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中学崇思楼旧址

徐汇中学崇思楼旧址

徐汇中学崇思楼旧址位于虹桥路50号,现为徐汇中学(原徐汇公学)创办于1850年,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是天主教在上海开办最早的洋学堂,是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之一,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可以说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1850年由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创办,初名圣依纳爵公学,吸收中国贫家子弟入学。民国以后,按中国新学制分为中学和小学,1930年增设高中部。1932年改名徐汇公学。

崇思楼是1915年始酝酿新建的校舍。当时由比利时神父、建筑师第斯尼(中文姓为叶氏)设计草图并任督工,1917年1月8日安置第一块基石,清朝上海县知事沈宝昌出席奠基礼。1918年6月20日落成,沪上名流云集落成仪式,淞沪护军使卢永祥将军出席典礼,时称“新校舍”。1992年原任校长汪劲松将其重新命名为“崇思楼”。崇思楼为砖木结构假四层(三层加屋顶0-),为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屋顶为“孟莎式(Mansard)”建筑样式,铺石板瓦,上有法国式老虎窗。整个立面用壁柱强调出竖向构图,正中老虎窗顶形成巴洛克式的“破山花”。建筑立面为清水砖墙面,红砖壁柱,柱头为典型的科林斯柱式。

重温徐汇保密故事:福禄邨10号中共地下党秘密电台旧址

第一篇“永不消逝的电波”

福禄邨10号中共地下党秘密电台旧址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是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一句台词。著名演员孙道临扮演的主人公李侠曾是一个时代的谍战英雄。现实中李侠的原型之一,就是党的第一代报务员李白

李白与福禄邨10号

李白(1910-1949)

李白出生于1910年5月,湖南浏阳人。1937年10月,李白奉命来到上海,从事党的通讯工作。他曾将电台设于贝勒路(今黄陂南路)148号、蒲石村(今长乐路339弄)18号。1942年7月,按照党组织的指示,李白夫妇转移到福履理路福禄邨(今建国西路384弄)10号。

这里是中共地下工作人员许彦飞建立的一个中共地下组织的联络点和指挥所。许彦飞曾做过国民党青浦县县长,国防部少将,受中共党员龚饮冰的影响成为中共地下工作的重要人员。

许彦飞(1898-1984)

抗战期间,龚饮冰负责上海秘密电台与延安通讯联系任务,于是安排李白将电台迁至福禄邨许彦飞家中,通过电波使中共延安和上海地下党之间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

1942年9月15日深夜,日本宪兵侦破了电台,李白夫妇被捕。当时日本特务在屋内大肆搜查,搜出了发报机,却并没发现由收音机改造而成的收报机。不死心的日寇对李白施以酷刑,但他坚称自己是私人电台,严格保守了党的秘密。后经龚饮冰和许彦飞等人的营救担保,1943年5月李白和夫人裘慧英两人才相继获释。

后来,李白将电台又转移至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像往常一样在秘密电台工作着。忽然,楼下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他镇定地发完最后几组电文,并销毁底稿。随后,李白被冲进楼的特务带走,再也没有回来。

在狱中,李白和妻子最后一次见面时说:“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也等于看到了。今后我回来当然最好,万一不能回来,你和孩子和全国人民一样,过自由幸福的生活了。”1949年5月7日晚,国民党特务将李白等12位中共党员押往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李白牺牲时年仅39岁,离上海解放的日子不到20天。

“电台重于生命”,这是1934年李白在长征途中担任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时向全体无线电队员喊出的口号,也成了他终生坚守的座右铭。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不曾消逝的电波

1948年4月,福禄邨10号又迎来一对夫妇。中共中央上海局决定将这里作为机要译电重地,由从延安来的译电员 朱志良夫妇居住。他们对外称是许彦飞夫妇的朋友,帮助他们照看房子。多年以后,朱志良在口述文章《我的机要工作生涯》中透露,他们搬到许家后, 福禄邨10号便成为了中共中央上海局特殊的“机要室”。也多亏了许彦飞的掩护帮忙,他们才能在这里躲过国民党的搜查,进行情报工作。

1948年秋,国民党上海市政府进行了一次户口清查,目的想借此搜捕中共地下组织。中共上海局领导刘长胜得知消息后,立即通知在南京的许彦飞夫妇赶回上海,以应付户口清查。清查户口的特务得知许彦飞是国民党少将,才不再骚扰此地。朱志良说,从此之后,他们就住在许宅直到上海解放,没有遇到任何麻烦。

在这间特殊的“机要室”里,朱志良译发过党中央和第三野战军关于上海地下党迎接解放准备工作的情况报告,组织各行业职工纠察队保护要害部门的情况报告,国民党军政要员动向,以及经争取准备投降的起义军、警番号、负责人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重要情报。

“ 经历了许多事,但是,最令我感到自豪和光荣的就是这‘机要员’的工作。”2002年,耄耋之年的朱志良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而曾经生活、工作过的福禄邨10号,也成为了他生命中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解放后,许彦飞将大部分家产捐献给国家,曾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任参事,1984年6月病故,享年86岁。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记录》(苏智良 姚霏 主编)

相关链接:

信息来源:徐汇区保密局

编辑:MJH

党史学习|漳州红色景点:龙海一中红军楼旧址(龙海革命历史纪念馆)

龙海一中红军楼旧址(来源:龙海区委史志研究室)

龙海一中红军楼旧址(龙海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漳州市龙海区石码镇龙海一中校园内。

1932年4月,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红军进驻漳州城后,作出“以龙溪圩为中心,向南靖平和漳浦云霄、龙溪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的行动部署。随后,中央红军东路军第四军进驻龙海,其中,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进驻石码中学(即现龙海一中),团部设在学校二层教学楼。

红四军进驻后,紧紧依靠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内容广泛的抗日宣传活动。5月19日,红四军所属部队从漳州、浦南、角美、海澄、长泰等地,集中到石码中学操场上进行整编、阅兵,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现该照片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红四军在石码留影(来源:《闽南革命史画册》)

龙海一中红军楼红军标语(来源:龙海区委史志研究室)

龙海一中红军楼早期作为学校教师、后勤人员的办公用房,2015年按照原貌重新修缮加固并进行布展,开辟为龙海革命历史纪念馆。

纪念馆展示了从1919年到1949年龙海大量革命历史资料、图片,共分七个历史专题版块,包括“九龙江畔燃起革命星火” “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红四军在石码” “苏维埃旗帜映红龙海一片天” “抗日反顽斗争艰苦卓绝” “坚持地下斗争迎接解放” “信仰的力量”。这些专题版块以丰富的图文再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龙海的烽火岁月,成为龙海革命历史的鲜活教材和历史坐标。

龙海一中红军楼旧址(龙海革命历史纪念馆)是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频道、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

编辑:刘艺敏

审核:林猛强

监制:黄瑞土

之崇实女中旧址

崇实女中

崇实女中旧址位于江苏镇江润州区风车山路26号,今镇江崇实女子中学(镇江市第二中学)校园内 。崇实女中前身是1884年,美国美以美会在江苏省镇江市银山门创办的寄宿学校镇江女塾,为“长江流域最早的女塾”。1888年迁至镇江市风车山现址,1931年始称“镇江私立崇实女子中学校”,简称“崇实女中”。

自设立以来,学校培养了唯一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文学奖的赛珍珠,第一位获得美国博士“金钥匙”奖的中国女性王素意(崇实女中第5任校长,亦是该校第1位中国籍校长),三获美国博士“金钥匙”奖、被誉为“中华第一女学人”、南京师范大学李美筠教授等一大批杰出的女性人才。卫立煌夫人朱韵珩(崇实女中第10任校长),碳酸盐岩油气地质专家方少仙教授,国内育成第一个冬小麦品种“鲁麦15号”的农学专家孙兰珍教授,前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高三物理教师冷美华,数学家周家澍教授夫人蒋安乐(崇实女中第7任校长),都是镇江崇实女中校友。1934年五十周年校庆时,国民政要林森、蒋介石、吴铁城、孙科、戴季陶等纷纷题词,盛赞崇实女中为“女学前锋”、“南国女宗”。

现校园内存有原学生宿舍楼(三号楼、今教学楼)1幢、原西人教习宿舍楼3幢(六、七、八号楼)、原华人教习宿舍楼(四号楼)1幢、原镇江妇孺医院1幢(九号楼)等六栋建筑

崇实女中旧址1987年被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