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许氏民居

海山许氏民居

许氏民居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解放街道,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晚期建筑,老宅坐北朝南,现占地面积1570平方米。建于民国8年(1919年),是旅沪商人许氏兄弟出资在老家建造的中西合璧式的大宅院。2003年许氏民居被评为定海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院内建筑别有风格,四幢分列,第一进是重楼,第二进是平房,第三进和第四进东侧为平房,西侧为楼,屋与屋之间四方大石板平铺弄堂。宅西是花园大厅,另建有许氏宗祠。许氏民居四周筑有高墙,院内幢幢贯穿弄弄相通,每一进都有天井,建筑为重檐硬山顶,穿斗式,用七桁。大院采用西方先进理念埋设有排水和卫生通风系统,比如专为地板防潮设计有2米多高的通气口,这在当时的定海,很是“前卫”。老屋通体洁白有点遗世独立的味道,穿过古朴的老宅围墙,外面的尘嚣也仿佛一下子烟消云散。

许氏民居建造者的名字已无从考证,传闻中许氏兄弟在上海一带经商发了大财,荣归故里。就选择了朱家老宅面前的一块农田,建起了现在的大宅院。许家大院建成后,许氏先人随后又返回了发迹之地,并把大宅留给族人居住。当时,许氏住宅整个面积是定海规模最大的大屋,面积约有6亩以上,分东西两院,院内还有专用厨房和佣人住房。现市公路局大楼所在的位置,就是许家东院花园,而如今犹存的是东院祖堂,样式大气庄严,好似电影中放映的民国时期大礼堂。

许家的后人大都出国了,很少有见回来祖居的。对于许家人,史阿婆印象最深的是许家的孙子许水宝,当时许水宝当兵回来,在许家老宅住过一阵子。那时史阿婆和许水宝都是居委会的小组长,交情很好。后来许水宝去了上海当医生,就没再回过老屋,听说20多年前已经过世了。在史阿婆的印象中,许水宝个高,略显胖,讲话语气和蔼,待人热情。时光蹁跹,曾经的许家人,如今已散布天涯,曾经的许氏大屋,如今也各易其主。但老屋依旧如一个老者,睿智、温厚,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同样铭记下曾经的过往.

柳氏民居|山西沁水:一个神仙隐居的地方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

于山西晋城沁水县西文兴村

是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柳宗元的后裔柳遇春

所建的文人府邸,

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这是一处极为罕见的

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明清文化艺林,

与水秀山青的沁水相得益彰。

山西旅游系列之柳氏民居宣传片

美国比尔•波特写了一本书《空谷幽兰》。读了这本书,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终南山里,生活着5000多个隐士。他们逃离喧嚣污染的都市,每天过着清风明月、崇道供佛、渔樵耕读的生活。隐士生活,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员最向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诘,就是隐居在终南山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近日,我到太行深处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发现:沁河两岸,竟然是历代诗画大家、高官巨富争相隐居的神仙之地。

高人选择隐居之地,大多有几个要素:

一曰风水。背靠大山,左青龙右白虎,对面九龙伏地,脚下泉水淙淙。沁水,东倚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东西谷地绵延上百公里,沟壑众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数百条山谷,多是三台环抱的上风上水之地。

二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三晋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匮乏,山泉干涸。沁水却是一个例外,大山大岭,森林茂密,奇花异树,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绝壁,峰岩如画。智者悦林间飞瀑,山泉清溪,洗尘,洗面,洗心。

三曰交通便利,往来通达。开门,数百里外,便是长安洛阳、汴京、晋阳、邺城。关门,一窗风景,一壶天地,一帘幽梦,自得其乐。

四曰气候宜人。夏无酷暑,芳草遍地,清风徐来,抱被而眠。冬无严寒,虽白雪压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烟,兔往豕来,古寺梵钟,田园诗画,妙不可言。此沁水四胜,盖自古高人隐居必选焉。

第一个到沁水隐居的仙人是荆浩。荆浩,对一些人来说都很陌生,但对许多学过书画的人来说,那是高山仰止的书画大师。

在五代两宋,荆浩名声丝毫不亚于今日之张大千、齐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画的一代宗师。生于唐末的荆浩,虽然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黄巢起义的动荡,摧毁了大唐,朱温代之为大梁。文人荆浩回到了故乡沁水,隐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号洪谷子。餐清风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觅野林飞泉。十数年下来,创作一批大山大水,开图千里之作,尤以《匡庐图》为最。

名为匡庐,实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树一寺,一泉一瀑,今访洪谷,犹能见之。荆浩之作,以“有笔有墨,水晕华章,气韵高古”著称。其影响,开宗立派,提振两宋画风。时至今日,欧美博物馆和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均以收藏荆浩之作而自夸。

《匡庐图》 荆浩 绢本 185×106.8厘米

明代初年,在外做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台山下的风水宝地,在此大起楼院,倚山而居。门第落成,上书“河东世泽”,并将此地命名为西文兴村。人们才知,隐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后裔。

柳氏从西而来,以文兴业,不宣门庭。后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诸多人物。官府赐匾“青云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叶茂,到晚明时,柳氏院落已扩展为山中紫禁,豪华气派,非比寻常。特别是入清之后,柳氏再次勃兴,以盐铜之利,富甲天下。

柳氏民居,名为山居,实为山中江南,出门松云成画,入则烟雨雕楼。50余户,200多人,就在这山林之中平安隐逸了十七八代,绵延至今。一代大师柳宗元之后,今虽为山民,不识风物,但平安吉祥的岁月,沉淀在一栋一栋的古院陈楼之中。半山仙居,把动乱和灾难,挡在了大门之外。

柳氏民居

沿沁水县城东行百余里,沁河岸边有两处大型古堡,分别是湘峪古堡和窦庄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几百间房屋,有院落、牌楼、私塾、道观、店铺、祠堂甚至还有粮库、藏兵洞等等诸多设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孙,兄弟数人皆卿相,归隐之后,将紫禁城复制到了乡村。窦庄古堡主人姓张,也是晚明的一方诸侯,将北京城微缩成古堡,复制在了沁河边上,时人称之“小北京”。

湘峪古堡

窦庄古堡

我们漫步颐和园,发现当年乾隆对江南风景难以释怀,于是在昆明湖畔复制了苏州街。明清之际的权贵卿相,虽然隐居到了晋东南沁水历山中,但对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恋,同样难以割舍,复制到了乡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虽然远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宫,悠然自乐。

沁河边上有个尉迟村,传说唐代名将尉迟恭曾在此隐居。近代以来,这里出了个大人物,这就是人民艺术家赵树理。他创作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等作品,风靡全囯,无人不知。踏进赵树理故居,邑人介绍:赵树理先祖,也是明代迁居到这里,现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着明清风貌。由此看来,明清之际,很多神仙人物都选择到沁水来隐居,一方面躲避战乱,一方面追求耕读传家的隐逸生活。

在沁水期间,我们一行数人专门徒步走了半天,亲身体验了一下书画大师荆浩隐居的太行洪谷。

早上9点,我们乘车攀上了历山山顶的龙王庙。从这里钻入了深山老林,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顺势而下。陪同的当地人,出发前,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条拐杖。开始,年轻气盛的我,认为这是累赘,毫无必要。走了大半天,体力消耗过大,身体难以平衡,若无拐杖支撑,说不定早就掉进深山涧谷里去了。

茂林蔽日,山花烂漫,野草丛生。林外艳阳高照,群峰错落有致。林中阴气袭人,露水湿滑,泥泞难行。羊肠小道,平日过往皆为猎户采药人,偶尔有驴友踏迹遗留的路标,沿途绝壁横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岩画涂鸦之作,平添诸多野趣。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润,奇形怪状,价格不菲。洪谷深处,遍地崖柏,鲜活葱绿,状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异菌,花开五色,香气溢人。采药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红亦粉,娇艳可人。随行文友,纷纷拍照以纪之。

山中多深洞奇穴。诸友遇一大洞。高数十尺,深不可测。内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当时,一条花蛇在潭前汲水,发觉有人闯入,立刻遁入树丛,逃之夭夭。众友仗人多势众,闯入花蛇隐逸之洞口,汲清泉饮之,倍觉甘甜。入深洞窥探,阴风袭来,甚为凉爽。观远处绝壁,若天然门石,立于深谷两侧。冲密林深处狂吼,偶有采药人隐隐和之,顿觉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旷神怡也……

庐山三叠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飞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两岸绝壁,不可攀爬,只可远观也。最后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赏。一瀑一潭,一动一静,一白一绿,一飞一收,一泻一聚。鹰鸟惊叹,虎豹屏息。山人熟视,不以为奇。而众友皆尘世前来,黄土沟壑中绝少见此种江南神韵之飞泉,或驻足,或拍照,或激赏,或动情,或惊魂……邑人云:不远处,有草屋数间,盖荆浩仙居之所也。

众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飞瀑夺去,而忘之荆浩也。

午后至南阳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尘世。乡友已备好农家土饭,诸友顿感饥肠辘辘,狼呑虎咽,大快朵颐。倍觉尘世之福也。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临别前夜,众友挥毫泼墨,为荆浩故里、赵树理家乡作画抒怀,写字留意,是为“文化名家沁水行”笔会。

前排右一即为著名作家王进

18年前,我曾报道山西发现柳宗元后裔

前日,我与京晋两地的数位文化名家参访山西沁水,发现当年的柳氏名居已开辟为规模宏大的旅游区。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大家争相目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后裔、是如何隐居到这个山青水秀的小山村的。很多人一脸兴奋,十分惊奇。

柳氏民居

对于我来,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激动。万万没有想到,18年前我写的一则长篇报道,竟然会带来今天如此巨大的文化效应。

18年前,也就是2001年,我在《山西日报》周末部作文化记者。主任周同馨安排我去沁水采访。我从太原出发,坐了一整天的车,才到了太行深处的沁水县。当时的县委宣传部长好像姓马,马部长介绍说,党史办的王良主任,年轻时曾在一个村里当老师,他研究认为:整个村子的人都姓柳,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我听了既兴奋也纳闷。兴奋的是,我喜欢写诗,对一代大师柳宗元向来崇敬有加。纳闷的是,柳宗元是河东永济人。生活轨迹主要在京城长安、湖南永州广西柳州。后人怎么会隐居到太行山深处的沁水县呢?

柳氏民居

第二天,王良主任带我到了城西十余公里的西文兴村。当时的村支书姓柳,详细给我介绍:村里住着50余户200多人,大家都姓柳,没有外姓。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柳氏村民都住在明清遗留的老院子里……

我先后考察了司马第、大夫第、中宪第、河东世泽、行邀天宠等一批老院子。当时,我就惊呆了:这批古院落雕梁画栋,作工考究,北方格局,南派风韵,砖雕祥图,木雕龙蛇,石雕牌楼,诗情画意,远非传统的世俗大院。毫无疑问,这是旧时高官巨富隐藏在山中的诗画仙居。

除了古老宅院之外,还有文昌阁、关帝庙、私塾等非同寻常的公共建筑。特别珍贵的是,文昌阁等老建筑里,完整地保留着几十通明清以来的石碑。我仔细阅读,逐一研究,终于明白:唐代文学大家柳宗元去逝后,安葬在长安万年先祖坟茔旁。唐末动乱,柳氏后人由长安万年返回河东祖地避难。元朝再迁至晋南翼城。明代初年,柳氏选中太行深处的西文兴村隐居下来。明清两代,柳氏再次勃兴,出了不少高官巨富。大起楼观,终成山中紫禁之规模。

柳氏民居中的柳宗元塑像

发现柳宗元与西文兴村的特殊关系后,我让王良主任复制了几张重要碑文的拓片。因为这是柳宗元后裔最为重要的史证和依据。回到沁水宾馆,我兴奋不已,当夜与几位文化人喝得酩酊大醉,次日返回了省城。

两三天后,我就写了一篇长达4000多字的长篇文化报道《山西发现柳宗元后裔》,刊登在《山西日报》周末版上,很快在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我至今唯一记的是,当年当月的《山西日报》好文章评选中,我此文获奖,拿到了几百元的好稿奖励。

次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张慧君主任找我,建议将我两年来发表在《山西日报》的文化散文编辑出版,这就是后来的文化散文集《晋山晋水晋文化》。此书出版时,好友王志强给了鼎力支持,我将王志强也列为主编之一。

一晃18年过去了,再访沁水,柳氏后人已全部迁出老宅。柳氏民居,已经成为晋城旅游的一张名片。听着导游讲解柳氏文化,几乎大部分内容,是我当年写的那篇文章,倍感亲切,倍感欣慰。

特别奇巧的是,走出柳氏民居的瞬间,当地旅游局长叫来了管理柳氏民居的负责人,竟然是当年的村支书,也是柳宗元的后代。

我俩攀谈起来。他知道,18年前省报曾长篇报道过柳氏民居,他曾接待过那个前来采访的记者。我脱口而出当年那个记者就是本人的时候,柳支书十分惊讶,立刻认了出来,非常惊喜,深谈良久。我也仿佛回到了那次难忘的初见……

作为一个文化人,亲眼目睹自己当年发现的文化资源,如今成了热门旅游景点。欣慰兴奋之余,也倍感沧海桑田,今昔巨变。时代进步了,我们不知不觉也老了。

18年前,

王进先生发表在《山西日报》上的文章,

原文如下:

发现柳宗元后裔

沁水县城南土沃乡西文兴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省级地图上都找不见它的踪迹。村里住着56户人家,220余名村民,其中90%的人姓柳。由于经济不发达的缘故,这些柳姓人家盖不起现代化的新房,全部生活在祖上流传下来的古宅院里。村里随处可见高大雄伟的石造外墙、琳琅满目的明清陈设、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翰墨飘香的碑碣墓铭……这一切对村民来说,朝夕相伴,熟视无睹;但对于文化学者来说,这却是一个独特的人文文化空间,是一段鲜活的人文文化遗存。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权威单位的专家学者,不断到西文兴村探古考察,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生活在古宅院里的220名柳氏村人,竟然都是唐代大政治家、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

何以流落到偏僻小村?

现在,湖南零陵建有柳宗元纪念馆,广西柳州有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冢,陕西西安有柳宗元墓。但稍微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柳宗元出自名门望族河东柳氏。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他的故乡山西,百余年来却找不到任何有关柳氏的踪迹!

2001年2月23日,我们走进西文兴村,一眼就看到了两块古匾“河东世泽”和“司马第”。这无疑告诉我们村里的柳氏人家与柳宗元的血缘关系,翻开村里的《柳氏族谱》,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柳氏系河东世泽……唐末世祖,永州司马。”

此外,村里的关帝庙碑文中还有这样一段:“关帝与吾同乡……念祖怀乡”。柳氏后裔,为什么会流落到偏僻荒凉的沁水历山间呢?

柳宗元是一代才子名吏。《山西通志•乡贤录》载: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永济)人。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奇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鸿词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王叔文、韦执宜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兴计事,擢礼部员外郎。俄贬之邵州刺史,又贬永州司马。自放山泽间,叹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十四年卒,年四十七。宗元少时,谓功业可就,既坐废,不振,而文思日益深,如《封建论》、永柳山水记、虽《史记》无以过。故韩愈评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也!”

柳宗元后人如何?我们可以从韩愈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找到:“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

晚年的柳宗元,清贫为官,表面上寄情山水,实质上心存忧患。当年参与政治变革的“二王八司马”中,王伾病死,王叔文全家被杀。身为改革派第三号人物的柳宗元,随时面临性命之忧,秘密传训家人:“皇恩食邑中条道中,五谷为生,耒读为本,忠恕廉洁,忧国忧民,弃府始徙,盛名勿扬……成名勿宣门庭,得志勿忘饥民。”(见《河东柳氏族谱序》)不久,一代才子名吏柳宗元病死。其二女尚幼,长子仅4岁,次子尚未出生,家无蓄。幸亏同乡好友裴行立慷慨解囊,其灵柩方被运回长安万年,入土为安。

时政治恐怖犹在,柳氏家人无法在长安立足,只好变卖家产,渡过黄河,隐居到了离祖籍河东不远的历山深处。从此,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河东柳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而沁水历山间,多了一户淡泊闲逸的隐者世家。

复兴于明清

柳氏家族东迁以来,先是居住翼城县南关,那里至今有柳家园,保存着“河东旧家”的门匾,后又定居在沁水县西文兴村。“西文兴”意为:柳氏从西而来,子孙以文兴业。

百世书香门第,千年兴旺氏族。柳家沉寂了500多年之后,到了明代又重新复兴起来,子孙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重新步入官场,使人们对河东柳氏再次刮目相看。

柳氏子孙在外做官,自然会在家乡广置田产。《柳氏重修继志堂碑记》中有:“明嘉靖年间,世祖柳逢春……资产充足,产业阔大,始亲置南山东川山场庄田。”明末的西文兴村,可以看到庄严肃穆的牌坊街,规整豪阔的四合院,玲珑剔透的绣楼,四季不败的花园,风光无限的观景台,气势磅礴的观河亭,香烟缭绕的关帝庙,俨然一座山中城堡 ,许多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明末清初,西文兴村遭遇了一次兵祸,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不过,到了乾隆年间,该村再次兴旺起来,此间柳家出了位理财大师柳春芳和柳茂中,父子二人在经营盐和典业中获得了暴利,重修了祠堂、文昌阁、文庙、关帝庙,并在关帝庙的东西两侧新建了魁星阁和真武阁,建造了富丽堂皇的“中宪第”宅院。西文兴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魁星阁

文昌阁

关帝庙

三晋文化的“活化石

民谣曰:富不过三代,清官不到头。又过了150年,沧海桑田,柳宗元的后裔们沦为了山民。他们的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与周围山村里的百姓,已没有多大的区别,诗书传家的风气一旦发生断层,柳宗元这个人,只不过就是家谱图录上的那个老祖宗。他的吏治思想、文学成就、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就变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他的后人无法理解,也无法传承。

我们一行数人来到西文兴村, 那座气势不凡而又破败不堪的关帝庙首先震撼了我们。继而又在一座大杂院里,惊奇地发现了唐代名画家吴道子的《圣贤十哲图碑》、宋代理学朱熹、明代大儒王阳明、大画家文徵明等硕儒名士的题刻,这些珍品都无序地堆放在院里,任凭日晒雨淋。同行的一位书法家心疼地说:这都是国家级文物。即使放到故宫里,都是上等的藏品,为什么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呢?

今天,

柳氏民居已经得到保护,

并成为晋东南一大著名景点。

隐逸山水之间者,

终以隐逸而知名,

出门松云成画,入则烟雨雕楼,

看山中江南,

何其幸乎!

不亦乐乎!

责编:宇 新

“国保”眉山观山村李氏民居:深山里的“皇宫式古厝大观园”

昨天

我们探访了英都的坂埔古厝

《探寻南安新增3处“国保”》系列一

“国保”英都坂埔古厝, 历经230多年,仍是清朝中期模样……

今天

我们要到眉山观山村

去看看集闽南古大厝和南洋风格为一体的

“古厝大观园

观山村有三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闽南风格的燕尾脊、南洋风格的“番仔楼”“八角楼”“雨伞厝”、苏联风格的“石印厝”,以及古厝内精美的洋砖、木雕石雕砖雕,体现了观山李氏民居特有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铭刻着代代观山人飘洋过海、敢拼会赢、不忘乡情的赤子之心。

眉山乡位于南安西北隅,平均海拔560米,这里群山起伏,生机盎然。站在观山村内放眼望去,红色的闽南古厝在群山环抱中很是显眼。

眉山乡观山李氏民居是由旅居南洋的李氏族人于清朝至民国期间回乡兴建,现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有石碣大厝、顶新厝、下新厝、功藏厝、成器厝等10座。

李氏民居

跟随观山村李氏家族后人李渭生

记者来到了百年古大厝之一

也是观山村最富有盛名的古厝——番仔楼

番仔楼:中西结合典范

番仔楼

与传统闽南建筑风格不同,番仔楼分上下两层,歇山式屋顶,屋坡柔和流畅,整体建筑外墙线条硬朗,主屋上下两层四面均有走廊,廊柱为西式拱形,上下两层共有56个拱。处处体现南洋风格浓厚的同时,闽南红砖的墙体,精心雕刻石雕、木雕,又让番仔楼彰显出闽南建筑风味。中西建筑方式的融合,形成了这栋独一无二的番仔楼。

观山村村民 李功藏第五代后人 李渭生

番仔楼是我的太太公李功藏盖的,请了师傅到印尼去绘画图纸,然后一起研究怎样盖房子。

番仔楼已有110年的历史,当初,清中宪大夫、印尼商界领袖李功藏在南洋谋生,赚得银两后便回乡建造大厝,直至竣工共耗时10年时间,花费几十万两白银

观山村村民 李功藏第五代后人 李渭生:

整栋房子的石头是用的白石头,都是从丰州石砻带回来,用船把石头运到仑苍珠渊,再用人工抬回来。

铁的材料,是从印尼直接用大船通过太平洋,运回泉州港,再从泉州港雇小船运到珠渊,最后把它搬回家。

大厅地板的砖,是从香港运回来的,经过100多年,还是没有变色,还很光滑。

而要在这样一个偏远山区里建设具有南洋风味的房子,除了讲究的用料以外,考验的也是工匠的技术。

观山村村民 李功藏第五代后人 李渭生:

四周的走廊,是用砻石铺的,当时用手工打磨得很精细,里面每块石头的接缝,是先在一块上打一个凹槽,相邻的石头打凸槽,最后用石灰、红糖、糯米加工成的粘合剂黏贴,雨淋都不会渗下去。拱门是T型体的砻石,为了使拱门能够结实,每一个拱门的中间都加上了T型体的砻石。

历经岁月洗礼,这栋中西典范的建筑,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番仔楼门匾上刻有一句话“为高必因”,蕴含着李氏先人对后人的殷切希望。

为高必因

观山村村民 李功藏第五代后人 李渭生:

“为高必因”出自《孟子》,意思是说要向上发展,要高,鼓励我们下一辈人要努力奋斗,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功藏厝:经历多次被盗

镶金木雕仍可看出早年辉煌

功藏厝

顺着番仔楼右侧台阶,跟随李渭生脚步,我们来到功藏厝,这栋房子建于1890年,是李功藏故居,建筑面积530平方米,是传统的皇宫起大厝。

因早年间多次被偷盗,现在的功藏厝内不少物件均已丢失。但从留存下来的建筑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当年这栋建筑的风采。

功藏厝外墙采用辉绿岩和花岗岩再加红砖垒砌,门廊上彩绘鲜艳,门廊石雕内容丰富。

观山村村民 李功藏第五代后人 李渭生:

惟妙惟肖,颜色也没有变化。吊顶的莲花也是涂金的,太阳一直晒,都坏了,隐约还可以看到金色。

走进厝内,不少木雕金漆仍未脱落,精致的木雕、石雕,仍可看出当年这栋建筑的富丽堂皇。

观山村村民 李功藏第五代后人 李渭生:

用金磨成粉,再涂上去。我从1986年搬出去,这些年都没有打扫过,30多年了,虽然都染上了灰尘,但看起来还是亮堂堂,金灿灿的。

成器厝:古厝大门藏家训

成器厝

在功藏厝右侧前方,是李功藏长子李成器故居,建于1936年,这是一栋具有双头护厝的红砖大厝。在门口处,有四副石刻很是明显,主人将名家寄语以石刻方式镌刻在大门处,目的是让进进出出的人能随时看得到,去领悟其中的精神。

观山村村民 李功藏第五代后人 李渭生:

告诉我们君子有九思,看、想、做都要经过思考,要做什么样的人;右边的这一副是泉州著名的镜潭先生写的,告诉我们要言忠信笃行。

除了镌刻家训,在门口的两副对联 “古寨青岚浮玳瑁,名坵朱柱响琵琶,万仞青峰蜚鹧尾,一泓绿水龙潭”,描写的就是观山村的美景

观山村村民 李功藏第五代后人 李渭生:

“古寨青岚浮玳瑁”,后面有一个玳瑁山,这个玳瑁山很久了,所以称为古寨。“名坵朱柱响琵琶”,我们对面有一个琵琶坵,这边琵琶会响,那边山会动,写得有声有色。

移步有厝、厝厝不同,在观山村,这里拥有百年以上的古厝共有30多座,其中具有闽南文化载体之称的古厝20多座,南洋风格的古厝3座,苏氏风格的古厝1座,古厝与美景,让观山村这一山区小村正焕发新的魅力。

编后语

建筑是凝固的记忆,一个小山村,看似其貌不扬,但每一幢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建筑背后都藏着故事,都品得出闽南建筑独有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铭刻着南安人飘洋过海、敢拼会赢、不忘乡情的赤子之心。它们身上凝聚的历史与光芒从不曾褪色,漫步其间,厝屋与青山、绿水、梯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神奇古朴、美丽的画卷。

【记者:李美玲 张海辉 通讯员:黄宝佳 石倩雯】

编辑:南安市融媒体中心

长岛

昨晚,许氏民居附属楼房顶突然坍塌!

昨天傍晚,位于定海环城南路81弄的“海山许氏民居”附属楼,房顶坍塌。

房顶坍塌发生在昨晚六点左右

坍塌的是附属楼二楼最西边的厢房

房顶横梁断裂,砖瓦、木板散落一地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现场,住在附属楼二楼的林先生说,这幢二层建筑,一楼住了7户,二楼住了4户人家。

记者在附属楼住户家采访时,天正在下雨,记者发现,除了最西边的厢房,其余房间也有漏雨现象,天花板出现裂缝,一块木板松动掉落下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海山许氏民居”距今已有106年,为木质结构,是定海老城的“记忆”之一。不过,其附属楼并非文物保护单位。

房顶坍塌后,定海区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多次来到现场,妥善安置受灾住户。

浙江省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上午也在现场拍照调查,昨晚得知房子坍塌后,他们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查看。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维修方案。

记者:王亚中、魏永山

舟山电视新闻中心原创出品

未经舟山广电《汪大姐来了》栏目授权不得非法复制、转载、摘编、传播本文章任何违反的单位或个人将追究其法律责任