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诒让墓

孙诒让墓

孙诒让墓位于瓯海区梧田镇慈湖南村南面山麓,坐南朝北。平面呈半椭圆形,面阔10.44米,进深12.8米。墓室-石墙,高0.5—1米。供坛以卵石铺地,四围青石栏杆,墓前墓碑直书:“清儒孙诒让墓”。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瑞安人。晚清国学大师,教育家。著有《墨子间诂》、《周礼正义》、《古籀拾遗》、《契文举例》等,是章太炎、梁启超、郭沫若等所景仰的学术大师。晚年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浙江教育会副会长,对温州教育事业、近代文化启蒙,作过巨大贡献。

信息来源:温州博物馆

还“太史第”绿色生机,孙诒让故居二期修缮工程开工!

孙诒让丨故居修缮

近日

孙诒让故居二期修缮工程开工

该项目位于潘岱街道砚下村

二期工程包括对主体房屋的细节修整

后花园 围墙 水池 绿化等建设

预计明年7月完工

在孙诒让故居

一些工人正在整理修缮围墙

大院内

一台挖掘机正在对地面进行作业

据工程队负责人介绍

这里将铺设大片崭新的草坪及各类花木

据了解 孙诒让故居是晚清时期

浙南民居建筑的优秀代表

又称“太史第” 始建于1861年

坐北朝南 占地面积3700多平方米

有7间木质结构的平房 两侧筑有3间轩房

正屋与轩房各有独立的小天井

由轿厅 台门 正屋 东西厢楼等组成

其门窗 阑额 雀替等装修考究

雕刻精美 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

该故居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工程分两期进行

一期主要对故居进行修缮复原

于2014年完工

二期以周边环境整治及园林绿化为主

预计明年7月完工

孙诒让

(1848—1908),朴学大师∇

►孙诒让(1848—1908) 号籀庼

是我国清代著名经学大师和大教育家

他学问体大思精

著有《墨子间诂》 《周礼正义》

《契文举例》 《温州经籍志》等30多部著作

章太炎赞他为“三百年绝等双”

郭沫若称他是“启后承前一巨儒”

百年老宅再显生机

1999

1999年,政府出了10万元,村里出了1万多元,住户都搬出来了。到了2000年,故居算是正式回归,受到了保护。

2004

2004年,市旧城会同原市文物馆、市规划建设局等有关职能部门到故居进行调查专访,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和协调会,研究讨论保护历史建筑的方针和措施。

2005

2005年,《砚下村孙诒让故居保护规划》审批、测绘工作完成,出台安置补偿政策,妥善处理安置用地征收遗留问题。2007年,完成故居修复工程招投标工作,出台征地拆迁政策处理实施办法。

2013

2013年5月15日,故居修缮工程正式启动,总投资约1700万元。故居第一期及征收安置已近千万元,接下来计划700万元用于第二期的维修工程。

2014

孙诒让故居重现“太史第”

2019

孙诒让故居二期修缮工程开工。该项目位于潘岱街道砚下村,二期工程包括对主体房屋的细节修整及后花园、围墙、水池、绿化等建设,预计明年7月完工。

孙诒让故居修缮后将开辟为纪念展览馆

展览孙诒让的生平事迹

使之成为市民感受文化灵魂

传承孙氏精神的重要媒介

同时也给城市增添一道文化景观!

------------------------------------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广电全媒体中心·云江翼 记者:张少铁

云江翼由瑞安广电授权发布,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cxt

痛心丨柳诒征藏书全部被焚,冰心墓碑被其孙抹毁,只因遗产分配不均!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史学大家柳诒徵先生后人因分遗产不均,把老先生藏书,精本全部纵火烧毁,普本撕成碎片,4000元20斤卖掉。

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得不惋惜,既痛惜这么多珍贵的藏书被自己的亲生子孙这么毁于一旦,又似乎看到柳诒徵老先生面对自己曾经为求得精本藏书几经周折的心血,痛哭难抑。

被撕毁和被烧毁的藏书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也无可奈何,只能感叹和可惜,因为毕竟是私人财产分配不均匀而出现的事件,我们外人无权干预。但这让我们感慨,那些目光短浅、好吃懒做的人,任何珍贵的资料和藏品都抵不过短期利益的驱使,哪怕这些利益只是蝇头小利。

这件事与冰心孙子吴山与其父吴平因家庭矛盾和房产纠纷,带人擅自闯进冰心与其夫合葬墓园涂抹墓碑,用红漆写下“教子无方,枉为人表”8个大字,还留下公开信指责父亲包二奶一事有异曲同工之处。

事情起因是吴平被其原配及其子吴山当场发现包养小其40岁小三后,许诺将位于石景山的房产让予母子儿子居住作为忏悔及补偿,但后来反悔并将二人告上法庭让其腾房。

吴平气不过,于是来到爷爷奶奶墓前诉苦,但令人错愕的事,他没有在先人墓碑旁边另立木牌张贴海报,也没有跪在爷爷奶奶亡灵面前哭诉,而是直接用红漆在墓碑上书写“教子无方,枉为人表”8个大字,令人哑然。他对媒体说,本来还想把墓碑砸了,被人拉住才作罢,也不怕执法机关来找他。

这毕竟是人家家室,事情对错咱们作为外人无权干涉,再说还有法院进行判决,但是文明是大家的,知识是无罪的。各位学者先生生前为知识学问伏案多年,挽救珍贵典籍不遗余力,肯定不成想,他们故后,其至亲至信的子孙竟然闹出如此荒唐之事令其蒙羞,令周遭说笑,感叹人心不古矣!

他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与孙诒让并称“二仲先生”

提示:

黄绍箕(1854-1908),字仲弢,瑞安县城人,近代教育家。 11岁随父亲黄体芳入京,14岁受业陆尔熙(在京教授学徒维生,门人多有显贵之人)门下,19岁从学张之洞。光绪六年,27岁的他参加会试、殿试得二甲第六名进士,入翰林,后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湖北乡试正考官、京师大学堂总办(校长),编书局译学馆监督、湖北提学使等职。

△黄绍箕(资料图)

1

列名“强学会”

与沈曾植、张謇等人被称为“后清流”干将

黄绍箕是一位追求民族自强的有识之士,步入政坛后,一直秉承父辈清流遗风。甲午战败后,他外怒列强侵略,内愤朝政昏庸,曾与翰林院一班官员联名上疏,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指责李鸿章“庸臣误国,罪无可逭”。

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在京师成立“强学会”,绍箕欣然参加。次年,他还介绍父亲黄体芳、堂弟黄绍第,同去南京会见康有为,一起游说湖广总督张之洞准予组建上海“强学分会”。其间,他亲自参与议定会务章程,并列名会籍之首。后来,康有为又组织了“保国会”,自任总理。黄绍箕被推选为常议员兼宣讲员,他四处奔波呼吁,对变法维新倾注了满腔热情。

△《司马太师温国文正公传家集》八十卷 黄绍箕跋语

戊戌变法时,他不仅为康有为通风报信,还通过自己与张之洞的特殊关系(张之洞是黄绍箕的老师,他侄女又是黄绍箕的妻子),多次向张之洞进言,不要株连逮捕维新人士。结果,他自己却受到牵连,几乎遭杀身之祸。多亏大学士徐桐在慈禧太后面前,以全家百口性命担保,才使其侥得免。

2

担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办(校长)

编纂中国第一部中国教育史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颁发的维新政令成了一纸空文,各项改革措施也被一概取消。只有文教方面,在“废科举兴新学”的强烈呼声下,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取得一定进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经清廷批准成立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终于劫后余生得以保留下来,仍由黄绍箕担任总办,全面负责大学堂的相关事务。

京师大学堂为我国最早创立的大学之一,由梁启超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办学方针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还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原设官书馆和新设译书局,均并入大学堂。在筹建过程中,担任提调的黄绍箕,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汗水与心血。不久,他又接任张元济的总办职位。当时,这座全国最高的新式学府刚刚初具雏形,从学堂管理方法到教育制度均无先例可循,一切筹划大多出自黄绍箕之手。即使在后来保守势力抬头,阻力重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全力以赴,将学校的改制进行到底。

除办学兴教外,光绪三十年(1904),黄绍箕还做一件我国教育界史无前例的事,着手编撰《中国教育史》,其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教育学说和西洋教育原理,成为中国第一部中国教育史。其书所阐述的“德知体”三育并重,“情育”(即美育)为“进德之基”,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表里”以及“女学”、“胎教”等观点,迄今仍可供借鉴。

京师大学堂旧址(资料图)

3

视教育为“身心性命之事” 以学务殉身

任两湖书院监督时,“每日亲自督课,寒暑无间”。他一上湖北提学使任,“首捐廉俸二千余金,充为教育经费”。又往往“亲裁文牍,彻夜达旦”,“自忘其病”。甚至在临死之前,“形神已枯、吟哦待尽”之际,仍在床上首批公文。

△黄绍箕书法作品(资料图)

绍箕辞世后湖北学界送殡者数千人,京师及各省学堂闻讯纷纷停课一天以表哀悼。前御史学务公所议长吴兆泰等人说:“先生学术纯正,课士精勤,汉宋兼通。自到任以来,兴学育才,朝夕不倦,竟以学务殉身。”《清史稿·儒林》称:”今日海内学校如林,教科成立,皆邵箕首先倡导之力。”黄公兴教强国之赫赫业绩,实无愧于这一评价。

黄绍箕故居(资料图)

大家都在看

更多>>点击导航栏“走进瑞安”—“玉海文史”☟

起于祥瑞之地,成于文化之功。三国至今,瑞安古城1700多年的历史浩浩荡荡,千年文脉源远流长,人文渊薮,大家垂范,素有“东南小邹鲁”之誉。循城市印记,寻文化传承。《玉海文史》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重大历史事件再现、经典建筑点评、名人名仕及街巷名称典故介绍等,挖掘地方历史、弘扬传统文化,记录瑞安这座东瓯古城风土人情及城市变迁。

参考资料:《瑞安历史名人列传》(马邦城编著)、《玉海名家》(徐德友主编)等

组稿:市社科联

编辑:江达富丨责编:潘勤勇

传承瑞安先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