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善寺

宝善寺

宝善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驻地达兰花,蒙名为巴拉奇如德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原址在西拉木仑河北岸,赐汉名宝善寺,后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迁于今址。

宝善寺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建筑群,系典型的藏式建筑,有“小布达拉宫”之美称。原建有8座大殿,总建筑面积为11762平方米,现存的萨布腾拉哈木宫、苏克沁独宫2座大殿和1座葛根正殿,是阿鲁科尔沁旗寺庙中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萨布腾拉哈木宫分前后两院,前部分是寺庙主持葛根生活居住区,后部分是庙宇举行宗教活动区。主要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逐级而上,层迭有致,其余建筑物分列两厢,相互对称。前有花墙横栏,中间甬道相连,后殿坐北朝南,明柱高矗。精美古建筑群的布局、风格、雕刻、图饰和工艺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寺庙建筑结构、绘画艺术、宗教流传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宝善寺查玛舞最为著名,“弥拉查玛”由五世葛根罗布桑普日来扎木苏根据弥拉的传略创作的。这部“弥拉查玛”与其他寺庙的查玛有很大的区别,是研究藏传佛教、蒙古族风俗历史不可多得的史料和文物。

2006年5月,宝善寺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阿鲁科尔沁旗——宝善寺

宝善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驻地达兰花,蒙名为巴拉奇如德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原址在西拉木河北岸,赐汉名宝善寺,后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迁于今址。宝善寺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建筑群,系典型的藏式建筑,有“小布达拉宫”之美称。原建有8座大殿,总建筑面积为11762平方米,现存的萨布腾拉哈木宫、苏克沁独宫2座大殿和1座葛根正殿,是阿鲁科尔沁寺庙中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萨布腾拉哈木宫分前后两院,前部分是寺庙主持葛根生活居住区,后部分是庙宇举行宗教活动区。主要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逐级而上,层迭有致,其余建筑物分列两厢,相互对称。前有花墙横栏,中间甬道相连,后殿坐北朝南,明柱高矗。精美古建筑群的布局、风格、雕刻、图饰和工艺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寺庙建筑结构、绘画艺术、宗教流传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宝善寺查玛舞最为著名,“弥拉查玛”由五世葛根罗布桑普日来扎木苏根据弥拉的传略创作的。这部“弥拉查玛”与其他寺庙的查玛有很大的区别,是研究藏传佛教蒙古族风俗历史不可多得的史料和文物。2006年5月,宝善寺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辽金建筑艺术瑰宝|山西大同善化寺

第一次与善化寺结缘,是在2016年12月的一个清晨。东边的地平线刚刚泛起的一丝鱼肚白,山西大同古城还笼罩在不舍退去的夜幕之中。

大同古城南城墙

在大同古城南门内,一座巍峨的龙壁在永泰门城楼的西北侧与之隔路相望。转过龙壁,古刹善化寺的山门赫然出现在面前,静谧而庄严。此时此刻,我便被这座名刹宝寺深深地震撼了。

善化寺俗称南寺。有专家推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皆赐称“开元寺”,而山西大同的“开元寺”应该就是善化寺的前身。

《明代大同府城池图》中的善化寺

五代后晋初,“开元寺”更名为“大普恩寺”。

辽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西京(今大同),“大普恩寺”多数建筑毁于兵火。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至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高僧圆满大师用十五年时间重新修建,“凡大殿既东西朵殿、罗汉洞、文殊、普贤阁及前殿大门,左右斜廊,合八十余楹”,奠定了今日寺院的规模。

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1年),高僧大用和尚曾增修过寺院,到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时,明英宗“敕颁藏经”,并赐名“善化寺”,取“广结善缘,普施教化”之意。

明万历、崇祯年间(公元1573—1644年),寺院又经多次修葺,重建了墙垣,扩大了山门,修缮了台基并围以石栏;增建钟、鼓二亭;廊内及台下都铺以砖石。

清初,由于大同总兵姜瓖始降复反,给大同招来“屠城”之祸,善化寺也因此再一次遭到了摧残:“台基尽废,廊庑俱颓”。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公元1708年-1716年)以及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在源庆和尚和他的徒弟广德的主持下,先后两次进行了整修,“廊庑尽为砖墙”,“台基悉为齐备”,并彩绘壁画六十余间,修建了佛殿三座,而且还把僧房移建于廊外,使寺容焕然一新:“圣像巍巍,金身灿灿,栋宇愈见辉煌,宫室益为耸翠”。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善化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到解放前夕,该寺院已破败不堪,住寺和尚也所剩无几。

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多次拨款对寺院、环境进行了修葺和美化,使善化寺获得了新生。1961年3月善化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善化寺旧照

善化寺占地约14000平方米,总体坐北朝南,为廊院式布局,颇具唐代寺庙风范。三座主要建筑: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从南向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大雄宝殿座落在最北部高台之上,其左右有东西朵殿各一座。院落两侧有东西配殿和普贤阁、文殊阁两座高耸的木构楼阁。

梁思成先生在《大同古建筑调査报告》中说:“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文物,非始所料。”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梁思成先生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中的善化寺平面图

来到善化寺,最先见到的是山门前的五龙照壁。这座五龙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原为兴国寺门前照壁。为便于保护文物于1980年迁至善化寺西院。2009年又移至善化寺山门对面,成为善化寺的照壁。五龙壁为单面照壁,壁长19.9米,高7米,厚1.45米,下部为须弥座,束腰部雕刻着牛、马、蛇、兔等十多种动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壁顶为仿木结构琉璃斗拱,中部壁画为五条巨龙翻腾于波涛汹涌的云雾之中,手法简练,造型古朴,色彩绚丽,其中一条“正龙”,怀抱一颗火珠,头朝正前方,目光炯炯有神。

五龙壁正对着的山门又称天王殿,是善化寺的正门,为金代建筑遗存。门前建有月台、踏道,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傲踞其上。

步入山门之中,可见这是一座面阔五间(29.1米),进深两间(11.3米),单檐五脊顶(即庑殿顶)建筑。山门柱网分布十分整齐,前后檐各六柱,中线上立中柱六根,共十八柱,将门分为十间。当心间、次间各用补间铺作二朵,梁架使用月梁。

梁思成先生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中的善化寺山门平、剖面图

当心间南北辟门。山门空间宽敞宏大,为我国现存最雄伟的山门建筑之一。

山门内看善化寺南大门,地面的金砖乌黑油亮

山门北立面

山门北门上方悬挂的巨幅匾额

山门殿内东、西两侧有明代万历年间所塑四大天王像,每尊天王像都有近3米多高,东方持国天王手弹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舞长蛇、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塑像上的彩绘为民国年间所绘。

其中的多闻天王像乃是比较珍贵的“四大天王”原始形象,后来中国人为了配合“风调雨顺”的吉祥寓意,将多闻天王手中的宝塔改为了象征“雨”的雨伞。

穿过山门便来到善化寺的院内,迎面可见善化寺中殿——三圣殿。该殿建于金代天会、皇统年间(公元1123年-1149年)。建筑坐落在1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前有宽阔的月台。三圣殿的殿堂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间(32.5米),进深四间(19.2米),当心间面阔7.62米,为现存辽、金建筑中当心间最宽者。

三圣殿南门上方的匾额

三圣殿北立面

三圣殿殿顶为单檐五脊顶。斗拱的用法及样式显得十分特殊。耍头除常见的辽、金样式外,还釆用了龙头等变体式样。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和辽代每间只用一朵不同。

最具特色的是其中巨大的斜拱,又称如意斗拱,硕大华丽。这种做法因其构造过于复杂,装饰美化作用大于结构作用,逐渐被淘汰。三圣殿的斗拱被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称赞“伟大之斗,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

建筑角部的柱础、柱基造型简约,做工粗犷。

殿内顶部全部施彻上露明造,梁架布置揉合了宋、辽、金三代的建筑特点,较之辽代建筑更为灵活,独具风格。殿内四根甚为粗壮的内柱为金代原构,支撑梁架屋顶。建筑内部用尺寸很大的内额,横跨二间或三间,斜拱更加复杂多变,其平面布局为辽、金减柱移柱法的突出实例。可以说三圣殿集三代之长于一体,为金初最有代表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三圣殿内有泥塑六尊,中央佛坛上为华严宗三大圣之造像。在华严经中,文殊菩萨以智、普贤菩萨以行辅佐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密宗言大日如来),“华严一经之所明,归于此一佛二菩萨之法门”,故被称为“华严三圣”,三圣殿也因此得名。这三尊泥塑系康熙年间重装,然而金塑风格犹存。其中以普贤菩萨像最佳。佛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坛的背后塑韦陀天王。

三圣殿内两侧墙体上的壁画

殿内还保存有碑碣四通,东侧有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重修善化寺碑记》和清乾隆五年(公元1176年)《重修善化寺碑记》。殿西侧有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金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释迦如来成道碑》。其中金大定十六年的这一通为有宋朝苏武之称的宋通问副使朱弁(biàn)所撰,尤为珍贵。这通金碑不仅是珍贵的文物资料,也是难得的书法妙品。

三圣殿的北面,就是善化寺的主殿——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旧照

大雄宝殿为辽代遗构。殿堂呈长方形,面阔七间(41.80米),进深五间(26.18米),柱中面积1037平方米。。是目前我国保存下来辽金时期第三大的大雄宝殿(第一大是大同华严寺的大雄宝殿,第二大是辽宁义县奉国寺的大雄宝殿)。大殿巍然屹立于3.3米高的台基之上,东西各有一朵殿分别为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的享殿。

梁思成先生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中的善化寺大雄宝殿平、剖面图

大雄宝殿全景图

殿前设有极为宽敞的月台,周边设置石雕围栏。月台前沿中央树立着木结构牌坊三间,系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所建。

台东西两侧分立晨钟暮鼓两座六角攒尖亭。东南侧为钟亭,现存一口三千余斤的大钟高悬于亭中,上面铸有清晰的铭文,为金火工曹贵父子于明朝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所造;西南侧为鼓亭,原鼓现已不存。

大殿殿顶为单檐五脊顶,舒展大气。斗拱为五铺作重拱计心造,尺度巨大,手法拙朴,令人颇为震撼。其斗拱式样多变,内外达八种之多。

善化寺大雄宝殿旧照

大雄宝殿正脊端部巨大的螭吻

垂脊上的垂兽和脊兽

大殿正中悬挂着“大雄宝殿”巨幅匾额。匾额后的当心间补间铺作采用辽时常用的斜拱造,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大雄宝殿的大门形式非常奇特,一般殿堂建筑多在当心间开设大门,而善化寺的大雄宝殿却在大殿南立面均匀设置了三组大门,其余为实墙。这种门、墙相间分布的做法在墙承重建筑中比较常见,在中国代常用的框架结构建筑中并不多见,此建筑可能受到了一些早期土木混合建筑习惯的影响。

不仅如此,三组大门上方都做了酷似伊斯兰建筑中复叶拱券造型的装饰板,颇为特别。这种大门在唐宋时期叫做“壶门”,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结合拱券门和佛龛造型产生的一种装饰性的门,在建筑入口处设置时,表示尊贵高尚之意,明清时发展为“欢门”。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的殿门也可见到同样的做法。

大雄宝殿内部内外柱不同高,是殿堂和厅堂混合的结构形式。柱网是金箱斗底槽的变体,殿内中央省去了两排金柱,使内槽后移,扩大了前部空间,这是辽金时期为适应宗教礼拜活动而习用的移柱减柱法。

殿内梁架除当心间前部有藻井各一间外,其余均为“彻上露明造”。梁枋构件的表面加工细腻,尤其是大殿当心间中部的斗八藻井更为精美华丽。藻井内围列着上下两层斗拱,雕刻精湛。其形制、手法均与大殿本身梁架结构和斗拱形制相同,显然是辽代遗物。藻井外四角的三角形背板上各彩绘有凤凰一只,中央圆形背板上绘有双龙戏珠图案,为明代作品。大殿顶部明栿与藻井相结合的手法,使殿内塑像更显得高大壮伟。

大雄宝殿内供奉泥塑三十三尊,皆为金代塑造。这些塑像造型,姿态神情各尽其妙,无一雷同。其线条之优美,色调之和谐,手法之细腻,令人惊叹。

在殿内中央巨大的佛坛上,“五智如来”(即佛经中所指的金刚界五智所成的五如来:大日如来,阿閦(chù)如来,宝生如来,无量寿如来,不空成就如来,俗称五方佛)造像端坐于五朵莲花之上。硕大的莲台镶有莲瓣串珠、三角柿蒂及狮首等。

佛像后之木刻光背,雕刻风格与此迥异,疑为明代增刻。五智如来虽为后代彩饰,但保持了金塑的风格。其艺术手法之娴熟,堪称上乘。

殿内东西两侧的砖台上,分別伫立着二十四尊天王像。天王本是佛教里的护法天神,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轴人间的现实画卷:长髯垂须的老者、威武英俊的少年、端庄华丽的妇人、温柔恬静的少女、彬彬有礼的文臣、虎背熊腰的武将,有的手持法器,有的恭静肃立,有的怒目横眉,有的道貌岸然。每一尊造像都个性突出,妙不可言,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东侧的一组鬼子母雕像。这组雕像以佛祖度化鬼子母皈依佛教的传说为背景,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一尊改恶从善的鬼子母,俨然一个善良典雅、娴淑贤慧的妇女形象;在此像的左脚下,塑一青面红发、狰狞可怖的鬼子母作恶时小像,身上背一婴儿,形象丑恶。一大一小两尊雕像形成鲜明对比,这在佛教雕塑史上非常罕见。

大殿还存有部分珍贵的佛经故事壁画,计190平方米,是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公元1708年-1716年)修寺院时彩绘的“六十间”壁画之残余。大殿的西壁为释迦牟尼“七处九会”的说法场面,西尽间南壁和东尽间分別为“西方三圣”及“三大士”传说中的部分内容。壁画尽管色彩陈暗,多处斑驳,但仍能看出:人物繁而不乱,线条流畅圆润,跃然于壁上。

大雄宝殿的西南侧矗立着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称为普贤阁。普贤阁为辽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面开门,平面略呈正方形,总高18米。阁内有普贤菩萨坐像,四周墙壁上绘制《普贤经变》壁画。

楼阁外观结构精巧,比例匀称,玲珑秀丽,一层西壁有楼梯可达平座上层,此阁采用了平座暗层做法(即两明层之间有一喑层),其许多处细部结构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所建应县木塔颇为相似。

梁思成先生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中的善化寺普贤阁剖面图

普贤阁的下檐、平座、上层斗拱,因位置及功能的差异,结构上也有所变化,以显示各檐的轻重区别,这也是该阁的特殊之处。下层斗拱在栌斗之上,左右施柱头枋三层,这种全用枋不用拱的形式,在现存古代建筑中比较罕见。

首层、平座、二层外檐斗拱

层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

与普贤阁相对的文殊阁(东楼)是仿照普贤阁复建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1953年对普贤阁进行了落架大修,1994年维修大雄宝殿,1999年维修天王殿,2007年维修三圣殿,2008年仿造普贤阁复建了东侧的文殊阁,并复建了左右斜廊。至此,善化寺历史上的完整风貌又展现在世人面前。

山西大同观音堂探秘

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宝相寺和宝相寺景区 宝相寺和大宝相寺

1. 宝相寺和大宝相寺

门票要20元。宝相寺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集圣物展示朝拜、宗教修学体验、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佛教文化主题景区和著名的佛教文化体验圣地,也是您到 汶上 必选的打卡景点。宝相寺始建于北魏,原名昭空寺,宋真宗封禅 泰山 时驻跸 汶上 ,御赐名为宝相寺,从而使其成为著名的皇家寺院,有“北朝最初名胜,东土第一道场”之美誉。

2. 大宝相寺怎么样

没有,山东没有相国寺,汶上有宝相寺。大相国寺在河南开封。

开封大相国寺是中国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西元555年)。 开封大相国寺为中国传统的轴称布局,主要建筑有大门、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由南至北沿轴线分布,大殿两旁东西阁楼和庑廊相对而立。

3. 宝相寺的传说

攸水、沙河是攸县两条主要河流。攸水、沙河以网岭为脊背向南、北分流,构成了攸县“东西多山,南北开口,中为丘陵”向东略斜的“申”字形势。

攸县北以长沙、湘潭为门户、南以粤、桂为通衢,东为通赣、浙之枢纽,西为往衡、黔之捷径,因有“潭之门户、衡之径庭”之说。唐苏师道在《司空山记》说,攸县“当南岳之东隅,连云阳之福地,振潇湘之胜境,作郡邑之崇丘”。概括了攸县地域的形胜。

攸县地貌总的特征,中部“萝卜头”状为冈地平原,由岗地平原中部地带呈阶梯状分别延向东西两面褶皱断裂区为山地。东部地势自东向西,由高山向低山向丘陵递降;西部地势自西向东由中低山向丘陵、岗地递降。构成东西两边群山环抱,丘陵相嵌,中部地势低的形状。县内最高山是东部鸾山、银坑和茶陵县相邻的太和仙,海拔1404.9米;最低处是中部一带鸭塘铺的桐坝村,海拔仅69米。

以地壳构造变动强烈程度、性质、形迹的组合规律,可分为三个构造区:

东部为强烈褶皱断裂隆起区。从东部柏市泉康村的婆婆岩和泉塘山村的耙齿岭——老漕的洞子前、桃源的兔子坪——鸾山银坑交界的太和仙隆起带和黄丰桥地区扫帚状隆起带(即以广寒寨大、小寨为扫把,雷打石、甑皮岭——牛皮湖——金城山为帚)看,由于褶皱紧闭,隆带地区形成崇山峻岭;而断裂的发育,促使山势更加陡峭,切断山势的连绵,形成了攸县群山峻岭,山峰突兀的独特景观。

中部为断陷盆地区。在县境中部,以大同桥、新市为中心,东以山关——酒埠江——廖公铺——巨田一带为界;西以皇图岭新和周家屋——坪阳庙龙泉——槚山株形——大同桥黄沙桥——石羊塘八合冲——桃水一带为界;南至北70公里,东到西20公里,这一“萝卜头”状区域为狭长断陷盆地。

西部为断裂、褶皱区。西部之东,为断陷盆地截断,西部之西、南、北三面地壳以褶皱为主,断裂层次。

攸县的山,险而奇,攸县的水,清而丽,群山环绕,众水交错,形成了县境的南国景色。宋代太学博士彭天益答宋徽宗的“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可谓攸邑山水之美谈。

山峰挺拔

攸县的山脉是罗霄山中段武功山西南端余脉的延伸,县内东部、东北部、东南部与西部山脉均起源于与江西莲花、湖南茶陵交界的太阳山。县域边境山脉绵延,东北主要有欧公山、泉塘山、封侯山、武功山、柑子山、太阳山、大鸟山、霹雳岭、压花岭、一路岭;北部主要有太平山、甘棠山;西部有严仙岭、明月岭、凤凰岭。

边境山脉向县境内延伸,形成天子山、高厚岭、东岳山、司空山 余脉。由于地质褶皱原因,在群山起伏的山地中,涌现不少挺拔的山峰,构成攸县山区的雄伟气象。

攸县山地面积859.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2.25%,海拔在300~1404.9米之间。县内山峰海拔800米以上者有113座,其中1000米以上者26座,主要分布在县境东部、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如与江西莲花交界的婆婆岩、大坳上、罗霄岭、兔子岭;与湖南茶陵交界的茅湖里、大和仙、阎王壁、杨柳仙;与江西萍乡交界长岭、广寒寨等山脉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其中与茶陵交界的大和仙海拔1404.9米,为全县最高峰;其次是与江西莲花交界的兔子坪,海拔1217.4米。

从边境延伸至县境内地的山脉,最高的是兰村、鸾山、漕泊交界的小坞仙,峰高海拔932米。黄丰桥与柏市、漕泊交界的金城山海拔909米,其他如酒埠江的峻高咀、紫云峰、柏市温水的大井头、天子山以及司空山的茅庵,山高都在海拔800米以上。此外还有众多挺拔的无名山岭,杂在诸大山峰之中。

由于山峰突兀,形状各有不同,于是便有了形形色色不同的山峰、岭的名字。依山形取名的如凤岭、鸾山、鹤岭、大鸟山、丫尖山、马鞍山、马头岭等。以人名代山名的如:欧公山、司空山、严仙岭、大川山、圣寿山等。依山有某一特产名如:甘棠山、梓木岭、白石岭等。以某一传奇故事代山名如:灵龟峰、紫麟峰、大虎岭等。

每一座山峰几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构成攸县山峰神奇的色彩。择县内著名山、峰、岭、寨分述于后:

欧公山在距县城70公里的柏市镇东北的泉康村,是攸县与江西萍乡、莲花县的交界点。峰峦耸拔,其中婆婆岩海拔1161米,大坳上1134米。为何称欧公山?相传明朝初年,山内盘踞一股土匪,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当地人民叫苦不绝。之后,有武士欧阳伟等,决心为民除害,一举铲除这股作恶作祸的盗匪。人们为纪念欧阳伟除暴安民功德,将此山命名为“欧公山”,欧公山属武功山西南余脉,县志载:“县龙于此起祖”。历铁炉坑、五马回湖、太平山和甘棠山分脉,重岩邃谷,绵亘近30公里。

甘棠山以生长甘棠树而名。今称广寒寨。在县城东北50公里的黄丰桥镇北境广寒坪村。寨有大、小寨之分。大寨为主峰,海拔1088.5米,小寨822米,古称“双峰插天”。广寒寨为“分龙之所”,出寨东诸水,皆流入攸水汇入洣江;出寨西北诸水循梓木岭西北行,至皇图岭汇入北江,至醴陵铁河口合渌水。

梓木岭因产梓木因而名。距县城55公里的山关与黄丰桥镇交界山。在广寒寨之腰,岭北为攸北乡,逾岭上下各5公里,为攸东北乡往来必经要地。先是险峻难行,附近居民凿石开路,过者称便,今有公路通过。

排山亦称牌山,因山如牌绵延5公里而名。在距县100华里湖南坳乡东部,与黄丰桥镇南部广志村接邻。

牵牛岭山势横亘,似人牵牛而过。为湖南坳乡沙洲里村与酒埠江镇东塘村接界山。山中竹林茂盛,绵延10公里与排山竹林相接,是湘东竹林产地之一。

太阳山在距县城65公里的殷江,与江西莲花县接界,是武功山西南余脉在此向南北延伸的主轴,因山高似与太阳相接而名。在太阳山,无论何时何处,太阳都与山峰相吻。其中金子岭,如“金”字形,高耸入云,山麓有石涛岩,民国二十一年(1932)至二十七年(1938)是湘赣苏区游击队活动中心。

鸾山在距县城50公里的鸾山镇,形如鸾舞,故名。“鸾峰迭翠”为古《攸江十景》之一。

小坞仙在距县城60公里的兰村满江与鸾山镇交界处,清余解《小坞山》诗说:“梯径藤蔓牵,飞空云雾倒,四望青朦朦,石涛 相照……寥寥千载迹,石径几人扫?”

香山因山高风急有清香而名。距县城40公里的下田与鸾山镇接界处。上有香山寺,禅门对联云:“佛殿有法风自扫;禅门无锁月常观。”又有彭祖庙,以山高喻寿高。洪特书在《晓登香山》诗中说:“却顾所来径,云海碧重重,坐久清香生,缥缈来晚风。”

大鸟山在距县城50公里的东江乡,即今鸾山与银坑以及茶陵县交界处,其中大和仙为最高峰。山顶有凤仙祠,为唐时邑人淮东提举彭某归后所立。前志载:“唐,彭提举官淮东,有神名凤仙,最显。归,立祠山巅祀之。”因有大鸟来翔集,故名。

慈峰山在县东乡的酒埠江镇。清初祖辉禅师开址,法孙问山雨波禅师建寺于山巅,以大禅宗风。

飞龙山在县东乡黄丰桥镇东岳山村,毗连兰村燕山,群山起伏,如龙,欲飞,故名。最高峰中段牛皮湖,海拔545米,龙头岭上高峰579米,龙尾山基峰347米。地势险峻,可通往柏市、兰村乃至江西萍乡等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萍乡人龚祝台与黄丰桥本地人贺祖乐发动组织哥老会成员百余人,占飞龙山为寨,响应革命党人组织的萍、浏、醴武装起义。

司空山旧名麒麟山,因山形状麒麒蹲伏而得名,在距县城20公里的莲塘坳乡月龙、阳升观村。南朝官居司空的张巴玉曾在此山修道白日升天,故改名司空山。司空山属武功山南向余脉,层峦叠嶂,醴泉清冽,周围有36峰、18溪、13涧,最高峰茅庵,海拔791米。司空山面积5.2平方公里,奇峰异景驻于其间,中有南溪自东向西回环流出,拐了18个大弯,俗称18个“鱼栏闩”,两侧山峰,有的肃然壁立,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双臂怀抱,有的势若奔腾。山上竹木葱茏,鸟语花香。主峰前有龙潭,清澈如镜,泉喷似珠;侧有凤涧,相传梁天监年间,常有凤鸣于此;下有石坑,为炼丹池;阳升观在其东麓。最为壮观,宋太学博士彭天益曾游此,作诗赞曰:“历历仙家遗旧迹,清奇端不让蓬莱。”清陈廷遂在《望阳升观诸山》诗中说:“怅望仙山何处是,白天云际耸蓬莱。寻常一路从头问,三十六峰当面来。流水浮花归洞口,清风随客上天台,松间若见卢琼在,不惜殷勤送酒杯。”

司空山的建筑,据同治《攸县志》载,有15观、16庵、12亭馆、12石室、2书院,还有胜迹洗药池、司空故宅等。现为道教胜地。

圣寿山在距县城50公里的黄丰桥乌井村,原名乌金山,盛产煤,后五代楚王马殷赐今名。

紫云山在距县城东北60公里的高枧,旁有灵龟岩,岩内有水一泓,内藏二白龟,每出时,常见紫云浮其上,因名紫云山。灵龟寺在其前。

泰华山在皇图岭镇长华村,距县城60公里。清初,邑贡生刘玢《重游泰华山记》称泰华山:“支分甘棠,地接萍醴,横亘三邑,特出众山之表,周围十数里,左有天平寺、苦麦庵,右有玉泉庵、金华观,皆在其麓。东西两径,石路盘桓,古松交荫,一步一级,且上且望,所历愈高,所望益远……”

凤凰山常有凤凰翔于其上而名。在县城西北60公里的槚山乡、丫江桥镇西境,地处衡山、株洲(县)边界,与明月山、严仙岭成为县西北部自然屏障。明末,镇将黄朝宣屯兵山上。

严仙山因太小严真人修道成仙而名。在丫江桥镇严湖村,北与明月山对峙,西南连接凤凰山,三峰如螺。

明月山县城西北45公里的丫江桥镇的高峰村,与醴陵、株洲交界。主峰海拔860米,以峰峦高耸,“月出光耀先见”得名。面积6.4平方公里,左与观音、严仙二山相望;右为延绵起伏丘陵。峰脊“石圆如月”,山腰为林带,地质属花岗岩区、蕴藏 矿,现少量开采。

明月山地势险要。太平天囯西王萧朝贵率起义军由此北进;民国七年(1918),护法军刘建藩率兵经此追击张敬尧军阀的东路北兵;民国十六年(1927)革命者在这里发动了著名的“攸北暴动”。

大川山因唐时大川禅师结茅而居得名。在县城北50公里的皇图岭镇阴泉村。旧志载,唐广德(763—764)年间,闽僧良桔入山,建慈云寺以居。《五灯会元》载,石头希迁法嗣有潭州大川禅师,住大川山。日本国绘制的《唐五代湖南地方禅宗地图》也有“大川山”名,在攸县位置。疑僧良桔即大川禅师。

五峰山山有五峰。在县南陲渌田镇东部五丰村,处于攸县、安仁和茶陵三县交界处。峰顶雷公山,海拔622.8米,山腰一庵,名曰“碧云”,已废。

丫尖山在距县城南20公里的渌田乡。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茶陵陈名骐,籍界侵占,邑庠生蔡上桂诉于官。知县陈溥,会同州牧朱勘测,山属攸管,攸县人周廷伸建玉壶寺其上。有碑。县人蔡来仪作《丫尖峰记》称:“丫尖峰亚于五峰,忽起层峦,故以峰名。”丫尖山四面耸峭如壁,其势孤高,雄踞于渌田东北。

马鞍山在县城西10公里鸭塘铺乡南境,下临洣水,界连衡东,形如马鞍而名。山顶海拔175.2米,红色土壤。清嘉庆丙子(1816)知县赵勷于山脊马鞍中部建“凌云”石塔,直指蓝天,登塔远眺,攸衡边境风光尽收眼底。

杨柳山在莲塘坳东部的巨西村,属武功山南向余脉,界连茶陵,毗邻凉江阎王壁,山势自北而南,坡度76°,砂页岩,黄棕土壤,上多灌木,下为林带,最高峰为杨柳仙顶,海拔1017米。山顶原有一庵,早毁。

金锋山在县城北40公里坪阳庙乡坪前、坪双村交界处,海拔250米。“金峰夕照”是坪阳庙(沙村)八景之一。

云泉山在县城东北50公里的河田,山北为醴陵,山南则为攸县。北江自萍乡市西部三尖峰流入攸县境,过长桥,绕麻城,至潇田与鹏江相会合,绕云泉山,入醴陵南。云泉山有北江、鹏江锁钥之称。刘祖穆在《云泉山记》称其“云光出岫,泉声在溪,新篁古松,回青转绿于旎旖潺溪中”,山于是以“云泉”名。该山“上则石壁凌峥,矗矗嶷嶷,古刹踞翠微间,岚霏烟霞,时呈异状”。登山可东望紫云峰,广寒寨诸山。

灵龟峰古称保障峰,在县城东郊1.5公里处,孤峰耸峙,其山如龟出穴,踞水上游,因名。县人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常踏青登高于此。峰脊有灵龟峰寺,内奉镇武大帝,观音大士,寺周古树参天,青翠葱茏,古籍誉此为“梅城第一峰”、“攸邑亘古胜迹”。峰下,洣水西流;对岸,白茅洲风光旖旎。前人到此多有题咏,均存县志。“最是桃花春涨好,惊涛吹作雪山来。”每当“春水方生”之时,于此正好观涛,清康熙时知县陈溥在《南云八景》诗中,将《龟峰观涛》列入八景首篇。

紫麟峰亦名麒麟山,在距县30公里平分田。相传,汉晋间,葛苏二仙跨紫麟入山修炼,后人每见紫麟在山中游食而名。赵永言诗云:“紫麟瑞蔼春风暖,白虎丹成夜月明。”

石龙峰在距县城15公里的莲塘坳乡月龙村,为司空山36峰之一,山顶有石蜿蜒如龙,故名。

鹤岭在县城东20公里的银坑,为司空山36峰之一,时有白鹤回翔于上,故名。宋彭天益曾隐居于此。

凤岭岭形如风。在县城东北,柏市镇凤塔村,上有分水坳与江西莲花为界。元元贞初年(1295),县人谭渊建凤山书院于其下,攸州教授陈康祖有记。“凤岭朝霞”为“攸江十景”之一。

油铛岭亦油婆坳,在县城北40公里的湖南坳乡。上有聚仙台,可坐4人,相传群仙聚此,台上 有池,泉水不竭,清甜可口。

马头岭形似马头。在县城北35公里的网岭镇荷叶塘村。北宋时,县令陈勃从江西迁攸县始居地。

脑头岭形如脑头。在上云桥镇老头岭村。

圆湖岭在网岭镇宏市村。民国前期,在此创办私立圆湖小学。

紫鹤岭在新市镇回龙村,峰高132米。

白石岭因岩石白而名。在渌田镇丫尖峰西北,山多怪石,有似牛马形者,有似龟鳖形者。

芙蓉寨在县城东南15公里的中江。寨上曾有异人钟洞云者结庵而居,以佛教聚徒,数百里外有来朝拜者。又东5公里,有铁钉岩,与茶陵接界,为军事要地,皆前代居民保聚处。

凤凰山寨在凤凰山顶,明崇祯(1628—1644)年间,县人刘荒保据山防守,癸未(1643),张献忠率农民军破攸,荒保弃寨而走。湖南抗清主帅何腾蛟召黄朝宣入凤凰山。屯营抗清。清顺治丁亥(1647)三月,清兵至攸,黄朝宣投降被杀,余部倚山固守,三年后被清兵荡平。

广寒寨以寨高耸入广寒宫而名。在甘棠山下。寨广数里,居民环聚,元时避兵于此。民国三十八年,国民党军残部邓戈据此对抗解放军。

因地壳隆起褶皱而形成,攸县岩洞多属于石灰岩层,著名的有:

天蓬岩因有天蓬真人和石室禅师入住修炼而名。在广寒寨山下,洞壑深邃,中有龙潭,水泉不竭,明时蔡槐庭读书于山寺。

献花岩在漕泊。相传严仙会众仙于此,白鹿衔花来献,故名。明鸿胪寺丞刘习灌有诗。

甘棠岩在湖南坳乡下龙村茅陂。山势如狮,岩如狮口,洞内宽阔,可容数百人。一石伸出如舌,舌旁有两孔,上小下大,深不可测,有泉涌出,冬温夏凉。岩内建甘棠观,祖师殿座落狮舌上。

灵龟岩在紫云山。岩内可容数百人。岩内水池藏二白龟。七星岩在严仙岭,为严仙修炼处,上有丹井,水泉不竭。岩壁有诗,为严仙作。

钟鼓岩在酒埠江镇暮塘,距县城30公里。接壤宝相寺。岩空阔10余丈,光照深处,石壁泉流,日照金色,左壁有水池。岩前有两山,形如钟鼓,故名。又高枧天台山梦仙庵前,亦有钟鼓岩。

隐真岩又名显真岩。在宝相寺右。今新市镇平江村。

禹门洞在距县城东北70公里的柏市镇富头冲,漕泊水伏流至此,一见又伏,流出处为罗浮江(即攸水上游)。

金仙洞在漕泊献花岩下,内有奇像如佛。漕溪水伏流洞内,经15华里至禹门洞始见。

海棠洞在漕泊,道士朱玉琢修炼处,因洞前春秋海棠花盛开故名。

桃源洞在鸾山镇桃源。内有石池、石床、石马;前有古塔,为游览胜地。

皮佳洞在鸾山镇皮佳村,又名水源洞。宋隐士皮文通卜居洞侧,遗诗犹在。明《一统志》云:“中有湫,世传卢真人得。”

白龙洞在漕泊,洞内分上、中、下三层,宽大幽深,洞中有洞,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

攸县,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演绎着许多历史传说,仁人志士们用这些历史传说,也为地名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4. 宝相寺和大宝相寺一样吗

1、济宁市曲阜明故城(孔庙、孔林和孔府)

济宁曲阜明故城旅游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三大圣城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济宁曲阜明故城旅游区位于山东省济宁曲阜市静轩西路,是以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为旅游依托。孔庙、孔府、孔林,既是中国古代推崇儒家思想的象征和标志,也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至圣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它是 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2、宝相寺(山东省济宁市)

宝相寺位于济宁市汶上县城西北隅,始建于北魏,被称为“北朝最初名胜,东土第一道场”。宝相寺景区占地600多亩,供奉殿现供奉释迦牟尼檀木贴金大佛、青石彩塑十八罗汉。存塔宫面积80平方米,塔宫深处供奉释迦牟尼真身佛牙、舍利等百余件佛教圣物。2011年,宝相寺景区被评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影壁、香水海、菩提树、须弥山、宝相寺、地宫、太子灵踪塔、礼佛广场和礼佛大道。2013年5月,宝相寺太子灵踪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青山寺(山东省济宁市)

嘉祥县城南行7.5公里,便是松柏葱茏、峰峦突兀的青山。在青山西麓,青山寺坐东面西。但见香火缭绕,游人忽现,神秘而又幽深。置身于稠密、阴森的林木中,躲过七月骄阳如火的炽烤,顿觉凉爽临秋。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可闻林鸟晓唱,夏日可听神洞僧话,秋季可观青山夕照,冬日可看翠峰雪霁。可谓是:山色霭霭人间胜地,水声潺潺世外洞天。2006年青山寺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青山风景区除青山寺外,还有法云寺、龙泉寺等六大寺庙。1999年青山风景区被公布为市级自然风景区保护区。

4、安山寺(山东省济宁市)

安山寺是我国古老的著名古刹,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名镇泗张镇境内。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明清三次重修,乃东鲁佛教圣地。寺院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历来为旅游避暑名胜之地。安山寺位于泗水县城东南15公里处,S244省道右侧,处于安山、马山、红顶山群山环抱之中。 安山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为安山涌泉寺,后省略为安山寺,明清3次重修,建有大殿、禅房等20余间,历代碑碣6块。原寺规模宏大壮观,僧伽数佰,佛事频繁,香火萦绕,音鼓声不绝于耳,后经战乱,寺院旧址几乎殆尽。

5、济宁顺河东大寺

济宁东大寺,伊斯兰教清真寺,坐落在山东省济宁市小闸口上河西街。因寺门临古大运河西岸,故俗称“顺河东大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以后经明、清各朝及当代数次修缮,使建筑面积达到4134平方米.因前门正临老运河,俗称“顺河东大寺”,门前匾“古礼拜寺”有著名书法家陈金言题写,并因处全市9座清真寺之东,故简称东大寺。它与济宁西大寺、南京净觉寺、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街大寺并称全国五大古建清真寺,而尤其以济宁东大寺最为壮观。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湖陵寺

湖陵寺,位于古湖陵城,坐落在微山县张楼乡程子村。该古寺始建于隋朝581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现存历史古迹、碑刻文物、传说故事众多,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观赏价值和宗教地位,是古文化湿地旅游观光的风景点,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游客、香客朝拜观光。有地名碑载:“金大定年间碑载为湖陵村,明碑载为湖陵寺,清康熙碑为城子庙,后演变为程子庙。”

7、白衣寺(山东省济宁市)

金乡县白衣禅寺位于金乡县城南八公里,105国道东侧。距今有600余年历史。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明成化年间杨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建村并修白衣禅寺。传说由于修建寺院之功德得到神灵庇护,从此人丁兴旺,财源茂盛,到清咸丰年间这里发展成为一个1千多口人的大村庄。据古东缗杨氏族谱记载,清咸丰年间,杨氏十八氏孙联奎中乙酉科举人并被授予武德骑尉兵部差官,后发心重修白衣禅寺,,重修后的白衣禅 寺占地二十余亩,金碧辉煌,绿树红墙,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大丛林,是当时鲁西南最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

8、昌隆庵

嘉祥城南三里许的那些山,古人认为是麒麟出没的地方。在其中的坂山和诛水之间,耸立着一座新建寺庵,这便是昌隆庵,被称为嘉祥第一庵。兴建这座寺庵的主人就是现在的昌隆庵主持--昌友师太。 昌隆庵依山傍水,环境优越:庵路通幽,松柏当庭。左瞻坂山之景,右揽诛水之胜。山水入画楹,风云荡凡尘。绿叶扶红生妙悟,鸣鸟恋林有寄托。此庵日渐成为嘉祥人休闲出游的又一景点。 庵地六亩,面西而开。内设正殿大雄宝殿和泰山行宫、观音菩萨等侧殿。实际上是一个佛道合一的仿古建筑。这和昌友师太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9、崇德寺(山东省济宁市)

羊山崇德寺(又名尚庙),坐落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驻地—羊山镇轱辘沟南首西边,山之阳坡。据传始建于汉代,以崇尚道德、普济众生为起因,命名为崇德寺。后因当时是建在尚姓人家土地上,老百姓多称其为尚庙。整个寺院占地面积17290平方米,包括戏楼、天桥、无梁庙、碑林、石牌坊、弥勒殿、观音殿、东西廊房、大雄宝殿等建筑群。中间大雄宝殿为主要建筑,殿内塑释迦牟尼佛像,左右塑十八罗汉护法。建筑群气势磅礴,非常雄伟壮观,曾经是羊山和周围的佛教信徒们观礼膜拜、净化灵魂的神圣之地。

10、大悲庵(山东省济宁市)

济宁市大悲庵历史悠久,属大乘佛教禅宗临济派。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历一三八五年),此寺院原座落在大闸口河南,于一九九二年旧城改选迁建原吕公堂西院经政府研究批准同意,拆迁重建“大悲庵”。新址建在市中区南苑镇电厂南,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寺院拟建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对殿、藏经楼等主体建设,明清建筑风格,总造价1000余万元。

5. 宝相寺介绍

飞岩万状俯层台,觑灵秀幽奇,谁云宇内无西竺; 峭壁千寻攒叠阁,睹郁葱光怪,始信人间有洞天。

6. 宝相寺佛像

因为圆明园是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圆明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

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其中:

长春园: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于1751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时,园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思永斋、海岳开襟、得全阁、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爱山楼、转湘帆、丛芳榭等。

其后又相继建成茜园和小有天园。而该园东部诸景(映清斋、如园、鉴园、狮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干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为200座。

绮春园: 早先原是恰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

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

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

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

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安佑宫,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

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

"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

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

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

谐奇趣: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主体为三层,楼南有一大型海堂式喷水池,设有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组成的喷泉。楼左右两侧,从曲廊伸出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

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正是我国的十二个属相)

7. 大宝相寺开放了吗

开封大相国寺于2022年9月9日起恢复开放

一、 根据我市防疫工作要求,所有入园人员需线上实名制预约购票、线下扫场所码、检票口测体温、出示本人身份证后入园。

二、未能线上购票的游客,需在售票口出示本人身份证后购票,实名制入园。

三、享有免票优惠政策的游客(包含本人军官证、皈依证、老年证,消防证,戒碟证,残疾证,军残证),需同时出示本人有效证件和身份证,扫码后实名制入园

8. 宝相寺建于什么时候

圆 三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

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月地云居、鸿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长春园

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位于圆明园东侧,于1751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时,园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思永斋、海岳开襟、得全阁、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爱山楼、转湘帆、丛芳榭等。其后又相继建成茜园和小有天园。而该园东部诸景(映清斋、如园、鉴园、狮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千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为200座。

绮春园

绮春园简介

早先原是怡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

绮春园范围

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9. 宝相寺现在开了吗

传说很久以前,大汶河里出了一条怪物鳌鱼精,性情凶残,一眨眼就刮妖风,一翻身即闹地震,一摆尾便堤溃发洪水。附近百姓深受其害,纷纷去宝相寺烧香求佛保佑。垍頭條萊

宝相寺有位永坚高僧非常同情百姓的不幸,他发动汶河两岸民众,向河内抛撒生石灰,河水沸腾得像开了锅,鳌鱼精忍受不住连烧带呛,只好浮出水面,跃上堤岸。

武艺高强的永坚和尚见状,飞身骑到鳌鱼精的背上,用特制的铁链锁了个结实。

时值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世昌自京都嘉王宫求取了佛牙舍利,准备建塔归葬之时。为使镇妖,便将鳌鱼精投进院内的泉眼井里,在井上修了高耸云端的黄金塔。垍頭條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