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客家大围

满堂客家大围

AAAA级旅游景区

满堂围位于广东省始兴县隘子镇西南3公里处,是客家围楼民居建筑,中国五大民间传统建筑形式之一。满堂围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咸丰十年(1860年)建成,历时28年,为当地富豪乾荣所建,是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特色客家民居建筑一一抵御性营垒式围屋。围楼平面近似长方形,有十二院、九厅、六天井,建有平,满堂客家大围,满堂客家大围简介,满堂客家大围-韶关市始兴县满堂客家大围旅游指南[组图]

韶关满堂客家大围怎么去?

一、韶关满堂客家大围怎么去?

  满堂客家大围始建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 年),历时修建24 年,主围有777 间房,具“三大功能,九大奇观”,是民居建筑“方围”系列的杰出代表,为广东民居之最,久负“岭南第一围”盛名。

  地址: 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内

  费用: 门票:40 元

  到达交通;从韶关乘汽车到始兴县后再坐班车到隘子镇,如果人多可租车前往。

二、贺州客家围屋怎么样?门票多少钱啊?

挂牌40元/人。超十人为团队15元/人。但需旅行社开单。 市区到客家围屋要30分钟.自己驾车或租车。贺州东站有乡村公交直到。车票12元/人

三、韶关哪里好玩?

韶关拥有国家级风景区丹霞山(广东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祥地南华寺,著名的“马坝人”出土处马坝人遗址、“石峡文化”遗址狮子岩,有“地下宫殿”之称的古佛岩,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梅岭古道(梅关古道),岭南第一围的满堂客家大围,客家八卦围、湖心坝客家群楼,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珠玑巷,南方第一家天然狩猎场乳源南水狩猎场,乳源的必背瑶寨、乳源大峡谷(广东大峡谷)、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韶关百丈崖风景旅游区、云门寺、珠玑巷、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

四、客家民居围成(),按()排列,这两大特点体现了客家人崇尚()、期盼()、()和()的民居心理和文化传统

客家民居围成(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这两大特点体现了客家人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居心理和文化传统

五、韶关翁源桃花谷怎样?

早在明嘉靖年间,翁源就开始种桃树,至今有近五百年的栽培历史,如今种植面积有5万亩,数量为全省之最,桃树沿着山谷两边的山坡盘虬而上,苍劲写意,放眼望去,整个山谷弥漫在一片桃红色中,像极了一幅浓烈洒脱的水墨画。

翁源桃树主要集中在龙仙镇李洞村桃花谷和江尾镇九仙村桃花海两个地方。两个地方各有特色,李洞村的桃树生长在山谷之中,依着两边山坡向上生长,望眼看去,整个山谷都被桃花所覆盖;九仙村的桃林大多生长在平地之上,连片几百亩,一望无际是花的海洋,如仙境一般。

这里山川秀丽、物产丰富,是“中国三华李之乡”、“中国九仙桃之乡”、“中国兰花之乡”、“国家农产品安全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有着“仙邑的美誉。这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有晚唐著名诗人邵谒、北宋五进士、明朝抗倭名将陈_、油画大师涂志伟等等,留下了书堂石、陈氏宗祠等著名人文景观。同时,八卦围、湖心坝客家群楼、八角庙等客家民俗系统群楼又给翁源增添了灵性的历史痕迹。

更多关于韶关翁源桃花谷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六、请问韶关翁源桃花谷怎么样?

早在明嘉靖年间,翁源就开始种桃树,至今有近五百年的栽培历史,如今种植面积有5万亩,数量为全省之最,桃树沿着山谷两边的山坡盘虬而上,苍劲写意,放眼望去,整个山谷弥漫在一片桃红色中,像极了一幅浓烈洒脱的水墨画。

翁源桃树主要集中在龙仙镇李洞村桃花谷和江尾镇九仙村桃花海两个地方。两个地方各有特色,李洞村的桃树生长在山谷之中,依着两边山坡向上生长,望眼看去,整个山谷都被桃花所覆盖;九仙村的桃林大多生长在平地之上,连片几百亩,一望无际是花的海洋 ,如仙境一般。

这里山川秀丽、物产丰富,是“中国三华李之乡”、“中国九仙桃之乡”、“中国兰花之乡”、“国家农产品安全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有着“仙邑的美誉。这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有晚唐著名诗人邵谒、北宋五进士、明朝抗倭名将陈_、油画大师涂志伟等等,留下了书堂石、陈氏宗祠等著名人文景观。同时,八卦围、湖心坝客家群楼、八角庙等客家民俗系统群楼又给翁源增添了灵性的历史痕迹。

更多关于韶关翁源桃花谷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客家围龙屋最大景点 最大的客家围龙屋

1. 最大的客家围龙屋

“山悠悠,水悠悠,悠悠长风载归舟,灵光三绝五峰月,绿草清溪绕围楼,家乡在梅州。”一首动听的歌谣,把家乡梅州的美呈现在世人的眼前。梅州虽没有名山大川的大气、壮美,没有名镇名村的文化底蕴,但小家碧玉的她同样有着美得令人窒息的一面。梅州地区深山中仍有许多美丽的小山村,这里林木茂盛,山清水秀,田园农舍,村民过着恬静舒适的生活。

2. 客家围龙屋简介

客家围屋,又被称为围村、围村屋、围屋村、土围、围堡、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

客家围屋的类型主要有围楼、围寨、围龙屋、四角楼等,在形式上主要有方形围屋、半圆形围屋、圆形围屋。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形成了围龙屋、围屋、走马楼、五凤楼、土楼、四角楼等,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3. 客家围龙屋建筑风格

特点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1.坚固性

  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2.安全性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

  3.封闭性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 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4.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家乡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4. 客家人的围龙屋

圍籠屋,本身就是以防御安全為基本訴求的建筑形式,她生動的體現出了客家人深刻的精神特貭和人文氣質内涵。即,客家文化,正是建立在以道教(天人合一,如”易學風水”應用)和儒教(宗族倫理道德)為基础的正统中原古漢族”家國文化”,在南方最好的傳承。

5. 客家围龙屋的古文化

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世代相袭、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是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围龙屋、客家土楼)三大类别之一,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楼和广东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的永定、南靖、诏安、平和和粤东的饶平、大埔、蕉岭等地

6. 客家围龙屋在哪

闽南客家土楼的造型其实变化很多,但最常见的还是圆形和方形。除了造型的区别之外,福建土楼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有通廊的客家土楼,还有一种是内部单元式的闽南土楼。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两座土楼从外观上看毫无区别,而内部却完全不同。内部有通廊有很好的公共性,内部自成单元则更强调私密性。

福建土楼的特点是单体建筑又体量庞大,从建筑原理上说:夯土墙和木结构共同承重。因为居住和防卫合为一体,所以土楼外部环周的夯土墙特别坚固。土楼外周夯土墙高达十几米,厚度从一米到数米不等,以卵石或古块堆砌墙脚。土楼外墙上遍布射击孔,并且一楼和二楼没有对外的窗户,这都是为了防卫和抵御。一座土楼只有一个大门,大门是木质的,又厚又重,还要包上铁皮。门顶上还有注水孔,这是为了防御火攻。土楼内部有水井、有粮仓,可以长期固守。

从外部环境来说,土楼往往与自然环境结合得非常完美巧妙,总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山谷间的狭小平地,然后就地取材建起土楼。土楼内部也和中原传统建筑一样有中轴线,布局对称,在中心位置设立祖堂。岁时祭祀祖堂礼仪很隆重。但是在居住时往往又一个大家族几百人各个家庭不分长幼尊卑,环周平均布置居所,这一点又和传统的尊卑观念不同。

7. 客家围龙屋有什么特点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半圆形以及圆 。

1.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从平面上还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赣南围屋都是两三层,为悬挑外廊结构。

2.赣南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3.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 饶平县、大埔县。 其中以永定区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内。

8. 客家围龙屋地理环境

兴宁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东北部兴宁盆地,广梅汕铁路,梅河高速线上,毗邻江西省。全市人口中绝大部分为客家人,当地民居、民俗和方言都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城市之一。历史  古代属龙川县地。东晋置兴宁县,以境内宁江而得名。此后这里逐渐发展成广东、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地区性重贸中心,曾有“小南京”之称。1994年撤县设市,由地级梅州市代管。 宋末元初,文天祥曾在兴宁组军抵抗元军。 明代才子祝枝山55岁时授广东兴宁县知县,63岁任京兆应天府通判。由于不满官场腐败之风,一年后他就借故辞官,回故里度残年。  晋置县,因兴宁江而得名。一说县内兴旺无内患而得名。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数次析古兴宁置齐昌县(府),辖境多次变迁。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後,县境相对稳定。1958年冬,平远县并入兴宁,两年后复置平远县。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兴宁隶属梅州市。1994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从此,兴宁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拉开了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迈进的序幕,为建成“经济繁荣、科教领先、社会安定、生活小康、中等发达”的粤东商贸新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兴宁市辖28个镇:兴城镇、宁中镇、宁新镇、宁塘镇、龙田镇、坜陂镇、坭陂镇、叶塘镇、新陂镇、刁坊镇、北镇、合水镇、石马镇、罗岗镇、罗浮镇、黄陂镇、黄槐镇、岗背镇、坪洋镇、大坪镇、叶南镇、永和镇、径南镇、径心镇、新圩镇、水口镇、下堡镇、宋声镇。总人口871507人,各镇人口: 兴城镇 86332 宁新镇 39996 宁中镇 38753 宁塘镇 16623 新陂镇 44889 刁坊镇 35282 坜陂镇 15312 永和镇 33872 径南镇 11614 径心镇 13534 坭陂镇 44514 新圩镇 28238 水口镇 28025 下堡镇 12495 宋声镇 6751 罗浮镇 38622 罗岗镇 52973 黄槐镇 30814 黄驶镇 40429 岗背镇 22544 坪洋镇 10120 龙北镇 15577 合水镇 13304 龙田镇 35350 石马镇 26227 大坪镇 40348 叶塘镇 40348 叶南镇 22931 福兴虚拟镇 24145 四望嶂矿务局虚拟镇 154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兴宁市辖28个镇(兴城、龙田、合水、岗背、龙北、黄陂、黄槐、宁塘、石马、径心、永和、宁新、沥陂、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叶塘、大坪、罗岗、罗浮、宁中、径南、下堡、宁声、叶南、坪洋),470个村委会 58个居委会。  2003年,兴宁市辖28个镇(宁中、径南、下堡、坪洋、宋声、叶塘、兴城、龙田、罗岗、罗浮、黄槐、黄陂、岗背、合水、石马、大坪、叶南、新陂、宁新、径心、泥陂、水口、刁坊、宁塘、坜陂、新墟、龙北、永和),共有27个居委会、470个村委会,10941个村民小组。面积2104平方公里,人口111.34万。  2004年,撤销宋声、下堡镇,并入水口镇;撤销坜陂镇、并入坭陂镇;撤销径心镇,并入径南镇;撤销岗背镇,并入黄陂镇;撤销坪洋镇,并入大坪镇;撤销龙北镇,并入合水镇;撤销叶南镇,并入叶塘镇;撤销宁塘镇,并入宁中镇;撤销兴城镇、宁新镇,设立福兴、兴田、宁新3个街道办事处。撤并后兴宁市共有17个镇(龙田、合水、黄陂、黄槐、石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叶塘、大坪、罗岗、罗浮、宁中、径南)和3个街道(福兴、兴田、宁新)。  截至2008年2月20日,兴宁市辖3个街道(兴田、福兴、宁新)、17个镇(龙田、合水、黄陂、黄槐、石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叶塘、大坪、罗岗、罗浮、宁中、径南)。编辑本段地理  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地跨东经115°30′至116°,北纬23°50′至24°37′。北部与江西省寻邬县毗邻,东北部与平远县、梅县相接,东部与梅县交界,南部与丰顺县、梅县相连,西北部与龙川县相邻,西南部与五华县接壤。全市总面积2104.85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兴城镇位于300多平方公里的宁江盆地中部,是粤、赣、闽三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北部主要商品集散地,梅州市次中心城市,兴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规划面积51.9平方公里,至2003年建成面积12.8平方公里。兴城距广州377公里,至深圳347公里,至汕头185公里,至韶关407公里,至江西寻邬县128公里,至福建龙岩282公里,至梅州城区57公里。全市年平均气温21℃,降水量1540毫米。  兴宁处于粤东北山丘地带,受北东至南西走向的莲花山脉和罗浮山脉控制。最高峰阳天嶂海拔1017米,最低处水口圩镇海拔100米,高低差917米。地形地势总趋势是北西向南东逐渐下降,而南部则由南向北递降。南北狭长,北起阳天嶂,南至铁牛牯峰(海拔998米)直线距离100公里;东西最宽处,径心分水坳(海拔400米)至叶南筠竹坳(海拔300米)直线距离36公里。境内四周山岭绵亘,中部为300多平方公里的断陷盆地。整个市(县)境形似扁舟。地貌类型主要分为5类:平原、阶地、台地、丘陵、山地。其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阶地、台地等3类占总面积的38.1%;海拔200米至400米的丘陵占49.69%;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占12.21%。  兴宁北部的罗浮镇属东江流域,镇内河溪均流入东江上游的渡田河。其余28个镇属韩江流域,镇内46条河溪水流入韩江上游的梅江。宁江(古称左别溪)贯穿兴宁南北,是流域面积最大的梅江支流,北起江西寻邬荷峰畲,南至水口圩汇合梅江,全长107公里,从合水至水口主干河道长57.5公里,沿途接纳32条山溪小河,流域面积1364.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  兴宁属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年平均气温20.4℃。常年最热月是7月,平均气温28.5℃,极端最高气温达38.3℃;常年最冷月是1月,平均气温11.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7至零下6.4℃。年平均降雨量1540.3毫米。夏季降雨最多,占年降雨量的41.5%。年平均日照时数2009.8小时。风向比较稳定,以西北风频率最高,东南风次之。自然环境优越,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四季宜耕宜牧,具有发展农、林、果、牧、渔等各业的有利气候 件。编辑本段资源  土地资源。全市315万亩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下的宜垦面积占73%。  水资源。兴宁位于莲花山脉北坡,为背风地带,降雨量相对偏少。据水文观测资料推算,境内各流域多年平均产水总量31.93亿立方米,年蒸发量15.8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13.48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量19.81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7.96亿立方米,平均产水量每平方公里64.8万立方米,每亩平均432立方米,相当于梅州地区每平方公里产水量80.6万立方米的80.4%。  动植物资源。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动物有100多种,植物600多种。  矿产资源。兴宁是广东省重点矿产资源市之一,现已初步探明有33种矿产230多处矿点。无烟煤、磁铁矿、石膏矿、钒钛磁铁矿、石灰岩矿、萤矿、硫铁矿、稀土矿、铀矿、钴等较为丰富。其中,无烟煤储量1.47亿吨,占梅州市总储量的52.6%,曾被国家列为重要产煤基地;钒钛磁铁矿已初步探明可开采储量1亿多吨,远景储量4.5亿吨;磁铁矿2280万吨,石膏矿4800多万吨,萤矿近200万吨,石灰岩矿5000多万吨,稀土矿分布面积621平方公里。此外,还有丰富的矿泉水和地下热能可供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兴宁山青水秀,自然景观有神光山、合水水库、鸡鸣山、和山岩、径南黄蜂窝茶山、罗浮渡田河、宝山、铁山嶂、狮子岩、温泉等。合水水库已列入《中国名胜风光大辞典》。人文景观景点有客家围龙屋、大成殿、文峰塔、人民公园、明星公园、明珠文化广场、凤英长廊和客家文化研究大师罗香林、民主革命先驱何天炯、地震学家李善邦、画家罗清桢等名人故居。

9. 最大的客家围龙屋是那黑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半圆形以及圆形。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从平面上还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赣南围屋都是两三层,为悬挑外廊结构。

10. 客家最大围龙屋在哪里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客家围屋始建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先如今保存最多的一种客家建筑。唐宋时期连年战乱,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迁徙,客家寓为客居他乡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我们知道唐宋时期江南除了一些水利发达地区有出现城市的缩影,其他地区都是深山老林,猛兽出没,这些被迫南迁的客家人想要寻找的一个安静祥和的世外桃源,远离威胁围屋孕育而生。

满堂围附近景点 满堂大围门票

1. 满堂大围门票

我就是始兴县的啊,到满堂客家大围,车八岭,深渡水瑶乡,铜钟寨等都不错,可以去泡温泉,去农家乐(个人意见),你来到再看看呗.

2. 满堂大围门票优惠政策

曲江园 韶关森林公园 江心小岛 韶关市博物馆 慈航净宛 韶州府学宫 大鉴寺 风采楼 曲江大桥 韶关中山公园 帽峰公园 东堤北古民居韶关百事通-武江名胜芙蓉寺 芙蓉乐园 芙蓉仙洞 余靖纪念馆 沐溪水库 海豚水上世界 张九龄墓韶关百事通-曲江景点小坑森林公园 南华寺 罗坑自然保护区 无尽藏庵 船底顶山 曹溪温泉 狮子岩 月华寺韶关百事通-乐昌景点金鸡岭 宜乐古道 龙王潭生态旅游鸟寨与铁锣坝 铜鼓岩 西石岩寺 九泷十八滩 五指峰 九峰十二渡水 古佛岩 大瑶山自然保护区 文峰塔韶关百事通-南雄景点苍石寨 中站古城 恐龙博物馆 珠玑巷 百顺黄屋城 青嶂山温泉 莲开净寺 百顺山区风景 杨历岩 南雄天主教堂 三影塔 南雄烈士陵园 帽子峰林场 沙水寺 广州会馆 梅关 钟鼓岩韶关百事通-始兴景点车八岭自然保护区 始兴县博物馆 东湖坪民俗文化村 客家满堂大围 樟栋林海 丹凤朝阳 花山水库 倒竹岩 亚沥河漂流 南石仙境 张九龄故居 刘张楼台韶关百事通-仁化景点红山高坪自然保护区 双峰寨 澌溪寺塔 丹霞山 华林寺塔 文明峰塔与华表峰塔 高冈寨 灵溪客家大围 明代文峰塔 万时山自然保护区 云龙寺塔 古秦城韶关百事通-翁源景点湖心坝客家围楼 书堂石遗址 周陂白面仙岩 葸茅岭八卦大围 梅岩 铁龙宫 东华山风景区韶关百事通-新丰景点云髻山 鲁古河 雁塔 九栋十八井大宅院 东方绿 松山温泉 新丰森林温泉 仙人磨石 燕子岩景区 西莲佛寺韶关百事通-乳源景点桂花潭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仙人桥 大峡谷 石坑崆 必背瑶寨 云门寺 天井山林黄龙景区 通天箩原始森林 南水湖 南水水库 鸵鸟寨 景峰洞 国公岩

3. 满堂大围门票多少钱

始兴满堂客家大围现在都是不用门票的。

4. 满堂大围门票多少

始兴主要名胜古迹有“物种宝库,岭南明珠”、“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岭南第一大围”——满堂客家大围,东湖民俗文化村、沈所铜钟寨、汉代城堡秦汉烽火台、生态瑶乡深渡水以及大量的高热温泉青山绿水、清泉叠瀑。 2008年,“丹霞山——东湖坪民俗文化村——满堂客家大围——车八岭保护区”入选“广东自驾游十佳线路”。2009年11月,始兴县荣获全国五十佳“中国最美小城”的荣耀称号。 2010年,荣获“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称号。2011年,荣获“中国围楼文化之乡”和“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 特 产:香菇、木耳、笋干马蹄等。

5. 满堂围屋景点

凡做新屋,一般都要请堪舆先生来看“风水”,以选择吉利的屋址。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不免带有许多迷信色彩。然而,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对住宅地址选择、规划的合理因素。例如,屋址最好是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山丘,认为这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环抱的风水宝地。这些说法反映了客家人崇拜龙凤龟虎的古老遗风,但也有其实用目的:在这种地址上建造坐北朝南的房屋,既避风向阳、暖和舒适,又临水、近路,汲水便利,交通方便。  客家人大都住在山区,因而格外注重屋址与山水走向以及地形之间的关系。民间认为,做屋要选有“龙势”的地方,这就是山脉的入首之处,要山碧水环,左右盘旋,以形成曲折的入口之地。在这种基址做屋,能人口兴旺,飞黄腾达。同时,屋址前面要有腰带状的江河流过,而且来水之源与去水之口,皆有回环而看不见水口,这样便能财源茂盛。为此,倘若门前没有水流,则要在门前开渠挖塘,以求财纳吉。池塘多为半圆形,可与半圆形的围龙屋组成吉祥的圆形。反之,被视为“血盆照镜”的正方形池塘,那是万万不可的。  选屋址还有诸多忌讳。例如,屋址要取顺势、忌逆势,忌坐南朝北;要前低后高,忌前高后低;宜在宫观仙居侧近做屋,忌在塔冢、寺庙、炉冶、故军营战地和草木不生之处做屋。此外,做屋还忌正对山沟深壑、通衢大道和直冲江河,以免“冲射”。如果实在避不开,则应在正对“冲射”之处,立一块镌刻有“泰山石敢当”一类的碣石,以“避邪去煞”。  房屋布局的习俗  选定屋址后,还要注意新屋的高低和向位。如果屋后山丘较高,可将新屋建得高些或离山远些;若后山较低,新屋可离山近些,且不宜建高楼。这样既可避风防潮,又使房屋与山峦的配置和谐。  新屋左右地势的高低,也有讲究: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左边可比右边高一些,而右边不得比左边高,这就是俗话说的“不怕青龙高万丈,最怕白虎高一拳”。显然,这是古代崇龙、尚左的风俗在客家民居建筑中的表现。  客家 建房还讲究整体布局。例如,为显示主次关系,围屋上下厅堂的高低、宽窄便有所区别。紧靠大门的下厅堂要低些,上厅堂应高些;与之相配,上厅堂比下厅堂还应宽一些、深一些。这样,从高处望去,前低后高,前窄后阔,方显出气派。而且,也使得上下厅的布局恰如“昌”字,以兆繁荣昌盛。  厅堂与左右厢房(俗称横屋)的配置,其高低也有规矩:紧靠厅堂的左右第一列横屋,要比厅堂低一些;而第二列横屋,则要略低第一列横屋。同时,由于上厅堂高于下厅堂,这样就要求左右横屋和天井的后半部,也要随之高于前半部,使之与上下厅堂的高低相配套,既显得和谐美观,又利于雨天排水。  破土动工习俗  客家一般多在农事闲暇、雨水较少的冬季建造房屋。但究竟何日平基、开基、落石、安门、上梁等等,则要请“风水先生”来择日,以避免凶煞不祥之日,择取黄道吉日。动工之日,如主家子孙的生肖有相冲相克者,则应避开。  若屋后是山岭,破土动工,需挖山搬平地基时,应在屋后山坡挖出一层层水平梯级(客家人称为“阳段”),以减缓雨季山洪下泻时对房屋的冲刷。  如果是炸石开出的屋址,在挖沟砌墙基之前,应先往石面上撒些泥土,以示有泥土落地,必能生根开花结果,预兆主人能安居乐业、子孙繁衍。由此可见客家人崇拜土地的传统习俗。  如果屋址是向别人购买或调换来的,必须由买卖或调换双方及公证人,共同签署契约文书为凭据,以免后代子孙节外生枝。同时,乡间迷信者还要在买下的屋址上,焚香烧纸,念叨一番,说明向卖方去世的先人“购买”地址,以祈做屋和居住的安宁。  建房习俗  围屋墙基皆用石块与灰浆砌造,既坚固,又抗洪防涝。因而,在洪水多发的河边地区,有的甚至将墙基砌至屋顶,以求永固无虞。而一般人家的墙基,高约四尺左右。打好墙基,接着是在墙基上夯筑土墙。舂墙之土,或是山岭生土,或是稻田底层的板结土,皆土质坚韧,黏性极好。但夯筑之前,先用锄头捣碎,并用筛子筛净,再掺上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拌匀,做成“熟泥”,便可用来夯墙。  舂墙人站在夹墙板上,高举木杵使劲夯筑。夹墙板长四尺左右,而建造圆形土楼和围龙屋的夹墙板,长约三尺,便可舂成环形、半环形的土墙。舂墙时,要放入一些杉木枝作为“筋骨”,以增强土墙的拉力。  舂墙质量如何,事关房屋的坚固程度。为防止偷工马虎,留下外实内虚的后果,受聘的舂墙人多为本族兄弟子叔或亲朋好友。为避免泥瓦匠、木匠的暗算,甚至借助“模拟巫术”手段,给主家下“魇镇”,如悄悄往墙内放小木人、纸人、纸刀、头发、钉子一类的祟物,让主家遭祸害。为此,主家聘请的师傅匠人,应是人品、技术皆佳的。同时,主家对他们皆好生相待,工钱也格外优惠。  做屋期间,主家及干活的人,皆忌讳说“跌死”、“倒塌”一类的不吉之词,以免发生意外。从前轻视妇女,木匠、泥瓦师傅的尺、墨斗、瓦刀等工具,不得被女人踩踏跨越,以免出现误差。  安门设窗习俗  围屋的大门,一般安置在中轴线上。而锁头屋、走马楼等民居,可在向位吉利的一侧建门楼。大门和门楼,一般为向南、向东南,或正对远处的高峰大嶂,以取“山峦培秀士,世代出人才”。大门和门楼忌向下——以当地河流为准,大门应逆河流方向而设; 若顺流而向,此为“退水门楼”,不吉。大门和门楼还忌讳对着山峡、沟壑、深巷、高塔,也不能让别的房屋所遮挡。万一避不开时,可在门楼正脊安置陶制雄狮、八卦图或立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碣石,以避煞驱邪。另外,在门前三五米的地方,挖一口池塘,民间认为它也可“吞食”风煞。  安置大门时,要在门上贴“安门大吉”一类的大红吉联,门楣悬挂俗称“门红”的红布。讲究的大户人家,还要在门槛下埋放少许金银或钱币,以取“脚踏金银,财源茂盛”。而后,便在鞭炮声中,把大门安置起来了。  上梁习俗  上梁是新屋基本落成的标志,各地民间对上梁都十分重视。客家上梁习俗甚为讲究。首先,大梁要挑选又大又直的上好杉木,有的还要髹上朱色油漆。大梁正中要写上“世代兴隆”、“财丁兴旺”、“世代书香”等吉语,有的还要绘上八卦图。大梁正中系挂一个装有线香的红布袋,此谓“挂龙”;两端则各系一个装有早稻谷的红布袋。这一切无非是祝贺上梁大吉,日后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财源茂盛。  上梁要请宗族中一位儿孙满堂、德高望重的长辈来主持司仪。吉日良辰一到,随着他的一声号令,众人在鼓乐、鞭炮声中把大梁抬入上厅堂。接着,在他的唱诵声中,木匠师傅开始浇酒祭梁。“……一盅酒,把梁头,儿孙世代出公侯;二盅酒,把梁心,裔孙世代万年兴;三盅酒,把梁尾,裔孙世代做官回,大吉大利,万代富贵!”  祭梁之后,众人用红布系紧大梁两端,抬梁上屋脊——依照惯例,上梁先抬左端,后抬右端,看着大梁升起,主持人又高声唱赞上梁吉语。上梁仪式在火爆的鞭炮、鼓乐和欢呼声中结束后,主家依例要设宴庆贺,酬谢主持人、各位师傅、亲友和帮工。

6. 满堂大围图片

关丹霞山、韶关南华寺、韶关百丈崖峡谷漂流、韶关必背瑶寨、乳源大峡谷、韶关车八岭自然保护区、马坝人遗址、韶关大鉴禅寺、韶关曹溪温泉、韶关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韶关东湖坪民俗文化村、韶关风采楼、韶关芙蓉仙洞、韶关矿山公园、韶关金鸡岭、韶关客家满堂大围、韶关恐龙博物馆、韶关灵溪河漂流、南雄梅关古道、南雄珠玑古巷乐昌龙王潭 、乐昌古佛岩、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乳源南水水库、韶关森林公园、通天箩、鸵鸟寨、仙人桥、韶关仁化双峰寨、韶关中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