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为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出资倡建。该祠坐北朝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牌楼、天井、大殿、花园及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1992年11月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陈氏祠堂

外文名:Chen ancestral temple

陈氏宗亲:读懂了祠堂,就读懂了陈氏宗族文化的真谛

传统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愿景,那就是:求家族之长存。于是有了家族制度。

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现形式。几千年来,中国的家族制度一直交织于田园风味的生活理想中,这种生活理想,田园情怀,返璞归真的态度,以趋福避祸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人清淡的幸福。事实上,从有利于国家民族的角度,“家族之长存”对于推动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陈氏宗族文化的真谛。

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在朱熹时期,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正因为这样,名宦巨贾,豪门望族,均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缘观念也应运得以强化。

传统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年轻在外漂流闯荡,就算是千里万里之遥,临到老了,都希望能回到故里,站到祖宗牌位前,跟先人对对话,聊聊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难言的心事。这样的时候,该有多少追思之念、尘世之想、家园情怀在心头荡漾啊!应该说,爱国家爱民族之情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对亲人的爱,哪来对旁人的爱?没有对家族的爱,哪来对民族的爱?

可以说,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延伸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们现在提倡的良好家风,实则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转,家族文化的延伸。陈氏先人耕读传家的田园思想就是基于保存陈氏家族的理想,这种思想非常接近孔夫子的家族制度。即使是身居显要,而对于家人子弟殷殷切切的,皆是戒奢戒侈的劝导和勉励朴素勤劳之劝告,是因为每个人都从心底希望家族壮大繁荣。

诸子各家的家训,皆是如此。“勤勉做事,淳朴为人,崇尚简单生活”,成为最有价值的民族传统。

宗祠和族谱总是分不开的。说到宗祠,就得提到族谱。族谱也叫家谱、宗谱,它是血脉中流淌的记忆,是纯正血缘的可靠蓝本,是记载家族或宗族家世渊源、传承世系和宗族事迹的典章文献,简而言之,即家族或宗族的史书。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毛泽东说,“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在门第等级观念盛行的宗法社会中,族谱是血缘传承世系的重要凭借,也即家族或家庭的档案。一些源起于贫贱之家的宗族在暴发后,往往要攀附名门,冒认祖先,以显示其高贵血统、祖宗的荫德。因此名门望族都强调秘藏族谱,严禁示人,以免同姓异宗族攀附冒认,故而有“黄金犹可借,家谱不可借”的古训,使家谱成为秘不示人的传家之宝。

家族文化是中国宗祠文化的呈现。家族文化说小了就是小家文化,说大了就是民族国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祠堂里的祖训族规,那些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

另一方面,祠堂很好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乡风民俗建筑特色,实属难得的文化遗存。没有这些具象的东西,传统文化也就少了依附,少了说服力,时深日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陷入文化荒漠也就不是危言耸听了。所以说,祠堂,作为传统中国人心中的圣殿,其相应的文化,自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不可小视的值得传承的一笔财富。

来源:网络

陈氏祖先陵园雄伟壮观、陈氏宗祠铺满大地

1、湖南宁远 · 舜帝

舜帝陵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琯岩旁,2000年该遗址被发现,0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02年经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试掘,确定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叠压文化层最深处约3米。遗址南北狭长,五进,九开间,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体制。现在的舜帝庙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岩搬迁而来,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

如今的舜庙为上世纪90年代重建,共斥资近三千万元,于99年落成。新建成的舜庙占地600余亩,坐南朝北,庄严肃穆,这是国内唯一的舜帝陵墓。陵庙为仿清式,两重院落,四进建筑,由神道、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和陵山(舜源峰)组成。

2、河南淮阳 · 陈胡公陵园

淮阳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周口市8县1市1区腹心,西临川汇区西华县,北倚太康县鹿邑县,东接郸城县沈丘县,南邻项城市商水县。属暖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李杰说:“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

在淮阳龙湖东南南坛湖畔,有一座古今闻名的铁墓,这就是中华陈姓的始祖陈胡公铁墓,陈胡公墓前的石牌坊门楹联就写着:发宛丘巍巍圣绩垂千古;立陈姓绵绵子孙遍五洲。确实,陈胡公后裔可谓是一个了不起的泱泱大宗,陈氏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陈氏九千万,始祖皆胡公。由陈姓分出去的姓氏还有胡、田、王、孙、袁等等六十多个姓氏。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你人生的来处,生命的根源。

3、河南长葛 · 陈寔陵园

陈寔公陵园位于河南省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

如今的陈故村,与豫中地区的普通村庄没有什么区别,但在陈寔后人的眼里,这里是我们心灵的朝圣地,不少迁居海外多年的陈寔后人,经常前往陈故村陈园拜谒祖先。园内松柏森森,大冢之前的石碑上写着“颍川始祖汉太丘长陈寔公之墓”。

4、浙江长兴 · 陈武帝故宫

陈武帝故宫位于浙江长兴县下箬寺乡,陈霸先是陈朝开国皇帝,史称陈武帝。1994年8月15日,县政府批准重建下箬寺陈霸先故宫。陈武帝故宫原为陈霸先故居,志载:因陈故宫香火兴旺,南朝陈光大元年(567)诏立为天居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广惠教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立为丛林,俗称下箬寺。下箬寺原为五进大院,占地36亩,四面环水,气势雄伟。

陈霸先,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一生南征北战,戎马生涯,先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再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通过平定“侯景之乱”,渐进而为王,再受梁禅称帝,建立大陈。陈霸先在抵御外族势力对汉族的迫害方面和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华夏传统文明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陈霸先在行兵打仗、国家治理、为人处世等各方面无不展现出他超凡的人格魅力,他不仅是一代皇朝的开国皇帝,更是流芳千古的贤明圣君。

5、江西德安 · 义门故址

义门陈故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族,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而名动朝野。后宋仁宗在文彦博等重臣上疏建议下,将义门陈人分迁全国72个州郡(144县),分析大小291庄(另加43官庄共334庄)。从此,一门繁衍成万户, 万户皆为新 义门。因此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也成为了五湖四海的义门陈后代魂牵梦绕的梦境家园。

6、山西晋城 ·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由内城、外城、紫芸阡、西山院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7、福建莆田玉湖祖祠(位于玉湖公园

陈俊卿丞相故第

祠堂色彩浓郁

陈文龙墓,位于西湖北山街静逸别墅东侧。陈文龙(1232~1276),初名子龙,字君贲,福建莆田人。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状元。历任镇东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因正直敢言,渐渐忤怒了贾似道,被贬官抚州。景炎元年(1276),益王称帝福州,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一上任就轻而易举地平定了漳浦兴化叛乱。元军占领广州后,泉州、福州守将纷纷投降。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对军中的议论,文龙道:“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由于部下降敌,文龙与家人均被元军抓获。面对凌辱,文龙指腹道:“此节义文章,可相逼邪!”遂被解杭州,绝食而逝。

  以史为鉴,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知荣辱;以历史名人为典范,立我族性,壮我族威,扬我祖德,爱我族群,振兴宗族。同时,以此为契机,期望让更多的陈氏族人参与,共同完善陈氏文化历史宝库。

陈文龙墓虽然简陋,远没有同在西湖边上岳庙的辉煌、于谦墓的恢宏,但是这里安葬的是陈氏的铮铮铁骨,代表的是陈氏的精神!陈文龙墓也很幽静,访客极少,墓前铺满了落叶,相比于岳飞、苏小小等名人墓的喧闹,陈文龙的墓更适合你静静地呆一会,缅怀一下这位昔日的民族英雄,感受陈氏先人的英雄气概。

8、广州祠又称陈氏书院,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 号称"百粤冠祠"。

9、世界各地陈氏宗祠林立

10、陈氏人口普查统计近九千万,陈氏宗祠处处都有

11、

海南岛最古老的《陈氏大宗祠》,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屹立于民族之林,纵横捭阖,光彩朗照。坐落在文昌市文城镇文东里76号。

迄自先祖在文昌湖山溪梅官桥建立宗祠有245年,其间经历了清朝、中華民國、人民共和國,有三個朝代的崢嶸歲月。

据记载,清乾隆葵已年(公元1773年)大宗祠在文昌湖山溪梅官桥始建名曰"官桥陈氏大宗祠"卒先发起并组织宗亲出了资出力创建的先贤是焞宇公,由诸公父老邀集82支昆季、集资1463文钱、173枚光洋在文昌湖山溪梅官桥头兴建落成,后又在清嘉庆壬申年(公元1812年)和清同治三年(公元1854年)进行修葺和擴建,在宗祠龕殿上立有105位先祖牌。

后因官桥地偏一隔,联络宗亲及祭祖活动等不方便,故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又再由諸父老商議決定大宗祠遷建文城,並聯邀始祖各支祖后裔共178支,1908位海内外宗亲捐资12714枚光洋,在原文城武营旧址(即现在这块风水宝地)乔建,"陈氏大宗祠"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建造龛殿,上立有夏朝血缘始祖东方圣人舜帝妣娥皇女英一品夫人(五千多年),周朝陶正受姓始祖满溢胡公妣太姬元妃(3104年),汉朝太邱长得郡谥文范实公妣梁氏、张氏太夫人(1800多年)及魏朝、晋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人民共和国等不同朝代的先祖(包括九官十八客先祖)共有958位。不仅有文昌地区的还有海口琼山澄迈临高儋州定安屯昌琼海万宁昌江、东方、乐东白沙五指山、保亨、陵水等地同宗之部分先祖。又再居祖谱表示海口、澄迈、三亚徐闻等岛内外十多个市县之部分昆季,也都由文昌派衍出去的。到2018年龛殿上又增加到1086位先祖,因此岛内外宗亲归来寻根问祖,不仅让陈氏家族四时烧香燃烛祭拜祖先神灵,虔诚尽孝,而且讓各支族昆仲歡聚一堂,交流聯歡,和谐融洽。

每逢清明过节世界各地的宗宗聚在此祠堂一起祭拜先祖

海南(文昌)陈氏大宗祠,年年都在这里赞助一批批的大学生,人才代代倍出!

世界分布陈氏人口近九千万,各地陈氏祠堂几万家!

《破冰行动》中的塔寨祠堂,实为中山茶东陈氏宗祠,比广州陈家祠还悠久

如果问2019年哪一部电视剧火,相信大家都会想到《破冰行动》,部后来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中国电视剧奖的作品网络播放超20亿,这部电视剧无论从从画面质量和烧脑程度来说,堪称禁毒版狼人杀。剧中的李维民、李飞、林宗辉、林耀东、赵嘉良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故事的发生地塔寨村更是深入人心。

《破冰行动》是根据社会真实事情改编而成,2013年广东公安厅联合3000多名警力对“亚洲第一毒村”博社村开展“雷霆扫毒”行动,成果卓越,一度轰动全国。而塔寨村的原型应该就是博社村,但是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地却并不在博社村,而是在中山的茶东村、孙文西路步行街、中山公园岐江公园等地,尤其是其中频频出镜的林氏宗祠,实际上就是茶东村的陈氏宗祠

在潮玩中山的活动中,渝帆有幸与南方卫视《潮流假期》的摄制组一起来到了这个塔寨村的拍摄地——茶东村,并且获得了当地村委的热情接待,他们详细的为我们讲解了茶东村的历史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破冰行动》中的“塔寨村”取景茶东村,位于广东中山市中山县南朗镇,是大龙街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占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000人。在《破冰行动》播出前,茶东村虽然是一座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古村落,但却养在深闺、鲜为人知,甚至连很多中山本地人都不太了解。

《破冰行动》收视爆棚之后,茶东村也开始进入全国人民的视线,很多人从外地慕名前来探访,才发现这个茶东村虽然并不是塔寨村,但村中古迹遍布,不仅有400多年历史的陈氏宗祠,还有“东来圩”遗址、关帝庙及清代时期建立的茶东公园等名胜古迹,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村里历史最悠久、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破冰行动》中的林氏宗祠,也就是现实中的陈氏宗祠,据村委工作人员介绍,村里以陈姓为主,有《陈氏族谱》记载:茶东陈氏始祖玄保,名尚志,号贞六里。元至治二年(1322年)出生,明洪武十年(1377年)卒。北宋从闽南迁徙至文顺乡香山 (为时香山尚未开县,属东莞文顺乡)茶园之东定居(茶园之东也就是茶东村这个名字的来历)。明初建有里“仁祖家庙”。在明中期始建陈氏大宗祠。

后来到了清顺治九年(1652年),当时有海盗进村抢掠,明朝所建的大宗祠被烧毁。直至康熙七年(1668年)当地生活的陈氏村民才又筹全重建了陈氏宗祠,之后陆续在其侧先后建成贡三陈公祠、净溪陈公祠、筠溪陈公祠等宗祠。经雍正、乾隆、嘉庆年多次修建,现为道光年间修复后的祠院。保留着明末清初的建筑艺术。该宗祠与贡三陈公祠、净溪陈公祠等连成一片,连片三座,均为硬山式龙船脊砖木结构,成为一个大型陈氏宗祠群。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片陈氏宗祠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风格统一为锅耳防风墙,皆为三进三间布局,置有雨廊、偏厢、天井等构筑,而门楼为四柱三间戏台式单檐建筑艺术。前座花岗岩石台基的护栏上,砌有博古纹阳刻花岗石雕栏板、隐八仙等石刻浮雕础板等构建,其做工极为精细,算是清朝岭南建筑的代表。

整座陈氏宗祠皆是传统穿斗木雕叠涩式混合架构,穿斗抬梁木雕精妙绝伦,多为历史典故和龙头镂雕。二进的楼抬护栏有阳刻双龙戏珠花岗岩石石雕和花岗岩石狮子望柱。二进正梁上悬挂有“星聚堂”木匾一块。在该宗祠旁有两间分别为贡三陈公祠、净侯陈公祠的宗祠,均为二进二间,各为350平方米左右,与陈氏宗祠连成一片,组成规模宏大的陈氏大宗祠群。

陈氏宗祠的前面有一块大院坝,但院坝的前面没有了月池,不知是不是后来被填了。整个宗祠分为四个部分,其中里仁祖家祠与陈氏宗祠修建的时间差不多,所以进深相仿,而后面续修的贡三陈公祠以及净溪陈公祠一个比一个小,呈阶梯状,说明后来修的不能超过以前的祖祠。四座祠堂连座排开,气势恢宏。要知道,宗祠的规模大小,奢华或是简陋,能折射出一个家族在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地位等信息。四个祠堂连成一片,在岭南现存的宗祠中是比较少见的。

漫步于茶东村中,脑海中不时会浮现出《破冰行动》中的场景,一条条并不宽阔的小巷子在剧中成犯罪分子四处逃窜的地方,墙壁由于年久也早已布满了苔藓,显得比较破败。不过,这些老建筑依然保留着精美的石雕、木雕、灰塑,这些都是这座古村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骄傲。

陈姓是广东的大姓,在广州有一个著名的陈家祠(如上图),也是国全重点文物名护单位,据了解广东是当代陈姓第一大省,全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14.7%,占广东省总人口的10.52%。按史料记载,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此后,陈姓在中原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南宋期间,因金兵南侵,中原姓氏大批迁入广东。开始在广东繁衍,现在广东分布有很多陈氏宗祠,而位于广州的陈家祠和中山的陈氏宗祠皆算是其中的佼佼者,相比之下,茶东村的陈氏宗祠其实比广州的陈家祠历史更为悠久一些。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据村委工作人员介绍,近百年来,茶东陈氏的后人有很多在港澳或海外打拼,现在全村200多户人家,几乎每户家里都有侨胞关系。每年春节或清明,陈氏祠堂成了外出同胞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也是连接侨胞与故土的纽带。一炷清香、一个叩首,一句乡音、一瞥凝望,皆寄托了他们绵长的乡情,即是对根的认可,也是对故土的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