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学堂

三农学堂

现六安鼓楼北街书院拐有一栋青砖灰瓦的老房子,走近看,老房子砖木结构,三间正房、一间廊房(过道),建筑面积79.24平方米。正房东墙上镶嵌几块石碑,细看雕刻有“赓颺书院”、“乾隆三十三年岁次戊子冬十月”等字样;廊房西墙上刻有“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该校简称“三农”;俗称“三农学堂”)字样。2005年12月,该建筑被六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初,政府拨款对该屋进行了维修。近期,市里对此建筑的再次维护工程即将完成。目前周边的老城区建筑已经基本完毕,新建的“三农”独立青砖院落显得有些空旷。站在这百年老屋前,使我油然而生了叙述一番“三农学堂”前身后事的念头。

六安“三农”的前身为赓飏书院。据《六安州志》(清同治十一年)记载,赓飏书院于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成。初建在州北门内。乾隆时期,书院发展较快,据载:“后堂五间,中祀皋陶神主,左右为号舍,前掌教书室五间,右耳房一间,西号舍三间,厨房三间。书室前为讲堂,左右号舍四间。前厅三间,右号舍一间,左翼号舍三间,右翼楼上下号舍六间。前大门屏房三间,右厢房三间。外照墙,东设栅门。十年,池郡同知宋斆摄州篆,营资产,置书籍,延师集徒。十二年,州金宏勋增膏火生息,西北扩号舍十间。巡抚潘思榘颜于堂曰‘明经饬行’。”

咸丰年间(1851-1861年),兵焚毁废。同治元年(1862年)因州人公议:“旧址已成白地”,不如利用“充公旧屋”,在“旁基址营建”,于是捐款于城北街重建(其地因名书院拐)。据《六安地区志》(1997年10月第一版):光绪元年(1875年),广西巡抚涂宗瀛(六安城关人)函安徽抚院建议重建,安徽抚院于次年批准,并札饬六安州立案。重修后参酌旧规,议定章程八条,报经直隶州正堂批准,并立《书院重建奉宪勒石》碑。现留存房应是这一时期的建筑。至此,遂正式改为官办州学,由州直接掌管,并对其它书院负有制定规约、校阅试卷等辅导职责,光绪二十七年奉诏停办(1901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赓飏书院改为六安州中央高等小学堂。

三农博览园迎万名中小学生研学

中秋节期间,沈阳三农博览园迎来了抚顺新抚区教育系统研学游活动的近万名中小学生,园内众多展馆、丰富的馆藏让学生们流连忘返。

抚顺市新抚区教育局研学小组成员徐大永:“2016年国家发布了,在中小学当中推行研学旅游活动的文件,把孩子引导到大自然当中来,引导到社会实践当中来,学生、家长都非常欢迎。”

动物标本馆里,栩栩如生的珍稀动物标本深深吸引同学们的视线。

抚顺市新抚附小五年一班学生董丰源:“我们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特别高兴能上这里玩,希望下次还能来。”

抗战纪念馆里,大量珍贵文物携带的悲壮信息撞击着同学们的心灵。

抚顺市新抚附小五年一班学生袁福泽:“本次研学旅游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马球牌特大钟,让我知道了祖国屈辱的历史,不忘国耻,将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为做好研学接待工作,三农园在教育教学课程安排、教师讲解、学生安全等服务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园区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老师以及家长都非常满意,一致称赞这里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课堂。

抚顺市新抚区教育局研学小组成员徐大永:“博览园,确实非常适合于我们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而且让孩子能够在馆区大自然当中感受到课堂当上感受不到的东西,孩子们感到更有情趣,记忆会更深刻、更扎实!”

据了解,沈阳三农博览园自2002年被沈阳市教育局批准为沈阳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以来,已累计接待中小学生100多万人,学生们在这里接受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以及动手实践等多元化教育,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记者:张瑞

1

学习三农有哪些方法?

很高兴能参与问答,学习三农有哪些方法?首先我们要先去真正的了解三农问题。三农主要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这关系到农业发展,农业增收和农村稳定,这是我们研究三农问题的关键。那么接下来我们逐一来说说三农问题。 一 农业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现在我国基本还是以家庭承包式为主的小农经济。在遇到国外集约型农业挑战以后农民往往会抱怨农产品不值钱。对这种现象国家现在也出台了土地流转政策就是要去改变农业产业化这个问题。我们学习就要从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方面着手去学习。比如说农业大型机械化操作,农业种植管理技术的学习等关系到产业化的我们都要去了解和学习。 二 农村 主要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现在城镇一体化步伐加快怎么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和疏导的问题,是农村稳定不得不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我们学习时就要从怎么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和疏导着手去学习,比如开办人力资源公司做劳动力输出或者办某些技能培训公司等。 三 农民 主要是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要学会做到产销一体才是以后新型农民唯一的出路。我们学习就是要从怎么做到产销一体去学习,学习农业知识增强技术管理和学习销售方法解决销路问题。减负是政府给我们农民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赋税,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农业也要多多关注政府部门在农业这块的相应惠农政策。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看法,朋友们转发和讨论。

揭秘山西大学堂前身 : 三立、晋阳、令德堂书院

坊间流行的《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之类的著作,大多将中国大学的历史追溯至“三代之学”,或从西周“大学”谈起,或从汉代“太学”算起,即使像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北京大学的校史,像冯友兰这样的硕学鸿儒也强调:“北京大学的校史应该从汉代的太学算起。”

最近,国内各大学纷纷举行校庆,大多将历史尽量往前追溯,甚至有些不惜“改头换面”或“偷梁换柱”。此种现象实是国人“民族自尊”情结的显露: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居然只有百年的“大学史”,实在说不过去呀。

此种建构“悠久历史”的愿望可以理解,但无限地扩张却不值得提倡。因为中国古代的“大学”或“太学”,与“university" 存在巨大差异,中因近代新式大学的建立和大学制度的确立,实在是地道的舶来品( 参见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年3 月版)。

近代中国一些新式大学的成立,与前已存在的书院倒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继京师大学堂( 今北京大学) 之后于1902 年成立的山西大学堂,最初就是由此前设在太原的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合并而成。

1907年的山西大学堂全景

晋阳书院与三立书院

“晋阳书院建自前明”。明万历初年,山西按察司副使利用巡抚衙门旧址,增建号舍,筑三贤堂, 祀奉讲学河汾、生长于河汾的三位先贤——王通、司马光、薛瑄,以此作为士子学习的榜样,并挂起“河汾书院”的牌匾。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时任山西巡抚魏允贞在太原府沿西南右所街,又将三贤堂扩大为三立祠,祠奉明贤55 人,每年按规定日期和仪式致祭。三立书院由此确立。

山西大学堂首任督办沈敦和题写的校名

三立书院最初办得很有成效。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庚子科乡试时,学员考中举人者多达50余人。崇祯初年,时任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从考生中择录优等生250 人进入三立书院,并将三立祠名臣、乡贤续增至71人,袁为其各著一传,传后加以“袁临侯日”的评语,名其书为《三立祠传》。

袁继咸,字季通, 号临候,江西宜春人。办事公正,热心教育。他主持三立书院后,与士子互相讨论,朝夕劝课,生活上蔬食菜羹,与士子一致。袁氏不带家眷,节余薪俸,全数补助寒苦士子。士子得病,亲自慰问,并出医药费用,深得三立书院士子之拥戴。崇祯九年(1636 年)当袁氏遭诬陷被逮进京后,以傅山、薛宗周为首的山西百余青年徒步上京,为袁鸣冤,使袁案得以平反,此为有名的“伏阙讼冤”。崇祯十六年(1643 年),时任巡抚蔡懋德又对三立书院进行整顿,其中两大措施最为著名: 一为聘请知州魏权中、举人韩霖、桑拱阳及傅山来院讲学; 二为每月三集,集中讲学。初集讲圣谕,由地方绅士和乡老参加; 再集讲经济,举凡国家大政、地方利害均在讨论之列,从政人员必须参加;三集讲制举,科举应试的士子参加。

明清之际十余年兵荒马乱,山西属于重灾区,三立书院也受到一定冲击。顺治十七年(1660 年),山西巡抚白汝梅鉴于三立祠地势湫隘,又经兵燹,遂在府城东南侯家巷购地,另建三立祠。此次重建的三立书院总面积大为扩展,共花费白银2130余两。雍正十一年(1733 年),三立书院正式改名“晋阳书院”,重建后的晋阳书院旧址即在现今的太原市公安局院内。自顺治十八年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661-1901年)240 年间,晋阳书院一直设在候家巷。1902 年成立山西大学堂,大学堂总教习兼中学专斋总理谷如墉,即为晋阳书院最后一任山长,晋阳书院的学生也全部进入山西大学堂。

山西大学堂校门

令德堂书院

山西大学堂与“令德堂书院”也有历史渊源。光绪八年(1882 年),张之洞继任山西巡抚,针对山西“士气衰微而废其学”“此时唯苦人才不足”的情况,到任伊始,即与学使王学庄商议,并会衔入奏,请于太原府署西偏明代晋藩宝贤堂旧址别建精庐,仿阮元学海堂诂经精舍例,设“令德堂书院”。后因王学庄丁忧去官,张之洞又与新任学使凤歧悉心规划,在桥头街(今太原市人民公园)觅屋开办。令德堂课士,仍为传统书院规制,其延聘的山长、分校都是对经史古学造诣颇深的儒生,如主讲王轩(洪洞人)为同治壬戌进士,幼治三礼,习许氏《说文》,于地理学、金石考订颇有成就; 协讲杨笃(乡宁人) 为同治甲子举人,精三礼,尤专训诂。王、杨均为光绪《山西通志》的主要纂修人; 协讲杨深秀(闻喜人) 为光绪丁丑进士,治朴学,为后来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令德堂创始人张之洞

1884 年,张之洞饬冀宁道详议令德堂章程六条四十二目(载光绪《晋政辑要》卷23,《礼制,学校六》),举凡延请主讲,编立功课,修缮杂支,书籍购置,课卷日记,监院教谕,书役斋夫, 巡更杂役,均一一议立章程,“以期历久可行”,令德堂学生最初仅30人,后陆续增至70人,“其后通省人才多出于此”。据载,1885 年乙酉乡试,有文能运用许慎《说文》及史学辞章具有根底者皆属令德堂肄业生。值得提起的是,戊戌维新高潮期间,令德堂肄业生增至120 人,院长屠仁守进行教学改制,添设经济课四门——政治时务、农功物产、地理兵事、天算博艺,令学生任选一门,广览众参。令德堂的与时俱进,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求。

令德堂书院章程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 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外籍教士安怀珍、刘博第等强占令德堂为临时教堂,令德堂于是停办,其肄业生后来一律转入新设立的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最初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多承袭令德堂旧制,而山西大学堂创办人之一的谷如墉及教师田应璜、张友桐、董化时等都是令德堂早年的毕业生。

清末书院改学堂是自上而下的社会潮流,山西大学堂就是在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的基础上创建的。

|来源:《山大往事》、青莲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