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锡麟安庆起义旧址

徐锡麟安庆起义旧址

徐锡麟安庆起义旧址位于安庆市锡麟街北端,市第二中学附近。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庆之二十五-------徐锡麟起义旧址及辛亥革命烈士纪念街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此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可以说是辛亥革命前的第一次革命行动。现为二中南大门,徐锡麟安庆起义旧址,徐锡麟安庆起义旧址简介,徐锡麟安庆起义旧址-安庆市迎江区徐锡麟安庆起义旧址旅游指南

徐锡麟安徽巡警学堂起义旧址辨析

(原文刊载于《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丛》2018年第3期)

徐锡麟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由光复会领导的一次重要起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徐锡麟其人、其事在起义发生地安庆,留有深深的烙印和记忆,是安庆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原徐锡麟安庆起义旧址文保碑

关于徐锡麟起义地点安徽巡警学堂,长期以来认为建筑已经不存,只是在附近的空地上(安庆二中校园内)立有一块“文保碑”(图1)。直到2009年,安庆二中准备整修校内一幢门楣上书有“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石匾额的老建筑(图2、图3),作为校史馆。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地方文史学者们张健初先生发现“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与“安徽巡警学堂”校址的传承关系,提出此建筑正是“安徽巡警学堂”旧址。但这一新发现引起了争议,该遗址也未能成功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2:留存有“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门额的老建筑

图3: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门额.

笔者高中时就读于安庆二中,对周边的环境比较熟悉,近年来从《申报》《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二十周年纪念特刊》等晚清、民国报刊中,查找了不少关于安徽巡警学堂创办、校址变迁等情况的史料,拟就“徐锡麟起义旧址”这一问题,做一深入辨析,以就教于方家。

0 1

安徽巡警学堂从“创办”到“停办”

中国的巡警和巡警学堂都是在晚清时期才出现的,据考安徽巡警“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旧有保甲局及练军安定亲兵营斟酌改编”。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在新上任的安徽巡抚恩铭推动下,“仿照南洋办法,参照外国制度”,筹建安徽巡警学堂。据同年十月的《申报》报道:“皖省巡警学堂经藩、臬两司会商,皖抚准拨库银一万两,在城北白花亭购定基址,雇工建造,现已工竣,定下月招生肄业”。

一个月之后的《申报》上又刊登出了《巡警学堂招考文告(安庆)》:“督办巡警学堂毓廉访,近因该堂校舍业已落成,特定草程招考,兹将示文录下:照得的皖省办理警察所,派站冈巡士均系随时招选,教育多未完全。本处现奉抚部院札,饬择地建设巡警学堂,为改良警察地步,兹经购定城北百花亭房屋一所,改建讲堂校舍,延聘教习,讲授警察相当之功课。以三个月为毕业期限,衣物膳费概归本堂制备,毕业后考试定列等次给予凭照……”

在安庆方言中“百”、“白”、“北”发音相同,所以有些记载中,“百花亭”又叫“白花亭”、“北花亭”,其位置在老城内的东北角。通过上述记载,可以明确一个问题:百花亭巡警学堂没有继承其它公办机构的基址,而是专门购地,在原有民房、地基的基础上改建成校舍、讲堂的。也就是说百花亭这处校址先后开办过多所学校,而安徽巡警学堂是开辟这处校址的最早学校。

紧接着,安徽巡警学堂又进行了招生考试、招聘警官,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于农历春节后的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十六正式开学,而且 “皖抚(指安徽巡抚)于十六日莅堂,行开校礼”,足见安徽巡抚恩铭对巡警学堂的重视。然而,开学后的巡警学堂并不太平,由于学堂招生分两个班,“高等科”为官学生,“普通科”为兵学生,两班学生多次发生冲突,最后巡警学堂提调梁昌骏被恩铭免职。

安徽巡警学堂最大的“风波”,发生在这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包括巡抚恩铭在内的安徽各级官员,应巡警处会办徐锡麟邀请,参加巡警学堂学生毕业典礼,典礼上徐锡麟和他的两位部下陈伯平、马宗汉一起拔枪射杀恩铭,致其身中七、八枪,被侍卫救护回府邸后身亡。起义后,徐锡麟率领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所,与清兵激战数小时后被捕,当夜从容就义。

巡抚恩铭被刺事件,直接导致安徽巡警学堂停办。之前有文章认为:徐锡麟起义给官府阴影太重,清末安徽官方文献《皖政辑要》中都未记载。其实《皖政辑要》还是对安徽巡警学堂停办有明确记载的,只是用词隐晦:“讵本年五月兵生卒业时,突遭意外之变,应请以学堂改办教练所,将各区巡警抽换教练。惟前此校地在百花亭,似太偏僻,拟就原设巡警处房屋开办,庶呼应灵通,照料亦易。”从光绪三十二年五月筹办巡警学堂,到最终停办,整好一年时间,而从其正式开学算起,安徽巡警学堂仅办学四个多月。

0 2

从“巡警学堂”到“工业学堂”

位于安庆百花亭的安徽巡警学堂停办后,校址最先准备改建为祭祀恩铭的“恩忠愍公祠”。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初七,两江总督端方正式向朝廷“奏请皖垣建立恩忠愍专祠”,“硃批着照所请!”不过在实际建祠过程中,也并未占据原巡警学堂的全部校舍,光绪三十四年五月间,两湖、两广、闽、赣六省旅皖官商想联合浙江旅皖官商已建的浙江公学,创办“七省旅皖公学”,安徽提学使沈曾植拟“以旧巡警学堂酌量修改,以前半为七省公学,后半留为修建恩忠愍公祠之用。”

然而,看中百花亭巡警学堂校舍的并非一家,两个月后安徽陆军讲武堂也提出:“该堂房屋狭小,拟请移设巡警学堂,以咨扩充,上禀皖抚”。后经调解“准令讲武堂迁设巡警学屋,每月认租金六十两,由支应局截留归(七省旅皖)公学按月领取,另自租屋开办”。但“讲武堂监督等以公学系旅皖人之公学,与官立之讲武堂有异,坚不承认”。又过了两个月,新军太湖秋操之时,安庆爆发了马炮营起义,安徽陆军讲武堂的部分学生也牵涉到这次兵变之中,安徽巡抚朱家宝决定“暂将讲武堂停课,俟乱事肃清再行开办”。经过这段波折,讲武堂租用巡警学堂校舍之事便作罢了。

现在百花亭安庆二中内保留下来的那幢门额上书有“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的老建筑,从位置上看与安徽巡警学堂相吻合,我们再来梳理下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的办学情况。据《皖政辑要》(卷五十三•实业)记载:“……自省城中等工业学堂始,该堂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经提学使沈曾植详请开办,分本科、预科两级。本科以高等小学毕业者入焉,预科以十五岁以上文理通顺者入焉。并酌量本省情形先设染织一科……以牙厘局筹议公所拨款为常年经费,学生三十七人。”该书卷五十六又列有《安徽全省实业学堂经费表》,第一行就是官立中等工业学堂,岁入数6050两,岁出数7056两,资产数4000两。又据《安庆旧影》“中等教育”条下记载:“工业,曾于宣统元年(1909年)创设于百花亭前巡警学堂,名曰省立中等工业学堂,分造纸、染织等科,于对面建有织厂、纸厂,今之医职,其旧址也,辛亥停办。”

《安庆旧影》成书于1949年前后,作者程小苏先生清末、民国时期一直在安庆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多校校长,其“省立中等工业学堂创设于百花亭前巡警学堂”之说应该是可靠的,但毕竟是几十年后的记述,一些细节可能不够准确。查《安徽白话报》第四期(戊申十月上旬)上有一条关于安徽工业学堂成立的报导:“工业学堂成立:安庆工业学堂已凭天台里民房暂行试办,现已招齐学生、修葺校舍、延聘教员、购置机器,订于下月初旬开校。”戊申十月正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这与《皖政辑要》所记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创办时间一致,而且还明确了其试办地点在安庆天台里。那么,该学堂应该经过一次搬迁才到“百花亭前巡警学堂”的。

又查姚永概《慎宜轩日记》,其中提到了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搬迁的线索,该日记己酉年(1909)三月初六条记:“又观新工业学堂工程,访蔚青、小舲、孝述……”这里的“小舲”是潘季野(字筱林),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教员,那么“新工业学堂工程”应该就是指工业学堂迁到百花亭的工程,迁校时间应该在己酉年(1909)三月之后。又据《慎宜轩日记》庚戌年(1910)四月初三记:“饭后偕邓、洪、戴至造纸厂一游……又访潘小舲、方孝述于工业校。”又是访潘小舲、方孝述,此“工业校”指的肯定就是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而且《安庆旧影》中也提到百花亭中等工业学堂对面建有染织厂、造纸厂,与此处所记“至造纸厂一游”吻合。

综上所述,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创办于安庆天台里,宣统元年(1909年)迁址到安庆百花亭原安徽巡警学堂校舍办学。

0 3

巡警学堂、起义地点具体位置的推定

图4:《安庆府城之图》在安庆城东北角标注出“巡警学堂”

图5:《1915年安庆城厢图》在安庆城东北角标注出“徐公祠”

在清末、民国时期的多张安庆老地图(图4、图5)上都能找到“巡警学堂”和“徐公祠”,它们大方位都在安庆城的东北角,紧邻城墙,这是确定无疑的。

承前文所述,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至清末停办了,民国时期继承这片校舍的是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又改名为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原工业学堂对面的造纸厂则改为女子中学的附属实验小学。

据该女子中学校史记载:“本校地址系前清巡警学堂旧址,徐烈士锡麟刺杀恩铭地也。继改为安徽实业学堂,旋停办。民国元年秋,徐方汉奉委筹备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十一月二十三日开学上课,是为本校有史之始。”又该校第一任校长徐方汉也回忆说:“回忆民元夏秋之交,方汉受邓绳侯先生命,创办此校,时邓先生正司本省教育事,仲秋某日,先生约陈君仲甫(即陈独秀,时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及方汉相度校址,即今本校西偏一部寝室及职教员住舍,旧为前清实业学堂。”从这两段记述可以看出:巡警学堂、实业学堂(即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和女子中学校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图6:“徐公锡麟纪念碑”旧影

图7:残存的徐公锡麟纪念碑

关于徐锡麟起义旧址(徐锡麟刺杀恩铭的位置),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曾于民国十一年(1922)时立过一块纪念碑,《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二十周纪念特刊》中刊有这块纪念碑的照片(图6),碑面书“徐公锡麟纪念碑”七字,此碑现仍残存大半(图7,存“徐公锡麟”四字,图8,该碑拓片)陈列于安庆二中校内的“徐锡麟起义纪念馆”里。

图8:徐公锡麟纪念碑拓片(安庆市博物馆陈璟先生拓)

从石碑背面残存文字大概可以知道,碑文介绍的是徐锡麟生平事迹与殉难情况,立碑时间是:“中华民国十一年国庆日”(1922年10月10日),另残存有“自兹思公之功……校北隅”等文字。立碑当事人金真逸曾有一首诗,诗后的注解说:“本校校址前清为巡警学堂,徐公锡麟枪杀皖抚恩铭处也,旧有祠在校西北隅,民国成立后,易恩祠为徐公祠,后复圮毁,地即今之膳堂西端。十五年冬,皋浦先生(指第一任校长徐方汉)为立碑纪念,嘱予书之,闻恩被刺即在树碑稍左处也。”可知立碑的地点就是徐锡麟刺杀恩铭的具体位置,在女子师范学校的北端。这是迄今为止能找到的最明确的对徐锡麟起义地点的记述,文中所说“膳堂”指的应该是食堂、餐厅,为此笔者又翻看了该女子中学当时的平面图,平面图上标注有“会餐厅”,位置确实在校园的最北端。应该说在民国时期,徐锡麟刺杀恩铭的具体位置还是很明确的,所以《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二十周纪念特刊》中配有一张“徐烈士刺杀恩铭处”的旧址照片(图9)。

图9:“徐锡麟刺杀恩铭处”旧影

从金真逸文中的意思看,恩公祠就是在恩铭被刺地点上建的,民国以后改恩公祠为徐公祠,而民国十五年(1926)重立纪念碑时,徐公祠原建筑已不存在了。那么,现存的那幢门额上书有“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的老建筑肯定不是“徐公祠”。而很可能是安徽巡警学堂的正门,试述理由并试推定安徽巡警学堂的校舍范围如下:

今天安庆二中校园东边有一条路,也就是“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老建筑门前的那条路,既算校园内的路,但又供路人通行。其实这种情况早在民国时期的省立第一女中时就是这样:“惟校后有居民十余家,东边之教室、图书馆、运动场因系续后购置建筑,故中间仍留人行道,致将整个校舍划分为二。”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女子中学继承工业学堂校舍时只在这条路的西边,从几张老地图也能看出,原巡警学堂和徐公祠都在路的西边。那么,现存这座老建筑的门对着这条路,且书有“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的门额,应当就是该学堂的正门。

又据前文所引“以旧巡警学堂酌量修改,以前半为七省公学,后半留为修建恩忠愍公祠之用。”可知巡警学堂改作它校之用时,被分为前半部和后半部,后半部建恩公祠(民国后改为徐公祠),前半部拟改为“七省公学”未成形(前文已述),1909年后改建为“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的校舍应该正是原巡警学堂的前半部,那么这座保存下来的工业学堂的正门,应该就是巡警学堂的正门。

综上所述,徐锡麟刺杀恩铭的具体位置,时过境迁现虽难以确定,徐公祠建筑也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封里,但当年安徽巡警学堂的正门及部分建筑仍幸运的保留至今,是见证辛亥革命历史的重要遗迹

平江县平江起义旧址周边景点 平江起义旧址图片

1. 平江起义旧址图片

平江起义是彭德怀元帅组织发动的起义,书写时应按起义时间发展的时间顺序,程序内容等方面情况书写。

2. 平江起义纪念馆简介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苏区”。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平江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31年成立中共湘鄂赣省委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湘鄂赣军区成立,红军和地方部队发展到一万六千人。1933年9月起,根据地在国民党军的反覆围攻下遭受严重损失,至1934年8月,大部被占领。剩下的少数红军和游击队在当地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3. 平江起义的旧址在哪里

占地3.5平方公里。

仙姑岩红军营景区是全国闻名的红军营旧址,1928年彭德怀元帅发动了平江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奔赴井冈山。

4. 平江起义纪念馆照片

个人觉得可以.毕竟是山区.山清水秀.

在平江可以到幕阜山\连云山\石牛寨\盘石洲\银河漂流\屈原祠\还有"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五福山\双峰尖\等等,不过要到平江玩的话,最好带上两双好一点的鞋子.呵呵!

5. 平江起义照片

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一部分国民党军队在湖南平江举行起义,史称平江起义。此次起义成功地粉碎了平江的反动武装,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五军和平江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又一著名起义。

6. 平江起义旧址

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等率领湖南国民党军独立第5师一部举行平江起义,并将起义部队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由湘鄂赣边转战到宁冈,同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红4军会合后,编入红4军。红5军另一部由黄公略领导仍留湘鄂赣边坚持斗争。在此期间,红4军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运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挫败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和“会剿”,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7. 参观平江起义旧址

将军之乡啊!风景点还有蛮多的,不过多数是适合红色旅游的。 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平江县博物馆); 加义烈士陵园(也就是平江惨案的旧址); 仙姑岩红军营旧址(属丹霞地貌); 幕阜山(还算好玩); 福寿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共有八大景区); 石牛寨(是丹霞地貌); 盘石洲; 杜甫墓、祠和铁瓶诗社; 怀甫风景区; 东山古寺; 方家祠堂; 连云山休闲度假区(以连云竹海最我出名); 汨水源旅游区(可漂流); 梅仙皮艇漂流;

8. 平江起义旧址纪念馆

1930年6月中旬,中共红军第5军军委在湖北省大冶县刘仁八召开扩大会议,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精神和中革军委的决定,将红军第5、第8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袁裕)任政治部主任。红3军团组成后,向西南方向进击,相继占领通山、崇阳、岳阳,进至平江地区。7月下旬,一度攻占湖南省会长沙。

不久,由湘鄂赣独立师和红5军第1纵队为主扩编的第16军成立,并编入红3军团建制,全军团共1万余人。8月23日,在浏阳县永和市与红1军团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9. 平江起义纪念馆

1928年12月10日,彭德怀率领红五军的800多人,胜利登上了井冈山,从此开始了毛、朱、彭三大伟人近半个世纪的合作

10. 平江起义旧址图片高清

平江起义是指土地革命时 (1928年7月22日),国民党军湖南省独立第5师一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湖南省平江县举行的武装起义,是湖南农民运动的中心运动之一。

11. 平江起义旧址介绍

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一部分国民党军队在湖南平江举行起义,史称平江起义。此次起义成功地粉碎了平江的反动武装,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五军和平江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又一著名起义。平江起义有力地推动了湘鄂赣边界革命斗争的发展,为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七一党史| 追寻史诗 致敬悲壮——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重访 |郝安专栏

(一)

沿着毛泽东当年走过的路,在芳菲四月的微风细雨里,我们驱车前往 浏阳文家市,去追溯中国共产党早期跌宕起伏、金戈铁马的一段历史

文家市距湖南省会长沙百余公里。这个省界小镇因为在中国革命史上发生过一件大事而名扬天下。94年前,秋收暴动失利的三路人马,就是在这里集结会师,兵发罗霄,上山割据,进军井冈的。

会师旧址里仁学校,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一座墙垣高大,四进两厢的砖木结构古楼。虽然经过了上百年的风浸雨蚀,饱历沧桑,但染上了革命印记的这幢殿宇,远远望去仍不失庄重巍峨。院落两边墙上,保存有“打土豪分田地”、“建立 工农政权”等内容的红字标语。斑驳色褪的字里行间,留下的是昨天鲜血与土枪长矛共写的那页悲壮历史。

在一处壁框内,镶嵌着一面缀有五星、镰刀、锤子图案和“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的红旗。这是 秋收起义部队的第一面旗帜。想当年,它曾经是怎样的凛凛威风,猎猎飘展,召唤过多少劳苦大众云集麾下,干革命,闹翻身,求解放。如今,这面弹痕累累、功勋硕硕的战旗,被作为重要的革命文物供放在这里,风采依然。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

拾级上阶,漫步庭院。左侧一栋红柱红门红窗的连廊,有一间标明是毛泽东当年的住房,屋内一把破椅,一张旧床,陈设极为简单。另一间木板墙面的大屋,是前敌委员会会议室,高敞、明亮。1927年9月19日夜里,毛泽东就是在这里,慷慨陈词,力主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引兵井冈。

还有战士的住地,秋收起义部队的伙房,都依旧貌复原。我们细心地浏览,翻阅着这一页页过往的历史,思绪万千,感慨万端。

眼前的一切都默默无语,但一切又都是那样的生动鲜活。就像时光倒退,回到了狼烟烽火的艰难岁月。高大的古樟,简陋的桌凳,原始的桐油灯盏,暗旧的镂花门窗,都在述说长存的一段段英勇悲壮的红色故事,都能让我们在历史的宏厚述事中,寻找到共产党人的思想源头,感受到一代英雄的力度,了解到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曾经遭受的苦难,领略到当国家和人民罹灾患难的时候,与我们血脉相承的祖辈,是如何义无反顾承负起民族解放大业的精神风貌。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二)

中国革命是一首史诗;秋收起义是其中最激越的一行。

如今,岁月裹挟着 秋收暴动的厮杀和枪炮声已经远去。然而在我们的回眸中,分明还能看到它掀起的巨浪是何等的排山倒海,拍岸的波涛又是何等的惊天骇地。

1927年,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痛也最为悲壮的一年。这一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曾经面临过一次危及生死存亡的考验与选择。

本来,国共合作大革命高潮迭起,华夏大地出现光明。孰料, 蒋介石举起肮脏之手,把多难的中国又涂抹得一片黑暗。面对残酷、暴戾、屠杀的白色恐怖,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就是在这个党史上有名的“ 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用浓重的湖南方言,石破天惊,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生死关头,年轻凛然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毫无惧色,毫不气馁,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以血与火的抗争作出了最凝重最明智的应答。

秋收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年关暴动……从罗霄山到大别山,一系列武装起义相继爆发,农村革命根据地陆续建立。

1927年那个初秋的“八七会议”,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却实现了党在政治路线和政策上的重大转折,把中国革命引向了崭新的阶段。

星星之火熊熊燃烧,终成燎原之势。“八七会议”也就成为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

(三)

会后,毛泽东把他的思想、理论付诸实践,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真刀真枪拉起了一支工农革命武装,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呼啸着冲破樊笼,冲决罗网,在9月9日的呐喊声里,揭竿而起。

秋收起义开始的部署是兵分三路,会攻长沙。但由于当时的形势是敌大我小,敌强我弱,不久起义部队便各路受挫。在万分危急的时候,毛泽东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当机立断作出放弃攻打长沙的决定,并以前委书记的名义,命令各路起义部队迅即赶到文家市汇合。

9月20日,初升的朝阳照耀着文家市,工农革命军1500余人集合在里仁学校的操坪,举行会师大会。战士们围拥着一身老蓝布衣衫,穿一双草鞋的毛泽东,静听他作出发前的讲话。

这是一个舍弃了一切形式,只剩下思想的露天会议。毛泽东用最明白的语言,说出了一直压在人们心头的话,他的声音在晴空里回响: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我们的力量是伟大的。反动派并不可怕,只要大家团结得紧,继续勇敢战斗,终能用小石头,打烂蒋介石的大水缸。

翌日清晨,在火一般的朝霞中,起义部队高擎红旗,向着 井冈山进发。

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秋收广场的红旗雕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四)

离开文家市后,工农革命军一路跋山涉水,沿着湘赣边界逶迤南下。这时的革命还处在低潮时期,斗争环境异常恶劣和艰苦。饥饿、疲劳、疾病和死亡接踵而至,失败、消沉的情绪如不散的阴云,笼罩着这支新生的革命队伍。

一些人动摇了,离队了,逃跑了。

怎么办?应该怎样保存好这支革命队伍,中国革命的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瑟瑟秋风里,毛泽东暗暗凝神,以最坚韧的毅力,做着最切实际的思考。

9月29日,不及千人的队伍到达江西 永新县三湾村。当晚,毛泽东就在“泰和祥”杂货铺里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这就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

首先是整编组织,把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团。缩编后,部队的机构、人员虽然减少了,但却精干了,便于实行机动灵活的指挥。

第二是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改编中,班、排都建立了党小组,各连建立了党支部,营团建立了党委。“支部建在连上”,这是毛泽东创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建军思想。从此以后,它成为了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保证军队革命性质的一项基本制度。

再就是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军官接受士兵的监督,经济公开。这些民主措施,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式军队官兵对立的关系。

三湾改编,是毛泽东创立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使这支军队开始以一个完全崭新的面貌出现。

(五)

犹如一本书,翻过去就成了历史。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翻过去的历史并不会就此湮灭。尤其是它的精华之处,往往在岁月的打磨中历久弥新。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百年后,我们重走建党之路,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去追溯历史,缅怀先辈,为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汲取力量、永远奋斗,为的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的是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感悟,新的思考。

霹雳一声暴动,到红旗打上井冈山,毛泽东开辟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毛泽东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这条道路的起点就在文家市。由文家市起步,进军井冈山,从军事意义上来说,既是撤退又是进攻,是从敌人力量雄厚的城市撤退,是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乡村进攻。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个正确而伟大的战略转移。

这一步在党史军史革命史上的意义极其重要。因为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历史的演进,看到早期共产党人理论和实践的升华,看到一般的农民起义、啸聚山林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险山恶水间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同和衔接,看到首先攻打大城市夺取全国胜利与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不同和替代,看到不同帝国主义支持下不同军阀割据的形势如何使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看到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如何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伟大飞跃。

头戴斗笠,肩扛梭镖,一开始羸弱得多甚至没有任何军事优势的秋收起义暴动队伍,面对穷凶极恶的反动军队的追击围剿,却左冲右突,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取得伟大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点。这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抉择的英明,是中国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如果我们把整个中国革命比喻为一盘棋的话,那么毛泽东把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力量带到井冈山地区,在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就是这盘棋的关键一着。

这着棋走得实在高明,它一反教条,力排众议,创造了革命首先在农村积蓄力量的模式,从此革命有了坚实的立足之地。

这着棋掷地有声,经它碰溅出的火花,铺天盖地,燎原万里,终于把旧世界里里外外烧了个透。火光中,新生的中国如同东方光芒四射的一轮朝日,在20世纪走过一半的时候,喷薄而出。

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党的历史铸就的精神谱系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文家市,连着井冈山,连着 延安,连着北京。在那个伟大的事件过去90多年后,我们相约来到这里,就是共同去叩访一座永远的精神宝库,去倾听一个伟大的历史回声,去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穿越革命年代、建设时期,跋涉一段段改革历程,我们迈入意气风发的新时代。

路漫漫其修远兮,奋斗永远在路上。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站在上个世纪血与火的年代和新世纪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构成的历史交点上,我们追寻史诗,致敬悲壮,收获的是忠诚,是理想,是信念,是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皆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