厝”

作者:榕光

南安市翔云镇头梅村的高梅脚自然村,有一座建于清朝乾隆末年的古式三落大厝,俗称“大三落祖厝”。该大厝为闽南典型的“皇宫起”建筑形式,面阔五间三进,左、右两旁各有护厝,右边护厝又有“重护”,称为“三落三护龙”,总共的厅、房、过水亭子竟达到49间之多,故又称“四十九间大厝”。大厝前面有正埕、副埕、半月型池塘,左右边及后方均砌有“花台”。规制完整,气势恢宏。旁边还建有“棋盘”厝、书房。形成具有耕读传家文化氛围的建筑群体。头梅村古代称“磜头”,属于南安县的二十八都,二十八都辖今之翔云全镇及东田镇的大部分,都是山区,如此弘大的民居建筑十分罕见,故自古有“廿八都二幢半大厝”的说法,而高梅脚“大三落祖厝”则是这“二幢半”大厝其中首屈一指的一幢,也是革命老区翔云镇现在仅存的一所规模庞大的古民居建筑,因而闻名遐迩。

(高梅脚“大三落祖厝”全景)

(200多年的古厝历尽沧桑)

多年来,人们一直赞叹在古代农耕时代翔云山区有此民居建筑,称赞它建筑规模之宏大,布局之有序,工艺之古朴。然而,很少人知道,这还是一座与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有紧密关联的红色遗址。

1945年,居住在“大三落祖厝”的廖金榜、廖四错就与党领导下的安南同革命武装组织有联系,1947年8月14日秘密成立抗征队,并聘请拳师来“大三落祖厝”以教习武艺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48年2月,中共安南同边区工委指派翔云地下党组织成员到磜头发展地下党员,吸收居住在“大三落祖厝”内的廖金榜、廖东尧、廖四错、廖先齐、廖规矩为磜头地下党支部的第一批党员,以“大三落祖厝”有错综复杂的49间房为优势作为地下党支部及游击队的活动据点,并迅速把地下党员发展到12人,把抗征队升为武工队,队员14人。1948年8月,中共磜头支部在“大三落祖厝”举行成立仪式。从此,高梅脚的“大三落祖厝”就与中国共产党安南同边区的革命斗争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磜头抗征队 1947年的老照片)

此后,头梅地下党支部、武工小队(后改编为地下游击队)多次在这所“大三落祖厝”内秘密召开会议,策划开展地下革命斗争活动。1949年4月26日参与解放翔云、1949年5月22日参与第二次解放英都、1949年8月28日(农历闰七月初五)参与解放安溪县龙门乡桂窑等惊心动魄的战斗,都是在这座“大三落祖厝”内召开会议部署后出发的。高梅脚“大三落祖厝”成为中国共产党安南同边区地下革命斗争壮烈史诗中的一个红色符号。“大三落祖厝”的儿女,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1979年,老地下党员廖四错,被邀请参加古田会议召开五十周年纪念大会,重温党的战斗历程光辉岁月。

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岁月,高梅脚“大三落祖厝”这座记载了历史沧桑的古民居建筑,所幸建筑主体基本保存完好。而今,相关部门正在为这座古大厝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和革命红色遗产。时空流逝,而这座古民居建筑的历史意义却历久弥新。

2017.7.1

(南安党史关于磜头地下革命斗争的记载)

大家都在看

红海湾红色革命遗址|内湖红军洞遗址

红海湾田墘街道内湖红军洞,林嘉鑫摄于2017年11月

内湖红军洞遗址位于汕尾海湾经济开发区田墘街道内湖村委新塘村后山笔裂石山洞。洞口面积约20平方米,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

1928年3月,国民党攻陷海丰县城和汕尾等地,3日,红四师十团协同沿海赤卫队攻汕尾,因汕尾海的敌舰开炮支援,反攻不能成功,遂退至大德岭下的内湖和大湖境内。其中程子华所在的十团在新塘岭与敌激战近2个小时,起初,红四师十团占得优势,可在关键时刻,国民党海军陆战队赶到增援,红四师十团将士英勇奋战,虽打退了敌人,然自身的损失较大。当地民众把幸存的将士和伤员掩护隐藏在新塘村后山的笔裂山洞。根据师部的安排,当晩,程子华等大部由当地党组织和农会安排人员用帆船从池兜澳渡海送往金厢和碣石。留在笔裂山洞的将士、伤员,当地的党组织和农会派员轮流送饭、送医,直到把他们安全离开。此后,这个山洞便被称为“红军洞”。

来源:《广东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革命遗址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