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白龙遗址

下白龙遗址

下白龙遗址位于延边州图们市月晴镇下白龙村,类别为古遗址。下白龙遗址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白龙遗址,下白龙遗址简介,下白龙遗址-延边州图们下白龙遗址旅游指南

水下寻宝!龙口这几处遗址要开始啦!

日前,根据山东文化旅游厅部署,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从渤海湾沿海滨州为源头,开始对 东营潍坊烟台依次进行2021年“ 山东省古港口调查项目”工作。

7月11日,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组织杨小博老师带队,一行6人来到龙口开展调查工作。 龙口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全程协助对省级文保单位龙口港栈桥码头龙口市级文保单位黄河营古港遗址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这次启动水下考古调查,为龙口有史以来里程碑式,尚属首次开展工作。

在龙口港栈桥码头考古调查时,杨小博老师冒雨仔细查看了栈桥的保护情况及周边附属建筑日本居留民会、龙口粉庄旧址等文物点。在《建国方略》中,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明确指出:“在北方奉天、直隶、山东三省口岸,应设五个渔业港,龙口是其中之一。”

龙口港栈桥码头自1919年10月5日建成以后,船舶量陡然倍增,商贾开始云集此处,声誉日隆。至20世纪30年代,往来于此的外国定期轮船达二三十艘,来自江浙地区的帆船更多达数百条,中外航线一下增至70多条……龙口港栈桥码头一下成为了渤海南岸区域客货运输的枢纽港:龙口粉丝、黄县长把梨、神香、沙粉等大宗货物常年经此出口;南北器物,域外洋货等舶来品从这里大量登陆上市。

龙口海运进入了开埠以来的鼎盛时期。

从1862年同治元年清政府在烟台设立东海关的龙口分关时算起,便陆续有山东老乡通过龙口码头乘船远赴东北那些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地方开荒打拼。直到民国初期,走海路去东北闯关东的山东人数陡然激增。1921年,龙口港栈桥码头对东北地区的客人输送量达10万余人。1927年到1928年,短短两年,山东闯关东的人数高达188万人之多。占到了全国移民东北总人数的87%还多,移民人数达到了历史顶峰。而纵观晚清到民国的80年间,累积有800余万人次移民东北,其中山东人占了绝大部分,从龙口港栈桥码头起航进入东北地区的山东人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人数。

1945年9月到11月间,在全面完成抗日战争之后,人民军队根据中共中央机关指示,山东部队和干部渡海挺进东北解放东三省。龙口港栈桥码头是距离东北最近的一处规模化港口,此时发挥了“军港”的作用。彼时,胶东军区在龙口设立了运兵指挥部,许世友任总指挥,联合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前后率领近五万名干部战士分批次从此地进军东北,为东北全面解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龙口港栈桥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一处繁荣的商港,这里也是见证了百年历史风云的地方,还是涂满红色记忆的地方。

“龙口港栈桥码头,历经战火的洗礼,其设施丢失,码头因此荒废。新中国成立后,龙口港栈桥作为辅助码头整修利用,用于泊靠舢板装运岸沙。1964年9月,租给中国石油公司龙口分公司使用,作为机帆渔船加油的专用泊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栈桥码头停用。”逄伟如是说。

杨小博老师一行6人,顶着入伏雨后的烈日酷暑,又驱车半小时的路程,沿着滨海观光大道阅尽龙口的风土人情。在车上,给杨小博老师简单介绍了黄河营古港遗址周边烟台市级文保单位东羔遗址及黄水河流域发掘出出土文物概况。然后来到黄河营古港遗址的黄水河入海口,在龙口滨海度假区工委副书记唐鸣毅的陪同下,遍地走访村民,对黄河营古城墙旧址进行测量考古斟测。省水下考古保护中心杨小博老师说:“黄河营古港遗址,是渤海湾沿海滨州、东营、淮坊考古调查之后,目前来到烟台发现一处西周时期古港口遗址,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没有真正意义上古港口的空白,对保护研究全国古港口遗址,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黄河营古港遗址,位于龙口滨海度假区黄河营村东北的黄水河入海处。此港自古为中国对外交通口岸和海防要地。2200多年前,秦齐郡黄县徐乡方士徐福以入海求仙为名,率领数千名童男女及五谷百工由此起航东渡日本,成为中、韩、日交往第一人和世界航海史上杰出的航海家。

昔日黄河营港水深腹阔,地理条件优越。它北临渤海,东南距秦代黄县城20余公里,水陆交通发达。此港为一天然良港,在黄水河入海口处,拐了一个大急弯,形成了一个口小腹大的港湾。由于河水入海时受海浪冲阻而被迫缓缓回流和四周河坝、树木的屏障作用,致使港内风平浪静,犹如一处内陆平湖。据实地勘察和出土文物证明,古代的黄河营港区范围很大,北至渤海南岸,南到东羔村村东,长约3000米,占地面积约2000余亩。由于上世纪初港口淤塞被废弃和70年代整修黄水河道,古港湾面积大约缩小了一半,仅剩下约1000余亩。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明,黄河营港历史悠久,为上古时代全国六大名港(碣石、黄、腄、琅琊、会稽、番禺)之一,在中国航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远古时代,定居在此地的莱夷先民以黄河营港为基地,从事近海捕捞和海上航行活动。他们造出科学的不沉之舟,并借助庙岛群岛与辽东半岛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西周至春秋时期此港是莱国的重要海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广泛。战国时期,燕将乐毅率兵从此登陆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秦始皇北伐匈奴时,将黄、腄、琅琊负海之郡的粮食由这里转运北河前线。公元前210年,徐福以入海求仙为名,率领数千名童男女及五谷百工由此起航东渡日本,开创了中、韩、日三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曾派楼船将军杨仆率水军从此渡海征伐高丽。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伐辽东时,在这里建造“大人城”,驻扎军队转运粮草,故黄河营又名军营。隋唐时期多次用兵朝鲜,都是以黄河营港为始发港。唐代为加强海防,在大人城旧址上建黄河寨城,派有军队驻守。明代为防倭寇进犯,又把土城改筑成石城南城门额上书“黄河镇”。现在黄河营村内还保存的一段石城墙,就是魏大人城、唐代黄河寨城和明代石城的历史见证。

黄河营为渤海南岸最大的商港,2000多年来一直经久不衰,对古代黄县乃至胶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以来,黄河营港日益兴旺,大批商船频繁往来于旅顺、营口、烟台等地,担负客货运输任务。港内建有栈房上百间,进出口货物常年堆积如山。清政府在这里设立海关,管理出入口船舶和税收。民国初年,由于港湾淤塞和龙口港的兴起,黄河营港才日渐衰落,只有营口、烟台的帆船往来运送杂品等货物。1945年山东军区八路军六万余人,奉命从黄河营、龙口等地挺进东北,走得仍是历史上的航路。20世纪60年代初期,港湾内还能停泊重五六十吨的机帆船,之后港口被废弃,现已成为当地渔民从事海上捕捞和渔船避风之地。

大量事实证明,黄河营港自古就是中国重要的海运基地和中国、韩国、日本之间海上交通的主要港口。徐福率领东渡船队从这里启航后,经庙岛群岛抵达辽东半岛南海域,再东行至朝鲜半岛西海岸,然后南航到今韩国济州岛。徐福一行在岛上经过短暂修整后,横渡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北九州。徐福之所以选择此航路东渡,是因为这条航路沿岛屿海岸线既比较安全,又能沿途补充淡水和食品。这条古老的航路也是公元七世纪前,中日之间海上交通唯一的一条航线。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大人古城在县北(即龙口市建市前的黄县城)二十里……今新罗、百济往还常由于此。”当时日本、朝鲜的使者和留学生乘船由黄河营港登陆后,由陆路西行至洛阳西安等地,然后原路返回,再由此登船返航回国。

1991年5月,龙口市人民政府在黄河营古港遗址树立纪念保护标志,以纪念徐福等人由此启航东渡日本。黄河营古港作为徐福东渡启航港,不但在中、韩、日关系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而且还为中国和世界航海史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时间流逝,岁月峥嵘。龙口港栈桥码头、黄河营古港已成为历史遗迹,但从港湾遗址的沧海桑田,仍可看出昔日恢宏壮观的风貌。来源:龙口文旅

小汤山龙脉温泉地下熔岩温泉 小汤山温泉遗址

1. 小汤山温泉遗址

小汤山以后肯定是绝佳的生活地点:第一,现在的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许多人都还是喜欢住在城里。

在过最多五年等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过来后,会有越来越越多的人会选择住在郊区,小汤山这种环境优美,离市中心也不是很远的地点是最佳位置。第二,小汤山镇位于故宫的正北,可为上风上水,中国人喜欢坐北朝南,住在小汤山镇可谓是位置极佳。第三,小汤山是著名的“温泉古镇”,想想以后出门就可以泡温泉是一件多门惬意的事情。

2. 小汤山的温泉

小汤山温泉是天然的,我家就住在汤山,以前的温泉水最天然,没有添加任何东西,现在开发后有好多休闲度假中心,环境横不错,因为温泉水太烫,温泉水里需兑自来水降温,温泉水里面富含好多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对皮肤类的疾病好像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小汤山温泉泉水涌溢无穷,水温较高,水质含多种元素,对治疗皮肤病及关节炎和心血管等病尤有特效,50年代建成小汤山疗养院。

3. 小汤山温泉遗址在哪里

汤山温泉门票免费。 南京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规划面积29.74平方公里,是集碑、泉、洞、湖、寺为一体,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汤山温泉旅也是世界著名温泉疗养区,居中国四大温泉疗养区之首,是中国唯一获得欧洲、日本温泉水质国际双认证的温泉,有“千年圣汤,养生天堂”之美誉。

4. 小汤山溶岩温泉

小汤山镇,建立在北京市昌平区的龙脉之上,属于园林化的新型小城镇。这里自然环境优美,风景山奇水秀。小镇绿化达63%以上,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充满美好和谐。

这里自古温泉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地下矿产资源十分珍贵。小汤山镇,曾是北京平原地区唯一有天然温泉的地方。它的地下热水水温超40°C,年龄超过了2.4万年至3万年。北京市第一口温泉井“汤泉一号”,就位于此小镇。

5. 小汤山温泉遗址简介

小汤山竹林温泉开放时间 09:00-21: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五)09:00-22: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六-周日)门票:竹林/熔岩温泉:含餐158人民币/不含餐98;

地处故宫中轴线上,蕴藏国内首屈一指的淡温泉,具有极好的地热地质条件,临邻长城、十三陵等著名景区,交通极为便利,集住、食、娱于一体,水温在50℃左右,800米地下打出的泉水含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30多个露天泡池藏于苍松翠柏间,可俯瞰度假区全貌,温泉浴疗养池可供各年龄段人群使用。

6. 小汤山温泉历史

小汤山是京北重镇,素有“温泉古镇”之美称,西北距昌平卫星城东南10公里,南距亚运村17公里,东距首都机场16公里,总面积70.1平方公里,小汤山具有地热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因此处山丘较小,仅有海拔50.1米高,且山麓有温泉,古人称热水为“汤”,故名小汤山。

7. 小汤山温泉遗址介绍

中国温泉文化源远流长,在远古传说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把壬夫作为掌温泉的水神加以崇拜。而作为文字开始记载的,早在先秦的《山海经》里就有了“温泉”的记载。

但在古代中国,泡温泉一般是皇亲大臣们的特权,深深印有“贵族”的标记。如号称“天下第一温泉”的华清池,就是唐代皇家的行宫。

当时的朝廷还在温泉行宫设置了管理部门。《旧唐书》记载,京城昭应县的西边有温泉,第一把手叫“温泉监”,属正七品下;二把手叫“ 丞”,属从八品上;还有其他一些低级官吏。

《清稗类钞》说 ,清朝的“四川关外温泉,处处有之,其水自岩隙流出,就地贮池,以供人浴。外建屋宇数椽,为官厅寝室厨房诸所,且置役看守,并司洒扫。”

因此古代中国温泉的开发都随着当朝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而变化。像北魏时期的温泉基本集中在广义上的中原地区。后到唐宋时期,温泉的开发利用,开始往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集中。

其他地区虽然也发现过不少的温泉,但因政治经济的影响,都没能产生强烈的影响。元代时期,温泉文化才开始扩散到北方边域。像内蒙古的敖汉温泉和克什克腾旗温泉。

明清时期是中国温泉发展的大时代,温泉文化基本普及到了全国各个区域。像著写《安宁温泉诗序》概括了我国温泉的分布的杨慎;在《本草纲目》中将我国的矿泉分为热泉、冷泉、甘泉、酸泉和苦泉,并将温泉作为药引记载的李时珍皆出于此时。此后,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也到过不少温泉作实地考察记录。

而后,满族的兴起,清兵入关,清朝统治者在北京小汤山温泉,建起了汤泉行宫,并将此地列为皇家禁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的避暑山庄的热河温泉,亦是如此,康熙还曾赋诗赞美:“土厚登百谷,泉甘剖翠瓜”。

其中,北京小汤山温泉,在元代就被开辟成皇家园林,在《大元一统志》中就有记载:“温泉在昌平东南15公里汤山下”。

明清两代小汤山更是成为京北重镇,并在此建立行宫,明武宗皇帝、清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多次来小汤山享受温泉。

明武宗留下过“沧海隆冬也异常,小池何自暖如汤;融融一脉流古今,不为人间洗冷肠”的诗句,后康熙也曾写下了“温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遥自丹砂生,沫日溶月泛灵液,微波细浪流琮争”的赞美,还有乾隆御笔下的“九华兮秀”和慈禧太后洗浴“浴池”遗址也今犹在。

到如今,随着国内温泉旅游的发展,各类型的温泉馆建造了出来,使得曾经只能由贵族控制享受的温泉,已随历史成为过去。

8. 小汤山温泉位置

(一)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二)必须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上涌;(三)岩石中必须有深长裂隙供热水通达地面。黑龙江省林甸县、海南省琼海市、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湖南省郴州市、广东省清远市、河北省雄县、湖北省咸宁市、重庆巴南、河北省霸州等地都有著名的天然温泉。

9. 小汤山温泉度假区

公交线路:地铁5号线,全程约18.8公里1、从北京市步行约1.4公里,到达东单站2、乘坐地铁5号线,经过13站, 到达立水桥站3、步行约1.0公里,到达小汤山华清温泉宾馆

10. 温泉古镇小汤山

北京的才叫小汤山,南京的叫汤山,都有温泉,汤山跟小汤山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汤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是南京市规划重点建设的风景区。该区集碑、泉、洞、湖、寺为一体,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炉, 独具特点。景区内不仅有世界之最的阳山碑材,而且还发现了南京猿人化石。

小汤山是京北重镇,素有“温泉古镇”之美称,西北距昌平卫星城东南10公里,南距亚运村17公里,东距首都机场16公里,总面积70.1平方公里。小汤山具有地热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因此处山丘较小,仅有海拔50.1米高,且山麓有温泉,古人称热水为“汤”,故名小汤山。

白水县杜康沟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正式开工

渭南日报 记者 魏宝宝 通讯员 庾艳宁

9月14日,由陕西文物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馆白水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杜康墓与庙 ——龙山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种建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业务办公室副主任邵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利平,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煜,渭南市博物馆馆长隋晓会,白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杰和县文化和旅游局、杜康镇政府、白水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有关人员参加开工仪式。

据了解,杜康沟遗址位于白水县杜康镇和家卓村村南,坐落于杜康河东侧的黄土台塬及面向河谷的坡地之上,现存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是关中盆地与陕北高原过渡区域的一处重要遗址。遗址文化内含以龙山时期晚期客省庄二期文化为主,年代约距今4500年,还发现少量的仰韶早中期遗存。

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认识该区域龙山晚期遗存的文化面貌,以及该区域史前文化与陕西关中、晋中南地区之间文化的交融互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种建荣宣布项目开工,并希望考古队高度重视杜康沟龙山文化遗址项目的发掘工作,在发掘工作中要用最全新的考古理念、方法、技术做好这次发掘工作,做到学术上有收获,在做学术的同时,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文化内涵,为白水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做出贡献,让这个项目成为开启白水文化事业、考古事业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