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屋民居

李大屋民居

李大屋民居(原国民革命军48军138师师部旧址)位于潜山县黄铺镇云峰村,年代为清。2017年9月22日,李大屋民居被公布为安庆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大屋民居,李大屋民居简介,李大屋民居-安庆市潜山市李大屋民居旅游指南

五百年古民居——王家大屋

王家大屋隶属潜山县五庙乡新建村,是一个地处于潜山岳西太湖三县交界处的美丽村庄。

据《潜阳太原王氏族谱》记载,宋神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先祖王罕公携子王琪、侄王圭由四川成都华阳徙居于舒州(舒州即今潜山县,三公在宋史中均有专传记载),传七代至华正公,潜阳王氏共尊华正公为迁潜始祖,又传六代有兰亭、兰轩、兰溪、兰牖、兰芳、兰秀、兰茂兄弟七人在潜岳等地开枝散叶、繁衍子孙。

(网络配图)

一、开基立业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兰亭公曾孙克峭公(十世祖,公元1491——1559)及其子化渚公(十一世组,公元1519——卒缺)即在今地开基立业,因人丁兴旺、贤人辈出,故称王家大屋,至今已繁衍二十多代、五百余年历史。在清代鼎盛时期,这里建有厅堂七进,外加偏屋、厢房共有近百间屋宇,三百余人口,当时有小南京之称。

(网络配图)

古居因战乱和火灾造成大部分被毁,现今仅存三进厅堂,房屋四十余间,于清代前期重建修复,老屋为砖木硬山顶结构,卯榫木架、立柱穿枋、青砖板壁、雕花木屏,虽已老旧,但那古朴幽深的厅堂、雕嵌花草的窗棂、黧黑粗大的梁柱、青石铺砌的台阶,以及照壁上栩栩如生的人物绘画等等,仍依稀可见往昔的辉煌和风采。

二、革命历史

在革命战争年代,王家大屋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和牺牲。

1930年3月由中共潜山县委书记王效亭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四师在五庙组建了“红军第二团”,乘五庙大王会之机发动了“八斗暴动”,王家大屋有多名青年参加红军并参与战斗。

1947年5元由皖西军区基干团组建的“五庙游击队”发动了五庙感冲战斗,王家大屋有多名青年参加游击队并参与战斗。

1948年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王家大屋青年王学祝积极参军,任西南军区90团二营5连战士,在1950年2月12日的四川青木川底保乡战斗中英勇牺牲(刘伯承部队曾颁发有烈士证书)。

1947年11月,鄂豫皖边区第一专员公署成立后,军队被服厂就设在王家大屋,当时厅堂里摆满了缝纫机,日夜不停地加工军服及各种军用物资,同时还设立了后方医院(也称休养所)。王家大屋男女老幼帮助军队割草喂马、挑水做饭、缝衣做鞋、护理伤病员,并将自己种的粮食和各种蔬菜送去支援军队。

(网络配图)

三、文化传承

王家大屋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清代从乾隆、嘉庆到道光、咸丰近百年时间内先后有王芳楫、王远孝、王远夏、王运来、王炳南、王远吉、王远昌、王远从、王德培等9人获授登士郎;王培端、王松严、王连珠等3人获赐监生;王培彪获敕封知二道;清末光绪年间,有王嘘云、王日暄父子秀才;

民国早期有王学基、王醒华、王学洪、王兴等毕业于安庆六邑中学,民国后期有王学鼎、王申、王学吟等毕业于安庆华正中学,其中王学基任国民党潜山县党部书记、棋盘乡乡长等职;王醒华任国民党滁县政府襄办;王兴在新中国建立后又继续就读于华东水利专科学院,毕业后任淮南市水利局治淮指挥部工程师,为淮河治理作出了较大贡献;王学吟任横中公社社长、乡长、乡党委副书记等职。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家更是铆足了一股劲,节衣缩食、竭尽全力供子女读书,王家大屋现近200人口中(另有族亲迁居陕西安徽祁门县,还保持联系),取得博士学位的有王智贤、王东风2人,取得硕士学位的有王志良(秦皇岛燕山大学硕士,现任美国达索系统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振安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现任职英莱新能(上海)有限公司)、王超先(广东中山大学在校读博)、王晓曦4人,本科及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0多人(名册附后),他(她)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及国内各条战线,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王智贤1994年取得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获得该年度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技报》1995年5月12日有专版介绍),其研究成果曾获上海市科协三等奖(《上海科技报》1995年9月27日有专版介绍),1996年4月受美国科罗拉多州立丹佛大学邀请作学术交流两年,现定居加拿大,是北美化学家协会成员,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现任美国吉利得科技公司总监。

王东风于2001年取得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该校教授、硕士生导师,受该校派遣到澳大利亚作学术交流一年,在国内有关一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四、风水宝地

王家大屋宅基被誉为潜阳王姓四大风水宝地之一,这里两山环抱、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其北面山峦高耸,如梁上飞燕、拱卫于左;南面山丘起伏,似出水莲花、映衬于右;前有小河、玉带环绕;正前方山岗横卧,上有楼台望月,下有青龙衔珠。站在大屋正门前东向远眺,天柱山在群山之中一峰兀立,直插云霄天柱峰飞来峰清晰可见,更为奇妙的是夏日晴朗的清晨,一轮红日从天柱峰旁冉冉升起,七彩霞光如同佛光照顶,蔚为壮观。

在正门前山嘴旁有一棵近30米高、500余年的古银杏树,夏天枝叶繁茂、深秋则满树金黄,数百年来她忠实地守卫着这方热土,见证了王家大屋五百年来的风雨变迁。

(村口银杏树,王新华摄)

五、再展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建设新农村、富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新政的有效实施,让王家大屋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享受了党的好政策,方方面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泥泞狭窄小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直接通达各家各户;家家都盖起来宽敞明亮的二三层别墅式楼房;以往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等环境污染也得到彻底整治;进入夜晚,家家户户红灯高照、道路旁路灯整齐开放一直通达到村部,村前广场人头攒动、笑语暄暄、舞曲悠扬,一派祥和吉庆的新农村景象。

王老屋新貌全景图(王新华摄)

目前乡村政府又对王家大屋重新编制了长远发展规划,相信在不久将来,王家大屋这个有着500多年的古落村居将会以更新更美的面貌迎接八方宾朋。

感慨系之,而赋诗云:

古落沧桑五百年,如今随处有新鲜。

民情顺达家家喜,国泽常蒙事事圆。

祖训谆谆明大义,天威赫赫肃邪贪。

更期后辈抒豪志,富国兴乡绘巨篇。

↓↓↓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会员来我县瞻仰李大钊纪念馆及故居-乐亭县人民政府

日前,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与会会员代表来我县瞻仰李大钊纪念馆及故居,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亚峥陪同活动。

会员代表实地参观了李大钊纪念馆及故居,并向大钊塑像敬献了花篮,面对党旗重温了入党誓词。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与会代表认真观看了大钊生平事迹展览,仔细端详每件珍贵文物,聆听大钊同志生前革命事迹介绍。大家被大钊同志为寻求救国真理而英勇献身的高尚品格深深打动,对李大钊同志短暂的光辉历程表示出由衷的敬佩。

大家纷纷表示,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我党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作为李大钊研究会会员,一定要学习好、宣传好、践行好大钊同志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探索真理、实践真理的执着精神,学习大钊同志高风亮节,光照千秋,大公无私,一尘不染的品格,以先辈为标杆,牢记使命、担当实干,创新突破、奋勇争先,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保存尚好的百年古民居—— 鳌江东河大屋

五开间厢房,“四水归堂”的滴水檐。

平阳鳌江东河村有一幢建于清道光初年的王氏四合大院,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至今已近200年。主人为清贡生,鳌江横河村人。

此屋门前平坦开阔,两对旗杆夹矗立,门面阔七间,有大天井,七间正屋左右各有三间耳房,房前有小天井和花坛。大天井左右有花墙,墙内各有五间厢房。正屋与耳房、厢房、前屋有檐廊和回廊相连,回廊有美人靠椅供人栖憩。下雨天路过,可以四周走遍而滴水不沾,办百席酒宴不成问题。屋宇四周还有两道围墙,全用花岗岩石砌成。屋前还有两条大河,屋后亦有一条大河,河阔数丈,是道天然城壕,屋宇前后,一马平川,视野开阔,欲进其屋,只能从一座四块石板铺成的小桥而过。据说当年海盗猖獗,为此主人选此地形建屋,具有相当高的防卫意识。

王家大屋建成之后,王贡生为其子娶苍南金乡首富、“殷大同”商号的殷家之女为媳。殷、王两家为了比富,竟暗中争斗,殷家有意戏弄王家,事先派人将王家门台丈量好,然后做了一顶比王家门台还高大的花轿,结婚那天花轿抬到王家大门口时,抬不进去,请新娘子下轿走进去,新娘子当然不肯,新郎和家人急得团团转。王老贡生不慌不忙笑呵呵走出来说:“把家里的铜钿仓打开,用铜钿堆一条铜钿岭,让花轿从铜钿岭上抬进来!”王老贡生此招不仅显赫了自己的财富,反而也为难殷家人,花轿要从滑溜隆起的铜钿岭上抬上抬下,不小心就有翻倒的危险。此故事至今还在鳌江、金乡两地老人中流传着。但好景不长,随着王家败落,整幢房屋先后分别卖于陈姓、毛姓、梅姓、林姓等人家。

王家主屋共有二十八间,除四间中堂和六间耳房之外,其余十八间铺着地板,铜钿仓就建在这十八间的地板下和顶层天花板上。抗日期间,住在该屋的梅姓人家为了躲避日寇,准备把一些细软之物藏在屋顶,拆下一块顶层板时,突然从顶层板里滚下一大堆铜钿。

“天人合一”的大天井。

王氏四合大院高大恢宏,左右对称,比例匀称,花窗梁柱,雕刻精美。据说当年建屋要使用木材,为此门前百多米长的大河里塞满了“树球”(将十几棵大树段捆在一起叫“树球”)。砖瓦全部定制,屋脊瓦大如马鞍。走进其屋就有一种庄严安适之感,又富有美感与稳固感。

如今其七间正屋、五间头进屋、五间右厢房、三间右耳房和厨房、柴房,所有大小天井、部分花坛和七间门面的大门台等基本完好无损。此屋是鳌江镇区现今唯一一座保存尚好的百年以上的清代古民居。不仅如此,此屋还是多位名人居住过。

我国当代著名解剖学家张鋆就是鳌江东河人,少年时就曾与母亲居住在此屋的偏房中,其母以浆洗为业,养家糊口,张鋆则寒窗苦读,打下学业根基。由于天资聪慧又勤奋,被鳌江小学校长陈仲耘慧眼所识,16岁时,在陈仲耘的鼎力资助下,赴日留学,学成回国,后从事医教和科研工作,其关于人脑沟回学说等理论震动世界医界,对人类医学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历任多地医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兼第三研究所所长、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1994年版《辞海》收有介绍他的条目。数年前,其在美国的后人,曾特来鳌江东河村寻根访祖,深有感触。

著名父子侨领梅仲微和梅旭华,亦是从此屋走出,到荷兰创业生活,由于热爱祖国,先后被侨民公推为荷兰侨领,其子还被荷兰女皇亲授皇家爵士的荣誉。此外,还有获道德模范称号,千里贵州献血救人命的优秀女青年毛陈兵,也是从此屋走出的模范人物。可以说,此屋不乏名人。

在当今钢筋水泥楼群包围之中,能保存着这样一幢古香古色,别具风格,而且还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古民居,是一处亮丽的风景点,对提高鳌江城市的文化品位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家协会主席、清华大学教授、鳌江人曾成钢看过此屋后曾表示,我们有责任将此文物保护好。2001年,第十二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温州民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百多位国内外专家惊叹温州这种四合院是国内古民居中极为罕见的“天人合一”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呼吁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其价值,呵护这些不可再生的瑰宝。

可惜如今鳌江东河村大屋既不是文保单位,也不是文物保护点,未被列入文保名录,作为传统建筑物,又是出过名人的古民居,笔者认为,这是被遗漏的文物,应补入保护之例,保护好这些乡土遗产。

郑昌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