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神庙遗址

长白山神庙遗址

金代皇家修建的长白山神庙故址。该遗址的发掘,是中原以外首次发现的国家山祭遗存,对探索金代礼仪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研究金王朝的边疆经略、探索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充实长白山悠久历史文化的内涵亦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据史载,金世宗于大定十二年(1172)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并在山北建庙奉安,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又册封其为“开天宏圣帝”。宝马城遗址建筑轴线的南向延长线正对长白山主峰,建筑组群的布局及规制与以中岳庙、西岳庙等为代表的宋金时期皇家山岳祠庙非常相似,地望与规模也与文献记载相合。

宝马城遗址是近年来辽金考古的重要发现,也是边疆考古与北方民族考古的重大突破,为研究宋金时期物质文化与金代官式建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容斋茶话 神秘的长白山神庙遗址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单中,长白山神庙遗址赫然在列。

容斋 发现美好 收藏精彩

宝马城:因“宝马”而得名

宝马城遗址位于吉林安图县二道西北4公里处的丘陵南坡上,与长白山主峰相距约50公里。

相传,唐代名将刘仁轨在此地得一宝马,故此,后人称之为宝马城。

流经这里的河,被称为宝马河,就在城南,由西向东流入二道白河;附近的村子,也叫宝马村

有关它的一切想象,仅限于这个传说。

宝马城遗址

自1978年在该地发现指压纹瓦片以来,以往学术界一直认为该城始建于渤海,辽金沿用。

为判明宝马城的年代与性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从2014年开始,对该城进行了连续4个年度的勘探与发掘,累计发掘面积3498平方米,勘探18.8万平方米。基本掌握了宝马城建筑组群的布局、主要单体建筑的形制与功能,对城内外排水系统的走向也有了初步了解。

共出土各类遗物逾五千件。包括瓦当、滴水、鸱吻、兽头等在内的陶制建筑构件上百件,各式铁钉数百枚,以及少量陶器、瓷器、铁器与铜器。

宝马城遗址建筑西北角础石,直径近一米

据宝马城考古队执行领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赵俊杰博士介绍,通过考古发掘判定,古城内台基上的主体建筑是一座面阔、进深各三间,内部大开间减柱造,外墙涂朱,梁枋施青色彩画的厅堂式砖墙木构建筑,其外环绕勾栏。整体特征与迄今考古发掘所见宋金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宫殿建筑--金上京刘秀屯大型建筑基址相似,且出土建筑构件纹样精美,工艺精湛,瓦当均为兽面,足以表明其等级与性质非同寻常。

2017年度发掘结束后,除水井与城外窑址外,遗址的主要建筑要素已得到全部或部分揭露,考古队已经掌握了该神庙建筑组群的布局、主要单体建筑的形制与功能,对城内外排水系统的走向也有了初步了解。

白山神庙

汉白玉“癸丑”(1193)纪年玉册

2016年,考古发掘中在门殿室内铺地砖上出土汉白玉材质的玉册残块若干。玉册在历史上多用于皇帝册封太子、嫔妃等身边人,后来也被用来册封名山大川等。出土的玉册上面刻有汉字,分别为“金”“癸丑”(公元1193年为干支纪年的癸丑年)等。结合遗迹、遗物与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该遗址即金代皇家修建的长白山神庙故址。

这是中国发现迄今最早的皇家祭祀长白山的神庙遗址,是目前长白山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好、等级最高的文化遗存,它的发掘,是我国边疆考古的重大突破,对于充实长白山悠久的历史文化、探索中华文化多样性及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封禅祭山是中国历代皇帝祈求国泰民安而举行的一项传统仪式。长白山作为女真的兴盛之地,得到金朝敕封。

据《金史》记载,金世宗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效仿中原皇帝封禅泰山之举,始封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将其视为庇佑女真政权的圣山,并在长白山北侧建庙奉安,春秋之际遣派官员前往祭祀。

金明昌四年(1193年,癸丑),金章宗为了表达对长白山的崇敬之情,更进一步册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长白山的地位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遗址大约占地1.4万平方米,最核心的建筑为一个“工”字殿,即前殿、后殿中间由一个连廊连接在一起。“工”字殿外面围有一圈围墙,围墙前面设有一道山门即门殿。在门殿与“工”字殿之间的轴线两侧各有一亭。长白山神庙遗址建筑轴线的南向延长线正对长白山主峰,神庙的整体布局与以中岳庙(嵩山)、西岳庙华山)等为代表的宋金时期皇家山岳祠庙非常相似,凸显了高规格。

关于长白山神庙建筑的布局,《大金集礼》有如下记述:“(大定)十四年六月,建毕正殿三间、正门三门,两挟廊各两间,北廊准上惟不设门。东西两廊各七间,东廊当中三间就作斋厅,神厨三间,并添寝殿三间,贮廊三间。”目前发掘的遗址建筑布局及规制与文献记述基本相合。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北宋时期宫观规制云:“凡宫观之制,皆南开三门,二重,东西两廊,中建正殿,连接拥殿。又置道院、斋坊,其宫宇之数,差减于宫”。长白山神庙遗址建筑的布局正可与之对应,为更好地理解和探索宋金时期祠庙建筑的布局与规制和宋金时期礼制建筑的传承关系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该祠庙选址经过精心考量,占有区域内最为高敞的地利,城内建筑轴线的南向延长线正对长白山主峰。天气好时,从宝马城南眺,长白山主峰尽入眼底,优越的视廊无与伦比,体现了其超然的地位。该城地望符合《大金集礼》中“山北地一段,各面七十步,可以兴建庙宇”的记载。

宝马城遗址内的三座建筑排列严整有序,具有明显的金代高等级建筑特征,且出土建筑构件纹样精美,工艺精湛,瓦当均为兽面,庭院以大块河卵石墁铺的做法极为壮观,表明其等级与性质非同寻常。

考古专家认为,这一成果为研究宋金时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金代官式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探索金代礼仪制度以及古代北方山祭与中原皇家山祭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研究金王朝的边疆经略、探索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充实长白山悠久历史文化的内涵亦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高浮雕兽面瓦当

龙纹鸱吻

一些兽面瓦当和鸱吻等图案非常清晰完整,龙、凤的图案雕刻工艺非常精湛,龙的眼珠和鳞片栩栩如生,而且神态、气韵也生动传神,显示出该建筑的皇家等级。其中最为难得的是

台基北侧边缘用于安置栏杆的“凹”形石材

作为近年来发掘的保存状况最好、揭露面积最大、也最为重要的金代建筑遗址之一,长白山神庙的发掘填补了宋金时期广义城市考古的学术空白。其建筑布局流行于宋金时期高等级建筑组群中,将为研究宋金时期官式建筑的尺度和模数,岳镇海渎祠庙的规模与布局,宫观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提供重要材料。同时,也反映了金王朝对汉文化的认同和吸收、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对研究金王朝的东北边疆经略具有重要意义。

复建古城

据介绍,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只是完成阶段性工作,还将对古城布局及遗迹细节进行进一步发掘研究,预计将延续2至3年,希望能获得进一步的发掘内容和研究成果,完善这一遗址的考古价值。也为了将来复建古城做准备。古城复建选址在遗址附近区域。

---<End>---

本文图片收集自网络, 仅作传统文化分享,感谢原创!

如有侵权请提示,将及时删除,谢谢!

容斋 中国风 健康 生活

微博 @容斋茶话

穿越金代,还原长白山神庙真相!

长白山地区是女真人的发祥之地,他们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后,膜拜祖先所在的圣山,敬长白山为神,并建庙祭拜。

长白山天池瀑布温泉群美人松园、地下森林药王谷、风蚀浮石......

这些都是长白山的独特旅游胜地,

而在近几年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发现的金代神庙遗址,

更丰富了这里的历史文化内涵。

巍巍长白山,孕育三江。千百年来,长白儿女仰望圣山,祈福请愿。

在长白山脚下的吉林安图县二道白河镇的宝马村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中唐代的一位将军曾路过此地,喜得一匹宝马,从此战无不胜,便称这里为宝马城。而距离宝马村村口不足千米的荒坡上的宝马古城遗址,就是村民们代代相传的故事里的宝马城。

在考古调查中,专家们根据采集到的文物样貌,曾认为这里是唐代的驿站,宝马古城遗址也列入省级文保单位,但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学界推断,都始终没能得到史料的佐证。而这座长白山脚下的古遗址,一直因森林密布、人迹罕至而默默无闻。那些美丽的传说和那一段段时隐时现的城墙遗迹,也在历史长河里荒芜着。

斗转星移,2012年底的大雪纷飞中,吉林省文物局组织的一次考古踏查,打破了小城的平静。在宝马古城遗址周围的地面上,散布着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构件,让踏查人员不免内心紧张而激动,因为,这些建筑构件的精美程度,令他们感到,这儿不是一座寻常的遗址。这不同寻常的信息传回了吉林省文物局,引起了高度重视。事不宜迟,局里决定在2013年春暖花开之后,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系对宝马城遗址进行试掘。试掘阶段大量精美建筑构件的接连出土,让考古人员再次认定,这座遗址的性质绝非一般。

于是,从2014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的考古人员对宝马古城遗址展开了主动发掘。

上千件瓦当、滴水、鸱吻、兽头等陶制建筑构件出土了,它们均具有明显的金代文物特征。而带有兽头、凤鸟等图案的构件之精美,更是凸显了遗址的皇家气韵。特别刻有是“癸丑”、“金”字样的玉册残块的出土,使得吉林省的考古专家们有了一个令他们欣喜的判断:这里不是什么传说中的唐代宝马城,而是金代皇家修建的祭祀长白山的神庙故址,这一说法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们的肯定。

伴随着连续6年的考古发掘,考古队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城内主要建筑要素的发掘,累计发掘面积4500平方米,出土各类器物超过五千件。它们,是研究金朝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的重要参考,也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物证。透过这一件件文物,一段尘封的历史跃然眼前。

原来,这座长白山脚下的古遗址里,藏着一个王朝最虔诚的信仰;

原来,长白山,曾经被赋予国家祭祀的使命。

吉林省的这一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也是吉林省继1999年、2002年之后,第三次获得这项中国考古界最高奖项。

按照发掘计划,今年主要是围绕着整个神庙遗址的西北角来开展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也发现了比较多的红烧土和木炭的痕迹,表明当时的建筑很可能是因为起火而倒塌。

金代皇家修建的长白山神庙故址,占有区域内最为高敞的地利,城内建筑轴线的南向延长线正对长白山主峰。天气好时,从此南眺,长白山主峰尽入眼底,优越的视廊无与伦比,体现了其超然的地位。

该遗址的发掘,是中原以外首次发现的国家山祭遗存,对探索金代礼仪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研究金王朝的边疆经略、探索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充实长白山悠久历史文化的内涵亦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长白山神庙遗址历史信息的挖掘彰显了长白山区域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1000多年前华夏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长白山神庙礼仪制度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神庙遗址的发现对于将长白山区域打造成我省崭新的文化地标,传承吉林历史文脉、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日前,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考古工作站建成使用,它是由吉林省财政拨付专项经费兴建的,国内最先进的可装配移动的工作站。它的建成不但可以提高文物保护和存放的水准,而且考古人员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大提高。

目前,长白山神庙遗址公园处于前期立项中。规划建设内容包括神庙本体和窑址保护棚建设、种植视廊保护林、整修祭祀广场、1:1复原重建神庙、神庙遗址博物馆、神庙遗址考古工作站、遗址公园内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长白山神庙遗址公园建成后,长白山将成为自然、人文、历史旅游的最佳胜地,长白山旅游景区也必将成为吉林省文旅融合的典范。

吉林长白山区新发现一处青铜时代遗址

据报道,近日,吉林省文史馆馆员、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张福有等人在吉林省长白山区发现一处青铜时代遗址,现场采集到一个大石镐以及石镞、石片各一件。这一遗址位于吉林省敦化市青沟子乡凤凰店村西北约800米、当石河北岸约400米的小山包上。

张福有在发现大石镐现场

吉林大学专家陈全家等人对此遗址发现石器的鉴定意见

据张福有介绍,山包上依次排列4个半壁石洞,其中东侧的最大石壁呈露天石洞状,张福有在洞中距第五级石阶约1米处,发现了一个大石镐。在出口墙外约20米处地表,他们采集到1件石镞(未加工完的半成品)、1件石片。

张福有说,这个大石镐长43厘米、重5.3公斤,堪称我国迄今发现的同类石镐中的 “巨无霸”。它利用天然的长条形砾石,一端加工成刃。

上述数据,均于2018年11月6日上午,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石器实验室陈全家教授以及李万博、魏天旭测得并摄影、绘图,写出鉴定意见。

据专家介绍,这一遗址过去未见于当地的《敦化文物志》,属新发现。与近几年发现的敦化市官地镇岗子遗址的冰洞颇为相似。岗子遗址发现大量青铜时代的石斧、石锄、夹砂陶片等。经与吉林大学陈全家教授和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廷探讨,这个遗址的年代可能与周边及岗子遗址相仿,属青铜时代。

作为文史专家,张福有依据这个遗址的石阶梯推测,此类遗迹或与史书《后汉书》《北史》《隋书》《文献通考》等记载的东北古代少数民族“挹娄”(满族的先祖)在“不咸山北”“凿穴以居,开口向上,以梯出入”有关,有深入调查研究价值。

来源: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